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迪
(華中師范大學(xué) 湖北 武漢 430205)
解讀“華麗禮樂比考”
李 迪
(華中師范大學(xué) 湖北 武漢 430205)
韓國著名理學(xué)大師李退溪后人李寧齋,在中國參加韓國獨立運動期間,面對近代受西學(xué)東漸影響的中國社會,深覺丟失了自我的禮樂文化,因此搜輯了中朝關(guān)于禮樂的眾多資料置于《圣學(xué)十圖》之后,并在1932年于漢口大同協(xié)會發(fā)表。本研究主要對于其中所收錄的“華人古今樂”這一部分進行解讀。書中關(guān)于“華人古今樂”的收錄,主要分為中國古代記譜法與《文廟樂譜》兩個部分。
記譜法;祭祀音樂;韓國獨立運動
從書中圖例來看,李寧齋認為中國古代所使用樂譜與當(dāng)代是有差距的,如下圖所示。
關(guān)于古譜七音為七聲調(diào)式,今譜主要為工尺譜。
以“上”字為調(diào)首的工尺譜,是指廣泛流行于明清時期,被運用于眾多音樂體裁形式的樂譜體系。楊蔭瀏先生在《工尺譜淺說》中著重介紹“在全國最為通行的、最有代表性的工尺譜體系”①就是這種工尺譜。這種記譜法就是在高八度音時于“上尺工凡六五乙”左邊都加上“亻”,與李寧齋的記譜是相符合的,并且隨著定律樂器的不同,工尺譜的命調(diào)體系也會隨之改變。
與工尺譜不同的是,韓國所使用的律呂字譜(即律字譜),是在低八度音時于“上尺工凡六五乙”左邊加上“亻”,而在高八度音時于左邊加上“氵”。
從上表可以看到,古今記譜法的變化也證明著從古至今中國對于音樂的偏向問題。由最初的金石之音,逐漸轉(zhuǎn)變?yōu)榻缘选⒑?、胡琴、琵琶為主的音樂,記譜的形式也隨之有所變化。由于樂譜的出現(xiàn),才開始真正地記錄音樂。
中國古代音樂主要的傳授場所是宮廷、民間以及寺廟,主要的傳承方式是師徒間的口傳心授并以樂譜輔助教學(xué)。公元十世紀,梁代丘明所傳文字譜《碣石調(diào)幽蘭》,是對于該首琴曲在音高及彈奏方法上的文字說明;唐代出現(xiàn)了古琴減字譜;宋代出現(xiàn)了宋俗字譜、律呂字譜,陳旸《樂書》中最早有了工尺譜的記載。
《文廟樂譜》為《文廟上丁春仲樂譜一篇》,關(guān)于歌詞,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的《招遠縣續(xù)志》中有收錄,作者為李萌,歌詞內(nèi)容如下。
迎神《昭平之章》:“大哉孔子,先覺先知。與天地參,萬世之師。祥征麟紱,韻答金絲。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初獻《宣平之章》:“予懷明德,玉振金聲,生民未有,展也大成,俎豆千古,春秋上丁,清酒既載,其香始升?!?/p>
亞獻《秩平之章》:“式禮莫愆,升堂再獻,響協(xié)鼖鏞,誠孚罍甗,肅肅雍雍,譽髦斯彥,禮陶樂淑,相觀而善?!?/p>
終獻《敘平之章》:“自古在昔,先民有作,皮弁祭菜,於論思樂,惟天牖民,惟圣時若,彝倫攸敘,至今木鐸?!?/p>
謝神《懿平之章》:“先師有言,祭則受福,四海黌宮,疇敢不肅,禮成告徹,毋疏毋瀆,樂所自生,中原有菽?!?/p>
送神《德平之章》。鳧繹峨峨,洙泗洋洋,景行行止,流澤無疆,聿昭祀事,祀事孔明,化我蒸民,育我膠庠。②
此內(nèi)容為祭孔大典中所使用的音樂,共六章,每章為一首樂曲,每曲八句,每句四字,歌詞內(nèi)容主要為表彰孔子其人與他所創(chuàng)造的豐功偉績,旋律與歌詞遵循古老雅樂一字一音對應(yīng),旋律線條平穩(wěn),處處體現(xiàn)傳統(tǒng)祭祀雅樂中中正平和之感、莊嚴肅穆之意?!凹揽住弊鳛榧漓氲囊环N,在嚴格的等級秩序下,不同的禮都嚴格規(guī)定需配不同的音樂。關(guān)于祭祀過程,《招遠縣續(xù)志》中提到,“祭儀先期三日齋戒,祭前一日,有司親視牲,至期教諭先祭崇圣祠畢,祭大成殿,邑令主祭,眾官皆與祭,文武官分東西立,執(zhí)事者各執(zhí)其事。”關(guān)于祭祀音樂的使用,《招遠縣續(xù)志》記載:“瘞毛血,迎神,樂奏《昭平之章》,初獻,樂奏《宣平之章》。讀祝文。亞獻,樂奏《秩平之章》;終獻,樂奏《敘平之章》,三獻皆用舞。飲福受胙,樂奏《懿平之章》畢,送神,樂奏《德平之章》?!雹墼谶@些樂章之中,迎神、飲福、受胙、送神都是沒有配備樂舞的,只有在《宣平之章》《秩平之章》《敘平之章》皆用舞。
在迎神、飲福、受胙、送神這些沒有配備樂舞的階段,是純粹的音樂,為真正意義上的祭孔音樂,另外《宣平之章》《秩平之章》《敘平之章》都是在音樂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舞蹈的成分。每一階段都有專門的樂章與之相配,有祭孔樂隊演奏、歌工演唱。乾隆八年(1743)頒布了新樂,分為春祭與秋祭兩種形式。
春祭,夾鐘為宮,應(yīng)鐘起調(diào)。迎神《昭平之章》;初獻《宣平之章》;亞獻《秩平之章》;終獻《敘平之章》;謝神《懿平之章》;送神《德平之章》。
秋祭,南呂為宮仲呂起調(diào)。奏樂順序與春祭相同。
據(jù)史料記載,祭孔樂器一般使用麾幡、櫡敔、琴、瑟、笙、管、排簫、簫、笛、塤篪、編鐘、編磬、栒篪、鐘、磬、搏拊、楹鼓、旌節(jié)、籬舞、翟舞。
在書中收錄的《文廟樂譜》中,歌詞在最上面,下面伴奏樂器按聲部依次排列,主要使用的樂器有編鐘、編磬、排簫、簫、塤篪、笛、笙、琴、瑟、鼓,共分為六個聲部記譜,每個聲部都有自己的記譜方式。
其中鼓是在句與句之間使用,這一樂器在各大場合與典禮中均有記載,運用非常廣泛?!懊烤浔卣?,磬后擊鼓”,鼓譜極其簡單,從樂曲的開始直至結(jié)束都沒有變化?!鸫響?yīng)鼓,oo表示擊搏拊鼓,“每鼓一聲,搏拊左右各一聲應(yīng)之,三應(yīng)后擊鐘以啟下句?!边@種無音高的打擊類樂器,在祭孔音樂中的主要作用是增強樂曲或樂舞的整體節(jié)奏感,為整個盛大場面增加律動感,因此鼓的節(jié)奏都是獨立而短小的音型。
關(guān)于演奏情況,《(同治)安化縣志》中有詳細記載:“迎神昭平之章,初獻奏宣平之章,舞宣平之舞,第一成,亞獻奏秩平之章,舞秩平之舞,第二成,終獻奏敘平之章,舞敘平之舞,第三成,徹饌奏懿平之章,送神奏德平之章?!醋V擊編磬一聲,以收韻,章分八句,每一句將闕,擊特磬(春祭用夾鐘特磬,秋祭用南呂特磬)一聲以收其韻。次擊應(yīng)鼓三聲,每應(yīng)鼓一聲,拍搏拊二聲,以應(yīng)之,三應(yīng)凡六聲。每一章闕。櫟敔六聲以止樂。麾生舉降龍麾,高唱曰,樂止,長韻漸細欲飄然而去。”④
在郊廟祭祀中所用的樂舞一般為文舞,樂舞的形式在《招遠縣續(xù)志》中也有詳細記載:“自稍前向外開,龠舞。生蹈向里開,龠舞。民合手蹲朝上。來起辭身向外,高舉龠面朝。誰兩兩相對蹲,東西相向。底合手蹲,朝上。其正揖。盛起,平身,出左手立。惟兩兩相對,自下而上,東西相向。師稍前舞舉龠垂翟。神中班轉(zhuǎn)身,東西向立,惟兩中班十二人俱東西相向。明舉翟三,合龠?!趥?cè)身向外,面朝上。師朝上正立。生兩班上下,兩兩相對,交龠。民合手朝上,正蹲。物側(cè)手向里,落龠。軌合龠朝上,正立。瞻向外開龠舞。之向里開龠舞。洋開龠朝上正立。洋合龠。神向外開龠舞。其向里開龠舞。寧進步向前,雙手合龠。止目身,東西相向,手謙。酌向外開龠舞。彼向里開龠舞。金開龠朝上正立。罍合龠朝上正立。惟向外垂手舞。清向內(nèi)垂手舞。且朝上正揖。旨躬身受之。登躬身向左,合龠舞。獻躬身向右,合龠舞。惟躬向左右舞。三合龠朝上拜,一鼓便起身。於側(cè)身向外,垂手舞。嘻側(cè)身向里,垂手舞。成朝上正揖。禮躬身朝南受之,三鼓畢,起身?!雹?/p>
以上詳細記載了樂舞表演的具體內(nèi)容,所用舞蹈器具為龠和翟,“龠,古用葦龠。今制,以竹為之。長二尺二寸,三竅,朱飾?!薄暗砸阅緸橹?,柄長一尺四寸,其巨細度,龠孔足容,朱髹之。柄端刻龍首,長五寸飾以金彩。每翟用雉尾三根,插龍口中。”⑥可以看到,龠與翟在材質(zhì)、構(gòu)造、裝飾上都較簡單,每一個舞蹈動作都需要使用這兩種舞器。在舞蹈時,樂與舞互相配合,“明拜,一鼓畢,即起躬身,三鼓平身。”祭孔的舞隊基本都為“六佾”的規(guī)模,分東西兩階對稱排列。樂舞是在《宣平之章》時才加入的,作為場面最為龐大的表演形式,可謂是祭孔樂中最為精彩的部分。
書中所收錄的華人音樂主要為記譜法與樂譜兩個部分,記譜法開創(chuàng)了音樂能被記錄的先河,而它的發(fā)展,又恰恰體現(xiàn)了隨著朝代的更迭,音樂的發(fā)展與變化。祭祀音樂一直在中國古代音樂文化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作者將《文廟樂譜》置于此處,一是說明祭祀音樂在整個古代禮樂文化中的重要性;二是看到當(dāng)時中國在“反孔”潮流之后對于整個禮樂文化的遺失,深感痛心,希望能將其記錄下來,以備后世參考。
指導(dǎo)老師:徐海準(zhǔn),華中師范大學(xué)副教授。
注釋:
①楊蔭瀏.工尺譜淺說[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
②李萌.招遠縣續(xù)志[M].1845.
③李萌.招遠縣續(xù)志[M].1845.
④清邱育泉修,何才煥等纂《同治安化縣志》卷首之三,祀典三,廟祀禮,文廟,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2-83頁。
⑤李萌.招遠縣續(xù)志[M].1845.
⑥《同治平江縣志》卷二十四·學(xué)校志·舞器,第250頁。
[1]徐海準(zhǔn).1932年在漢口出版的韓國音樂史料《圣學(xué)十圖》附禮樂比考[J].黃鐘,2010.
[2]楊蔭瀏.工尺譜淺說[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
[3]李元度.同治平江縣志[M].長沙:岳麓書社,2011.
[4]李萌.招遠縣續(xù)志[M].1845.
[5]清邱育泉修,何才煥等.同治安化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
J605
A
1007-0125(2017)09-0062-02
李 迪(1992-),女,漢族,湖南人,華中師范大學(xué)在讀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