劉媛媛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低年級語文的識字教學也應該作相應的調整,靈活多樣、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動靜結合等多種方法統(tǒng)一,才能有效的解決低年級識字教學的創(chuàng)新問題。
關鍵詞:手腦并用 多樣 聯(lián)系生活 扎實
語文教學是各科教學的基礎,而識字教學又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敏捷、準確、高效率的口頭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是以扎實的文字功底,純熟的基本技能為基礎的。因此,搞好小學一年級的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然而要搞好識字教學,光靠老一套的“教師咬文嚼字,學生死記硬背”是根本不能奏效的,必須采取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1]
作為新課改推行的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全新的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對于識字教學,剛好突破了以往的咬文嚼字、死記硬背的硬傷,以生動的插圖、上口的兒歌、豐富的小故事等多種形式,展示給我們一個全新的理念。針對教材的改變,教師的教法也應有相應的改革,力求作到與時俱進,教學相長?,F(xiàn)將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與不成熟的做法寫出來,與大家共勉。
一、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變抽象為直觀,從生活中獲取素材
生活是大源泉、大課堂,教師一定要善于因勢利導,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變抽象為直觀。一年級學生知識缺乏,不可能利用舊知識學習新內容,但他們已有簡單的生活經歷,平時看的動畫片,身邊經常摸的小玩具,大自然中出現(xiàn)的奇妙景象,都是他們已經熟知的東西,比較直觀,都可以作為他們學習的素材。我在教“大”字時,因為比較簡單,于是直接問學生:“會用‘大字說詞嗎?”學生們爭先恐后,自然地說出了“大家、大人、大雨”等很多詞,還有個學生饒有興趣地大聲喊道:“大頭兒子!”因為這些都是他們生活已經接觸過、且熟悉了的東西,看得見、摸得著,非常具體,非常直觀,當然再理解、再記憶起來就容易多了。[2]
這種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變抽象為直觀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增進理解,加強記憶,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大”字,當學生認識并記住了以后,又再問學生:“與‘大意思相反的字是什么?”學生因為對他所熟知的內容感興趣,于是又有了“小雞、小狗、小頭爸爸”等等詞語。這樣,孩子們既認識了“大”、“小”,又接觸了反義詞的概念。當學到 “是”這個字時,學生們脫口而出“是的”,因為孩子每天接觸英語,于是就有孩子直接說“Yes”,氣氛很熱烈;接著又有孩子說了“電視”,于是我把它板書出來,讓孩子自己找規(guī)律,有孩子就說,電視要是眼睛看見,左邊是個“見”字,很容易就區(qū)別了“是”和“視”兩個字,通過孩子自己說出來的字、詞,經過區(qū)別比較,又認識了兩個新字。再如“藍”、“開”,學生們說的“藍貓”、“藍皮鼠和大臉貓”,“開花、開學、開水”,都是平日看的動畫片片名和生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字詞。
識字過程中,孩子們?yōu)榱藸幹f出老師要求的字詞,搜索枯腸、踴躍發(fā)言,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學得積極主動,當然會增進理解,加強記憶。
二、手腦并用,多方發(fā)力,促思維專注,致記憶深刻
不少孩子愛動,不知如何用腦,教學中,我嘗試讓孩子們拿起筆,把生字圈出來,使之思維有了定向,有了憑借。日積月累,孩子們養(yǎng)成了“專心致志”和“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也為今后的析句品詞作了鋪墊。
又如在教“家”這個字時,直接解釋意義不大,于是只告訴學生,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家在自己的心里,在“家”字的旁邊畫個 ,并要求學生都動手在自己書上畫 。再如教“樹”、“云”兩個字,都引導學生自己配上簡圖。學生們又動腦又動手,興趣盎然,神情非常專注。
一年級學生剛入學,年齡小,注意力極易分散,這樣手腦并用,多方發(fā)力,致使孩子們興趣盎然,神情專注,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
三、教法生動活潑,靈活多樣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易集中過久,如果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刻板,即使教師再嚴厲,組織教學的時間再多,也難以收到很好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因人施教,教學方法一定要生動、活潑、靈活多樣。
本文第二部分中談到的“手腦并用”的一些做法,也可以稱為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了。只要我們教師多動些腦子,生動活潑的教法總是可以想出來的 。在《東方明珠》中,“五光十色”孩子們解釋半天都是顏色好看,五顏六色,沒有真正理解出光的感覺。此時看到室外明媚的陽光,我頓時靈機一動,找來幾個透明的六棱形的杯子和筆桿,讓孩子們放到陽光下,通過太陽的反射,一道五光十色仿佛彩虹般的光束出現(xiàn)在教室的黑板上,于是他們也不由自主地說:“五光十色的,非常好看!”當他們再回到書本中時,興趣依然,再到讀文中的詞時,顯然有了最為直接的感受。學生由室內到室外,再到室內,由演示到觀察,再回到課本中,自自然然,生動活潑,易學易記。
又如教“摘”字時,我先引導學生做“摘”的動作,再問學生摘過什么時,學生大聲回答:“摘過柿子!摘過板栗!”“摘過桃子!”整個教室歡聲笑語,熱火朝天,邊說邊做動作,學生也從說詞到說短語,逐步轉化成說簡單的句子,培養(yǎng)其語言表達能力。
另外,語文課本中還有許多兒歌,押韻合轍,瑯瑯上口,易讀易記,我通過讓孩子們朗讀、背誦,對字詞增進理解,加強記憶。讀、背兒歌時,還可以讓孩子輔以自己喜歡的動作,拍拍手、彎彎腰,借以調節(jié)情趣。常言道“熟讀百遍,其義自見”,此法甚靈,即便是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詞,通過讀、背,也就變成孩子們自己的知識了。
總之,“咬文嚼字,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是應該完全擯棄了,取而代之的應該的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識字教學尤其重要。
參考文獻
[1]《20世紀中國小學語文教育叢書·語文教育論文選編》
[2]斯霞《談談識字教學》,青島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