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軍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是影響學生語文興趣、影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zhì)、影響學生文化內(nèi)涵發(fā)展的最基礎階段,小學語文教學方式、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模式與小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教學效果展示密不可分。其中較為直接的影響因素就是小學語文教學語言,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風格、教學語言的組織以及教學語言的特點直接影響小學生對于語文的態(tài)度以及認知,進而影響語文的教學發(fā)展,本文主要探究的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方向探究
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探究的方向為必須從實際出發(fā),也就是小學生這一群體的性質(zhì),心性出發(fā),在了解小學生特點,小學生易于接受的內(nèi)容以及語言形式之后,能夠更為準確以及更為有效的定位小學語文教學語言所必須具備的特點。進而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這一特點,保證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氛圍活躍性,提升學生對于語文教學語言的接受程度,能夠更為快速的理解,進而保證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以及課堂的教學水平,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性提升。[1]
一、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方向探究
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確定的方式就是分析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現(xiàn)有的特點,以及存在的不足之處,再結(jié)合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以及要求,確定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改進方向,確定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必備特點。
1、合適性。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之一就是合適性,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自己的措辭,確定小學生能夠理解自身的語言,并且與小學生的自身性格特征相貼近,這樣能夠保證小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相對輕松,逐步的消除小學生對于語文的排斥感,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進程與學生的學習進展同步化。并且教師需要注意不能夠采取過于呆板,過于固定的語言形式,這樣會抑制小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以及小學生的想象空間,采取更為趣味性,以及想象空間更大的提問語言形式,讓小學生能夠更為快速的融入課堂氛圍,以及步入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
以小學語文課文《愛迪生救媽媽》為例進行分析,教師設置一個場景,如在一個停電的晚上,你最喜歡的一個小小的玩具不見了,你會用什么方法找到它,給予小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小學生自由想象,而后在引入這個故事,讓小學生對于愛迪生的做法產(chǎn)生疑問,有深入學習的興趣,并且產(chǎn)生實驗的興趣。教師在故事的講述過程中,保證語言的描述與小學生的生活貼近性,同時需要保證故事講述的節(jié)奏性,如在講述到愛迪生媽媽生命垂危,但是無法正常進行手術(shù)時,采取更為急促的聲音,并且停頓,讓小學生感受到情況的緊急性。在講述愛迪生使用光線之間的關系去除陰影,成功進展手術(shù)時采取緩和的語氣,讓小學生完全融入到這一氛圍,進而產(chǎn)生各種情緒的變化,進而讓小學生對于這一故事的接受不再浮于表面,對于故事的理解更為深入,教師在該情況下,能夠水到渠成的講述在危急時刻需要冷靜,靈活應用知識來應對這一道理。
2、多樣性。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之二就是多樣性,具體表現(xiàn)為教師在不同的語境,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以及不同的教學環(huán)境,所采取的語言形式以及語言措辭各不相同,唯一的標準就是“因地制宜”,教師教授知識時采取的語言形式,會直觀的影響到學生對于這一知識的認知以及對于這一知識的理解,并且產(chǎn)生久遠的影響。同時教師采取多樣性的教學語言,會讓小學生感受到課堂的多變性,以及課堂的趣味性,能夠?qū)崿F(xiàn)學生逐步的參與課堂,學生對于學習語文的興趣逐步的濃厚化,課堂氛圍熱烈化,教師的教學進展順利化,教學的實際效果展現(xiàn)化,小學生在自我學習過程中,也會逐步的形成將情感以及認知帶入到具體的語境中,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質(zhì)量。[2]
以小學語文課文中的《地震中的父與子》為例進行分析,教師在講述地震發(fā)生,短時間內(nèi)大量的人員傷亡時,強調(diào)數(shù)字,讓小學生認識到地震的危險性,以及對于接下去發(fā)生的事,更為關注,產(chǎn)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對于父親情緒的變化,教師需要理解是從絕望,到有希望,到堅定信念,讓學生產(chǎn)生屏住呼吸,從內(nèi)心祈禱父親能夠順利的找到兒子,在所有人都認為沒有希望,不愿意徒勞的幫助父親時,父親仍在不斷努力時,教師講述父親與他人的交流時,語氣是冷靜的,堅定的,在父親找到兒子之后,父親的聲音欣喜中帶著顫抖,而兒子要求父親先救出自己的同學時,是認真的,是自然而然的,讓學生感受到兒子是一個堅強的,心緒穩(wěn)定的人,最后兒子與父親的一擁顯得更為動人。這能夠讓小學生在聆聽這一故事的時候,產(chǎn)生各色各樣的想法,甚至于會不自覺的將自己帶入這一環(huán)境,通過自身與故事中人物的對比,進而產(chǎn)生欽佩,將之視為自身的榜樣,以此為學習方向,這對于學生的今后發(fā)展有正面的促進作用。
3、切實性。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切實性,即教師在講述故事以及講述知識點的時候,要注意措辭的準確性,要保證自我的理解是正確的,防止出現(xiàn)教學上的失誤,導致學生對于該知識點的認知以及理解出現(xiàn)差錯。因此,要求教師在課堂授課之前,做好課件,進行相關資料的查詢,對于自身存在疑問的知識點以及自身了解甚少的知識,進行查閱,防止出現(xiàn)想當然的情況,導致教學中出現(xiàn)不可挽回的認知問題。教師對于知識的嚴謹態(tài)度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促進學生形成探究,科學的學習模式,這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進一步深入開展實現(xiàn)有實際的促進作用。[3]
二、結(jié)語
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包括嚴謹性、趣味性、生動性、切實性、多樣性以及合適性,需要在不同的教學語境中,以及不同的教學環(huán)境中采取不同的語言風格以及語言形式,進而保證語文教學的效果達到預期的目標,以及語文教學的氛圍輕松化熱烈化,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實現(xiàn)突破性進展,這對于語文的整體教學進步以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zhì)提升有較強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寧麗榮.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J].學周刊B版,2014,(1):125-125.
[2] 趙玲.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J].新課程研究(下旬),2015,(8):93-94.
[3] 姜淑杰.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5,(3):221-22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