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
【摘要】白居易是中唐時期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創(chuàng)作于元和年間的諷喻詩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澗底松》就是《新樂府》五十首當中的一篇代表作。該詩將矛頭直指唐朝統(tǒng)治者,反映了底層知識分子階層的不易與艱辛,具有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和極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本文從詩歌的內(nèi)容入手,探討了詩人的創(chuàng)作思想,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在政治迷途中窮且益堅地吶喊著的文人形象。
【關(guān)鍵詞】澗底松;諷喻詩;創(chuàng)作思想
【中圖分類號】G624 【文獻標識碼】A
有松百尺大十圍,生在澗底寒且卑。
澗深山險人路絕,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兩不知。
誰喻蒼蒼造物意,但與之材不與地。
金張世祿原憲賢,牛衣寒賤貂蟬貴。
貂蟬與牛衣,高下雖有殊。
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
君不見沉沉海底生珊瑚,歷歷天上種白榆。
白居易是個了不起的詩人。他在16歲的時候就寫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卑拙右资鶜q時從江南到長安,帶了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顧況看了名字,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钡敺_詩卷,讀到這首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兩句時,不禁連聲贊賞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連老前輩也被折服了,可見此詩藝術(shù)造詣之高。
白居易真的是少年得志,28歲就考中了進士,很快擔(dān)任翰林學(xué)士,而當時普遍的說法是“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他的父親白季庚是個小縣官,不過也只是明經(jīng)出身。唐代的翰林學(xué)士是什么性質(zhì)呢?可以說,唐代的宰相大都是從翰林學(xué)士里面走出來的。一個中下層的小官僚家庭可能會走出一個成為宰相的國家棟梁,不得不說,這是白居易以及白家的光榮,更是皇帝對白居易的賞識。
儒家思想影響下的中國古代,一個普通老百姓除了考科舉,還能有什么途徑能被皇帝賞識,實踐自己的抱負?基本上沒有。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在科舉考試中考取功名,被皇帝記住自己的名字?更是少之又少,白居易是個幸運兒。
白居易在36歲時擔(dān)任了左拾遺。他曾不無自負地說:“十年之間,三登科第,名落眾耳,跡升清貴?!边@是白居易政治上最得意的時期。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jié)束,社會相對安定,史稱“元和中興”,社會表面上的短暫回升,給一部分有識之士帶來了改革社會、振興國事的希望。他們熱心從政,躍躍欲試,提出各種改革社會弊端的措施。白居易就是其中一位活躍人物,這期間白居易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新樂府》五十首,《澗底松》就是《新樂府》中的一首諷喻詩。
澗底松長得高大、粗壯,有著不可多得的好質(zhì)地??墒沁@樣的一棵老松,卻生不逢時,長在了不為人知、與世隔絕的水溝。想象一下,一棵大樹憋屈地生存在澗底,卻能長成參天大樹,真的很不簡單,這其中有著不為人所知的艱辛與難言之隱。如果說,這棵粗壯有力的老松樹正是作者在詩歌中隱晦表達出的一類人,會是誰呢?也許是自己,也許是像自己一樣的從下層走出來的那類心懷理想抱負的讀書人。
白居易是自信而有抱負的。他對自己有幾斤幾兩很清楚,他能把自己比作澗底松,這不是一般的勇氣。至少,他曾經(jīng)憋屈地生活過,他渴望掙脫束縛,渴望獲得機會,他很幸運,成功了。可是憋屈在下層的文人在當時還有多少呢?
白居易有著兼濟天下的胸懷,他要用澗底松來表達。諷喻詩,有了喻,還得有諷。諷什么呢?白居易又用了隱晦的筆法來寫,他寫到了金日磾和張安世兩位貴族。班固《漢書》:“金日磾夷狄亡國,羈虜漢庭,而以篤敬寤主,忠信自著,勒功上將,傳國后嗣,世名忠孝,七世內(nèi)侍,何其盛也!”張安世家族更是中國古代史上的罕見家族,從西漢昭帝元鳳六年受封富平侯起,一直到東漢安帝永初三年張吉死后無子繼承,爵位斷絕為止,爵位傳襲多至九代,長達184年。
人生就是這樣的無奈。金張世代顯赫,享盡榮華富貴,像子思一樣賢能的知識分子卻生存艱難無法報效國家。白居易把這個世界看得太透,元和中興,那不過是表面繁榮,社會深層次的不公平白居易也無可奈何,像自己一樣的中下層知識分子要想出人頭地,繼而建功立業(yè),幾乎不可能。作為一個時代的幸運兒,如果連自己都不為這個階層發(fā)聲,那么還有誰會為他們吶喊呢?
身為左拾遺,白居易要向皇帝勸諫。他說“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兩不知”,固執(zhí)地希望天子尋找并任用那些處于底層的知識分子;他又說“貂蟬與牛衣,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兩種階層固然是隔絕的,但身為諫官的白居易不惜以得罪權(quán)貴的方式在勸諫皇帝,他會成功嗎?
甚至,白居易還把這不公平的世道歸結(jié)給了老天爺,他諷刺道“誰喻蒼蒼造物意,但與之材不與地?!闭l明白老天爺造物的意思啊,你干嘛讓這松樹長得這么茁壯卻生在這個杳無人煙的地方呢?所以詩人對“蒼蒼”的態(tài)度是:不滿!他痛恨這個大環(huán)境,卻又無可奈何。
我們可能很期待白居易吶喊的結(jié)果,可事實卻是這樣的:
43歲:被貶江州司馬,次年寫下《琵琶行》。開始“吏隱”,思想從“兼濟天下”轉(zhuǎn)向“獨善其身”。
50歲:自請外放,任杭州、蘇州刺史。
67歲:寫下《醉吟先生傳》,先生愛好喝酒、吟詩彈琴,與酒徒、詩友、琴侶一起游樂。
75歲:病逝洛陽。
白居易的一生頗令人感慨,他想通過諷喻詩兼濟天下,這個志向在他生前沒有達到,可是文章千古事,在他身后,他的諷喻詩鼓勵著一代代普濟天下蒼生的志士仁人。直到今天,他的《澗底松》,仍然有著鮮活的現(xiàn)實意義。
很多人提起白居易,都能背上幾句他的詩。據(jù)說白居易喜歡寫完詩后,念給不識字的老婆婆聽,如果她們都能聽懂,那么,這就算完成了寫作。我們總說白詩通俗易懂,可這四個字后面還有四個字丟掉了,那就是—深入人心。為什么白居易要把詩歌寫得那么通俗易懂?也許,他就是要留給后人包括今天的我們看的吧。
(編輯:張曉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