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花 陳 芳 李秀芳 王維麗 朱瀟旭 陳 普*
1.云南中醫(yī)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2.昆明醫(yī)科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
醫(yī)學教育
基于學習記憶腦科學原理的藥理學教學效果初探
段小花1陳 芳2李秀芳1王維麗1朱瀟旭1陳 普1*
1.云南中醫(yī)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2.昆明醫(yī)科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場所,筆者從學習記憶腦科學的角度,以提高藥理學課堂教學成效為目標,以學生為主體,立足于教學對象學生及教學內(nèi)容,綜合考慮與藥理學教學前后相關課程的整體性,把新信息與已知信息進行有效關聯(lián),制定教學策略、完成授課內(nèi)容,進行教學成效的測量與評價,獲得確切的結論,以期為藥理學課堂教學策略的制定及教材的編寫提供參考依據(jù)。
學習記憶腦科學;藥理學;課堂教學
高等教育根據(jù)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確定培養(yǎng)目標, 制定出專業(yè)教學計劃, 規(guī)定各門課程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名稱和學時數(shù),所以教學計劃中的各門課程是一個綜合體, 相互之間是密切聯(lián)系、相互配合的。教材在高等教育過程中始終扮演重要角色,是教育過程中知識體系的物化體現(xiàn),它直接服務或服從于培養(yǎng)規(guī)格和培養(yǎng)目標。教材建設是教育過程中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作為教師、學生、教材的高等學校教學的三大要素之一的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往往只重視與本課程相關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常常忽視了除本門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體系外, 還要考慮與前期課程和后續(xù)課程的銜接, 以及與橫向課程的配合。藥理學是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及醫(yī)學與藥學的橋梁學科,是醫(yī)藥院校各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程。在藥理學的教學中要講授的藥物多、機制復雜、信息量大,且在學習中需要用到前期基礎醫(yī)學各課程的有關知識,由于藥理學教材中有的知識點描述與前期的基礎課程所描述的方式不盡相同,導致學生在學習時出現(xiàn)前后知識點的相互干擾,造成理解及記憶的困難,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筆者旨在利用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對提高藥理學教學成效進行研究,以期為藥理學課堂教學策略的制定及教材的編寫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收集教師和學生對目前教材的意見和建議 學習記憶的腦科學認為[1],腦總是更關注能理解的東西,如果能將新的知識與已有的知識建立某種聯(lián)系,則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由于所使用的教材在編寫時忽視了與相關課程間的聯(lián)系,相同的內(nèi)容采取了不同的表述方法,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對某事物的知識點越多,重現(xiàn)其中某些特定信息就越困難,會導致學生理解及記憶的困難,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所以筆者采取問卷的方式,收集在藥理學課堂教學中學生難于理解與記憶的知識點,組織相關課程的老師進行分析,選出5個知識點進行研究,采取相同的描述方法,將相關知識關聯(lián)起來進行教學改革的研究。
1.2 以學生為中心,制定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方法 學習記憶的腦科學認為[2],在新的學習中出現(xiàn)的遷移,其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以前學習的質量,如果新舊信息在內(nèi)容上相關,且之前學習得好,對新學習的影響將更具有建設性。所以我們將篩選出的知識點進行相關課程的梳理,分析對比同類教材的不同特點,找出教材的不足和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充分考慮學生前期的學習基礎,以學生為中心,制定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方法,并在中醫(yī)、中藥兩個專業(yè)班藥理學課程的教學中實踐。
1.3 系統(tǒng)收集有關學生學習行為的資料,進行教學測量與評價 藥理學的課堂教學是為達到教學大綱所提出的目標而進行的有目的、有組織、有系統(tǒng)的活動。教學測量與評價是檢驗教學成效、確定學生學習結果和教師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是有效教學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雖然通過日常調查和觀察可以得到有關教學成效的某些信息,但是這些信息往往是很表面的、粗糙的,有的甚至是虛假的。要想確切地檢驗教學成效,確定教學雙方的水平,就必須運用各種測量手段和統(tǒng)計方法,對教師完成藥理學教學目標的程度,對學生學習的成就做出科學的判斷,這就是科學的教學測量與評價。教學成效是以學生的學習成績?yōu)橹苯涌疾煲罁?jù)的,而依據(jù)教學目標,對學績測驗數(shù)據(jù)所表明的教學成效進行分析及解釋,得出確切的診斷,分析其成功與失敗的原因,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改進教師的教學,從而促進學習成效的提高。
2.1 結合專業(yè)特點,學生知識結構,課程的前后銜接選擇知識點 在進行教學成效的測量與評價及研究中,把握教學目標,同時必須對藥理課程的設置、教學結構和學習內(nèi)容進行深入地了解和探討,才能有效、客觀地進行測評。教學結構即適應該學科本身的現(xiàn)代結構,又適應教學規(guī)律,從藥理教學的測量與評價的研究來看,那就是它為測量與評價藥理教學提供了線索和依據(jù)。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筆者將對藥理學在中醫(yī)、中藥專業(y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后續(xù)課程的銜接,教學設備和條件,結合考慮進行選擇相應的知識點。
2.2 采取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及改進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授課,獲取測驗數(shù)據(jù) 于授課結束后2d、2周和期未分別對不同的知識點進行檢測得到原始分。但由于各個測驗的難度不同,各原始分數(shù)的價值也不相同,所以原始分數(shù)一般不能直接反映出學生間的差異情況,不同測驗的原始分數(shù)不能進行比較,有必要對原始分按不同標準進行轉化為標準分,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按照教學階段目標及總體目標進行比較,考察教學成效。
3.1 選擇《藥理學》中具有干擾現(xiàn)象的5個典型知識點 調查問卷發(fā)放、收回及統(tǒng)計情況:護理對照班發(fā)放問卷57份,收回55份,回收率為96.49%;護理實驗班發(fā)放問卷56份,收回52份,回收率為92.86%;根據(jù)問卷統(tǒng)計,排在前五位的干擾性最強的知識點為:①有機磷酸酯類農(nóng)藥急性中毒的機制、中毒癥狀、中毒解救的原則;②阿斯匹林和氯丙嗪對體溫的影響有何不同;③硝酸酯類與普萘洛爾合用治療心絞痛的藥理基礎;④糖皮質激素的主要藥理作用、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⑤抗菌藥物的作用機制及細菌耐藥性產(chǎn)生的機制。
3.2 教學成效的檢測 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及改進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授課,獲取測驗數(shù)據(jù)。進行隨堂測試、授課結束后2d、2周和期未分別對不同的知識點進行就進行檢測直接得到原始成績。護理實驗班采用基于學習記憶腦科學原理的教學方法,護理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隨堂測試、授課結束后2d和2周均為理論考試,滿分100分;期未考試包括理論成績占70%、實驗成績20%和平時成績10%。
結果顯示:不同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藥理學中期考核成績比較,護理實驗班隨堂測試、授課結束后2d的成績與護理對照班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實驗班授課結束后2周的成績與護理對照班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教學模式學生的藥理學中期考核成績比較 (分
注:與護理對照班比較,*P< 0.05。
不同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藥理學期末考核成績比較,護理實驗班的平時成績與護理對照班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實驗班的期末理論、實驗及總評成績與護理對照班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教學模式學生的藥理學期末考核成績比較 (分
注:與護理對照班比較,*P< 0.05,**P< 0.01。
3.3 不同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滿意度調查 調查問卷發(fā)放、收回及統(tǒng)計情況:護理對照班發(fā)放問卷57份,收回50份,回收率為87.72%;護理實驗班發(fā)放問卷56份,收回51份,回收率為91.07%。結果顯示,用基于學習記憶腦科學原理教學方法的護理實驗班在藥理學知識掌握程度、教學方法滿意程度和自我學習能力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護理對照班(P<0.05)。見表3。
表3 不同教學模式學生的滿意度調查 (例)
注:與護理對照班比較,*P< 0.05。
腦科學是當今世界最活躍和最有突破性成就的學科之一,2006年2月我國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6-2020年)》指出:腦科學與認知科學是8大科學前沿問題之一。世界發(fā)達國家都將腦科學研究納入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科技規(guī)劃,于美國“腦的十年”和歐共體“歐洲腦十年”計劃之后,日本推出了名為“腦科學時代”一為期20年的腦科學計劃綱要,并于2003年又啟動了“腦科學與教育”科研項目,把腦科學和教育結合起來,根據(jù)腦發(fā)育規(guī)律和認識規(guī)律編制課程,設計教學[3-4]。課程教學是大學教育的主要形式,人類的任何學習活動都離不開大腦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為此腦科學是當代學習科學不可缺少的基礎學科,利用腦科學研究的新成果,根據(jù)腦學習記憶的規(guī)律進行進行課程教學的設計和實施,可充分開發(fā)人腦的巨大潛能,提高學習效率。
神經(jīng)科學把學習記憶分為腦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存貯和提取的3個過程[5]:一是對新的刺激/應答關系及情景事件等的意識和收集,即編碼或獲得(Encoding/Attention)過程;二是有意識的記錄和保持已獲得的信息,即儲存或鞏固(Storage/Consolidation)過程;三是還原和表達已識記的信息,即再現(xiàn)或回憶(Retrieval/Recall)過程。編碼是一個新的痕跡被植入記憶的過程。德國心理學家 Ebbinghaus的記憶理論認為,只要通過不斷的簡單重復某些信息就可以獲得記憶,即“保持性復述(Maintenance Rehearsal)”[6]。事實上學習記憶的編碼過程不僅僅是簡單重復就能實現(xiàn)的,而是遵循 “精細復述(Elaborative Rehearsal)”[7]和“組織(Organization)”[8]原則對信息加工處理的重要過程。精細復述是指要把正在學習的內(nèi)容與已有的一些知識基礎關聯(lián)起來學習;“組織”過程是把正在學習的內(nèi)容之間相互聯(lián)系起來,尋找其中的相關性以及它們之間的某些共同點進行學習。所以在藥理學的教學中將新信息與已知信息關聯(lián)、減少學習過程中的干擾現(xiàn)象是獲得最佳學習記憶效果的保證。
腦科學研究結果表明,在大腦中形成的長期記憶一般是需要反復刺激,而且是需要有效的刺激才能形成。筆者在前期藥理學的教學中發(fā)現(xiàn)在我國中醫(yī)院校醫(yī)學院?,F(xiàn)行教材中有一些知識點、概念涉及生理學、藥理和藥劑學等課程,但由于不注意課程間的聯(lián)系,在不同的課程中對相同的內(nèi)容其概念界定及表述的方法不完全一致,影響了藥理學的教學成效,在結果測試時許多學生概念不清,同時還影響到后續(xù)課程內(nèi)容的學習,這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是典型的學習干擾現(xiàn)象。為幫助學生避免干擾現(xiàn)象,進行更加有效的學習,需要把前后學習的內(nèi)容相互聯(lián)系起來,讓學習建立在已有的知識背景上,把學習過程中的相關信息聯(lián)系起來并進行整合,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筑固以前學習的知識點,還有利于對新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大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1]呂萍.試論腦科學對記憶的研究及教學意義[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 2005,10(2):47-49.[2]盧寧艷, 許躍進, 王篤明.心理表象在學習記憶中的作用及其對教學的啟示[J].中國校外教育, 2012,15(7):106-107.
[3]呂林海.學習與教學:一種基于腦的解讀[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4,12(6):38-42.
[4]富鄺.教育改革要關注腦科學研究成果[J].課程教材教法, 2004,20(10):36-37.
[5]Raymond P.Kesner JLM, JR.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J].Journal of Learnmg and Memony,2008,22(8):15-18.
[6]Craik EIM, Lockhart, R.S.Levels of processing: A framework for memory research[J].Journal of Verbal Thinking & Verbal Behavior,1972,11(3):671-684.
[7]Woolfolk AE.Educational psychology (7th ed) [M].Boston: Allyn and Bacon,1998,7(5):20-22.
[8]Dinnell D, Glover, J.A.Advance organizers: Encoding manipulation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5,13(5):514-522.
云南中醫(yī)學院教育科學研究課題(YB160306);云南中醫(yī)學院骨干教師培養(yǎng)項目。
段小花(1982-),女,講師,研究方向為中藥藥理研究與應用。E-mail:104896527@qq.com
陳普(1978-),男,漢族,高級實驗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民族醫(yī)藥研究及基礎醫(yī)學課程教學。E-mail:chenynkm@126.com
R-05
A
1007-8517(2017)13-0130-03
2017-06-01 編輯: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