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方
教研,是教師提升教學科學性和藝術性的重要途徑。一個教師從初登講臺,到成長為一名德藝雙馨的名師,都勤于讀書,熱衷教研,孜孜以求。
教研的方式有許多。廣義上看,專題探討、學術沙龍、課堂觀摩、撰寫心得和論文是教研;讀書看報、閱覽教育類期刊也是教研。圍繞教育教學,虔誠邁步,只要心有所求,目有所盼,所有的追尋和思辨,都是教研。一線教師,在完成日常繁雜工作的前提下,面對林林總總的教研活動,投身其中,煞是辛苦。然而,如果我們對形形色色的教研活動進行一番整合和規(guī)劃,將教研融入日常教學工作之中,整理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教研“路線”,那么,我們的教研就會事半功倍,不但不覺其“累”,而且時時能品得“研”的醉人蜜意。
這樣的整合和規(guī)劃,不妨嘗試“三頭”策略:抬頭探路、埋頭實踐、回頭反思。
抬頭探路。抬頭探路,就是向前看,向?qū)W術的前沿看,向杰出的人物看,向自己奮斗的目標看。學術前沿,是弄潮兒的追夢。關注最新的思想,我們的思維將得到啟迪。學習杰出人物,拜讀他們的專著,剖析他們的教育理念,探尋他們成長的足跡,我們可以借得他山之石。抬頭探路,無論是探尋理論,還是學習名家經(jīng)驗,關鍵在于遍讀之后,思忖之余,不花眼,不盲從,極力建設自己的精神家園和學術王國,實現(xiàn)“采得百花釀成蜜”的探路效應。
埋頭實踐。世界上最遠又最近的距離,是“知”到“行”的距離。探路,是辛苦的。由此形成的學術見解是中性的。此見,是高是低,唯有經(jīng)過實踐的檢驗,才能明辨是非,掂出得失。我們要將“知”濃縮成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再將“理念”“思想”轉(zhuǎn)化成課堂教學具體的“行”,使一連串的具體的“行”生發(fā)“自變量”的能效。在與學生朝朝暮暮的教學生活中,觀測學生的變化和成長,從而分析“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
回頭反思。一路拼搏,跌打滾爬。大汗淋漓之后的靜思,彌足珍貴。一種教學思想的應用,一種教學策略的采納,一種教學方法的施行,我們要看實際效果。何處“得”了,何時“失”了,在“中場茶歇”之時,在夜闌人靜的安謐中,我們回頭反思,看自己心路歷程,察學生喜怒哀樂,判教學成敗得失。如果我們跳出圈外,試著以他人的立場打量自己的教學現(xiàn)狀,以犀利的目光發(fā)現(xiàn)問題背后的問題,那么我們既能在成功中走向輝煌,又能在敗績中打開通向光明的另一扇窗,在否定之否定中獲取螺旋式的提升。如果我們勤于反思,并訴諸文字,筆耕不綴,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就必然能孕育出一代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