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正逐步走向深水區(qū),但以知識為價值取向的課堂依然存在,更新教師教學理念、推動課堂轉型是改革的關鍵。引入“半肯”理念有助于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參與者、思考者和自明者,能為知識課堂到智慧課堂的轉型保駕護航,是實現小學數學教學從知識課堂到智慧課堂的轉型之道。
【關鍵詞】小學數學;“半肯”;知識課堂;智慧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7-0032-04
【作者簡介】黃海瀅,江蘇省連云港市院前小學(江蘇連云港,222042)副校長,高級教師,連云港市名教師。
新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創(chuàng)生智慧,從而實現師生生命共同成長的過程,是激情與智慧相生相長的過程。教育研究專家成尚榮先生指出:“課堂教學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識教育,從知識教育走向智慧教育,從培養(yǎng)‘知識人轉為培養(yǎng)‘智慧者,用教育哲學指導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領教師和學生愛智慧、追求智慧?!敝腔壅n堂是智慧教育的場域,它能激發(fā)和引導學生自我成長。智慧課堂的教學過程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它將極大地開發(fā)學生的心智,喚醒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以此充實、滋養(yǎng)課堂,實現轉識成智、深度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半肯”評價理念,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自主、合作、探索式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有助于實現對生命成長及智慧發(fā)展的整體關懷,推動知識課堂向智慧課堂轉型。
一、以知識為價值取向的數學課堂弊端分析
打造智慧課堂是很多教師追求的目標,但秉持知識取向課堂觀的教師也大有人在。這樣的課堂觀不利于智慧課堂的生成,弊端重重。
1.滿足于知識增長,能力發(fā)展難以落實。
許多教師的教學目標還停留在知識傳授上,學生的自主探究受到一定程度的壓抑,他們無法在課堂上實現對知識的自主建構,無法理解、感受數學的思想方法,難以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提升數學素養(yǎng)。
2.熱衷于方法記憶,深度學習難以實現。
在遇到新問題、新現象、新概念時,很多教師不舍得花費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往往不是通過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得出自己的結論和認識,而是等待教師給予方法和結論。長此以往,學生只能獲取淺層知識,難以實現深度學習。
3.崇尚教師權威,主體地位難以凸顯。
當下課堂中,仍有部分教師夸大其主導地位,課堂呈現“教師給結論,學生背結論”的被動局面。學生的學習缺少方向與動力,主體地位難以凸顯,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難以發(fā)揮,學習熱情與智慧被壓抑。
二、“半肯”的內涵及其教育價值探析
(一)“半肯”的內涵詮釋
半肯,源自古代禪宗思想——半肯半不肯。它的意思是對所持的觀點不全部肯定,也不全盤否定。對教師而言,“半肯”要求不固步自封,教學時不必和盤托出,而是鼓勵學生質疑,使課堂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空間;對學生而言,“半肯”要求不盲從教師,對教師講授的知識、觀點等不照單全收,而是持質疑的態(tài)度,善思、善問、善于發(fā)表不同的見解,追尋新觀念,產生新見解。
(二)“半肯”教育價值探析
1.“半肯”有助于引領學生實現從“觀眾”到“演員”的轉變,成為課堂參與者。
在當下數學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壓制。“半肯”能引領學生從課堂的“觀眾”走向“演員”,使學生敢于創(chuàng)新與質疑,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體會到主動學習帶來的成功和喜悅。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p>
2.“半肯”有助于引導學生由“盡信”到“質疑”的轉變,成為深度思考者。
“盡信師,不如無師?!敝腔壅n堂要培養(yǎng)的是有個性、有創(chuàng)造力、有獨立見解的學生?!鞍肟稀惫膭顚W生對書本或他人的推理、結論進行獨立思考,同時為自己的疑問尋找根據,進而進行深度思考。
3.“半肯”有助于引發(fā)學生由“他悟”到“自悟”的轉變,成為學習自明者。
教師過度講解往往造成學生非批判性地接受新知識、新思想,處于“他悟”的狀態(tài)。其實,學習是一種體驗與積淀,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該是在不斷的探索和反思中完成的,這正是“半肯”提倡的“自悟”狀態(tài),是一種基于理解的深度學習。
三、從知識課堂到智慧課堂的轉型之道
成尚榮先生說:“給認知留下通道,讓心靈留出空間,就像杯子里不應該注滿水;而且,對任何知識、認識、結論,以至任何權威都只能是半肯?!苯處煈帧鞍肟稀崩砟睿€學生思考的時空,讓數學學習真正發(fā)生,實現從知識課堂到智慧課堂的轉型。
(一)教師的“半肯”理念為知識課堂轉向智慧課堂護航
課堂教學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識教育,從培養(yǎng)“知識人”轉為培養(yǎng)“智慧者”?!鞍肟稀本褪菑闹R課堂轉向智慧課堂的“道”。
1.堅持兒童立場,稚化教師思維,讓知識為智慧鋪道。
與學生相比,教師在知識儲備、思維方式等方面有明顯優(yōu)勢。教師要學會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學生生命成長的高度去設計教學,以學生的思維閃光點為契機,為他們汲取知識、生成智慧創(chuàng)造條件。
[案例1]蘇教版六下《圓柱和圓錐體積計算的實際應用》
師:一管牙膏出口處的直徑是5毫米,如果每次擠出12毫米,可以使用36次。改進包裝后,出口處直徑為6毫米,每次仍擠出12毫米,現在可以用多少次?
生感覺數據繁難,提出把剛開始的直徑5毫米改成4毫米。
師:如果不改,你能想出解決辦法嗎?
生1:列方程算。
生2:我是這樣想的,直徑比是5﹕6,底面積比就是25﹕36,可以算出答案是25次。
在上述教學中,教師進行“換位思考”,稚化自己的思維,從而準確地把握了學生的思維特點,順利突破了教學中的難點,催生數學學習的真正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