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
(湖南省衡陽縣庫宗橋鎮(zhèn)庫宗中學)
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一直是一個廣受社會關注的問題,而處于初中階段的留守兒童,除了具有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之外,還要面對青春期的困擾,這就為農村初中教師制造了更大的教育和管理障礙。那么,面對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問題,廣大教師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和技巧呢?認為在教育與管理中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與愛護才能引導處于青春期的留守兒童更好地面對學習、面對生活、面向未來。
關鍵詞:農村教育;留守兒童;學生管理;人本思想
處于農村中學的留守兒童無論在心理還是在行為上都有著這一群體的獨特特點,而這些心理與行為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又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要想使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獲得更多的關愛,像同齡人一樣健康成長,教師就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作用與
價值。
一、農村初中留守兒童行為表現問題分析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睘榱四軌驅Τ踔猩M行更好的教育與引導,本文結合多年來農村初中教學經驗,本文將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的行為表現總結為以下幾點:
1.學習興趣較差,學習主動性不強
與城市初中生相比,處于農村地區(qū)的留守初中生在學習方面存在學習興趣較差、學習主動性不強的問題。雖然在年齡上來看已經接近成年人,但仍然存在不按時完成作業(yè)、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而初中階段所學內容又為基礎性知識,初中階段知識掌握得好壞與學生的未來學習關系密切。這就導致農村留守初中生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一直處于劣勢地位。
2.自律意識較差,性格孤獨又叛逆
在日常管理過程中,是讓教師感到頭疼的問題就是大部分留守初中生在自我行為約束方面的能力較差,以至于總會出現在自習時間大聲喧嘩;在課間時間嬉鬧打架等現象。而在性格上也表現得較為極端、或是過于孤僻不愿與人交流,或是過于張揚欺負他們。隔代親人無法對其進行良好的管理,而在課堂上教師又沒有足夠的時間對其進行管理。
3.性格暴躁易怒,自尊心、嫉妒心強
農村留守初中生,在性格方面最大的問題就是性格脆弱、敏感、自我保護意識強,以至于出現暴躁易怒的現象,自尊心強,而自尊心又容易受到傷害,當看到同伴的“幸福”時,就會聯想到自己的“不幸”,甚至會在言語和行為上對別人的“幸?!边M行破壞與打擊。
二、農村初中學生教育與管理建議
通過對農村留守初中生的行為進行分析,本文認為初中留守兒童在心理和行為上的特點成因主要在于:一是在學習方面缺乏正確的引導;二是在生活方面缺乏父母的關愛;三是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而這些都是缺乏關愛的重要體現,因此,我認為教師只有從“愛”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引導與管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
1.用“愛”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
對學習的惰性心理是包括農村留守初中生在內的所有學生都會存在的現象,面對學生的學習惰性,很多家長都能第一時間對學生進行監(jiān)督與引導,而對于留守兒童來說,卻缺乏這樣的監(jiān)督與指導。因此,農村初中教師就應該在對學生進行學校教育的基礎上盡量承擔起學生“家庭教育”的重任,即從“關愛”的角度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從“關愛”的角度讓學生意識到教師對其學習的引導與督促都源于教師對其的愛,讓他們在愛與溫暖中不斷調整自己對學習的態(tài)度,提升自己的學習意識。
2.用“愛”鼓勵學生走出自己的世界
很多留守初中生在性格上較為孤僻,不愿意與同伴進行交
流,不愿意敞開自己的心扉。當學生感受到有人踏入他的“界限”,碰觸了他的“安全線”時,就會處于自我保護采取應激行為,即出現暴躁和憤怒的現象。其實這正是學生內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現。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行為上對學生進行關心與關注,循序漸進地走進學生的內心,使學生對教師敞開心扉,將自己的心事與煩惱都與教師訴說,能夠對教師產生信任。教師就可以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地進行引導,鼓勵他們多與同伴進行交流與互動,讓
“師生情”“同窗情”來彌補他所缺失的愛。
3.用“愛”讓學生平和面對“得與失”
留守兒童比其他同齡人更加在乎自己所“擁有的”和自己所“失去的”,因此當他們看到同伴在物質方面、精神方面、學業(yè)方面比自己“強”的時候就會產生嫉妒心理,甚至還會產生詆毀的想法。如同伴穿了一件新衣服、同伴更受異性歡迎、同伴考試得了第一名……都會表現出“不服氣”的態(tài)度。在這個方面教師就可以從自己的行為出發(fā),為學生樹立寬容大度的榜樣,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去感受如何面對生活與學習中的“得與失”。
本文認為針對處于初中階段的農村留守兒童,教師應該給予其更多的關心與愛護才能夠使其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才能使其順利走出自己的內心世界;才能正確面對人生的“得與失”!
參考文獻:
[1]劉華錦,葉正茂.從社會性別視角看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的個性差異[J].教學與管理,2015(21).
[2]趙富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