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代東苗貢茶生產的文化生態(tài)基礎

2017-05-30 03:07:15楊庭碩彭兵
關鍵詞:茶芽貢茶苗族

楊庭碩 彭兵

摘 要:有明一代,以苗族族稱命名貢品者為數(shù)不多,“東苗茶”乃其中之一,這足以佐證“東苗茶”品質的優(yōu)良。可是,這一茶品進入市場化經營后,其品質急遽下降。究其原因,在于生產的文化生態(tài)背景發(fā)生了巨變,從而引發(fā)了生產環(huán)境和生產技術的失控,“東苗茶”也面臨著商品冒濫的挑戰(zhàn)。當代若想恢復這一土特產的生機,有必要重溫“東苗茶”傳統(tǒng)的文化生態(tài)基礎。

關鍵詞:

“東苗茶”;文化生態(tài);土貢體制

中圖分類號:C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099(2017)05-0075-06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shb.2017.05.12

“東苗”是明代新啟用的苗族支系名稱,指生息在苗嶺山脈中段的苗族居民,他們通用苗語西部方言惠水次方言,“東苗”是這部分苗族自稱的漢語音譯。將當?shù)禺a出的優(yōu)質貢茶稱為“東苗茶”,是在名稱定型后確立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外部環(huán)境的巨變,“東苗茶”名聲遠揚,然而入市后的“東苗茶”商品日趨冒濫,人們開始懷疑“東苗茶”是否真是優(yōu)質茶。為此,鉤稽史料,系統(tǒng)探討“東苗茶”生產的文化生態(tài)背景,澄清“東苗茶”品質生態(tài)和文化成因,為復興這一優(yōu)質土特產提供歷史經驗與借鑒至關重要。

一、東苗貢茶的產區(qū)范圍

由于東苗貢茶是以苗族支系為名稱,因而要界定“東苗茶”的產區(qū)范圍,首先得查明東苗苗族支系的生息范圍?!睹缯Z簡志》記載,操惠水次方言的苗族集中分布在今天的貴陽、龍里、貴定、平塘、惠水五市(縣)轄境的毗連地帶[1],這里地處苗嶺山脈中段,東至都勻邦水,西至惠水姚哨,北以貴定、龍里為界,南至平塘通州和惠水羨塘,總面積約兩千平方公里,這片山區(qū)的世居主體居民,都是操惠水次方言的苗族。僅有少數(shù)該支系的苗族散居在今福泉、施秉、黃平等縣地,但散居在東部地區(qū)的這一部分東苗,歷史上并不生產茶葉,因而探討東苗茶產區(qū)范圍時,理當排除在外。

如果要在明代典籍中求證這一產區(qū)范圍,難度非常大,因為這一地區(qū)在元代和明初時還屬于“生界”,不僅漢族文人難以深入其地,就連周邊各土司也只能略加招撫,對其內部情況所知甚少。因此,元明兩代留下的典籍不僅數(shù)量少,而且自相矛盾之處甚多。比對《元史》中的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同樣是明代所稱的東苗,在《元史》卷三十六《文宗本紀五》中竟有“貴州苗蠻”“平伐苗蠻”“八番苗蠻”“苗佬”“青山苗蠻”等多個不同名稱,而這些名稱一直沿用到了明初,直到明天順年間,官方才正式啟用東苗這個名稱,稱謂上的混亂才基本告一段落

①。元代的名稱恰好與當代民族調查所知該支系苗族的分布區(qū)基本吻合,這些地名指代的對象恰好位于東苗分布區(qū)的東南西北四面。據(jù)此可知,明代東苗的分布區(qū)與當代分布區(qū)基本一致,明代東苗貢茶的產地范圍顯然不超出這一地域。

二、東苗貢茶的生態(tài)背景

苗嶺山脈是一片起伏不大的石灰?guī)r高原臺面,相對高度較小,懸崖峭壁為數(shù)不多,海拔在800~1 300米之間,巖溶地貌特色十分鮮明,地下溶洞伏流眾多,地表土層瘠薄,土層分布不連片,分布其間的耕地極為分散,旱地多,水田稀缺,且經常面臨脫水干旱的威脅。當?shù)啬昶骄鶜鉁?6℃左右,氣候溫和,降雨量在1 200毫米左右,多濃霧天氣,每年的晴天日數(shù)不到80天,而整日濃霧天氣卻超過180天,其中以春秋兩季最為突出,俗諺稱“貴州天無三日晴”,這就是典型例證。每遇春秋兩季的濃霧天氣,地表的相對濕度接近于100%,往往是整天不見太陽,最多僅是正午時14:00到15:00之間,濃霧才得以消散,溫暖潮濕多霧,是這里氣候的三大特色。

受自然地理條件的制約,這一范圍內生態(tài)結構具有鮮明的過渡性,常綠闊葉喬木、落葉喬木和針葉喬木,在這兒共同構成極其復雜的混交林,海拔高于1000米的高原臺面,則是疏樹草地,是當?shù)貎?yōu)良的牧場,也是當?shù)孛缱宓臒尩亍|苗貢茶的茶樹零星分布于坡面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中,茶樹與多樣的喬木樹種錯雜分布,與東苗貢茶生產最直接的喬木物種有二:一是當?shù)仄毡榉植嫉臍ざ房茊棠?,是加工“東苗茶”的燃料來源,當?shù)孛褡蹇撤ミ@些喬木時,有一整套本土技術,確??撤ズ蟮臉涠颠€能再生成材,一株喬木可以反復砍伐十余次,壽命可持續(xù)達百余年以上;其二是竹類植物,這兒的竹種很多,如箬竹、掉竹、苦竹、斑竹等當?shù)孛缱迨褂眠@些竹類資源修建房屋,編制生活用具,而加工“東苗茶”的各種用具也取材于此甚至包裝茶葉也是以竹類制品為主。

茶樹是常綠闊葉樹,性喜溫暖濕潤,在肥沃的土壤中,可以發(fā)育成繁茂的高大喬木。但“東苗茶”產區(qū)氣候不溫暖,土壤又瘠薄茶樹雖然可以長到十米以上,但并不繁茂,然而,這兒卻是優(yōu)質茶的理想生產帶,其原因在于,初春采茶時節(jié),剛剛萌生的茶芽幾乎天天都處在低溫和濃霧天氣之中很少碰上晴天。在這樣的氣候背景下,茶樹為了適應不利的生存環(huán)境,茶芽表面都會發(fā)育出茂密的白色絨毛,以免受到低溫雨露的干擾,為了避免發(fā)生凝凍,茶芽中芳香有機物的含量高。這一時節(jié)采下的茶芽,芳香物質含量高,有益的有機物含量也高,用這樣的茶芽制成的茶葉才稱得上是優(yōu)質茶。

春季采芽這兒的氣溫波動幅度較大,偶遇晴天氣溫回升,茶芽即行萌發(fā),但此后一遇倒春寒,必然濃霧彌漫,長出的茶芽立即進入休眠狀態(tài),而不會像內地茶芽那樣快速木質化,使得茶芽質量下降。這樣一來,就會客觀造成這里的茶芽啟動萌發(fā)不遲,但茶芽長大并進行光合作用卻會拉的很遲,萌發(fā)的茶芽可以長期保持休眠狀態(tài),不會因延誤采摘而影響茶葉質量。在內地,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前后大致三個月,采摘時間不同,產出茶葉的質量也不同,而這種情況在“東苗茶“產區(qū)卻不那么突出和明顯。

眾多喬木與茶樹相伴生長,有利于防范蟲害與病害的蔓延,經營這樣的茶樹不需松土,也不需施肥,茶葉的品質也有充分的保障。然而,這兒的茶樹都是高大的喬木,掩映在眾多喬木的蔭庇之中,采摘茶芽得爬上樹或者搭起樓梯才能做到,需要的勞動力很大,而且只能由男勞動力承擔。在這樣的矛盾背景下,東苗貢茶一方面品質優(yōu)良,另一方面產量卻很低,加工成本高,以至于在明代對內地的普通民眾而言,往往是只知其名,而無緣享用。一到夏天,晴天日數(shù)相對集中,每天都和風輕撫,天氣涼爽稍感干燥,紫外線強。加工優(yōu)質茶,只需透氣的竹器封裝,就可以實現(xiàn)高效保鮮,即使是簡單的收藏都不會變色,更不會霉變。如果加上當?shù)氐谋就良夹g處置,保鮮到來年并不困難,消耗的儲藏成本也極為低廉。

在這兒也有零星的喀斯特山區(qū)的溶石洼地分布,這樣的溶石洼地到清代雍正“改土歸流”已經陸續(xù)被開辟為稻田,但是在明代生產優(yōu)質貢茶之際,洼地中的溫帶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卻是當?shù)孛缱宓亩C場,能獲取大量的野生動物,主要有鹿科動物和嚙齒類動物以及越冬的候鳥。從現(xiàn)代人的視角看,狩獵和采茶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但是在明代,狩獵在當?shù)孛缱逯姓紦?jù)著重要的經濟地位,因為獵物是與外界交換食鹽這一生活必需品的關鍵土特產,而狩獵和采茶可以交叉進行,產出的優(yōu)質茶也是換取食鹽在需求的驅動下,采茶與狩獵會粘連在一起,農閑時的由青壯年男子去完成,這個意義上說,當?shù)氐臐竦厣鷳B(tài)系統(tǒng)是可資利用的對象。總之,疏樹草地混交林和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在當?shù)氐拿缱迳钪校饔懈鞯挠猛?,而且都直接或間接的與優(yōu)質茶葉生產相互關聯(lián)、相互依存。

三、東苗貢茶的定名歷程

按照我國的貢賦制度,各地進貢朝廷的物品,也可稱“土貢”,貢品的歸類與定名通常都與產地名稱有關,比如土貢的朱砂,來自辰州和錦州的就被定名為“辰錦砂”,再如廣西所產的芋頭就按照其地名,稱作“荔浦芋”等等。另一種情況是根據(jù)所產貢品的民族而定名,比如:蠻刀、壯錦、彝氈。而“東苗茶“屬于后者,以生產貢茶的名稱而得名。

宋元兩朝“東苗茶”的主產區(qū)都屬于“生界”[2]。元代以前,中央王朝在此地一直沒有正式的行政機構設置,當?shù)氐拿褡迮c地名自然不會為內地所熟知,更不會進入封建王朝的典籍。以當?shù)氐牡孛麨樘禺a命名當然也就無法做到了,就連當?shù)氐拿缱鍛斎绾畏Q呼,官方典籍也無法形成統(tǒng)一的規(guī)范。以元代為例,收載于《元史》中的當?shù)孛缱宸Q謂就極其混亂,有時稱為“貴州苗蠻”,有時又稱為“平伐苗蠻”或“八番苗蠻”,或是“苗佬”。盡管這些名字都出現(xiàn)在《元史》歷代帝王的本紀之中,但不經認真考辨,根本無法知道它們指的是同地區(qū)、同支系的苗族。這些名稱中所出現(xiàn)的地名,如貴州、平伐、八番等,全是周邊布依族或漢族土司的名稱。這些地名的指代范圍并不是當?shù)孛缱宓纳⒌?,而是他們生息地周邊其他民族的地名,因而這些地名不能成為貢品的命名依據(jù)?;靵y命名格局一直延續(xù)到明代初期,洪武、永樂、宣德三朝,仍然將這里的苗族混稱為“平伐苗蠻”“八番苗蠻”和“苗佬”。直到明英宗天順年間,明廷決議徹底開辟這片“生界”,官方文書才首次出現(xiàn)了“東苗”這個名稱?!队⒆谔祉槍嶄洝肪矶帕爿d,天順二年四月癸酉,敕湖廣、貴州總兵官南和侯方瑛等,東苗十三番賊首干把豬等“攻劫都勻等處,已敕云南、四川都司及蜀府各調原征官軍來爾處聽調。復命右副都御史白圭贊理軍務。爾等即將所在官軍及量調湖廣、貴州并播州等處原調官軍、土兵嚴督操練,候各處兵馬至日一同進剿?;蚍只蚝?,相機取勝,克期殄滅,以除后患?!薄队⒆谔祉槍嶄洝肪矶湃d,天順二年七月辛卯,鎮(zhèn)守湖廣、貴州太監(jiān)阮讓等奏,“東苗為貴州諸種蠻夷之首,負固據(jù)險”,“其他種類多被逼脅,東苗平則諸蠻莫不服從矣”?!队⒆谔祉槍嶄洝肪砣愣d,天順三年四月己巳,贊理湖廣、貴州軍務右副都御史白圭奏,“臣奉命同南和伯方瑛等進剿東苗。臣議以谷種等處山箐諸夷雜處,乃東苗之羽翼,宜先剪除,遂分兵四進:臣同瑛兵進青崖,右副總兵都督李貴兵進牛皮箐,右參將都督劉玉兵進谷種,左參將都督李震兵進鬼山,所向皆捷??怂噳蔚纫话偎氖哒??!爸T將復兵青崖,進兵石門山,克擺傷等三十九寨”?!胺直悸愤M攻董農、竹蓋及甲底,一路破下羨塘及金配、江甕、擺省等四百三十七寨”?!百\首干把豬等勢窮氣喪,退據(jù)六美山、翁首河等處”等等?!睹饔⒆趯嶄洝返纳鲜鲇涊d,涉及到明英宗天順二年至天順三年,朝廷委任方瑛和白圭為總兵官,全面征剿這片“生界”,從而爆發(fā)了“石門山”之戰(zhàn),以上的文字就是對這次戰(zhàn)爭進程的總結。文中所提及的地名大多位于“東苗茶”的主產地,以及周邊各土司的邊地。

“東苗”是“多摩”“東孟”這兩個音譯的合稱。

而苗族使用這一稱謂的含義是:“像我們這樣的人”,或者“是我們的成年人”,若按照名從主人的定名原則,這個名稱今天看來都是極為規(guī)范的。隨著族稱在漢文文本中的定型,產自當?shù)氐呢暡瑁环Q為“東苗茶”也就順理成章了。因而將東苗茶的上貢數(shù)額落實到周邊各土司的名下,同樣是明天順朝以后才有的事情。其原因在于,“石門山之戰(zhàn)”后,朝廷并未掌控通曉苗語的基層官吏在短期內也無法在這片新開辟的生界上建立常設的行政機構。為了管理這片區(qū)域只能將此劃分為若干片,交由周邊各族土司代為招撫管轄。這片地域的西北部,交由貴州宣慰司安氏、宋氏兩大土司及其屬下的中曹白納、貴竹、龍里等長官司代管,而正西邊的冗芻一帶交由金筑安撫司代管。南部和東南部交由“八番”各長官司中的“方番”和“臥龍番”代管,東部片區(qū)由大平伐、小平伐、龍里等長官司代管

參見(道光)《貴陽府志》卷三《沿革表上》,咸豐朱德璲綬堂刻本。。于是,凡在“東苗茶”產區(qū)擁有代管轄地的各土司都負有向朝廷貢納“東苗茶”的職責,“東苗茶”成為法定貢品也由此定下來,“東苗茶”的名稱也隨之為國內外所熟知。

進入清代,朝廷為了強化統(tǒng)治,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了大規(guī)模的行政建制調整。明代的衛(wèi)所被裁廢,相應的土地和居民被并入了縣級單位,對大批土司實施了大規(guī)模的改土歸流,就其領地和居民設置為府、縣,對基層管轄強化了里甲建制。具體到“東苗茶”產區(qū),相應的地域都發(fā)生了很大的地名變更,比如中曹、白納兩個長官司的領地設置為四司里,相關土司的朝貢也發(fā)生了改變,不再上貢“東苗茶”,從而使得當?shù)厮a的茶葉不再稱為“東苗茶”,而改稱“趙司茶”,趙司是白納副長官的代稱。再如,明代的新添衛(wèi)改建為貴定縣,而大平伐長官司成了貴定縣的下屬,其代管的東苗茶產區(qū)也隨之更換了地名,改稱為仰望或者云霧,所產的“東苗茶”也隨之改稱為“仰望茶”或者“云霧茶”。龍里衛(wèi)被改建為龍里縣,龍里長官司代管的“東苗茶”產區(qū)被統(tǒng)稱為東苗坡,只有這兒產出的茶葉仍然稱為“東苗茶”。至于明代的八番之地,明代時已經改建為定番州所轄的“東苗茶”產區(qū),所產的茶業(yè)也隨之稱為定番茶。此時不僅高質量的東苗貢茶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就連產自當?shù)氐牟枞~,其名稱也變得眼花繚亂,清代典籍對當?shù)厮a茶葉的評價越來越低也緣于此。但這一切均因誤解而造成,并不足以說明東苗貢茶的價值不實,事實上到清代后期,“東苗茶”中的優(yōu)質品還專門進貢給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御用”。

陳列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宮秘檔》中的《各省進貢茶葉賬》(光緒三十一年正月初一吉立)內容如下:“貴定縣芽茶,貢皇上一匣,貢老佛爺一匣。光緒三十年正月初一日。貴定芽茶一匣老佛爺留用,貴定茶芽一匣皇上敬用。貴州巡撫林紹年叩首,光緒三十一年?!盵3]

四、東苗茶產出的文化背景

民族學工作者將東苗在元明兩朝的生計方式歸屬為“游耕型生計”,強調了牲畜的飼養(yǎng)和狩獵采集,在其經濟生活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4]不少史學工作者從漢族農耕的觀念出發(fā),將他們概稱為靠農耕為生,這其實掩蓋了其生計方式的實質。事實上,直到今天,當?shù)孛缯Z中對主要農具的稱呼,如鐮刀、鋤頭、犁耙等等,都是漢語的借詞。用于游耕生計的大刀被稱為“環(huán)首刀”,這是一種刀柄頂端配有大鐵環(huán)的長刀,刀身長度在50 cm以上,寬度僅3 cm,刀背厚度近0.5 cm。環(huán)首刀既是砍伐草木,整理燒畬地的工具,又是狩獵的利器,還是作戰(zhàn)的武器,這樣多功能的工具完全符合游耕作業(yè)的需要。此外,在狩獵中,還普遍使用弩機和繩套,還喂養(yǎng)“囮子”(馴養(yǎng)野生動物用于引誘其同類,以便于捕獲的狩獵工具)。不難看出,在這樣的生產背景下,根本不可能像漢族那樣去建構連片的茶園,也不可能像漢族那樣,站在地上就可以采茶,更不會將婦女作為主要勞動力去從事茶葉生產。

明清兩代典籍多次提及“東苗茶”屬于所謂的高樹茶,(嘉慶)《續(xù)黔書》卷六《茶》載,“黔之龍里東苗坡及貴定翁栗沖、五柯樹、擺耳諸處產茶。而出婺川者名高樹茶,樹高數(shù)尋。蠻夷長官司鸚鵡溪出者名晏茶,色味俱佳,大吏歲以為問,有司咸買他茶代謉之?!庇嘘P高樹茶在東苗地區(qū)的種植和利用,明代典籍并未留下系統(tǒng)的記載,但類似的種植辦法在貴州其他地區(qū)卻有相關的記載。典籍中明確提到高樹茶可達“數(shù)尋”,也就是15米左右,這樣的茶樹,顯然是生長在天然的叢林之中,與常綠樹、落葉樹、針葉樹錯雜生長,而落葉樹中的殼豆科喬木,則是制作“東苗茶”的燃料來源。采茶需要爬到樹上去,或者架樓梯,或者攀爬繩梯,顯然是婦女無法勝任的勞作,只能由青壯年男人去完成。而有利之處恰好在于,這樣的茶樹種植辦法既不需要中耕除草施肥,也不需要除蟲防病,產出的茶葉是真正的生態(tài)茶。

值得一提的是,東苗貢茶的種植方式與普洱茶極為相似,但“東苗茶”可以制作成綠茶,而普洱茶主要加工為發(fā)酵茶。這與所處環(huán)境有關,“東苗茶”的產地,在制茶完成后的夏季,濕度相對較低,干燥后的茶葉不容易發(fā)霉變質,而普洱茶的產地則不同,夏季極為潮濕,加工成綠茶極難保鮮。東苗的傳統(tǒng)社會結構是典型的家族村社制,每個村寨都由具有相同父系血緣的男性組建,其配偶都取自于結成通婚圈的其他家族村寨,每個通婚圈大都穩(wěn)定由6至12個毗鄰的家族村寨構成,像這樣的通婚圈在整個“東苗茶”產區(qū)總共有36個,而且根據(jù)其生息背景分別定名為“蒙別”(山上的苗人)“蒙戎”(森林中的苗人)“蒙掌”(壩子上的苗人)“蒙必建”(杉樹林中的苗人)等等。[5]東苗的生產組織是按照傳統(tǒng)的苗曆做出規(guī)劃,一年僅有冷熱兩季,冷季從“鼠月”開始到“蛇月” 這是狩獵采集的季節(jié),也是“游方”(或稱坐花園)談情說愛的季節(jié);熱季從“馬月”開始到“豬月”此時所有苗民都要回到本家族村社,從事游耕作業(yè),這個季節(jié)可以兼營采集和牲畜飼養(yǎng),但卻不允許打獵,也不允許走村躥寨,談情說愛。[6]10

茶葉的采摘和加工是冷季晚期的關鍵生產活動,冷季時各家族村社的男性青年都要結伴到山上打獵,獵獲的動物通常是作為禮品送到談戀愛留宿的村寨(當然是同一個通婚圈的家族村寨),與該村寨的女性分享。[6]7采茶則是這些男青年狩獵之余的副產品,采下的鮮茶也是送到準備留宿的村寨,交由該村寨的女性去作初步的加工,加工的半成品則在“游方”離開時帶回本寨,用獵物換勞動力,在娛樂中完成茶葉初加工,乃是當時“東苗茶”生產的常態(tài),產出的優(yōu)質茶葉其數(shù)量不高,但加工的精度卻很高,如離開了此類文化背景很難達到這樣的精度。精工制作的“東苗茶”被當?shù)孛缛艘暈樯缴竦亩髻n,也是整個通婚圈和睦融洽的象征,因而備受珍視,往往帶回本家族作為一種炫耀的憑證,同時也是祭祀的祭品,或者是表達尊崇的禮品,沒在這樣的文化背景,茶葉的質量等差就很難得到穩(wěn)定延續(xù)。作為貢茶的“東苗茶”都是按上述背景加工而成,至于平時自我消費的茶葉,則是在進入熱季后才采摘加工,其質量就等而下之了,明代流入市場銷售的茶葉就屬于這一類

參見(乾?。顿F州通志》卷十五《物產》,乾隆六年刊本。。這樣制作的茶葉葉片大、產量高、味濃、耐沖泡,但香味欠缺、湯色重,不被漢族市場所看重。

正因為能夠達到貢品標準的東苗茶芽加工細、產量低,而朝廷規(guī)定的土貢數(shù)額又必須完成,因而代管東苗茶葉產區(qū)的各土司往往是用苗民稀缺的物資,如食鹽、鐵器、絲織品向各家族村社頭人去換取優(yōu)質茶芽,以滿足上貢的需要。而流入市場的茶葉也是由這些土司用實物換取后,再販運到市場出售,雖然也稱“東苗茶”,但質量卻差多了。后世典籍中,有的認為東苗茶品質優(yōu)良,有的又說東苗茶質量差,不堪飲用,也因此而產生。

五、東苗茶生產的生態(tài)價值

誠如上文所言,生產優(yōu)質的東苗貢茶同時也產出低檔次的粗茶,能夠很好的與當?shù)厝笊鷳B(tài)系統(tǒng)實現(xiàn)高效的兼容,對穩(wěn)定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重要的價值。然而,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巨變,當?shù)孛缱宓膫鹘y(tǒng)文化也發(fā)生了變化。當前“東苗茶”產區(qū)的苗族生計方式已經摻入了很多固定農耕的要素,稻田開辟置換了此前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坡面森林改造成了旱地,叢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范圍日趨萎縮,刀耕火種雖被嚴令禁止,但牲畜飼養(yǎng)卻急遽萎縮,原因在于,牲畜會破壞封山育林,但這樣一來,草場的更新,反而無法順利實現(xiàn)。因而,當?shù)厣鷳B(tài)系統(tǒng)的蛻變,直接原因來自于當?shù)孛缱逦幕淖冞w,與人為有意的破壞無關,與資源利用強度的增加也沒有直接關系。不過,時下不少學人都將人口的增加和利用強度的增大認定為生態(tài)蛻變的破壞性因素,對這樣的認識確實需要加以澄清。

鑒于生態(tài)系統(tǒng)都是多物種共同結成的極為復雜的有序整體,人類無論用何種方式加以利用,都只能觸動其中的有限部分,而不會打亂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自我恢復和自我維持的能力。但如果徹底改變其屬性,將一種生態(tài)系統(tǒng)改造成另一種生態(tài)系統(tǒng),那么情況就不一樣了。人為建構起來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如果沒有人類社會持續(xù)的勞動力投入去加以維護,那就必然自行崩潰。因而,如何正確評估人類的利用,不是一個“量“的問題,而是一個“質”的問題。評估其利用量是否過頭,很難切中要害,因此注意到是否導致了生態(tài)類型的改變,更能容易把握其要害。

具體到“東苗茶”的生產而言,其利用對象僅止于茶樹長出的葉和芽,按照傳統(tǒng)的“東苗茶”生產工藝,采摘量再多都不會導致茶樹的枯萎,只會引發(fā)來年產量和質量的下降,甚至砍掉茶樹的樹兜還可以再生,事實上這樣的做法,即令在傳統(tǒng)社會也不會發(fā)生。但如果改變“東苗茶”傳統(tǒng)的高樹茶培育辦法,將整片叢林毀掉,開辟為茶園,那么原有的物種結構和物種之間的關系就會徹底打亂。人類如果不對茶園除草、施肥和松土,防范病蟲害,茶園是不可能自我延續(xù)的。但無論如何盡心維護茶園,收到的實效,僅僅是茶葉產量的提高,而原有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屬性卻不能自我恢復。以此為例,利用強度的大小顯然不是生態(tài)系統(tǒng)蛻變的主因,而改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屬性,才是致命的原因對“東苗茶”的產區(qū)而言,“改土歸流”前,朝廷認可的是土司代領管轄,而土司只需要交納貢茶和貢馬,就能確保對該地的有效管轄權。而這兩項產品,都是當?shù)孛缱鍌鹘y(tǒng)已有的產品,而且能夠與當?shù)氐母鞣N生態(tài)系統(tǒng)相兼容?!案耐翚w流”后,隨著戶籍的編訂和土地的丈量,清政府要求交納的是“地丁銀”,規(guī)定當?shù)丶Z食不僅自給,還要求能夠確保駐軍的糧食供給,表面上僅是一個稅收制度的改變,但卻導致當?shù)孛缱宀还苁亲栽高€是不自愿,都得不斷的改造原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其后果就是我么們今天所看到的景象。在市場經濟不發(fā)達,交通極其不便的背景下,單靠茶、馬的生產,肯定養(yǎng)活不了當?shù)氐拿缱澹鼭M足不了駐軍的糧食供給,但如果換一個視角,在交通便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今天,特別是對生態(tài)食品需求的高漲,此前發(fā)生的人為生態(tài)改造,顯然就沒有必要了,與此同時,生態(tài)維護的價值,卻逐步變得比直接的現(xiàn)金收入更重要。

“東苗茶“的產區(qū)正好位于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上,是這兩條大河的產流帶,這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健康程度不僅關乎當?shù)氐纳a與生活,還將直接影響到長江和珠江的流量穩(wěn)定。在這樣的背景下,將整個“東苗茶”產區(qū)確認為天然林保護區(qū),顯然是一項正確的決策,但如何管護這樣的天然林卻會誘發(fā)新一輪的爭議,其焦點在于對天然林該不該允許當?shù)鼐用窦右岳谩U缟衔乃?,當?shù)孛缱濉案耐翚w流”前的資源利用方式并沒有導致原有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受損,其生態(tài)效益在“改土歸流”后的漫長歷史時期,一直發(fā)揮著重大的生態(tài)公益服務功能,反倒是資源利用方式改變后,傳統(tǒng)文化和生態(tài)系統(tǒng)才同時受損。

以此為例,確認當?shù)氐淖罴奄Y源利用辦法,允許鄉(xiāng)民恢復傳統(tǒng)的資源利用辦法,包括復興“東苗茶”的生產,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快速修復和可持續(xù)的維護更有價值,事實上,人類恰好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最積極、最能動的因素。只要選用能與當?shù)厣鷳B(tài)系統(tǒng)兼容的利用辦法,人類的利用反而可以加速生態(tài)的恢復和生物產量的快速提升,并能通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復壯,使這一地區(qū)發(fā)揮水資源的截流、儲養(yǎng)和再生能力。

六、“東苗茶”的創(chuàng)新

隨著時代的變遷,企圖簡單的恢復歷史上曾有過的名優(yōu)土特產品,肯定是不切實際的。但針對時代的需要加以創(chuàng)新,卻是當前可以做到并能收到多重成效的緊迫需求,“東苗茶”的前途正處于這樣的十字街口,如何決策才是當代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事實上,在當?shù)厝婊謴蜕稚鷳B(tài)系統(tǒng)后,每畝地只需要保留10株茶樹,不同品級的茶葉總價值就不會低于現(xiàn)有的各種資源利用辦法,派生的價值卻在于整個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可以得到最低成本的高效管護,并發(fā)揮對水資源的截流、儲養(yǎng)和再生功能,卻不會妨害當?shù)鼐用竦纳鐣洕l(fā)展?!皷|苗茶”的生產也不必照搬傳統(tǒng),完全可以動用現(xiàn)有的科技手段,就可以確保原有的品質基本恢復,成敗的關鍵在于需要展開新一輪的科學技術研究。對當?shù)孛缱宓膫鹘y(tǒng)文化,研究者也大可不必仿古,只要茶葉生產得以恢復,文化的重構就勢在必然,其中凡屬可以兼容的文化內容肯定能得到傳承和發(fā)揚光大,對不適合的文化要素也不必過分操心,人的能動作用最終都可以加以改造,使之跟上時代的步伐。

有鑒于此,探討“東苗茶”的歷史,從文化生態(tài)的視角復原其歷史面貌,其價值僅在于為今天的發(fā)展提供借鑒和參考以此提升各民族的文化自覺與自信。以此為例,“東苗茶”的產期雖然極為有限,但其他名優(yōu)土特產在這一實例中,卻可以找到普適性的思路和有益的借鑒。

參考文獻:

[1]王輔世.苗語簡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105.

[2]符太浩.溪蠻叢笑研究[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3:272.

[3]方昌國.中國苗嶺貢茶之鄉(xiāng):貴定[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8:13.

[4]羅康隆.文化適應與文化制衡:基于人類文化生態(tài)的思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10.

[5]劉鋒.百苗圖疏證[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7.

[6]李漢林.百苗圖校釋[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王勤美)

猜你喜歡
茶芽貢茶苗族
曉途
苗族蠟染
基于Faster R-CNN復雜背景的茶芽檢測
北緣茶區(qū)秋季修剪對茶樹越冬及次年茶芽萌發(fā)影響的探討
送茶五噸
送茶五噸
雜文選刊(2018年5期)2018-05-09 06:01:18
盛大節(jié)慶——苗族牯藏節(jié)
苗族民歌
上帝的糖
江南詩(2016年5期)2016-05-14 10:34:25
貢茶第一寨仙游伍家臺
民族大家庭(2016年5期)2016-03-20 14:52:42
琼结县| 综艺| 辛集市| 沁源县| 海南省| 桂阳县| 克东县| 鲁甸县| 皮山县| 平潭县| 那坡县| 阿拉尔市| 高平市| 潜山县| 淮南市| 濮阳县| 得荣县| 五原县| 天津市| 阜城县| 福建省| 黑水县| 井冈山市| 屯昌县| 通化县| 错那县| 台前县| 红桥区| 五指山市| 阳城县| 郸城县| 天峻县| 巴林右旗| 兴宁市| 康马县| 白山市| 华容县| 苍梧县| 赤壁市| 长丰县| 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