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慧玲
摘要:平時教學中,老師總在抱怨現(xiàn)在的學生沒生活、沒感受,現(xiàn)代文閱讀拿不到分數(shù),作文虛假,寫不出真情實感。學生的生活閱歷是有限的,基于此,生活感悟自然是膚淺的,對現(xiàn)代文中的種種微妙情感不理解也就很正常了。沒有閱讀體驗,要他們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也就難上加難了。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還要從源頭做起,讓學生愛上閱讀,讓閱讀變成“悅讀”,讓學生從文章中得到感悟,一切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痹诮虒W中,恰如其分地朗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fā)展思維、陶冶情操。
關鍵詞:現(xiàn)代文;朗讀;閱讀教學
一、善于朗讀。讓學生感悟課文
朗讀訓練是眼、口、耳、腦并用的閱讀活動,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老師引導學生俾善于讀,則其功至偉。”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在讀中滲透學法,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讀,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認知能力,使其逐步達到“善讀、能說、會寫”的目的。教師還可通過閱讀,指導學生“披文入情”,正確領會文本內容的思想感情,并融情及物,陶冶情操。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初高中階段的每一篇課文均真情雅趣、情感充沛,需要教師進行正確的教授,教會學生能夠流利并且有感情地對課文進行朗讀,這也是語文教學中所需要完成的重要教學目標,與此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親近文本、充分感受到文本中所蘊含的情感,從而獲得更好的語感體驗,大大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在讀正確的基礎上真正落實“有感情地朗讀”“美文美讀”“鑒賞性地讀”,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潛心探究的領域。
2.倡導自由品讀
語言品味的過程就是形成語感的過程。在朗讀中讓學生自由發(fā)揮,讓學生專心致志地投入,以此享受讀書的最大樂趣,進而能夠使學生對課文中所蘊含的意韻、內涵等進行品味,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只有讓學生變“被迫閱讀”“被迫感受”為“愉快閱讀”“主動感受”,學生才不至于應付性地閱讀,痛苦地答題。這就要求老師能擺脫應試教育的功利思想,除了課外閱讀,在課堂教學時也要舍得留時間給學生閱讀,讓學生自由品讀、體晤,當他們融入文本時,離悟透文本也就不遠了。
二、讀透文本。讓學生學會思考
讀是對我國語文傳統(tǒng)教學進行良好體會的有效途徑之一,與此同時也是引導學生體味文本、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徑之一。以讀為本、以讀促悟、以讀導練,應該是閱讀教學的基本方法。高三教學時間緊,練習量大,很多老師課堂上舍不得留時間給學生閱讀,認為授課內容多就是課堂效率高的表現(xiàn),殊不知長此以往,學生做的練習是越來越多了,而能力卻停滯不前,會越來越厭倦閱讀。老師要認識到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步一步地培養(yǎng)出來的,課堂閱讀并非浪費時間,而是讓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思考,讀透文本后的理解才是效率的表現(xiàn)。
1.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
促進學生對課文朗讀效果的提升,必須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多次反復的閱讀,只有對課文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在對課文進行閱讀時做到正確、流利的朗讀。對課文進行良好的理解需要學生自己去感悟,而不是一味地依靠老師講解。故而多讀課文就成為較好的方式,但是閱讀也不是讓學生一味地閱讀。也需要教師進行適當?shù)囊龑В@就對教師的“講解”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課堂45分鐘的有效時間中,將教師的講解以及學生的閱讀進行較好的分配以及結合,需要教師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司空見慣的是教師采用點名的方式選取個別學生當眾進行課文的朗讀,在此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扮演的是聽而不是讀的角色,但是要想對課文形成深入的理解,就需要學生對課文具有一定的熟悉度,也就是進行有效的閱讀,潛心讀文本,達到對朗讀內容的理解。指導學生自由閱讀時要學會圈點勾畫,做到有痕閱讀。課堂教學時要指導學生精讀品讀文本,在老師的講解點撥下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寫作特點和思想感情。
2.給學生充裕的思考空間
“學起于思”,學生的思維在不斷發(fā)展,學生在深思的空間下,可以探究出許多問題,探索出我們意想不到的發(fā)現(xiàn)。我們要信任學生、尊重學生,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給學生充足的空間去想、去思。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睂W生的思考是一種好學、樂學、主動學習的體現(xiàn)。如在做詩歌練習時,讓學生學會五讀:讀題目、讀作者、讀課下注釋、讀課后問題、讀詩詞內容,讓學生自己將所有信息融匯起來讀、理解,把這個空間全部留給學生,鼓勵他們大膽想象、自由發(fā)言,讓學生的個性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和體現(xiàn)。
我想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再動筆寫出自己的生活感悟,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成功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