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陽[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長春 130024]
論《竇娥冤》的悲劇性
⊙孟令陽[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長春 130024]
《竇娥冤》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的代表作品,以高超的藝術性和深刻的思想性成為我國優(yōu)秀的古典悲劇之一。關漢卿通過竇娥所遭受的悲劇命運反映了元代下層人民的生存狀況,同時竇娥的反抗又是向黑暗的社會發(fā)出的控訴。本文將從悲劇的特點、社會現(xiàn)實和人物性格等方面探討《竇娥冤》的悲劇性。
悲劇 《竇娥冤》 社會 性格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說:“其最有悲劇之性質者,則如關漢卿之《竇娥冤》、紀君祥之《趙氏孤兒》。劇中雖有惡人交構其間,而其赴湯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薄耙粺o依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為元人第一?!标P漢卿的《竇娥冤》以其高超的藝術性和深刻的思想性,成為我國悲劇的杰出作品。其悲劇性與西方的悲劇相比更加具有廣泛性,反映了豐富深刻的社會內(nèi)容。
元代是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時期,科舉制被廢除,知識分子地位低下,有“九儒十丐”的說法,他們生活貧困窘迫,受不到尊重,竇娥的父親竇天章就是這樣的一位書生。竇娥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是她悲劇命運的開始。關漢卿從竇娥的身世開始寫起,以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家庭來反映元代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具有廣泛的社會內(nèi)容。
在西方的悲劇中,主角大都是正面典型或英雄人物,他們有著尊貴的出身,高貴的血統(tǒng)。而中國古典悲劇中主人公多是處于社會下層被統(tǒng)治階級中的人物。竇娥就是一個窮知識分子的女兒,三歲喪母,七歲就因父親借了蔡婆的高利貸無力償還被賣為蔡婆的童養(yǎng)媳。竇娥十七歲成親,年紀輕輕守了寡,和婆婆二人相依為命。婆媳兩個人的家庭在當時社會中屬于弱勢群體,她們又遇到了賽盧醫(yī)這樣一個騙子醫(yī)生,借高利貸不還從而想謀財害命。這時張驢兒父子救了蔡婆,本以為遇到了好人,誰料剛擺脫一個壞人,卻又招來更加兇惡的壞人,就戲劇沖突的組織與推進來說,這當然是劇作者在有意利用社會生活中的偶然性因素。但偶然性中也包含著社會生活的必然:普遍的恃強凌弱,正是社會黑暗和政治腐敗的顯著特征。張驢兒父子的出現(xiàn)將竇娥的命運推向更加悲慘的境地。張驢兒父子要霸占婆媳為妻,竇娥不肯順從,張驢兒想毒死蔡婆,沒想到到張驢兒父親卻誤食了毒藥,毒發(fā)身亡。張驢兒以此來要挾竇娥順從,竇娥仍然不肯,這樣事情就引向了官府,進一步表現(xiàn)了作品的社會意義。
關漢卿從元代社會底層的恃強凌弱寫到了元代吏治的黑暗,展現(xiàn)了更加廣闊的社會生活。竇娥堅信自己是清白的,相信官府會為她伸張正義,所以當張驢兒問她要官休還是私休時,她毫不猶豫地說:“我又不曾藥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見官去來?!弊尭]娥沒想到的是,官府讓她走進了更加黑暗的深淵。楚州太守桃杌是個不辨是非的貪官,和張驢兒串通一氣,對竇娥嚴刑逼供,竇娥始終沒有屈服。從下層平民到上層官吏都是善惡不分,恃強凌弱,在這樣一個黑暗的社會中,像竇娥這樣身處社會底層的百姓只能處于弱勢的地位,逃不出黑暗的魔爪。關漢卿用竇娥的血淚向我們展示了元代社會的腐朽黑暗,對這樣的社會深惡痛絕。關漢卿的《竇娥冤》一方面吸取了歷史素材,另一方面又根植于元代的社會現(xiàn)實,根據(jù)歷史與現(xiàn)實進行創(chuàng)作,使作品有高超的藝術性與現(xiàn)實性。
竇娥的性格是隨著戲劇沖突而發(fā)展的。在第一折中,蔡婆面對張驢兒父子的恐嚇已經(jīng)屈服,但是竇娥依然不肯順從,古代婦女的貞潔觀念在她心中根深蒂固,這使她對婆婆的妥協(xié)不能理解,對蔡婆有所譏諷。雖然竇娥在平時和蔡婆的相處中十分孝順恭敬,但是這并不能讓她放棄自己的是非觀念,從這里開始,竇娥的反抗性格已經(jīng)初露端倪。第二折中竇娥的反抗性格得到了進一步表現(xiàn),在面對酷刑的時候她堅決不屈服,同時對黑暗的官府、貪贓枉法的官吏直接控訴,發(fā)出了自己的反抗之音。在第三折中行刑前發(fā)出的三樁誓愿,表現(xiàn)了她驚天動地的冤屈,也進一步刻畫了竇娥的反抗性格。特別是《滾繡球》的曲詞,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弱女子的精神的強大,其反抗震撼人心?!坝腥赵鲁簯遥泄砩裾浦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盜跖、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鼻Ч胖?,讓人為之動容。曲詞不僅僅對人間的黑暗進行控訴,更指向了天地,發(fā)出了震撼人心之音。面對即將枉死的命運,竇娥發(fā)出了三樁誓愿,血染白綾、六月大雪、大旱三年,竇娥死后,三樁誓愿全部實現(xiàn),向所有人展示了竇娥的冤屈。即使竇娥已經(jīng)死去,但是她的精神信念還存留在人間。在第四折中,竇娥成為鬼魂后仍然要為自己洗刷冤屈,最終竇娥的冤屈得以平反。正義最終得到了伸張,寬慰了人心。
從竇娥自身的性格來看,以一個弱者的力量來反抗黑暗的社會,這本身就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車爾尼雪夫斯基說:“人們通常都承認悲劇是崇高的最高、最深刻的一種。”悲劇的主人公承受著超出常人的苦難,堅持斗爭也不免受難,受難中還要繼續(xù)斗爭,顯示出崇高的激情力量。所以悲劇目的不是使人悲觀失望,而是充滿積極樂觀的情緒。悲劇主角為著崇高的理想和正義的事業(yè),向敵人做斗爭,即使遭受苦難而斗志堅強,縱然犧牲生命而英勇不屈;這樣的戰(zhàn)士,具有強大的悲劇力量。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說:“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句的各個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表達,而不是采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薄陡]娥冤》引起的不是恐懼,而是尊敬。在悲劇《竇娥冤》中,竇娥是一個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她雖然固守封建孝道,但是她有著自己的是非標準,善良而且剛強,在面對惡勢力的時候堅持自己內(nèi)心的標準,絕不妥協(xié)。竇娥以一個弱女子的身份來向強大的封建惡勢力發(fā)起控訴、反抗,讓讀者對竇娥產(chǎn)生的不僅僅是同情,更有崇敬。關漢卿有意地將他筆下遭受巨大不幸的悲劇人物的性格寫得十分美好,這種自覺的悲劇美的創(chuàng)造意識,使得他筆下的悲劇形象有一種獨具的審美特征,即不僅因為她遭受巨大的不幸和痛苦,以及最后的毀滅,引起觀眾巨大的震撼和深切的同情,還因為她具有崇高美好的品格而引起觀眾的崇敬,進而起到一種鼓舞教育的作用。悲劇的最終效果是加強觀眾對于人類的光明美好的信念,關漢卿的《竇娥冤》就是要告訴人們這樣的道理。
悲劇中有一種犧牲精神,悲劇常常描寫社會生活中帶有震撼力量的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由于種種原因,悲劇主人公遭受巨大的痛苦和不幸,以致最后失敗或死亡。主人公雖然已經(jīng)犧牲,但是他的犧牲不是沒有意義的,他的犧牲為人類的進步帶來了光明。悲劇中理想人物所具有的普遍性的、固定的特征中,有兩種似乎可以涵蓋其他一切方面的主要特征,即勇敢和高尚。勇敢不是思想的,而是性格的一個特征;不是冷靜精神上的勇敢或英雄氣概,而是沉浸于生命和生活之中的男男女女的勇敢或英雄氣概;因而是一種實踐著的、運用著的、積極主動的勇敢,并在具體道德場合做出迅速反應中體現(xiàn)出來。悲劇英雄不加回避地直面人類處境中的痛苦和恐怖的能力,以及把他所面臨的境遇推向極限,以便看清它的全貌。
竇娥一步一步被黑暗的社會推向毀滅,竇娥的不幸遭遇不僅僅是個人的,更反映了千千萬萬生活在底層的人們的命運,具有廣泛的社會性。但是竇娥并沒有向黑暗屈服,沒有默默忍受,而是逐漸覺醒,選擇了反抗,這就具有了超越時代的永恒的進步精神,引起了千萬讀者的共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她本是一個生活在底層的婦女,被賣為童養(yǎng)媳,后來年少喪夫,她孝順婆婆,一直守寡,在她的思想中固守著封建倫理道德,如果沒有賽盧醫(yī)、張驢兒父子的出現(xiàn),竇娥也許就這樣和婆婆相依為命生活下去。但是如果沒有這個偶然的遭遇,竇娥就能平安地度過一生嗎?關漢卿通過竇娥的悲劇命運反映元代社會的黑暗,并且告訴我們,即使沒有張驢兒父子的出現(xiàn),竇娥也會遇到其他的困境。像竇娥這樣的下層人民仍然生活在黑暗里,這個偶然性的事件反映了歷史的必然性,在普遍的恃強凌弱、貪贓枉法的社會里,弱者是難逃厄運的。關漢卿是一位生活在元代的知識分子,地位很低,他的成長環(huán)境讓他能更加深入了解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將生活的真實反映在藝術的真實中,所以他才能創(chuàng)作出這樣具有真實反映現(xiàn)實社會的作品。
悲劇的本質在于客觀現(xiàn)實中的矛盾沖突,在于新生力量在崛起過程中所必然遭受的暫時的失敗或毀滅。這種新生的力量在遭受苦難時沒有妥協(xié),而是直面殘酷的現(xiàn)實。他們在與現(xiàn)實的斗爭中實現(xiàn)他們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盡管其結局是失敗的,但是他們的精神是永恒的,他們代表了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是人類自由進步的理想,這種理想雖然面對暫時的失敗,但是對當下及未來的意義都是重大的,是激勵人類前進的動力?!陡]娥冤》的結局是幻想與現(xiàn)實的結合,竇娥臨死前發(fā)出的三樁誓愿全部實現(xiàn),死后變成鬼魂繼續(xù)訴冤,都是作家為表現(xiàn)竇娥反抗性所做的超現(xiàn)實的藝術想象。最后其父竇天章為竇娥平反冤屈,是竇娥斗爭的結果,也是作家的理想所在,也是人們的希望所在,希望出現(xiàn)廉潔清正、秉公執(zhí)法的官員為他們做主。這是當時人們的美好希望,雖然有其歷史局限性,可是作品表現(xiàn)出的正義永遠存在,為真理而犧牲的反抗精神具有超越時代的永恒的魅力。
①周先慎:《中國四大古典悲劇》,漓江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頁。
②亞里士多德:《詩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頁。
[1]翁敏華.關漢卿戲曲選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黃克.關漢卿戲劇人物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3]李漢秋.關漢卿名劇賞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
[4]周先慎.中國四大古典悲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作 者
:孟令陽,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元明清方向。編 輯
: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