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玲
摘 要:“語言文字”及其“運用”是新課標的關鍵詞。語文課教的是語言文字的形式,即教學生要重視朗讀,還語文課堂書聲瑯瑯;要品嘗文章,品語言文字氣足韻美;要躬行寫作,寓語言積累于運用之中,這樣的語文課才富有“語文味”。從新舊課標的不同,當前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如何讓語文課更具“語文味”三個方面淺談學習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關鍵詞:語言文字;語文味;新課標;朗讀;品味
2011版新課標與2001版舊課標相比,既一脈相承、取其精華,又穩(wěn)中有變、彰顯特色,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新課標特別強調(diào)“語言文字”及其“運用”。新課標在“前言”“課程性質(zhì)”“課程基本理念”部分都強調(diào)突出語言文字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地位。這給語文教師指明了教學方向。
語文課就是學習作者運用什么樣的語言文字形式來表達喜怒哀樂的情感。即作者是怎么寫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把品味語言文字放在首位。這樣的語文課才富有“語文味”,才是真正的語文課。
反思當前語文教學,有時夾雜了太多的非語文因素,缺少了“語文味”。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脫離朗讀。課堂上教師講得多、學生讀得少,教師費力煩瑣地細解文章含義,學生只是“填鴨式”被動接受,沒有主動融入課文的情感。即使學生朗讀課文,也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停留在文字表面的意思。二是脫離文章。教學架空文本,枝節(jié)分散,重點模糊,甚至出現(xiàn)“串味”,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思想教育課等等。三是脫離課堂。漫無邊際地拓展,活動過多,流于形式。如過于注重調(diào)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在課堂上全班討論、大組討論、小組討論。有的把課堂變成影院、圖片展,羅列一大堆視頻、圖片,形式固然豐富,但忽略了語文本身的內(nèi)容。
如何與時俱進落實好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學好、運用好語言文字,讓語文課堂富有“語文味”呢?我認為要做好以下三點。
一、重視朗讀,讀出語文味
新課標指出朗讀和默讀是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語文課堂中要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朗讀、去領會、去感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薄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蓖ㄟ^朗讀,學生可以感受它的優(yōu)美,可以感受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瑯瑯的讀書聲,是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作為老師,理所應當做好學生朗讀文章的引導者、示范者,舍得花時間、下功夫,做到耐心細致、循循善誘,在課堂實踐中凸顯朗讀的重要性。特級教師支玉恒在這方面是個典范,支老師在講授《匆匆》一課時用了近20分鐘的時間給學生創(chuàng)設出一個層次漸進的“四讀”課文的經(jīng)歷:自由讀、指名讀、聽讀、學讀。僅指導文中一句話:“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支老師便運用范讀、引讀、伴讀、對比讀、指名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來點撥引導學生,真正讀出了“語文味”。
二、咬文嚼字,品出韻味
朗讀是感受文章內(nèi)容的第一步,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含義和作用是理解作者情感的第二步。新課標也指出品味詞句的重要性?!罢Z文味”正是從咬文嚼字、品味詞句中散發(fā)出來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緊扣文本,從語言文字入手,抓住文章中耐人尋味、寓意深遠的語句或詞語,反復引導學生進行揣摩、品味,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別出心裁,推敲一言一語的匠心獨運。如著名語文教育家洪鎮(zhèn)濤老師在執(zhí)教《鄉(xiāng)愁》一課時,通過提出四個問題來引導學生“咬文嚼字”:“能不能改變四個小節(jié)的詩之間的順序?”“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中的‘淺淺的可否改為‘深深的?”“這首詩表達的意思可否改得更清晰點?”“可否把‘是全改為‘像?如鄉(xiāng)愁像一枚小小的郵票……”通過四個問題,學生在比較中體會語言的妙處,進而掌握如何用這種語言來表達這種情感的技巧。
三、經(jīng)常練筆,寫出文味
新課標主張多讀多寫,提倡多舉行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語文實踐。語文實踐歸根到底就是聽、說、讀、寫,而寫作能力尤為重要,它可以全面檢測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和水平的高低。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寫作多練筆。練筆的形式有很多,比如摘抄積累,模仿課文寫一段話,改寫,擴寫,寫讀后感等等。語文課文就是個例子,訓練學生掌握閱讀和寫作的技巧。如學完《我的老師》這篇課文后,可以讓學生模仿練筆:從你上學以來,哪位老師對你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留下深刻的印象?選取一兩個典型的事例,寫一寫你們之間的故事。學完《春》后,可以讓學生模仿課文中某一個片段的寫法,以“ 的秋天”為題寫一篇短文。這樣的例子在教材中舉不勝舉,通過一次次的練筆,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如何正確運用語言文字。
以上就是我通過研讀新課標后的心得體會——語文課要有“語文味”。教學中要重視朗讀、品味詞句、經(jīng)常練筆,引導學生讀語“味”、品韻“味”、寫文“味”,讓語文課堂變得有滋有味。當然,對于“如何讓語文課有‘語文味”這個問題,還有許多方式方法,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學習中進一步摸索發(fā)現(xiàn)。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