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翠瑜
【摘 要】教師倡導動態(tài)生成的品德課堂,學生的道德體驗顯得多元且獨特,但難免會有這樣或那樣略帶缺憾的真實學情,比如“回答過于概括籠統(tǒng)”、“道德體驗局限于淺層次”等,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巧妙的追問來挖掘學生思維深處的道德原始積累,激活他們的道德情感,進而豐富學生的道德體驗,完善他們的道德體系。本文將從“為什么要追問”、“什么時候進行追問”、“追問什么”、“怎么追問”幾方面來探究如何實現(xiàn)小學品德課堂教學追問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品德;課堂教學;有效追問;實施策略
一、進行追問的意義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 年版)》要求:“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任務情境或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鼓勵他們大膽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睉撜f,高效教學的關鍵就是教師的“提問”,特別是針對某些重點問題的追問?!白穯枴敝傅氖窃诮虒W過程中對某一內容或問題,有針對性地“二度提問”。它不僅是課堂預設和生成的重新建構,也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關鍵所在。品德課堂中“追問”的意義在于為學生搭設思維跳板,促進他們深入探究,突破重點、難點,以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和人生啟迪。
在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長大了》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把教學的目標設定為:(1)理解“長大”的含義,體驗“長大”的快樂;(2)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感受父母的用心;(3)學會分享,懂得感恩父母。在“感悟成長”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請一位學習舞蹈多年的學生即興表演,當學生的表演獲得陣陣掌聲時,體驗到了“長大”的快樂,但怎樣讓學生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用心栽培呢?老師馬上追問:“你一個星期學舞蹈幾次?”“每次學多長時間?”“一個月學多少小時?”“一年呢?”“到現(xiàn)在已經學了多少年?”隨著一次次的追問,老師當場輸入數(shù)據,電腦顯示結果,老師繼續(xù)追問:“看到這些數(shù)據,你想說什么?”學生瞬間感受到父母陪伴的用心,感恩之情自然流露。這樣的追問,讓課堂更生動,教學更深入,體會更深刻。在一次次追問和回答中,成功地達到了教學目標,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
二、進行追問的時機
課堂教學追問的時機轉瞬即逝,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適時提出,凸顯“巧”追問,才能激發(fā)學生情感的火花,有效追問。追問不同于一般的提問,其難點在于,它不是事先準備好的。教師可以憑經驗預先想象學生的反應,但學生經常會有出人意料的回答。它能暴露學生深層的想法,挖掘課程的深度與廣度,品德課就是要打開學生的心扉,傾聽學生的心里話,喚醒他心靈深處的德性。
1. 在孩子困惑時追問
出于多種原因,有時學生在品德認知學習過程中,對相應的道德概念、道德內涵的了解顯得模糊、籠統(tǒng),孩子們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或內容會感到困惑。另外,新課程極力倡導學生解讀品德文本時的多元化和個性化,但是根據實際教學經驗得知,學生在個性解讀道德概念時,難免會出現(xiàn)偏差和錯誤。面對此,教師可將“否定”隱藏于巧妙的追問中,通過追問的語氣、追問的角度來糾正學生偏頗的解讀,借助“追問”打破師生交流的僵局,開啟學生解讀品德文本新視角。
2. 在課堂的生成時追問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具有很強的生活性、綜合性、開放性、活動性,它不僅是一門預設課程,更是一門現(xiàn)實的、不斷生成的課程。尤其是課堂上,由于小學生缺乏生活積累,道德體驗獨特,加上課堂上時有突發(fā)事件出現(xiàn),發(fā)生意外是常有的事。教師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正確處理意外事件,把這些意外事件轉化為課堂的“亮點”,轉化成能為自己的課堂添磚加瓦的生成性資源。因此,教師要大膽打破預設的框架,對學生的意外回答給予積極的回應和主動激疑,以睿智的追問激活學生思維,拓展想象空間,從而使課堂煥發(fā)生機和活力,讓創(chuàng)造的火花燦爛地綻放。
課堂資源是伴隨著動態(tài)發(fā)展的教學過程而隨機生成的。充分利用這一教學資源,是品德課堂出現(xiàn)精彩亮點的關鍵。抓住學生在品德教學過程中對道德事件、現(xiàn)象的理解體驗中具有價值的獨特的生發(fā)點,進行巧妙的追問,能拓寬體驗的空間,豐富學生活動的情感體驗。這也成了教師亟待具備的臨場調控能力之一。我國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行是知之路,學非問不明。”適時的、有創(chuàng)意的追問是教師教學機智的充分表現(xiàn)。在有效的追問中,教師和學生都以生活著、思考著、發(fā)展著的生命體而存在,并互相影響,共同創(chuàng)設一個美好的境界。
3. 在情感碰撞時追問
由于學生的日常道德積累與品德文本的價值取向之間有時會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甚至完全不同,導致學生在品德教學活動中所形成的道德理解、情感體驗與品德文本所倡導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取向出現(xiàn)背離。情感是小學生行為形成的支柱,是品德教學不可缺少的教育因素,“情”在學生品德中的形成和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當學生對道德知識有強烈的情感共鳴時,才能產生巨大的力量。
三、有效追問的實施策略
追問是為落實教學目標和解決教學重點、難點服務的。要想有效追問,教師要深入解讀教材,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設置“主問題”,然后捕捉課堂上的動態(tài)生成,緊扣“主問題”,由易到難層層推進,開拓學生思路,激活學生思維。應該說,有效的追問源于教師精心的準備,還有正確的教學理念與靈活的教學機智。如果教師能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利用自己的教學機智,把握好追問的契機,在關鍵點上有效追問,就能演繹精彩課堂,提升品德課堂教學實效,從而讓品德課堂教學魅力無限、精彩無限。要做到有效追問,教師要先做好以下準備。
1. 把握資源要“透”
品德教材在內容安排時采用螺旋式上升的編排方式,同一題材的內容在不同年級中都有體現(xiàn)。但是,通過研究課標發(fā)現(xiàn),雖然題材相同,但是要求已經改變了。教師在教學時要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去區(qū)別教學,這樣才能把握并有效達成教學目標。其次,要關注品德教材中的提示語、關鍵詞、文字和插圖等。品德教材中的這些因素對把握教學目標,實施課堂教學起著提醒作用,對教學實施起著引領作用。在教學中,要反復鉆研教材,深刻領悟編者意圖,再制定目標,設計引領方案。再次,調查、收集的教學資源也要關注。這些資源往往來源于學生生活實際,與學生經驗距離較近,教學中學生樂于接受并遷移內化。因此,教師要認真地選擇、精心地利用收集的資料。在教學中,教師引導的“問題”往往來源于課程標準、教材、教學資源,這就決定了教師把握資源要“透”。
2. 了解學生要“深”
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說:“你必須好好地了解了你的學生之后,才能對他說第一句話。”了解學生有利于達到教師關懷學生和因材施教的目的,當教師付出精力及時間去了解學生時,教學的過程會因有許多的關懷、體諒、接納、欣賞……而產生極大的動力,整個教學過程必不會落入呆板、沉悶或機械化當中,反而是有生趣與活力的。教師也要給學生了解他與接納他的機會,設法讓學生產生對教師的尊敬和喜愛,自然也是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的一部分;當教師與學生確實互敬與相愛的時候,教與學的效果勢必能達到高峰。
3. 設計問題要“精”
課堂中的“問”是經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是教師教學基本功的集中反映,也是教師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更是決定課堂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設計的問題要有啟發(fā)性,注重“問”的質量,研究“問”的藝術。教師的教學藝術在于點撥、啟發(fā),在追問時恰到好處,在激發(fā)學生情感和培養(yǎng)學生能力上下功夫。為此教學目的不要過于復雜,要突出重點,精心設計課堂問題,以利于學生邊學習教學資源邊思考,深刻地感受教材中或課外的教學資源所要感悟的道德認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最大限度地影響學生的道德行為。在教學中應當經常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感悟道德認知。
有效追問無疑是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建構知識,進而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重要教學策略。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策略,它又時常處于變化之中,教師要遵循有效追問的原則,準確把握追問的切入點,綜合應用多種策略,有效追問方可達成。如此,品德課堂也必將充滿著活力、充盈著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