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處英
摘要:探究性學習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價值。通過探究性學習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有效實施,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在獲得新知的同時得到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探究性學習;策略;目標
探究性學習是當前我國正在實施的新課程改革中的研究熱點。它是指學生通過類似于科學研究活動的方式獲得科學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技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的觀點。探究性學習作為發(fā)現科學事實、揭示科學規(guī)律的過程和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探究性學習的理論依據和特點
探究性學習是由美國生物學家、課程專家、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首先提出并大力倡導的新型教學方式,主張要積極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對世界進行探究。1963年,美國生物科學課程研究所編寫的BSCS課程體現了施瓦布的探究性學習思想,標志著生物教育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近幾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有關探究教學的試驗研究也開始在我國呈現蓬勃發(fā)展之勢。2000年教育部頒發(fā)的《全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新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首次將研究性學習活動納入我國的課程體系,并明確提出倡導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倡導學生自主參與的探究式學習方式,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和實踐能力。它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各種潛能的發(fā)揮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通過發(fā)現問題、調查研究、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體驗科學研究的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大量反復訓練的填鴨式學習方式,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活動中學習知識,養(yǎng)成探索世界奧妙的積極態(tài)度。
二、當前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所存在的問題
1、部分學生學習出現兩極分化。有測驗表明,在實施探究性學習之后,部分學生學習效率不高,學習成績明顯下降。這是因為,對于少數喜愛生物學科的學生來說,進行探究性學習有助于他們思考問題,提高學習興趣,促進其生物學科學習成績的提高;而對于許多學習上不肯主動思考的學生來說,在探究活動中他們只做旁觀者“跟著玩”,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不到真東西。如果沒有良好的學習策略引導,那么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生學習的兩極分化現象可能會越來越嚴重。
2、實驗設備還不夠完善,實施探究性學習較困難。我國生物課堂教學研究起步較晚,多數農村學校缺乏如顯微鏡等基本的教學實驗設備,甚至沒有實驗室,大綱要求必做的驗證類實驗無法保證。在生物知識的傳授中,不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或接近真實的學習情境,學生無法真正去親自探究生命活動的發(fā)展歷程。同時絕大多數學校沒有實驗員,完全由教師自己來準備探究活動所需要的各種條件。教師壓力增大,因此常常放棄某些難度較大的實驗探究活動。
3、教師實施探究性學習的能力略顯不足。目前多數高中生物教師對于探究性學習的目標要求和高中學生的探究能力水平要求不是很清楚,對于如何組織與開展探究性學習尚處于摸索階段,教師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同時探究性學習對教師的組織及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全方位兼顧,而許多教師根本就無暇兼顧。
三、有效實施高中生物探究性學習的策略分析
1、更新教學理念,注重師資培訓。成功運用探究性學習的關鍵在于教師教育理念的更新。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就要求廣大生物教師首先要改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討論、研究、實驗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使學生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主動的、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過程。教育理念的更新,還在于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要注重教師的培訓和指導,使高中生物教師較快地熟悉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能力,以期能較好地提高教學效率。
2、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激發(fā)學習興趣。學生是探究性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整個探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導引的設計,向學生提供幫助和支持,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過程,體驗感受探究過程,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探究性學習的導引設計,必須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探究興趣,同時符合學科的特點及教材自身的性質。探究性學習對學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較高,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可以從已知的生物事實材料出發(fā),遵循引導、合作、自主、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過程,創(chuàng)設鋪墊型問題情境,使學生能從問題出發(fā),引發(fā)學生積極獨立地思考,主動投入學習,從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
3、注重生活化教育,提高教學效率。知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國教育家杜威就曾提出“教學即生活”的教育理念,主張生活世界應成為課程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多注意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不僅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更能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生物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整合課堂教學。高中生物學具有抽象性和微觀性的特點。適當的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高中生物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逼真的感性認識和豐富的替代經驗,使學生充分感知微觀結構,降低學習難度,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在網絡上不僅可以查找到新的生物學課程資源和最新的、全面的生物科學成果,還可以借此提高學生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遠程交流、協作的能力,為今后探究性課題的資料查找奠定基礎。多媒體技術和生物學科的整合,要從教學的現實條件出發(fā),利用現代化的教育設備和優(yōu)秀的教學課件,創(chuàng)建一個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引導學生自己去實踐、觀察、體驗、探究,從而獲得新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多媒體技術與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整合,使之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從而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使學生始終能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安桂清.研究性學習理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李錦.高中生物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面臨的困難及對策[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