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媛媛
(河海大學 文天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0)
“理想二語自我”與“應該二語自我”關系實證研究
——基于“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視角
徐媛媛
(河海大學 文天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0)
第二語言學習動機研究分為社會文化學派和社會心理學派。文章從社會心理學派立場出發(fā),以當代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代表人物Dornyei的“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理論為基礎,對這一全球化背景下出現(xiàn)的研究新視角及其三個維度(理想二語自我、應該二語自我和二語學習經(jīng)驗)中“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在中國情境下的內在關系和作用進行實證研究。
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理想二語自我;應該二語自我
本文以Dornyei的“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L2 Motivational System)理論為基礎,[1-2]通過普通本科高校學生的實證調查對該系統(tǒng)中“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在中國情境下的內在關系和作用進行深入研究。
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末,以研究個體學習者心理為核心的“心理”學派一直占據(jù)主導地位。被視為“學習者因素”或“個體差異因素”的學習者心理特征、學習策略、學習動機和學習風格等因素是該學派研究的重點。加拿大著名心理學家Gardner為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與同事以大量實證研究(主要為問卷調查)為基礎,提出“社會教育模式”。這一模式的核心為語言學習動機,包括四個方面:目的、學習的努力程度、達到學習目的的愿望和學習態(tài)度。Gardner理論的重要部分在于區(qū)分動機和取向的關系,他認為“取向”(或“目的”)為動機的前提,學習動機又分為“融入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Gardner和同事還根據(jù)“社會教育模式”設計了語言學習動機調查量表(AMTB)。
最近幾十年,二語動機研究主要基于他的理論探討“融入型”和“工具型”兩大語言學習傾向和動機類型。雖然他的理論目前已經(jīng)處于非常完善和成熟的階段,并且在不同國家語言學習環(huán)境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證實,但這種傳統(tǒng)的研究框架在新形勢下表現(xiàn)出越來越大的局限性,無法解決動機研究所遇到的新問題。
自20世紀末以來,二語動機一直是國內外二語習得研究領域探討的熱點問題之一。社會文化理論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Engestrom認為,“goal”是一個行為具體的、階段性的目標,而“object”則是活動整體的、最終的目標。Markova從教育理論視角把需求定義為“一個學生積極性的大致導向,并確定了學生在校學習活動的前提”。然而,需求不足以引發(fā)學生行為的改變,除非“活動中需求的目標化(objectivity)將其轉化成動力,動力在與目標(goal)一致的情況下,就會被轉化成動機(motivation)”。Markova還認為對一個活動行動上和意念上的參與(participation)是完成活動的關鍵所在。
其中最前沿的理論當屬Dornyei的“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理論框架。進入20世紀90年代,Dornyei在進一步修正和發(fā)展心理學派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框架,即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包括三個層面:一是理想二語自我,指與二語相關的理想自我部分;二是應該二語自我,指人們所屬的社會文化影響下相信自己可以具有的特征,并在具有這些特征后可以避免負面結果的產(chǎn)生;三是二語學習經(jīng)驗,指與具體學習情境相聯(lián)系的動機和前期學習經(jīng)歷所帶來的影響。
就中國的二語動機研究而言,對中國知網(wǎng)學術文獻總庫以“外語學習動機”和“英語學習動機”為關鍵詞搜索的結果顯示,1990年至今相關CSSCI期刊發(fā)表這一領域的論文近百篇,其中一般為量化研究,多采用量表測試,訪談與量化方法結合的動機研究相對較少;研究的理論框架多為Gardner的社會教育理論。而對中國語言環(huán)境下運用Dornyeri的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L2MSS)所進行的研究則相當少,其中大多為該理論框架的介紹,實證研究寥寥無幾。因此,未來對于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空間,研究方向越來越趨向對于該理論的實證研究體系的完善。
本文采用實證研究方法進行研究,通過制定科學、準確,能夠真正反映中國學生“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的測量量表來采集數(shù)據(jù),并采用SPSS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以得出客觀可信的結論。
(一)研究問題
第一,“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在中國情境下的特征;第二,“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在中國情境下的相互關系;第三,“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在中國情境下的相互作用。
(二)研究工具
本文從第二語言習得動機的兩個維度出發(fā),采用訪談和動機量表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來收集數(shù)據(jù)。
(三)研究對象
本文以河海大學文天學院本科非英語專業(yè)一年級50名和二年級50名不同專業(yè)學生為研究對象。
(四)數(shù)據(jù)采集與統(tǒng)計
1.訪談
對每年級各5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進行每人1小時的半開放式訪談,訪談問題圍繞理想自我、應該自我和語言學習經(jīng)歷展開。訪談第一部分是訪談者信息調查;第二部分是大學英語學習動機情況調查。研究還對一名有著多年教學經(jīng)歷的英語教師進行開放式訪談,討論相關話題和教學期望等。
2.動機量表問卷調查
課堂上隨機發(fā)放150份問卷,收回100份有效問卷。問卷分為兩部分:(1)受試者信息調查;(2)大學英語學習動機情況調查(30題)。問題采用李克特1-5級的五級量表形式,選項1-5分別代表“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軟件和Excel對測量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包括對原始數(shù)據(jù)的錄入、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配對樣本T檢驗和相關性分析等。通過對比訪談文本和學生相應英語學習成績的分析,整理出大學英語學習動機系統(tǒng)中“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的特征,并分析這兩個動機的動態(tài)形成過程和相互間的內在關系和作用。
3.問卷的質量分析
表1 問卷題目內部信度系數(shù)
問卷共30題,分為兩類,其中1-15題為理想二語自我問卷題,16-30題為應該二語自我問卷題,在對問卷題目進行信度檢測之后,得出表1的分析結果,Conbach’s Alpha即問卷的信度系數(shù)分別為0.903和0.812,由此可知該問卷有較高的信度。
1.訪談
通過對受試者訪談文本的分析,研究整理出大學英語學習自我動機系統(tǒng)結構模型(見圖1)。
圖1 大學英語學習自我動機系統(tǒng)結構模型
由圖1得出,“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在中國情境下的幾大特征,即可回答本文的第一個研究問題:(1)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對中國大學生,尤其是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英語學習行為起著內因的作用。(2)除去外在客觀實際需要之外,還有一部分動機因子可以被歸納為內在精神層面需求類。其中客觀實際需求包括工作和學習的需要、通過英語獲取國外娛樂和文化信息的需要、課程需要等,而學英語可以增強自信心、提升個人魅力和維護自尊心等則屬于內在精神層面的需求。(3)對于中國大學生來說,獲取最新國外娛樂方面的信息是學好英語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一部分學生主要為男生。而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拓展知識面和興趣愛好,學習國外文化是激發(fā)英語學習積極性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
2.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的相關性研究
通過SPSS20.0對大一年級和大二年級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開統(tǒng)計,首先對大一年級和大二年級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數(shù)據(jù)進行相關性分析。
表2 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相關性系數(shù)表
注:**.表示在 .01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根據(jù)表2,通過比較大一年級和大二年級的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的相關性,得出大一年級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的相關系數(shù)為0.614,大二年級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的相關系數(shù)為0.676,屬于強相關。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有著密切的內在關聯(lián),這兩者在二語自我系統(tǒng)中的作用密不可分,且既相互重合又相互作用。
3.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的內在關系和作用
為了進一步研究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的內在關系和作用,對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描述性分析。
表3 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數(shù)據(jù)的描述性分析
圖2 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比例折線圖
從表3和圖2中的數(shù)據(jù)可以明確得知: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對于學生英語學習行為的干預作用總體上呈現(xiàn)上升的趨勢,即對大二年級學生比大一年級學生作用更強;理想二語自我比應該二語自我所占比例更高;從大一年級到大二年級,理想二語自我上升比例為7%,而應該二語自我上升比例為4%,這說明理想二語自我對于學生英語學習行為所起的作用更為明顯。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結論:(1)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對于學習者的學習行為有著階段性的影響,因此,這兩個動機層面具有動態(tài)性,并存在相互促進的作用。理想二語自我是存在于學習者的意識和想象,為了能不斷縮小現(xiàn)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而不斷強化的一種個體內在自我導向。應該二語自我則是因為受到所屬的社會文化和環(huán)境等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外在動機。由此可見,兩種內外動機因素都屬于心理層面的傾向,但其相互促進和影響的關系是顯而易見的。雖然兩個“自我”不會對學習成績帶來直接作用,但是隨著其對實踐學習行為的逐漸正面干預,會對二語學習者形成深遠而越來越顯著的積極影響。(2)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存在趨向相悖性。理想二語自我源于個體學習者內在的自我愿望,可促使學習者產(chǎn)生更高的學習投入熱情,有著正面而積極的趨向性;應該二語自我則是產(chǎn)生于社會和他人,是外界對個體學習者設立的愿景,其對學習行為貢獻越大,學習投入程度反而越低,因此具有回避負面和消極結果的趨向。(3)理想二語自我比應該二語自我更能影響學習行為,這與大多數(shù)研究結果一致,[2-3]說明隨著學習者內在自我意識和內心認同的加強,相對于外驅因素,內部因素能產(chǎn)生更大的促進作用。(4)應該二語自我對學習行為所產(chǎn)生的作用隨著學生年級的上升而深化。本文的研究對象是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對于他們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個人意識的成熟,來自社會、文化和家庭等的外部影響并未弱化應該二語自我對英語學習行為的作用,反而還有所加強。這一研究結果與對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但是具有新的意義。(5)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有著共同作用和相互轉化性。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同屬于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的兩個重要構成要素,有作用于同一愿景的共性,都是為激發(fā)同一個英語學習行為。根據(jù)上文對兩者特點的分析,發(fā)現(xiàn)理想二語自我的某些因子和應該二語自我的某些因子有重合性,如理想二語自我在將來就業(yè)中的熟練應用和應該二語自我的就業(yè)需求等。因此,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之間存在著相互轉化的特性。
隨著時代的變遷,二語習得動機研究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以Dornyei提出的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為主流,成為當下一個最新的研究方向。本文以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為出發(fā)點,對其三個構成要素中的兩個“自我”即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通過實證性研究方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總結出中國情境下二語學習者的這兩個“自我”的特征和內在的相互關系及作用。這為新時代背景下研究中國英語學習者的社會心理和個人心理提供了真實可信的實踐和理論資源。
該研究結果可以被應用到大學英語教育實踐中,通過教學對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的具體干預,可有效地激發(fā)英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通過相應的具體教學策略促進應該二語自我向理想二語自我的轉化,建立起積極正面的學習愿景,從而實現(xiàn)動機對英語學習行為的最大效應。
[1]Dornyei Z.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2005.
[2]Z.Dornyei & E.Ushioda (eds.),Motivation,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M].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09.
[3]Papi,M.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L2 Anxiety,and Motivated Behavior: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pproach[J].System,(3).
責任編輯:思 動
An Empirical Study on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al-L2 Self”and “Ought-to L2 Self”—— On Second Language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
XU Yuan-yuan
(Hohai University,Ma’anshan 243000,China)
Second language motivation research includes two schools:social culture school and social psychology school. Starting from social psychology school and based on Second Language Motivational System by Dornyei—contemporary famous social psychologist,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and mutual effect of Ideal-L2 Self and Ought-to L2 Self of its three dimensions (Ideal-L2 Self,Ought-to L2 Self and L2-Learning Experience)in Chinese context through empirical study. English is changing continuously in the world,the study on the Chinese students’ L2 Motivational System expects to provide empirical research foundation and vital enlightenment.
L2 Motivational System;Ideal-L2 Self;Ought-to L2 Self
2016-08-15
河海大學文天學院2015年度校級項目,項目編號:WT15022。
徐媛媛(1986-),女,安徽馬鞍山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第二語言習得和英語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1004—5856(2017)06—0093—04
H3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6.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