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偉明 俞麗美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聽了一節(jié)說明文的課,竟然發(fā)現(xiàn)孩子們讀起說明文來搖頭晃腦、感情十足,寫一則藥品的說明書,竟然用了很多抒情的文字,這樣的讀寫明顯偏離了讀寫的軌道,分析其中的原因就是不分文體。教學時忽視了文體意識,長此以往,孩子們就會養(yǎng)成用記敘文的思維方式學習不同文體的不良習慣。
其實,每一種文體,因其編碼方式不同,解碼策略也就不一樣,不同的文體要采用不同的閱讀策略,正如潘新和教授所說:“閱讀與寫作思維也可以說一種文體思維。閱讀離開了文體,必定是不得要領的。”教學中,教師若有敏銳的文體意識,根據(jù)具體的文體,定位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就會準確捕捉到藏在文中的亮點,讓孩子走進一篇課文,學會一種文體的閱讀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突出文體意識,根據(jù)文體特性來選擇適宜的教學方式,實現(xiàn)一課一得,讓每個孩子真正透過不同文體掌握相應的閱讀與寫作方法。
一、巧抓事件,評品人物
人物傳記是通過對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領域進行系統(tǒng)描述、介紹的一種文學作品形式,一般圍繞人物的幾件主要事跡展開。教師若設計“人物傳記閱讀評價表”,引導學生用人物傳記的重要寫法“抓住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細節(jié),理解作者對人物及有關事實所作的評價”來學習,就能幫助學生從整體上了解文章,分辨事實與觀點之間的關系,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斷,解決傳記篇幅長、內容多、不易掌握的問題。
比如《翻越遠方的大山》這一課,作者善于選擇和運用典型材料表現(xiàn)人物精神。我引導學生用“關注時間、抓住事件”的方法,先快速默讀第3到11自然段,用直線劃出具體描寫時間和地點的句子,并思考劉翔為什么僅記錄了這幾次碰面,再找到依據(jù)。
學生通過默讀劃線、朗讀找依據(jù)、小組交流等方式,發(fā)現(xiàn)這些事件意義非凡、難以忘懷。這些“第一次”,串起了他的成長軌跡,所以才選擇記錄這些事件。而劉翔終于超越了阿蘭·約翰遜的那次特別難忘,所以“2004年5月8日”說得這么具體。這樣的經(jīng)歷、體驗和感悟,讓學生抓住幾個重要事件發(fā)生的時間,理順課文,清楚地了解劉翔“翻越大山”的歷程,更讓學生領悟到了閱讀傳記的基本方法,為今后人物傳記學習打好了基礎。
二、巧用微課,提取信息
科普童話的一大特點是科學知識隱藏在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里。學習這類童話,我們不僅要讓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童話的世界,更要激發(fā)他們對科學知識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這就需要變表演的熱鬧為思考的沉靜,變人物單擊為立體呈現(xiàn),變支離分解為整體感知。我們要用微課幫助學生掌握科普文“閱讀全文-提取信息-有效概括-有序表達”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梳理尋求、提煉總結中,突破科普文科學知識學習的難點。
比如教學《跟蹤臺風的衛(wèi)星》這一課時,為了更好地理解“跟蹤”,需要建立臺風與衛(wèi)星一一對應的互動關系,這里涉及到的是提取信息的本領,借助微課的學習,學生了解提取信息的不同方法,更在實戰(zhàn)演練中有了深刻的體會。具體設計如下:
過渡:那衛(wèi)星是怎樣跟蹤臺風的呢?
1.別著急,先想想課前看的一個微課,你學到了什么?
微課簡介:以已學的課文《狼和小羊》《三袋麥子》《小露珠》為例,引導學生關注情節(jié)的發(fā)展、角色的參與、時間的順序等多種提取信息的方法。學生從內容的整體感知、情感的品味賞析到課文主旨的理解體悟,逐層深入、舉一反三。
2.師填表引路
我們也試著用列表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快速默讀第1自然段,哪個詞讓我們感受到了臺風的情緒?什么時候你會“大聲嚷道”?邊找邊思考邊概括,就能抓住關鍵詞了。那衛(wèi)星的表現(xiàn)呢?快速到第2自然段中找一找。
3.出示學程單
現(xiàn)在,也像老師這樣,從第3-8自然段中提取臺風“情緒”和衛(wèi)星“表現(xiàn)”的關鍵詞填入表格。并想一想:氣象衛(wèi)星是怎樣跟蹤臺風的?比比誰找得又快又準。
4.小組交流
用列表的方式提取信息。
5.匯報展示
當臺風怎樣時,衛(wèi)星會怎樣?
現(xiàn)在誰來說說衛(wèi)星是如何跟蹤、監(jiān)視臺風的?(緊緊地跟蹤、時刻地跟蹤、不停地跟蹤)
此刻,你想對衛(wèi)星說些什么?
6.自我修改
現(xiàn)在,我們可以把自己的表格再修改一下。
評價:☆☆☆☆☆
列表提取信息,不僅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了氣象衛(wèi)星的本領,還幫助我們解決了問題,真是簡單又實用。
通過提取臺風“情緒”和“衛(wèi)星”表現(xiàn)的關鍵詞填入表格,學生們清晰地把握了臺風的情緒變化和衛(wèi)星的本領,體會到衛(wèi)星就是這樣時刻、緊緊地跟蹤、監(jiān)視臺風的。
三、巧扣詩風,賞讀詩境
“文包詩”的內核是詩,最大特點是詩文合一,即通過背景資料的補充和故事情節(jié)的再現(xiàn),幫助學生理解言簡意賅的“詩”。所以,這類課文教學的主角是“詩”,應發(fā)現(xiàn)并緊扣詩歌的獨特性,通過詩文對照、以文解詩、借文悟情,品味詩句背后深厚的意蘊,真正悟出詩歌深處的情與意,以體現(xiàn)“詩”與“文”的渾然一體、相映成趣。
比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最大的寫作特色就是借景抒情,“詩”中的景在“文”的描寫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融于黃鶴樓、孤帆、長江等景的描寫中。教學中詩文對照理解了詩意,我讓學生輕輕地誦讀古詩,想象自己看到的畫面,并簡單地說一說。當學生發(fā)現(xiàn)詩中只寫了煙花三月,寫了送友人,還寫了長江上的一葉扁舟和滔滔不絕的長江水。我開始追問:李白寫這些內容究竟想表達什么呢?學生一眼就知道這是想表達依依惜別之情。
那這種情感藏在哪里了呢?讓學生來品品藏在景中的情:柳絮翻飛、繁花爭艷,這么美好的季節(jié)應該是相聚、歡愉之時,卻偏偏成了離別之時,從這些景中你還讀出什么?學生讀出了美好的祝福,也讀出了不舍,讀詩融情于景,情感自然流露。當學生能扣住景讀出點韻味和內涵后,我讓他們繼續(xù)思考:寫楊柳、沙鷗、孤帆、長江又表達了怎樣的情誼呢?對照課文將自己的體會寫在詩句旁邊。先自己思考再小組交流。
我們來看看各小組的匯報——
小組1:楊柳在微風中吹拂著枝條,好像在說:“孟夫子啊,慢些走!慢些走!”江上的沙鷗在孟浩然的船前盤旋,久久不愿離去。
小組2:楊柳依依 沙鷗點點
師:哪組來補充?你讀柳,還讀出了什么?
小組3:我們組來補充,中國文化里的確有用“柳”來寄予惜別之情的傳統(tǒng)。如:《詩經(jīng)·小雅》里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劉禹錫《楊柳枝詞》里的“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離別?!贝丝汤畎锥嗝聪M糜巡灰x去,能夠留下來。
師:讓我們再次表達自己的不舍之情,岸邊楊柳——依依,沙鷗——點點。
小組3:長江邊不是只有孤帆,這個“孤”字,讓我們體會到“過盡千帆皆不見,唯見孟夫子一只船”,唯有孟夫子這只船才入他的眼,才入他的心哪!“你走了,我感到很孤獨,但是一葉扁舟,老朋友也是孤零零的?!?/p>
師:是呀,友人乘坐的白帆已經(jīng)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千言萬語都不說了,此刻都融入到深情的凝望和一江春水里。再次齊讀凝練成一句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你看,借景抒發(fā)惜別之情,多么巧妙!李白觸景生情,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吟誦起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
千金易得,知己難覓。讓我們認真寫下這首詩,留住珍貴的友情。注意行款整齊。
總之,語文教學要從學習課文內容轉向學習表達形式,讓文體意識回歸我們的日常語文教學,通過表達方法策略的有效運用遷移,形成語言表達能力。因為文章結構、語境、手法的不同表達,才是教學真正發(fā)生的源頭。只有讓文體意識,成為語文教學的航標燈,才能真正關注不同文體的個性價值,有效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培養(yǎng)起孩子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