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正福
摘 要:對于高中語文學習來說,詩歌教學屬于一項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然而目前在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學功利化、積累淺薄化、鑒賞模式化等,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詩歌的學習,導致學生審美能力無法提升。針對這種現(xiàn)象,教師要重視詩歌鑒賞教學,結合學生的特點,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不斷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鑒賞詩歌的興趣,深入挖掘詩歌的魅力所在,從而在提升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語文 詩歌鑒賞 教學策略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詩歌教學是十分重要的一塊內容,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教師要重視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及時更新教學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感受詩歌魅力,陶冶情操,進而促進自身鑒賞能力的提升。
一、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功利化
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太過于功利化。在詩歌鑒賞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是以解題為基礎,給學生講解題的技巧,卻忽視了對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如此導致學生重視語文的工具性,詩歌鑒賞僅僅停留在文字表達以及掌握寫作手法的基礎上。這種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無法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造成消極影響。
(二)積累淺薄化
一些語文教師在解讀詩歌的過程中,根據教材逐字逐句解析,整個詩歌鑒賞支離破碎,失去了整體的美感和意蘊,導致學生無法體會到詩歌中的思想情感。對于語文課堂來說,每一位教師都是情感的溝通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是否能夠與文章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語文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在課堂上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采取有效的方式來為學生講解,從而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然而現(xiàn)今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都過于生硬,僅僅是機械地朗讀文字,沒有進行情感的深入挖掘,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影響。
(三)鑒賞模式化
如今在大多數語文課堂上,詩歌鑒賞教學就是真題講解,教師先講解詞義,再講解結構,最后進行總結。這樣的教學模式,導致本來意境優(yōu)美的詩詞被分解,嚴重影響了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感知。學生對于詩歌的鑒賞僅僅停留在文字表面,對于詩歌中蘊含的豐富情感沒有深入了解,無法提升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以及審美能力。
二、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的策略
(一)重視誦讀,把握情感
在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詩歌的誦讀,要充分把握詩詞中蘊含的情感,通過誦讀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味。詩歌具有語言美、節(jié)奏美、情感美以及意境美等特點,教師要多層次、多方位地引導學生誦讀詩歌,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魅力,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首先,教師要重視誦讀方式的多樣性,采取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在帶領朗讀時,教師要聲情并茂,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提升學生的閱讀欲望。教師要利用聽讀、齊讀、品讀等方式來讓學生反復誦讀詩歌,從而掌握其中的情感內涵。其次,教師在課前要做好功課,對詩歌中的字音、音色以及語調節(jié)奏的變化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以此來帶動學生去體會詩詞中的旋律美以及音韻美。
以戴望舒《雨巷》一課教學為例,詩歌文本蘊含著詩人失望與希望的雙重情感,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中重視對學生的閱讀指導,使之能夠領會詩歌的主旨內涵?!队晗铩返谝徊糠置鑼懥思氂觌鼥V的景象,感情較為低沉,詩人運用了“悠長、悠長”的詞語,展現(xiàn)了一種較為惆悵的情感。在第二部分則是寫了理想的到來以及破滅過程,誦讀中情感要凝重,朗讀第二節(jié)時語調要隨之提升。教師在帶領學生朗讀時,要給學生講明每一部分情感把握的重點,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魅力,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斟酌詩眼,體悟詩情
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在詩歌鑒賞中,詩眼是極其重要的,它充分體現(xiàn)了詩歌的整體構思,以及詩人的思想觀點與情感態(tài)度等。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也十分重視字詞的篩選,利用字眼來升華情感,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舉個例子,“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中的“鬧”字,就是該句的詩眼,它將本句中的境界充分展示出來,有效提升了詩詞的意蘊。詩眼一般藏在表現(xiàn)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以及字詞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詩歌語言所創(chuàng)造出的形象來進行聯(lián)想,反復推敲詩歌所表現(xiàn)的思想主旨,以此感悟詩歌的靈魂所在,從而準確找到詩眼。通過挖掘詩眼中所隱含的意義,把握詩歌中的意蘊,充分理解詩歌的本質,深化對詩歌的理解,提升審美能力。
以杜甫的《登高》教學為例,其詩眼為“悲”字,全詩將悲字貫穿其中,用悲景入手,渲染出寒涼凄苦的情感以及憂國憂民的情懷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悲字有一個全面的把握,用心感受作者眼中的悲景,深刻體會詩人心中憂國憂民的情感。
(三)捕捉意象,領略意境
除了把握詩眼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捕捉詩詞中的意象,通過聯(lián)想領略詩詞中的意境,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詩歌寄托了詩人強烈的情感,情景交融,升華了詩歌的主題。大多數詩歌中有著豐富的意象,不同的意象有著不同的含義。舉個例子來說,“月亮”代表思念家鄉(xiāng),“楊柳”代表惜別的情感,“梧桐”代表人的悲涼以及凄苦,等等。這些意象在詩歌中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教師要引導學生捕捉意象,多方位聯(lián)想,通過它們揣摩詩人的情感。以柳永的《雨霖鈴》為例,詩人運用了情景交融的方式,其中有很多的意象,如寒蟬、長亭、蘭舟、煙波等詞,這些意象渲染了一種凄涼、憂愁以及孤寂的意境,奠定了全詞低沉、傷感的情感基調。教師在教學中要帶領學生感受詩詞美感,體會詩人心中的離愁別恨。
總之,在新課改不斷深入推進的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詩歌鑒賞。要采取有效措施,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同時,教師要注重提高自身的詩歌素養(yǎng),平時多閱讀,不斷豐富自身積累。在課堂教學前做好備課,對詩歌背景以及相關內容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另外,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獨特想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切實領會詩歌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劉玉芹.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心得[J].學周刊,2015(8):15-16.
[2]楊振春.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J].學周刊,2015(11):56-57.
[3]姜婷.“詩性”的回歸——新課標下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反思[J].亞太教育,2015(20):30-31.
[4]朱玉龍.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探究[J].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4(2):40-41.
[5]藍鋒華.詩歌鑒賞教學策略研究[J].語文天地(理論綜合),2013(6):50-51.
(作者單位:江西省都昌縣三汊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