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梅
(江西萍鄉(xiāng)市上栗縣人民醫(yī)院骨科,江西 萍鄉(xiāng) 337009)
髖關節(jié)手術后護理干預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應用價值分析
江雪梅
(江西萍鄉(xiāng)市上栗縣人民醫(yī)院骨科,江西 萍鄉(xiāng) 337009)
目的 探討髖關節(jié)手術后護理干預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方法選取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共計92例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表抽取法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6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組給予系統(tǒng)的護理干預,并對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以及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術后干預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4.34%,明顯低于對照組34.78%;術后干預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4.25±3.12)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8.85±3.56)d,干預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7.2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6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系統(tǒng)的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髖關節(jié)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具有臨床推廣與應用價值。
髖關節(jié)手術;護理干預;下肢深靜脈血栓
深靜脈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靜脈不正常的凝結,易發(fā)部位為下肢,發(fā)病率在今年來不斷上升。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的相關后遺癥會對患者的生存質量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還會引發(fā)肺栓塞導致死亡[1]。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對護理干預在髖關節(jié)術后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過程中的臨床價值,其中給予系統(tǒng)性護理干預的干預組患者效果良好,以下是詳情報道。
1.1 臨床資料 2013年3月~2014年4月,選取本院收治的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共計92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抽取法將這92例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46例。干預組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32~75歲,平均年齡(43.8±7.8)歲;對照組中,男27例,女19例,年齡35~76歲,平均年齡(45.2±6.9)歲。所有患者均排除凝血功能障礙、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腫瘤、血栓性疾病等病史。兩組患者組間基線資料對比差異不明顯,有比對研究價值。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護理人員實時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抬高患者的患肢,對檢查結果做好相關記錄等。干預組患者上述基礎上增加系統(tǒng)性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包括。
1.2.1 心理干預 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觀察,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的講解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病因,加大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重視度。
1.2.2 飲食指導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和飲食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引導患者只用低脂、清淡、高蛋白、高纖維素的食品;禁止喝酒吸煙;保證每天飲水量不得少于2 000 mL。
1.2.3 術后干預 (1)在術后當天對患者進行體位指導,抬高患肢,兩腿外展,床頭搖高20°,囑咐患者不要做屈髖、屈膝等危險動作,以免導致血液回流引發(fā)血栓。術后,及時采用下肢高彈力襪、足底加壓泵進行治療。(2)靜脈護理:穿刺時需準確迅速,以免損傷患者靜脈內膜,輸液持續(xù)時間需控制在48 h以內,若患者發(fā)生輸液不暢,禁止對不暢部位進行擠壓,需給予甘露醇對患者靜脈進行保護。(3)嚴密觀察。嚴密觀察癥狀:密切觀察患肢的皮膚顏色、溫度以及足背的動脈搏動情況等。如果發(fā)現患者的患肢有疼痛加重甚至腫脹的情況,應及時告知主治醫(yī)生。(4)藥物干預??筛鶕颊咝g后各項指征給予預防性用藥護理,一般情況下,在患者術后12 h內即給予2 500 U低分子肝素鈣,每2小時即重復給藥1次,藥物干預持續(xù)時間為10 d,期間需嚴密觀察患者創(chuàng)口恢復程度、引流狀態(tài)和消化系統(tǒng)情況,一旦出現異常反應,如創(chuàng)口感染,引流不暢,消化不良等癥狀立即通知醫(yī)師給予對癥治療。
1.2.4 功能鍛煉 術后早期指導患者進行恢復性鍛煉可有效減少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可根據各個患者的身體情況,制訂適當的鍛煉計劃。術后6 h對患者進行踝關節(jié)背屈運動和足趾運動指導,先收縮10 s,再緩緩放松,每次鍛煉持續(xù)時間為30 min;術后12 h對患者進行腓腸肌被動擠壓鍛煉指導,先持續(xù)擠壓30次,休息5 min,再重復擠壓;術后1d對患者進行股四頭肌靜力收縮指導,10次為1組,每天3組;術后3 d對患者進行仰臥位屈膝屈髖 鍛煉指導,初始屈曲度以30°以下為宜,循序漸進,最大屈曲度不可超過90°;術后4 d在對患者病情充分考量的情況下,在可負荷范圍內及時下床活動,做深呼吸動作,并開展肌肉按摩、肌肉關節(jié)活動等功能鍛煉[2]。術后8 d可指導患者進行站立、行走扶拐鍛煉,并囑咐患者堅持以上各項鍛煉;術后2 w指導患者進行穿衣訓練,患側優(yōu)先,其次健側,穿襪子時需屈膝屈髖;術后3 w對患者進行局部輕度負重鍛煉,讓患者能逐漸進行負重行走,初始時間控制在15 min,之后酌情增加行走時間。
1.3 觀察指標 患者術后的臨床癥狀表現為:患者的患肢有明顯痛感,嚴重者出現腫脹發(fā)熱,靜脈走向按壓有痛感,淺靜脈擴張,并產生明顯的靜脈側枝循環(huán)[3]。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對比 術后干預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4.34%,明顯低于對照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34.7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情況比較(n)
2.2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及滿意度 術后干預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干預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7.22%,與對照組的80.60%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護理滿意度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護理滿意度比較(±s)
p值<0.05<0.05組別護理滿意度(n)住院時間(d)干預組(n=46)例數46 14.25±3.12療效率(%) 97.22對照組(n=46)例數46 18.85±3.56療效率(%) 80.60t/χ2值6.591 8.480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靜脈內不正常的凝結,血液流動速度、血管內皮的光滑程度、血液流動狀態(tài)是其形成的三要素[4]。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對患者的影響因人而異,但都會產生較大的生命安全隱患,可能有的患者會不留后遺癥的完全痊愈,患者也可能會并發(fā)肺栓塞而死亡,患者更多的會出現血管腔阻塞或瓣膜功能受損,進而產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后綜合征[5]。髖關節(jié)手術后患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幾率較大,主要是由于手術的體位及必要的麻醉都會使得靜脈淤滯[6]。
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組與行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心理指導,可以提高患者對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重視度和警惕性,在術后恢復過程中積極配合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7]。術后采用高彈力襪,有利于患肢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從飲食、藥物預防等多方面針對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進行預防護理,可將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性降到最低;術后開展下肢功能鍛煉,患者術后患肢的血液流動得到改善,進而預防了血栓在下肢損傷血管內膜停滯,有利于血栓的軟化與分解,進而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8]。
綜上所述,髖關節(jié)術后,系統(tǒng)的護理干預有利于降低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幾率,具有臨床推廣與應用價值。
[1]孫美芝,唐霖,王紅霞.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因素與預防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22(6):111-113.
[2]黨愛林.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干預[A]//安徽省護理學會.2012年華東六省一市手術室護理管理研討班暨三屆四次手術室專業(yè)學術交流會資料[C].安徽省護理學會,2012,6(8):121-123.
[3]諸瑩芬.早期護理干預對骨科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高危患者的影響[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5,2(9):163-165.
[4]周宏星,李俊,肖俊,等.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等髖部大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風險因素分析及對策[J].當代醫(yī)學, 2012,18(11):133-134.
[5]姜蘋,巫娜.護理干預在預防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4,20(30):101-102.
[6]周宏星,李俊,肖俊.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等髖部大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風險因素分析及對策[J].當代醫(yī)學, 2012,11(5):133-134.
[7]羅平.護理干預對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4(3):163-164.
[8]陳月秀.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早期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2014,5(8):47-4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7.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