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0-0064-01
媒體曾報道:某中學生不堪家長過高的期望值選擇離家出走;某中學生因不滿教師沒收手機竟選擇服毒自殺;某中學生由于1分之差與重點高中失之交臂,竟然選擇跳樓自盡……關于中學生種種慘痛報道,讓人扼腕痛惜的同時留給我們的更是長久的反思,我們的教育體制,是不是缺失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挫折教育?在關注學生成績的同時是否應該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中之重?
中學生是處于身心發(fā)育的關鍵階段,屬于半幼稚半成熟的過渡狀態(tài),生理階段處于發(fā)育高峰時期,而心理階段處于“斷乳期”,因此,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身為十幾年的中學語文教師,我覺得單靠心理健康教育課遠遠不夠,還應在語文教學中適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下面談談我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
1.挖掘教材主旨加以滲透
語文新課程標準頒布以來,中學語文教材具有了多樣性、人文性、時代性,煥發(fā)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精選的很多文章不僅有很高的文化內涵,而且弘揚很多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包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善的、健康的主要思想,運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來探討主題,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滲透去影響學生,讓學生認識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意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從而對學生產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2.分析人物形象加以滲透
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以其進步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的有機統(tǒng)一,作家除了謳歌了真善美,鞭撻了假丑惡,表達思想感情外,還塑造了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無論是正面和反面的,只要運用正確的方法來分析引導,都會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從而產生教育作用。因此,教師要抓住契機,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中鮮明的人物形象,讓心理健康教育不知不覺滲透到學生的心靈深處去。幫助學生樹立起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
3.檢查課后作業(yè)加以滲透
通過作業(yè)輔導往往可以發(fā)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如作業(yè)突然不認真或不完成,或者在日記、作文中表現出消極的心理等。這時在學習作業(yè)輔導的過程中,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尤其不可忽視。老師對學生發(fā)生的心理問題,要善于敏銳的發(fā)現,及時加以引導。例如,我班一位女生在日記中寫下這樣的話:“我不喜歡我的人生,畢業(yè)時就是我人生的終結?!薄拔业娜松缫褯]有了,現在存在的只是我的軀體而已?!边@種“脈相”,無疑引起教師的警惕;這種“跡象”,必然讓語文教師有了打開這位學生心結的欲望,深入解她的心結,并能對癥下藥,開出好藥方,幫助她擺脫困惑,走出那片可能陷入而不能自拔的沼澤地。所謂“食補”不若“心補”,教師的正確誘導能促進學生積極健康的發(fā)展。因此通過檢查輔導學生作業(yè),可以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也為心理保健筑一道有效的“預防線”。 4.指導課外閱讀加以滲透
“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睂W生進行課外閱讀,既可讓學生拓展視野,又可以從藝術鑒賞的角度去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提高對真、善、美的欣賞和評判能力,豐富和凈化學生的心靈,培養(yǎng)他們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這種方法主要是語文教師可通過自己的大量閱讀,攝取符合學生閱讀的時文,對學生課外閱讀進行一定的調控,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有意識的編印一些心理閱讀資料,向學生推薦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閱讀刊物,針對學生的實際,選取有心理健康教育意義的文章或片斷,使學生在訓練中受到教育。
總之,每一篇優(yōu)秀作品都蘊含作者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體現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只要充分利用可以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功效。
5.開展實踐活動加以滲透
語文實踐活動具有開放性、愉悅性、自主性和活動性的特征,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同樣蘊含著許許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機。老師要善于把握機會,隨時隨地進行心理教育滲透,這種見縫插針的教育滲透,耗時少,針對性強,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中學語文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語文社會實踐活動和口語交際,由于學生實際參與實踐,在制作、設計、組織、表演、辯論等活動中,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有著豐富的體驗,或品嘗成功、分享喜悅,或經歷挫折、體驗失敗,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是隨著活動的過程和參與程度而呈發(fā)展變化的狀態(tài)。
總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語文教學理應責無旁貸地分擔這一重任,在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同時進行潛移默化的有效滲透,以充分開發(fā)心理潛能,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全面、和諧、健康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