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鑫童,李春穎,劉 琪,馬曉晶,薛立功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yī)醫(yī)院,北京 100035;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北京 100053)
結筋病灶點與阿是穴芻議*
蘇鑫童1,李春穎1,劉 琪2△,馬曉晶2,薛立功2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yī)醫(yī)院,北京 100035;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北京 100053)
針對中醫(yī)學術界對結筋病灶點與阿是穴的概念界定不清甚至混淆的現(xiàn)狀,本研究通過對二者進行考證分析,認為結筋病灶點與阿是穴在概念上雖存在部分交集,但二者在本質上存在不同,需嚴格區(qū)分,方可指導臨床合理應用。
結筋病灶點;阿是穴;理論探討;以痛為腧
結筋病灶點和阿是穴是針灸學中的兩個重要概念術語,也是針灸施治的重要靶點,二者雖有相似之處,但并不能等同為一。在當今中醫(yī)學術界中,二者概念的界定不夠清晰,且常被混淆,甚至將“以痛為腧”為取穴原則的結筋病灶點歸為阿是穴的一種[1]。筆者認為二者在概念上雖有部分交集,但本質上截然不同,將結筋病灶點歸屬于阿是穴不夠恰當,現(xiàn)從以下方面進行論述。
結筋病灶點,也稱經筋病變點,是十二經筋病變所特有的病理產物[2]。十二經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與運動密切相關,長期的外傷勞累可導致經筋損傷,創(chuàng)傷修復加之外邪的作用(包括風、寒、濕邪),導致津液凝聚而為“沫”(《靈樞·周痹》),進而產生不可逆“澀滲”(《靈樞·百病始生》)?!熬勰薄皾瓭B”積累日久可形成“橫絡”(《靈樞·刺節(jié)真邪》),亦即結筋病灶點[3]。結筋病灶點的存在可卡壓穿行于十二經筋中的經脈,阻礙經脈氣血運行,導致氣血津液不行,氣血不行可出現(xiàn)疼痛,即所謂:“不通則痛”,故揣按結筋病灶點時患者可有明顯的痛覺反應。因結筋病灶點實乃“聚沫”“澀滲”所產生的病理產物“橫絡”,故醫(yī)家手下指尖亦可觸及“結筋”之感。因其為十二經筋病變的病理產物,故必沿十二經筋分布,有明確的規(guī)律可循。概言之,結筋病灶點有三方面特點,其一為“按之則痛”,其二為“結筋之感”,其三為“循經筋分布”,三者缺一不可。
阿是穴之名最早見于唐·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所謂:“阿是之法……即令捏(掐)其上,若里(果)當其處……即得便快成(或)痛處,即云阿是……故曰阿是穴也”(《千金要方·卷二十九·灸例》)。因阿是穴并無十四經穴及經外奇穴那樣固定的位置,且取穴方法乃根據(jù)醫(yī)家以手按指掐找尋“按之則痛”或“按之快然”之處[4],故又被后世稱為“不定穴”(見于《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針方六集》《針灸大成》)、“天應穴”(見于《醫(yī)學綱目》《勉學堂針灸集成》)和“神應穴”“痛應穴”“捫當穴”[5]。綜上所述,阿是穴本質上是一類以壓痛或按之快然為主要特征的陽性反應點,是同時具有反映病邪和治療作用的特異穴位[6]。
結筋病灶點與阿是穴最大的共同之處在于壓痛,且由于壓痛的特性,二者均需采用四診中的切診之法揣穴,均需與患者溝通交流方能確定。結筋病灶點與阿是穴在這兩點上極其相似,常易導致二者概念混淆,甚至認為結筋病灶點就是阿是穴的一種。事實上,二者在多方面存在差異,且本質上完全不同。
其一,二者的取穴指導原則不同?!鹅`樞·經筋》是《黃帝內經》論述經筋病的專篇,“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shù),以痛為輸”,作為十二經筋病癥的取穴和針刺治療原則與方法,出現(xiàn)在每條經筋的病癥內容之后,且“以痛為腧”在《黃帝內經》全篇中唯只用于此篇[7]。“以痛為腧”不僅為疼痛之處,更為病灶所在之處[8]。由此可見,“以痛為腧”乃指導經筋病治療的根本原則[9],而阿是穴的取穴原則是“阿是之法”,亦即“即得便快或痛處,即云阿是”。藥王孫思邈在論述阿是穴時從未提及“以痛為腧”,而是明謂“阿是之法”,后人將“以痛為腧”與阿是穴等同起來是不夠恰當?shù)腫10]。
其二,二者的分布規(guī)律不同。結筋病灶點分布在十二經筋之上,多出現(xiàn)在“盡筋”之處[11]。阿是穴“不問孔穴”,既可以出現(xiàn)在十四經脈循行之處,也可以分布于十四經脈之外,并無固定的分布規(guī)律[12]。
其三,二者的診治特點不同。結筋病灶點除具備疼痛的特點外,尚需具備“結筋”的特點,而阿是穴則僅需遵從“得便快或痛處”,無需醫(yī)家手下的“結筋”之感。結筋病灶點是十二經筋損傷病變后的病理產物,阿是穴則是特定疾病產生的陽性反應點,故結筋病灶點用于指導經筋病的診療,而阿是穴則可用于指導臟腑病的診療。治療結筋病灶點需用解結之法,采用“燔針劫刺”以祛“深邪遠痹”,而治療阿是穴則是“灸刺皆驗”,并無特定的療法要求。
綜上所述,“以痛為輸”為取穴原則的結筋病灶點與以“阿是之法”為取穴原則的阿是穴存在本質的不同,“以痛為輸”亦不同于“阿是之法”,結筋病灶點是經筋理論的專有學術概念,而阿是穴與經筋則無必然的聯(lián)系。若強行將“以痛為輸”作為阿是穴的理論源流,則有斷章取義之嫌。結筋病灶點和阿是穴的部分特征具有相似之處,但并不等同于阿是穴。二者雖有交集,但絕不能混淆。
以上僅為筆者對結筋病灶點與阿是穴相關問題的一些淺見,為期拋磚引玉,與醫(yī)道同仁共同探討,文中難免有謬誤之處,敬請同道及前輩批評斧正。
[1] 趙京生.“以痛為輸”與“阿是穴”:概念術語考辨[J].針刺研究,2010,35(5):388-390
[2] 薛立功.中國經筋學[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2009:15-25
[3] 蘇鑫童,馬曉晶,薛立功,等.論經筋痹痛[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5,21(4):381-382
[4] 劉濤.關于阿是穴若干問題再思考[J].中國針灸,2011,31(10):929-931
[5] 郭健,李巖.淺述阿是穴的源流及臨床應用[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5):63-65
[6] 喻曉春,高俊虹,付衛(wèi)星.論阿是穴與穴位特異性[J].針刺研究,2005,30(3):183-190
[7] 陳波,趙雪,李明月,等.阿是穴發(fā)展歷程考[J].四川中醫(yī),2014,32(2):33-37
[8] 趙吉平,王燕平.治療經筋病“以痛為輸”淺析[J].中醫(yī)雜志,2002,43(10):797
[9] 王峰,肖兵,黃梅,等.淺議“阿是穴”[J].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34(6):54-56
[10] 尹萍,郭長青.“以痛為輸”含義演變探析[J].吉林中醫(yī)藥,2009,29(6):467-469
[11] 陳艷杰,趙雪,高旸.阿是穴的狹義與廣義之分[J].西部中醫(yī)藥,2012,25(1):55-56
[12] 于冰,王聰,張永臣,等.試論阿是穴[J].針灸臨床雜志,2016,32(3):83-85
針苑百花
北京市中醫(yī)管理局專項資助,編號:QN2016-14;首都臨床特色應用研究項目,編號:Z131107002213039;首都醫(yī)學科技發(fā)展基金,編號:SF-2007-Ⅲ-32。
蘇鑫童(1989-),男,住院醫(yī)師,研究方向:針灸及神經內科臨床。
△通訊作者:劉琪(1988-),女,住院醫(yī)師,研究方向:中醫(yī)臨床。
R245-0
A
1005-0779(2017)06-0045-02
201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