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 穎
(浙江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杭州 310018)
教學新目標下的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模式研究
虞 穎
(浙江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杭州 310018)
基于文學在語言層面、實用層面和社會文化三大層面上的內涵,重新設定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根據(jù)課程教學新目標,改革現(xiàn)行的教學模式,引入歐美發(fā)達國家人文學科普遍采用的研究式教學法,介紹其內涵及其包含的兩大內容研究式教學與研究式學習,并演示研究式教學法在英美文學課程中的實際設計和具體應用。
英美文學課程;課程教學目標;研究式教學法;研究式教學;研究式學習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對外貿易的迅速發(fā)展,我國各個領域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國內已經大約有900多所高等院校設置了本科英語專業(yè)[1]14。然而由于課程教學目標的單一、教師獨白式的教學以及功利主義的影響,原本是核心課程的的英美文學課程在本科英語專業(yè)教學培養(yǎng)計劃中不斷邊緣化,英語專業(yè)學生也普遍對英美文學具有排斥心理。國內專家學者紛紛撰文發(fā)表對此現(xiàn)狀的擔憂并呼吁對文學的重視[2-4]。本文將先分析新形勢下英美文學課程性質,重新設定課程教學目標。然后根據(jù)新教學目標,引入當前歐美發(fā)達國家人文學科中主流的研究式教學法。雖然已經有學者在不同學科中探討過此教學法,但是在英美文學課程中的研究和應用卻比較少[5-7]。本文擬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研究式教學法的具體設計和應用,以體現(xiàn)英美文學課程的價值和有用性。
英美文學課程的性質是什么?或者說文學是“有用”還是“無用”?首先文學能展示個人層面、社會文化層面的語言運用。從個人層面上看,我們說的每一句話都體現(xiàn)了“我是誰”以及“我如何評價[8]7。在社會文化層面上,文學是包容各種言語特征的話語[8]9,比如它能包括“口語的、書面的、正式的、非正式的,不同社會風貌、不同職業(yè)的特色,還有各種地方方言、社會方言、個人習語、等等”[8]26。這種幾乎無所不包的文學值得語言學習者學習和珍惜。其次文學具有毋庸置疑的美學價值和有用性。因為文學提供了形式多樣的生活經驗讓人暫時遠離世俗的煩惱,浸入自由的情感和思想的世界[9]77-78。語言學習者學習文學能夠培養(yǎng)闡釋所有學科和職業(yè)的能力(比如法律、醫(yī)學、商業(yè)),因為意義必須在討論和洽談中產生[9]211。文學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它具有教育意義。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和批評家愛德華·薩義德認為文學能讓人自我批判地理解眾多復雜的現(xiàn)實,因為文學是具有豐富質地和多層含義的話語[10]61-62。
既然英美文學課程的性質具有如此的深度和廣度,那么高校本科英語專業(yè)的英美文學課程目標也應該重新定位,而非局限于傳統(tǒng)的閱讀體驗、基本文學知識點的掌握。參照范誼和芮渝萍[11]提出的目標,英美文學課程至少應包括以下五個新目標:第一,讓學生獲得英美文學閱讀的體驗。這里的閱讀體驗指完整的文本閱讀而非片段或者節(jié)選,比如要求學生讀一部完整的莎士比亞戲劇,因為完整的劇本才能有完整的體驗和震撼。第二,應讓學生獲得基本的英美文學知識和文學批評方法,包括西方文學主要流派、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主要的批評方法如主題分析、人物塑造、情節(jié)安排、敘述技巧、語言風格等。第三,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撰寫英文學術文章的能力。這里筆者特別加入了撰寫學術文章能力,因為這能為學生大四撰寫英文畢業(yè)論文做好充足的準備和練習。第四,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和民族特性,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第五,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和道德情操。這五個新目標正符合英美文學課程的性質,通過文學作品的閱讀和闡釋,獲得語言、文化、交際等知識,培養(yǎng)思辨、審美、批判、寫作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也表明了英美文學課程不僅能實現(xiàn)技能的(語言表達、寫作創(chuàng)新)培養(yǎng),而且還兼?zhèn)湮幕刭|的(人文主義、道德情操)培養(yǎng)。
(一)研究式教學法的內涵
研究式教學重在“研究”二字,其基本理念在西方社會歷史悠久。早在啟蒙運動時期盧梭等人就提出“發(fā)現(xiàn)式教學”,用來反對中世紀的蒙昧,提倡理性。十九世紀末美國現(xiàn)代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及其后繼者提倡“問題教學法”,培養(yǎng)反省思維(reflective thinking),用來適應社會工業(yè)化和民主化的發(fā)展。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末美國教育家布魯納(Jerome Bruner)和施瓦布(Joseph J.Schwab)分別提出了“發(fā)現(xiàn)學習”(discovery learning)和“探究教學”(inquiry learning),追求的是智力(理性)和技術[12]。現(xiàn)在歐美發(fā)達國家的人文學科教學中普遍提倡和實施的研究式教學法(Research-Based Teaching)可以理解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基于自己的興趣發(fā)現(xiàn)問題,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主動運用本專業(yè)所要求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并最終獲得一定結論的過程[13]81。它應當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研究式教學;二是學生研究式學習。
同時在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教學環(huán)境中,研究式教學法的模式和國外一直倡導的兩種語言教學法非常符合[13]81。一是基于任務的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二是基于內容或者主題的語言教學(content/theme-based instruction)。研究式教學法類似于把任務(task/project)和內容(content)結合,教師在教學中實施與語言內容(content)密切相關的研究型項目(task/project),學生通過研究這類項目達到語言習得和語言運用的目的。比如根據(jù)筆者在德國圖賓根大學訪學期間的調研(2017年1月至5月),英語系的課程都以研究專題的形式展開,包括19世紀美國短篇小說、狄金森的詩歌、狄更斯的主人公、瑪格麗特·艾特伍德的小說、青少年文學等等。教師每次課都設計一個研究主題并提供文本和文獻資料,布置學生課前研讀和小組討論,然后學生進行課堂演示。在此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語言技能、思維創(chuàng)新都得到了提高,同時學生的課堂演示和期末論文的水平都比較高。因此在國內高校的英美文學課程中完全可以引入和借鑒研究式教學法。
(二)研究式教學
基于英美文學課程的五大教學目標,借鑒德國大學的教學模式,結合筆者展開的兩輪教學改革的經驗,國內文學教師在開展教學中必須要注意角色的轉變,發(fā)揮指導作用、布置合理的研究項目,同時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
首先教師角色的轉變。文學教師必須要從傳統(tǒng)的教學“主體”變?yōu)椤皫椭摺焙汀爸笇д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研究項目實施前,教師要提供必要的閱讀資源和文獻資料,做好文檔發(fā)給每個學生,其中包括紙質或者電子版的文學文本(來自教材或者電子文本),必讀必看的若干文獻、影像資料,文獻資料的網站、數(shù)據(jù)庫及下載,權威可信的雜志期刊目錄等。在研究項目實施中,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學批評方法的運用如主題分析、人物塑造、情節(jié)安排、敘述技巧、語言風格等。課后要及時開展面談、電子郵件、微信、座談等手段給學生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意見,幫助他們順利地開展研究。在研究項目實施完成后,可以讓學生個人或者小組在課堂上匯報研究成果,教師給予及時反饋及評價,必要時可以指導再修改。此外,還要給予學生英文學術論文撰寫的指導,提供優(yōu)秀的范文,講解英文學術論文撰寫的規(guī)范、步驟、語言、文獻引用等基本知識。期末學生需要上交比較規(guī)范的英文學術論文作為課程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其次布置合理的研究項目。教師在設計英美文學研究項目時,在經典文本闡釋的基礎上,加入教材外的文本和文獻,結合最新的文學議題和評論動態(tài),并引入跨學科的理論比如生態(tài)學理論、政治文化理論、經濟學理論,等等。教師根據(jù)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設立幾個專題項目,把學生分成四到五人的一個小組也可以自愿組合(本科英語專業(yè)班級一般20至25人左右),然后每個小組根據(jù)興趣選擇其中一個項目。在展開研究過程中,學生需要完成文本閱讀、筆記心得、文獻研究、小組討論、撰寫研究內容、課堂演示等一些列任務,最后全班一起就該研究專題討論。根據(jù)筆者所在大學的外國語學院的英語系,本科英語專業(yè)學生在大三下學期和大四上學期分別開設了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兩門課程。在英國文學課程中,比方可以設立維多利亞小說與時代進步的研究專題,主要以維多利亞時期的代表作家如狄更斯、薩克雷、勃朗特姐妹的經典著作閱讀及相關文獻資料為核心,讓選擇該專題的小組學生研究其小說文本如何表現(xiàn)了當時時代的進步以及對這種進步的人文主義的批判。在美國文學課程中,設立美國超驗主義與東方思想的研究專題,指定閱讀美國超驗主義代表作家愛默生和梭羅的著作和相關文獻資料,小組學生探討其與東方哲學、美學,特別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契合和不同。也可以設立美國詩歌與越戰(zhàn)的研究專題(如表1所示),提供詩歌文本和相關文獻資料。此研究專題關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詩歌、民謠(選取艾倫·金斯堡的詩歌/歌曲和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鮑比·迪倫的歌曲)與美國民間反越戰(zhàn)的緊密關聯(lián)和互相影響,指導小組學生研究詩歌和社會運動的關系。
表1 美國文學課程教學專題研究之一
在課堂上除了文本解讀和討論外,可以加入圖片、音樂、電影、紀錄片、新聞采訪等等影像資料,利用現(xiàn)代新媒體技術提高教學效果。這樣就把社會運動、文化批評和文學作品融合在一起,成為現(xiàn)實有用的研究項目,同時也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去閱讀文學文本,闡釋文本與現(xiàn)實的關系。除了專題研究項目外,上文提到的教師布置的期末論文也是一項重要的研究項目。英語學術論文的撰寫是培養(yǎng)學生寫作和思辨能力的重要方法。平時作業(yè)布置閱讀筆記的任務,它也是一項研究任務,當然比專題研究要更個人化。因為在閱讀中學生必然要求發(fā)現(xiàn)問題和探討問題,并給出獨特的解釋。
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我也要不斷學習,拓展專業(yè)知識和跨專業(y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每學期開設課程時,可以保留經典的幾項專題,同時根據(jù)社會動態(tài)和新興的文學議題,設計新的研究專題。也可以加入自己的研究項目和研究成果與學生一起探討。
(三)研究式學習
根據(jù)教師布置的研究項目,學生首先需要明確英美文學課程的五大目標。以美國文學課程為例,課程教學目標包括:第一,在學習過程中閱讀完整的英文文本,比如愛倫坡的詩歌《烏鴉》和短篇小說《厄舍府的倒塌》,馬克·吐溫的小說《湯姆·索亞歷險記》,菲茲杰拉德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茲比》,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返?;第二,在閱讀體驗的基礎上掌握有關英美文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的批評方法,比如美國自然主義文學的繁榮,美國意象主義詩歌,新批評、結構主義批評以及解構主義批評等;第三,能夠獨立進行英文學術論文的撰寫,熟悉結構框架、語言規(guī)范、文獻格式;課程目標四和五,通過美國文學的課程學習,能夠了解美國多元化文化的融合和沖突以及美國的民族性,并增強人文主義精神和道德情操。最后兩個目標也是《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2000)[14]所提到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之一。只有目標明確,學生才能從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主動體驗發(fā)現(xiàn)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科研精神,掌握有效的研究方法。
研究式學習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同時英美文學課一般開設在大學三四年級,因此學生必須具備了基本的英語語言技能后方能展開研究項目。在研究的過程中,學生要學會理解和闡釋經典文本,學會收集研讀相關文獻資料,同時還要擴展研究領域,涉及多個相關領域的科學知識。對于教師布置的研究項目,比如專題研究,小組學生根據(jù)興趣選擇其中一個專題,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往往2~3周)完成從前期資料收集閱讀到撰寫研究內容最終課堂演示成果,全班學生進行提問和交流。期末的論文是教師布置的另一項重要的研究項目,學生同樣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本學期課程中的某一個話題或主題進行研究。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獲得獨立的思辨、研究和寫作能力的培訓。同時學生需要涉及學術論文的規(guī)范(比如MLA格式)、語言的表達、文獻的引用。因此作為研究項目的期末論文的完成實現(xiàn)了語言的輸出和應用。
作為平時作業(yè)的閱讀筆記也是一種研究式學習。學生在閱讀指定的文學篇章和文獻資料過程中,必然會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記錄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同時提倡開展互評(peer review)的方式,讓學生用英語互相點評閱讀筆記。這種互評提供了一個新的渠道去認識他人的見解,并在不同觀點的沖撞中找到新的問題和靈感。這樣的研究性學習始終是進行時,是持續(xù)發(fā)展的開放式的研究。
在開展以上幾種研究式學習中,不僅研究過程而且研究成果的交流都以英語作為工作語言。因此研究式學習的過程與結果與學生的英語專業(yè)學習和應用是密不可分的。
(四)多樣化的評價體系
傳統(tǒng)的英美文學課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期末命題試卷。命題試卷的弊端在于學生只會死記硬背文學流派、代表作家的名字、經典作品的情節(jié)、主題和人物,而缺乏對具體文學文本的闡釋和解讀的能力。基于課程目標,考核方式應該多元化,加大平時成績的比例,同時期末閉卷考試改為期末論文,這也是人文類學科應該采用的考核方式。以筆者所在的英語專業(yè)改革后的英美文學課程評價體系為例(具體見表2),平時成績和期末論文成績比重分別占總評的一半,打破了平時和期末四六開的常規(guī)考核權重。平時成績主要由平時作業(yè)、專題研究報告的演示、課堂出勤率和參與度三部分構成。其中重點是以小組為單位的專題研究。其次是平時作業(yè),主要包括對于指定閱讀文本、文獻的筆記和闡釋(英語記錄)。然后是課堂參與度,課堂參與每項專題研究主題的討論同樣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期末論文是綜合評價學生各項能力的指標。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本課程內容的某個專題進行深入分析,拓展閱讀,提出新想法,撰寫論文。學術論文也體現(xiàn)了學生在接受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式學習后,論文寫作是否規(guī)范(如MLA格式)、語言是否得當、文獻是否可靠、觀點是否清晰、結構是否合理等等。學生期末的學術論文質量也是驗證研究式教學是否有效的手段之一。
表2 英美文學課程考核方式
高等教育的目標絕不是培養(yǎng)專業(yè)技能人才,這個應該留給職業(yè)學校,而必須是培養(yǎng)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人文主義關懷的人才。作為人文學科之一的英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長期以來重技能培養(yǎng),忽視研究能力和人文素質培養(yǎng),因此英語專業(yè)建設和教學模式必須進行改革。其中理當作為專業(yè)核心課程的英美文學課,可以廣泛推廣以研究式教學法為主的教學模式以實現(xiàn)新形勢下的課程目標。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在歐美發(fā)達國家的英語專業(yè)教育中普遍采用,而且在筆者所在大學的英語專業(yè)的英美文學課程中已經實踐了兩輪并取得了初步效果。實踐表明研究式教學法能夠激發(fā)學生對于文學學習的熱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技能和研究能力,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主義情懷。
[1] 虞建華.談我國高校英語專業(yè)“兩個走向”問題:兼及英美文學教學[J].中國外語,2010(3):14-18.
[2] 殷企平.文學何嘗不實用?[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02(5):8-10.
[3] 虞建華.從外語專業(yè)文學教學看高等教育的“用”與“知”[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205-209.
[4] 葉艷.文學“之用”:對高校英語專業(yè)英美文學課程的思考及教學踐行[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64-67.
[5] 武玉紅,劉強.關于研究式教學方法的思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6):168-169.
[6] 王新娟,胡水秀,托婭.研究式教學模式中“教學”與“研究”的關系探討[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49-50.
[7] 李文良,馬曉穎,李雪瑾.英美文學課程研究性教學實踐效果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8):161-163.
[8] HALL G. Literature in Language Education[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9] BLAU S. The Literature Workshop: Teaching Texts and Their Readers[M].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2003.
[10] SAID E. Humanism and Democratic Criticism[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11] 范誼,芮渝萍.英美文學教學的目標內涵與層次定位[J].外國文學研究,2005(3):150-156.
[12] 張華.研究性學習與生活[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3(6):17-21.
[13] 張文忠.英語專業(yè)研究性學習的內涵[J].中國大學教學,2007(10):81-84.
[14] 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王艷娟)
Research of Teaching Mode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under the New Teaching Objectives
YUY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literature from the linguistic, utilitarian and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new teaching objective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 are rese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new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current teaching mode is reformed, the research-based teaching method widely adopte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humanities is introduced,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main contents of research-based teaching method, namely research-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based learning are presented, and the practical design and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research-based teaching method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 are demonstrated.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 objectives; research-based teaching method; research-based teaching; research-based learning
10.3969/j.issn.1673-3851.2017.08.015
2017-05-15 網絡出版日期: 2017-07-20
浙江省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改革項目(kg2015118)
虞穎(1978—),女,浙江杭州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文學翻譯方面的研究。
H319.3
A
1673- 3851 (2017) 04- 0376-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