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目前各責任方未能及時有效處置校園欺凌事件的原因,探索引入第三方即學校、家庭雙方之外的社會團體或個人等介入,減少或消除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提出建立早期預警干預制度,創(chuàng)建人文情懷特色學校,提高教師反欺凌的能力,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強化對學生的敬畏教育,引入專業(yè)心理輔導,嚴肅司法懲戒,及時編制指導手冊和公布治理結果等措施。
【關鍵詞】校園欺凌 第三方 治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7C-0010-03
校園欺凌事件的發(fā)生,使原本純凈美好的青青校園因暴力而讓人不堪面對。引入第三方治理機制有助于有效治理校成園欺凌事件,讓校園成為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
一、未能及時有效處置校園欺凌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環(huán)境帶來的困局。具體如下:
1.部分學校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誤區(qū)。一些學校迫于升學與發(fā)展的壓力,以追求高分數為目標。學生成績的高低,既是眾多學??冃Э己说囊粋€重要指標,也是許多學生家長至為關心的事情之一,貫穿于從小學到中學,甚至大學的整個教育過程??荚嚰仁菣z驗學生所學知識掌握程度的方式,更是有可能成為學生改變命運的轉折點,比如分數高的學生可以選擇好的高中,可以選擇好的大學。學校重智育輕德育直接導致教育的不完整,發(fā)生校園欺凌的可能性也必然會更大。
2.部分學?!凹页蟛豢赏鈸P”心態(tài)在作祟。一旦出現(xiàn)校園欺凌,在目前輿論環(huán)境和問責制度的高壓下,為了盡快平息事件,降低影響,學校往往會避重就輕以期規(guī)避問責,認為這只是學生之間無意的玩笑,或是簡單地采用批評教育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種“家丑不外揚”的治理方式,有意無意間成為校園欺凌的一面“保護墻”。
3.部分教師不敢輕易懲戒學生。教育部出臺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中,特別指出班主任可以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但在何為“適當”,如何同時保護師生兩方面并未有明確表述,因而可操作性尚有待進一步提高。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部分家庭處于“4+2+1”的模式,對于孩子,不少的家長都過分的寵溺,致使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上考慮問題,不但容易產生“你們都要聽我的”的想法,還經常出現(xiàn)心靈比較脆弱、受挫折性不強等問題。面對老師的批評,他們往往反應過激:情緒暴躁、抑郁不歡、厭學、言語或暴力對抗、離家出走,甚至有些孩子會做出自虐或自殘、結束生命的行為。而一旦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老師不敢輕易懲戒學生,因為需要承擔由此而帶來的嚴重后果。
(二)家庭教育缺失或偏差導致行為偏差。家庭,是對學生教育影響非常深刻的另一個場所。孩子在家庭的影響下,性格可以通過對父母等家庭成員行為的觀察學習而潛移默化地逐漸形成,而一些家庭教育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缺少和偏差。
1.一些家庭樹立了錯誤榜樣。一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有意或無意地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出口成臟”、當面宣泄對社會或是個人的不滿,或過于強勢,甚至慫恿孩子以武力的方式去解決生活中的事情,長此以往,這些恃強凌弱的行為就會被孩子潛移默化認為是可行有效的辦法。
2.一些家庭教育缺失或不當。在單親學生、留守學生等群體中,更容易出現(xiàn)祖輩溺愛,或是管教不到位、思想叛逆、行為習慣不良的現(xiàn)象,他們要么內向,要么欺負弱小。
3.一些家庭為孩子的錯找借口。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一些父母總習慣以“他/她只是個孩子”為由為孩子開脫。一些家長的態(tài)度對教師的批評反應過度,孩子一受到批評,不但不給孩子指引正確的方向,相反還找學校、媒體幫孩子“理論”,讓老師付出“代價”,導致一些孩子無視規(guī)矩,任意欺凌他人。
(三)部分學生的認識能力需進一步提高。一是盲目膜拜與認同暴力。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環(huán)境的無意識的影響難以捉摸而又無處不在,影響著性格心理的每一根纖維。”社會上存在著不少以“殺戮”“ 殘暴”“ 歧視”“ 恐怖”等為主題的游戲與書刊,其以鮮明生動的形象與快意,往往誤導學生的價值觀,在他們心里根植上對強權、暴力的認同與膜拜,甚至成為他們的行為和處世的準則。二是青春期的消極影響。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由于身心發(fā)育未完全,更容易由于荷爾蒙激增而容易出現(xiàn)情緒不穩(wěn)定、暴躁失控,傾向于用暴力去解決生活學習遇到的困難與問題。三是由被欺凌者轉變?yōu)槠哿枵?。在現(xiàn)實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不少校園欺凌者都曾有過被欺凌的經歷,為了尋求安全感,他們或輟學后進入社會仿效欺凌者傷害在校生,或為尋求保護而與社會不良青年結伙實施欺凌行為。
二、引進第三方治理校園欺凌機制的意義和必要性
本文所指的第三方是指學校、家庭雙方之外的社會團體或個人,主要由教育培訓機構、教育專家、親子機構、公檢法機關、社區(qū)(村)、心理醫(yī)生、人大代表、政協(xié)代表、法官、律師、志愿者等構成。引入第三方,沒有否認學校和家庭要負的責任,相反,是希望在第三方的協(xié)助和配合下,社會、學校和家庭三位一體以更公平公正、更高的效率、更有說服力的結果,共同把治理校園欺凌工作開展得更順利有效。
(一)更公平公正客觀。盡管我國出臺了不少的欺凌事件治理的措施,特別是2016年11月由教育部、公安部等9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的《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從如何預防、處置以及形成工作合力三個方面提出了更專業(yè)、細致、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和程序性的要求,但在實際操作的過程,由于學校本身就是利益中的一方,這種“既是裁判又是運動員”“自說自話”式的治理模式,再加上受人員、時間、技術、設備等的局限,難免與社會公眾的現(xiàn)實感受存在差距。從這個角度來說,引入第三方治理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二)可以彌補體制不足。建立第三方工作機制,可以使其更有效地憑借專業(yè)領域的能力,改善學校在調查、治理、信息傳送方面的困境。引進第三方調查治理校園欺凌事件,不僅有利于彌補現(xiàn)有體制的和治理力量不足,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學校內部避重就輕等缺陷,使調查和治理更中立、客觀、全面有效,社會公眾說服力也將大幅提升。
(三)提高治理效率與公信力。由于第三方要在市場上立足,因而他們的科研團隊更注重于持續(xù)更新設備與優(yōu)化工作流程,能更準確反映過程和結果。引入第三方可以讓學校等行政部門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好溝通協(xié)調和優(yōu)質資源整合工作,從而更快地形成資源共享、數據共用、結果公認的格局。
三、引入第三方治理的實踐操作探討
(一)建立早期預警干預制度。由公安、文化執(zhí)法部門等部門牽頭,建立第三方早期預警干預制度,成立“校園安全行動小組”,設立反欺凌熱線,動員社會整合好人防、物防、技防三方面的力量,在學校偏僻過道、衛(wèi)生間等易發(fā)生欺凌事件的地方實施形成全天候、全方位、不間斷的監(jiān)控和巡查。同時,針對暴力游戲等現(xiàn)象還較大范圍地存在的問題,通過購買網絡公司的服務,加強游戲的分級分類,從源頭上減少不良游戲對學生的影響。
(二)創(chuàng)建人文情懷特色學校。一所學校應是某一種融合了教育、歷史、文化的人文情懷的體現(xiàn)。一所好的學校不僅僅只是知識的傳授,更應是人文情懷的持續(xù)賦予,是一種歸屬感獲得的地方。首先,學校要弘揚正能量,積極營造學生積極向上、向善、感恩、理性的氛圍,對學生存在的不良行為、破壞行為,要及時疏導、糾正和制止,從而更好地發(fā)揮正能量鼓舞人、激勵人的正向作用。其次,要設立專門的輔導室,聘請專業(yè)人士用科學測試的手段,找出學生心理的關鍵點,進行針對性強的輔導,從而協(xié)助學校以理性的方法解決糾紛。最后,引導學生及時主動報告身邊的欺凌事件,共同維護良好的秩序,同時學會與人友善相處,更好地保護自己。
(三)提高教師反欺凌的能力。校園欺凌事件難以治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識別能力低。因而,教師培訓機構、師范院校舉辦的師資培訓中應加入反欺凌培訓,提高教師在管紀律和識別欺凌方面的技能,幫助教師學會從學生的異常情緒、怪異衣著、學習或生活用品突然改變明顯、學習成績連續(xù)下滑、精神不集中、無故遲到早退甚至曠課等異常表現(xiàn)中,及時發(fā)現(xiàn)卷入欺凌事件的跡象,并著手開展早期干預矯正的活動。如談話提醒、心理開導、主題班會、經驗體會、演講等集體活動,做到不縱容每一個“小惡”和每一個異常苗頭,將欺凌遏制于萌芽狀態(tài)。
(四)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從心理行為上說,父母是孩子模仿學習的第一對象,孩子出現(xiàn)欺凌同伴的現(xiàn)象,與家長疏于管理或是管教不當有很大關系。在反欺凌行動中,可聘請教育專家開展培訓,通過建立網頁、開通微信和 QQ等社交媒體、推送手機短信等方式來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觀。一方面,向家長介紹孩子成長發(fā)育的規(guī)律特點,教會如何為人父母、如何科學教養(yǎng)孩子、如何與人相處、如何教孩子遠離和應對欺凌等;另一方面,著力提高家長的監(jiān)護意識,明確確因家長教育不當、疏忽大意導致出現(xiàn)欺凌嚴重后果的,法律絕不會縱容。
(五)強化對學生的敬畏教育。以教育和預警相結合為原則,開展對學生的敬畏教育。一是由教育專家、心理醫(yī)生開展生命教育、情緒管理、沖突處理、自尊訓練及社交技巧等課程,幫助學生提高反欺凌的技能。二是由公安、檢察、司法部門聯(lián)合社區(qū)(村)、學校開展普法培訓,用真實案例警示學生要知法守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法律法規(guī)、對弱小者生命、對自然始終在心中保持敬畏感而非僥幸,并把這種理念外化為敬畏他人尊嚴和生命的自覺行動。
(六)引入專業(yè)心理輔導。由心理醫(yī)生、律師、法官、公安、教育學專家教授等專業(yè)人士組成“調查與咨詢委員會”。一旦欺凌發(fā)生后,調查與咨詢委員會、學校、家庭要及時溝通聯(lián)系,第一時間介入開展心理輔導活動。
對于被欺凌者,學校要確保其得到安全保障的前提下,通過“調查與咨詢委員會”的開導教育,使他們盡快愈合心理創(chuàng)傷、重塑安全感,建立堅強的性格,以樂觀開朗的心態(tài)和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繼續(xù)生活學習。
對于欺凌者,調查與咨詢委員會要注意懲教結合,充分了解其行為動機和深層次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和幫扶,以“寬容而不縱容”為原則,給予其改過機會,避免歧視性對待,幫助他們看到自身行為的不合理之處,明白欺凌行為對受害者可能造成的深遠影響,幫助他們完整人格、建立同情心。
(七)嚴肅司法懲戒。談話教育、心理輔導等主要用于受害者及欺凌者的社會心理康復。當這社些活動不能奏效,欺凌者還是累教累犯,以暴制暴,甚至變本加厲時,這時就有必要引入司法懲戒,進入司法程序。通過責令其父母交納管教保證金、強制親子教育、移送工讀學校、參加一定量的社會服務、保護管束等中間性干預措施,提高欺凌成本,減少欺凌事件。
(八)及時編制指導手冊和公布治理結果。鑒于學校是當事一方,其調查治理往往難以得到家長與公眾認可,這時有必要由媒體、教育專家、人大代表、(下轉第27頁)(上接第11頁)政協(xié)代表、家長代表等第三方介入。建立家長、社會參與的開放、民主治理模式,對欺凌事件進行多方調查取證,舉行聽證會,分別聽取當事學生的辯護,根據調查結果,對欺凌者作出相應的處罰,同時組織人員編制出校園欺凌防范手冊,最后向全社會公布治理過程及結果,提出防范建議,接受來自社會各方的核實與監(jiān)督,提高防范能力。
治理校園欺凌是一個龐大的社會工程,不僅需要社會團體或個人以第三方的形式,用專業(yè)的方式、專業(yè)的標準介入對欺凌事件的預防教育、專業(yè)干預和事后輔導工作,也需要進一步在國家層面盡快制定相關的反欺凌的法律法規(guī),地方政府層面進一步改進教育部門的績效考核方式,家庭層面進一步科學教養(yǎng)孩子,需要進一步健全反欺凌工作機制,建立家庭、社區(qū)(村)、公安、司法、媒體等各方面溝通協(xié)作、齊抓共管機制,共同呵護孩子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組織開展全國中小學校校園欺凌專項治理[EB/OL].(2016-05-09)[2016-07-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11/moe_1789/201605/t20160509_242576.html
[2]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EB/OL].(2016-11-02)[2016-11-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1/t20161111_288490.html
[3]顏湘穎,姚建龍.“寬容而不縱容”的校園欺凌治理機制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7(1)
【作者簡介】韋麗琨,女,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后勤保衛(wèi)處教師,碩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