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楠
(山西傳媒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欣德米特新古典主義音樂特征
——《1922》組曲結構分析
趙倩楠
(山西傳媒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本文分析的重點在于,通過欣德米特《1922》組曲揭示新古典主義的音樂并不是回歸的音樂,他的創(chuàng)作也是20世紀的“新音樂”。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能理出一些線索,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些價值和幫助。
欣德米特;新古典主義;1922組曲
《1922》的曲式結構每一首都使用例如二段曲式﹑三段曲式或者回旋曲式等傳統(tǒng)樂曲形式。欣德米特將這種曲式結構混合于一曲中,或將某一樂段擴展形成變化。
“進行曲”是由ABA的三段式結構構成。第三段為第一段的完全再現(xiàn)。每小節(jié)都是簡單明了的節(jié)奏。第二段則相對更富流動性。整首樂曲2/4拍與3/4拍交替出現(xiàn)。第一個主題是兩句相互呼應的a a1結構。這樣的特點常見于早期的爵士音樂。
樂段 結構 小節(jié) 節(jié)拍引子 3 1-3 2/4 A a 4(2+2)+4(2+2) 4-11 2/4 b 4(2+2)+2+2 12-19 2/4 a14(2+2)+4(2+2) 20-27 2/4 c 4(2+2)+1+1 28-33 2/4,3/4 c14(2+2)+2+3 34-42 2/4,3/4,2/4 c24(2+2)+3 43-49 2/4 B a 4(2+2)+4(2+2) 50-57 2/4 b 4(2+2)+2+2 58-65 2/4 a14(2+2)+4(2+2) 66-73 2/4 A
“搖擺舞”曲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1-45小節(jié))是ABA1的三段式結構。第二部分(46-78小節(jié))是新的主題和尾聲,其中新的主題出現(xiàn)在在17-18小節(jié)和44-45小節(jié)。節(jié)拍的變化貫穿整個樂曲。第一部分雖在2/4拍與2/2拍之間轉變,但始終停留在二拍子上。第二部分的節(jié)拍變化較多,諸如2/2拍,2/4拍,3/2拍,5/4拍和4/4拍都在這一部分出現(xiàn)。
2+2+1) 46-62 2/4,2/2,2/4, 3/2,2/2,3/2尾聲 6(3+3)+4(2+2)+6(3+3) 62-78 2/2,2/4,2/2 3/2,5/4,4/4樂段 結構 小節(jié) 節(jié)拍引子 2 1-2 2/2 A 4+3+4(2+2)+3 3-16 2/4,2/2間奏 2 17-18 2/2 B 4+3+3+2 19-30 2/4,2/2 A14+3+6(2+2+2) 31-43 2/4,2/2間奏 2 44-45 2/4 C 3+5(3+2)+4(2+2)+5(2+2+1)+5(
“夜曲”是ABA1的三段式結構構成。第一段與第三段是基于一個反復變化的循環(huán)主題。第二段包含兩個主題動機并伴隨兩組不同的固定音型伴奏。欣德米特沒有標明拍子記號,但整個樂曲都是基于3/2拍。
樂段 結構 小節(jié) 節(jié)拍A a14(2+2)+4+4(2+2)+ 4(2+2) 11-26 a24(2+2)+5 27-35 a 4(2+2)+6(2+2+2) 1-10 b b14(2+2)+3+4(2+2)+3 52-65間奏 4(2+2) 66-73 A1a34(2+2)+ 4(2+2)+6(2+4) 74-88 a44(2+2)+4+2 88-98 B 4(2+2)+4+3 36-46 c 5 47-51無節(jié)拍記號
“波士頓舞曲”中欣德米特將結構擴展為A(A)BB1A1CA2的曲式結構。即可看作回旋曲式也可當作三段式結構分析。因為A(A)BB1A1CA2的循環(huán)反復可將樂曲看作是回旋曲式,但考慮到第一段A(A)BB1與C形成的鮮明的對比,也可分析為三段式結構。3/4拍貫穿全曲。
樂段 結構 小節(jié) 節(jié)拍引子 2 1-2 A:‖ 6(2+2+2)+6(2+2+2)4(2+2)+4(2+2) 3-22 B b 6(3+3)+3+6(3+3)+2 23-39 c 6(3+3)+8(4+4)+6(3+3)+4(2+2) 40-64 B1b15(3+2)+5(2+3)+4(3+1) 65-78 c16(3+3)+5(2+3)+6(2+2+2) 79-94 A14(2+2)+6(2+2+2)+11(2+2+2+2+3) 95-115間奏 5 116-120 C 11(7+4)+11(7+4)+10(5+5)+12(7+5)121-164 A2 6(2+2+2)+6(2+2+2)+8(2+2+2+2) 165-184尾聲 6(3+3)+4(2+2)+6(3+3)+6(2+2+2) 185-206 3/4
“拉格泰姆”為回旋曲式ABACADA。盡管結構上完全遵循了傳統(tǒng)的回旋曲式,但欣德米特采用了“間奏”,作為重要的過渡使樂曲具有鋼琴拉格的特征。多數(shù)拉格泰姆都使用傳統(tǒng)的2/4或4/4拍寫成,本首作品為2/4拍。
節(jié)拍2/4
(一)進行曲
這首樂曲并不是一首功能性的進行曲,而是一首藝術音樂作品。它以爵士舞音樂的節(jié)奏特點作為主要的創(chuàng)作手段,將傳統(tǒng)進行曲的特征與現(xiàn)代舞曲元素融合。
例1
進行曲16-19小節(jié)
欣德米特在規(guī)律的周期性循環(huán)節(jié)奏中,加入小切分,打破了2拍一個重音的循環(huán)。將弱拍位置標記強記號,使進行曲中包含了新的風格元素。形成了具有獨特風味的﹑極具20世紀音樂特點的新古典主義作品。
(二)搖擺舞
欣德米特提出了如果巴赫生活在今天,他的舞蹈組曲可能會有很大不同的言論。他認為巴赫要不么發(fā)明搖擺舞,要么會將其以某種形式引入古典音樂中。在《1922》組曲中,欣德米特將這一大膽假設自我實踐。
搖擺舞自誕生就與爵士音樂聯(lián)系緊密。欣德米特將這種新穎的舞曲納入《1922》組曲中,將組曲這一巴洛克體裁引以新意。
例2
搖擺舞曲31-33小節(jié)
在例2中,節(jié)拍于31小節(jié)為2/4拍至32小節(jié)轉換為2/2拍,導致31-32小節(jié)形成6/4拍。欣德米特使用連線將31-32小節(jié)串起,加強了類似3對2的效果使強拍重音轉移,節(jié)奏出現(xiàn)不確定感。樂曲體現(xiàn)出強烈的爵士音樂風格。
在“搖擺舞曲”中欣德米特用長時值音符建立切分特征。這一特征也是爵士音樂的主要特征之一。
例3
搖擺舞曲4-7小節(jié)
例3中4-7小節(jié)的上聲部含有切分節(jié)奏,同時第4小節(jié)第二拍的保持音記號也加強了切分節(jié)奏的效果。
跨進跨進也是爵士音樂的重要特征之一。Scott Joplin的《A Breeze from Alabama》中對這一特征有所展現(xiàn)。
例4
Scott Joplin的《A Breeze from Alabama》5-9小節(jié)
這一特征在“搖擺舞曲”中,使爵士風格顯得更加突顯。
例5
搖擺舞曲19-22小節(jié)
例7中,左手部分是由持續(xù)且平均的八分音符組成的單音與和弦間的跨進。對比之下,例8中,左手八度與和弦間循環(huán)跳躍,也形成搖擺舞曲的典型特征。但欣德米特將這種特征復雜化,在21小節(jié)的最后一拍加入重音記號并與22小節(jié)的第一拍連接起來,使八度與和弦的跨進中增添了切分的因素,并隨著力度的漸強,音樂達到了一個高潮點。
[1]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Z].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2004.
[2]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3]桑桐.欣德米特的調性觀念(上).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09):9-13.
[4]桑桐.欣德米特的調性觀念(下).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12):33-38.
[5]鄭甜.申克理論視角研究——欣德米特《調性游戲》中的“結構水平”與“延長理論”[J].音樂創(chuàng)作,2012(10):165-167.
J6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