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yǎng)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qū)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yǎng)教育,這叫“因材施教”。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不要因為不開花而著急,或許他是一棵參天大樹。不能要求每棵樹都開花,也不能指望每朵花都長成樹那么高、那么大。
關鍵詞:因材施教;數(shù)學思維;數(shù)學意識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農夫有兩只水桶,他每天就用一根扁擔挑著兩只水桶去河邊汲水。
兩只水桶中有一只有一道裂縫,因此每次到家時,這只水桶總是會漏得只剩下半桶水,而另一只桶卻總是滿滿的。就這樣,兩年以來,農夫天天只能從河里擔回家一桶半水。
完整無缺的桶很為自己的完美無缺得意非凡,而有裂縫的桶自然為自己的缺陷和不能勝任工作而羞愧。
經過兩年的煎熬,一天在河邊,有裂縫的桶終于鼓起勇氣向主人開了口:“我覺得很慚愧,因為我這邊有裂縫,一路漏水,只能擔半桶水到家。”
農夫回答說:“你注意過道路嗎?在你那一側的路開滿了花,而另外一側卻沒有花。我從一開始就知道你有裂縫,于是在你那一側的路沿撒了花籽。在我每天擔水回家的路上,你就給他們澆水。兩年了,我經常從這路邊采摘鮮花來裝扮我的餐桌。如果不是你的所謂的缺陷,我怎么用美麗的鮮花裝扮我的家呢?”
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說:“培養(yǎng)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qū)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yǎng)教育,這叫‘因材施教。”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不要因為不開花而著急,或許他是一棵參天大樹。我們不能要求每棵樹都開花,也不能指望每朵花都長成樹那么高、那么大。這就如我們的學生,一個個不一樣的學生才組成了我們多元的、可愛的課堂。
一、“老師的眼睛會騙人”——學生自有他們的看法
“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边@是陶行知先生教給我們的一句話,現(xiàn)在我深有體會。在教學“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時,有一題是這樣的:在貨架上擺放著四種蔬菜,黃瓜、胡蘿卜、青菜和番茄。其中黃瓜占三分之一,胡蘿卜占六分之一,而青菜和番茄所占的比例就不是那么明顯了。在教學的時候,學生說了自己的想法,覺得用“四分之一”表示挺合適的,同意的人很多。這個貨架的上端是斜著的,而下端卻是放平的,所以用分數(shù)表示的時候就更不明顯了。我也說了自己的想法,覺得用“三分之一”表示更合適,學生很不服氣,有個學生不滿意我的看法,甚至大叫了起來:“老師的眼睛會騙人?!逼鋵嵈蠹业南敕ǘ伎梢?,我們不能強行改變。
上帝造人的時候,為什么只給人一張嘴,卻給人兩個耳朵呢?是為了讓我們多聽少言。人只需要用兩年時間就學會了講話,卻要用后面一輩子的時間學會閉嘴。要想知道學生怎么想,不如聽聽他們怎么說。要想知道別人的鞋子合不合腳,不如穿上別人的鞋子走一英里。
二、“老師,我爬樹”——學生有你意想不到的想法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知道他們是你當年教的學生?!蔽野参繉W生說:“一般人在摘水果時,不會彎下腰去摘最底下的水果。就像我們回答問題時,有些問題我們早已經會了,當老師把機會給別的同學時,就不要覺得可惜?!蔽矣终f:“和我們同樣高的我們也不會去摘。我們一般會去摘哪個位置的水果呢?”我其實是想說我們經常去摘需要我們伸出手臂、踮起腳尖才能摘到的水果。這樣可以教育他們多動腦筋,積極思考一些稍有難度的問題??晌疫€沒說完,我班有個孩子搶著說:“老師,我爬樹!”我頓時目瞪口呆,想象是呀,摘不到果子,他想辦法,他竭盡全力,去完成自己的夢想,不是比我的比喻更妙嗎?教學的設計不是讓學生一步一步走進你的“圈套”,而是應該從設計教師的“教”轉變?yōu)樵O計學生的“學”。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不要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仆人”。在這個飛速發(fā)展的世界里,“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其實是一種悲哀。
三、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課堂留什么
英國數(shù)學家羅素說過:“當人們發(fā)現(xiàn)一隊雛雞和兩天之間有某種共同的東西(數(shù)字2)時,數(shù)學就誕生了?!睌?shù)學來源于生活,我有了這樣的認知。數(shù)學還應該服務于生活,現(xiàn)實生活中是這樣嗎?數(shù)學,應該給學生留下什么?數(shù)學留給學生的應該是數(shù)學意識、數(shù)學思想方法、數(shù)學思維方式等數(shù)學素養(yǎng),使學生擁有一雙能用數(shù)學視角觀察世界的眼睛,擁有一個能用數(shù)學思想思考的大腦,擁有一種能用數(shù)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去服務生活。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边@是每一位老師的探索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作者簡介:朱連娟,出生年月:1985.3,籍貫:江蘇省揚中市,民族:漢,學歷:本科,研究方向:以生為本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