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半坡”這一意象在文本中占據了重要位置。本文認為,理解半坡意象不能忽視與之相對應的“山峰”及“深淵”意象,它的內涵是一種動態(tài)生成狀態(tài),而其外延則直接同尼采的核心概念“超人”相連。對于半坡意象的理解將有利于認識尼采筆下的超人形象,甚至尼采的整體思想。 關鍵詞:尼采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半坡 意象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德國哲學家、思想家尼采的一部重要著作。在這部想象瑰麗、內蘊豐富、意象眾多的作品中,“半坡”這一意象在文本中占據了重要位置,并具有豐富性和可闡釋性。本文將從半坡意象的塑造、內涵和延伸三個方面探討“半坡”的深刻意義。
一、半坡意象的提出和塑造:半坡、山頂和深淵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最集中討論“山坡”意象的章節(jié)在第二卷《論人類的聰明》(曾名為“論冷靜的理性”)一節(jié)中。
可怕的不是高峰,而是山坡!
人在山坡,目光向下,手則向上攀援。內心因為自己的雙重意志而暈眩。
唉,朋友們,你們也猜到我心的雙重意志了吧?
我的山坡和我的危險是,目光向著極峰,而手卻要撐在深淵的邊緣!
尼采對于半坡的討論在《快樂的科學》中也曾出現(xiàn):在《戲謔、計謀與復仇——德國韻律短詩序曲》的第六首短詩《世俗之智》中,尼采寫道:
切勿留在平原!/切勿登臨極巔!/于半高處看世界,/世界最顯精彩!
“于半高處看世界”的另外一個譯法正是“站在半坡看世界”??梢哉f,半坡所提供的意蘊空間已經支撐起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部分思想,甚至尼采的部分思想。但是通覽全書,直接出現(xiàn)山坡、半坡、山脊的地方不超過二十處,與之相對應的一些概念,比如山頂(山峰,巔峰)和深淵卻重復出現(xiàn)。也就是說,在分析“半坡”意象時不能不同時關注與之相關的兩個意象:高峰和深淵。
一般在提到山峰的時候,尼采喜愛用孤獨的山峰、我的高峰、頂峰等詞匯,而查拉圖斯特拉本人也正是在山頂孤獨地生活了十年之后下山的。而在提到深淵的時候,尼采往往使用“我的深淵”“光的深淵”“鷹的深淵”等等。伴隨深淵而來的往往是暈眩、痛苦、勇氣、思考。山頂和深淵也往往作為對立的意象,在《查拉圖斯特拉》中不斷復現(xiàn)。
《論更高的人們》第4節(jié)中提到:“誰以鷹眼注視深淵,——用鷹爪抓緊懸崖:誰就有勇氣?!痹诘谝痪怼墩撻喿x和寫作》中也提到:“攀登最高峰的人取笑一切悲劇和悲傷、嚴肅的態(tài)度?!倍凇堵握摺分?,尼采說:“時值午夜,查拉圖斯特拉翻越海島的山脊……”“你現(xiàn)在才走上自己的偉大之路!山峰和深淵——恰在此時成為一體?!蓖ㄟ^前例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尼采對“山頂”和“深淵”的描述過程,就是對“半坡”狀態(tài)的塑造過程。
這三個意象的關系甚至符合尼采自身對《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文體的認定。尼采在《瞧這個人》中追認,也許整個“查拉圖斯特拉都可以視為音樂;——無疑,其先決條件就是能聽出藝術的再生”。而同時尼采又認為:“一切決定性的東西都是從對抗中產生的?!蹦岵傻奈淖址睆?、自我指涉而又充滿對抗性,但是卻不影響查拉圖斯特拉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如果通過這三個意象管窺《查拉圖斯特拉》的文體風格,那么就是,尼采想表達什么的時候,往往不直接表述,而是用和它相關的、相反的或者處在生成狀態(tài)的意象去描述它、渲染它、型構它。
二、半坡意象的內涵:一種動態(tài)生成狀態(tài)
其次,半坡是一種動態(tài)的生成狀態(tài)。在第一卷《論山旁之樹》中,尼采論述:
“你為何因此而驚怕呢?——人的情況和此樹相同,
它愈想升向高處和明亮處,它的根愈要猛烈地向下,向泥土,向黑暗處,向深淵——向惡?!?/p>
“當我冀往高處時,我便要求墜落……”
《論山旁之樹》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轉折性的段落,主要討論“舊與新”的問題。在這節(jié)中,青年人向上攀爬的力量來自于內心,可是腳卻實實在在地踏向深淵,他并不是單純的存在,而是面向新處的生成。
此外,在《七個印章》的第六節(jié)中,尼采也提到了半坡。
當我的道德是舞蹈者的道德,我常常舞動雙腳,在黃金翡翠的狂喜中跳躍;
當我的惡是一種歡笑的惡,安于玫瑰花山坡和百合花叢……
當我的開始和終結是使一切沉重者輕盈,一切肉體變成舞蹈者,一切思想變成飛鳥:真的,這就是我的開始和終結!
因為我愛你呀,哦,永恒!
在《七個印章》的段落中之中,“開始”和“終結”的對立感更加明顯,這種對立正如在《論人類的聰明》中所說的“向上”和“向下”雙重意志的暈眩。尼采希望在這本書中討論一種“可達到的最高的肯定方式”,這種人在半坡的嘗試正是這樣一種范疇,它是動態(tài)的、生成的、困難的狀態(tài)。它是一種值得警惕的危險狀態(tài),也是一種自身需要一直保持警惕的積極狀態(tài)。正是因為它有自反和對立的特性,尼采才更加看重“半坡”的這種狀態(tài)。
三、在半坡上的人與“超人”
除了《論人類的聰明》,尼采還在一些地方提到這些處在山頂和深淵之間的人,比如在《論更高的人們》的第二節(jié)。
“哦,我的弟兄們,你們懂這話嗎?你們驚恐:你們的心暈眩了嗎?這里的深淵向你們張口了嗎?”
“好??!來吧!你們這些更高的人!現(xiàn)在,人類未來之山開始陣痛。上帝死了:我們現(xiàn)在希望——超人活著?!?/p>
在這里,尼采甚至直接把這種“更高的人”明確指涉為“超人”,而通過“暈?!薄吧顪Y”等詞語的對照可以發(fā)現(xiàn),在這里對超人的描述和對在半坡上的人如出一轍。尼采在《瞧,這個人》中《我為什么能寫出這樣優(yōu)秀的書》里面追認了寫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時自己的狀態(tài):“我來自小鳥從來都飛不到的高峰,我認得還沒有人誤入的深淵?!边@種歷經高峰和深淵的“在半坡上的人”或許就是尼采心目中自己乃至于超人的一個化身。
在“半坡上的人”和尼采的核心概念“超人”由于內在的“過渡狀態(tài)”產生了密切聯(lián)系。對于這種過渡狀態(tài),我們可以從在文本中非常重要的《查拉圖斯特拉前言》第4節(jié)中獲印證:
“人類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是一座橋梁,而非目的:人類之所以可愛,是因為他是一種過渡,一種墜落。
我愛那些人,他們不知如何生存,除非他們成為墜落者,因為他們是過渡的人?!?/p>
尼采看重超人的過渡性質,正如書中《Pütz版編者說明》中提到的:尼采這個超人的設想,與其說具有拉丁文supra(超)的特征還不如說具有拉丁文trans(過渡)的特征。
當然,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這種“過渡狀態(tài)”的人不僅包括“半坡上的人”,還有“在正午的人”,“在半途的人”等等,這些人共同構成了一個“過渡狀態(tài)的集合”。可以說,這種過渡狀態(tài)也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重要表征。
綜上而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半坡是一種動態(tài)的生成過程,而那些“在半坡上的人”身上往往具有過渡狀態(tài)的特征?!霸诎肫律系娜恕钡乃袊L試和掙扎,都是一些在“理性的神話被打碎的時代重建價值的努力”。在《最寂靜的時刻》中尼采提到:“我的話不能移山,我所說的話,還沒有傳到人類;我確已向人類走去,但尚未到達?!痹谀岵傻摹恫槔瓐D斯特拉如是說》中,雖然不知道這些在半坡上的人何時會到達終點,但是在尼采的話語中,他們總有一天會到達。
參考文獻:
[1] 尼采,黃明嘉.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M].婁林譯.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 尼采.快樂的科學[M].黃明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 尼采,汪培倫.第一本尼采箴言漫畫:站在半坡看世界[M]. 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0.
[4] 尼采,黃敬甫.瞧,這個人:尼采自傳[M].李柳明譯.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
[5] 張慶熊.虛無主義和永恒輪回——從尼采的問題意識出發(fā)的一種考察[J].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作 者:謝雨新,北京大學中文系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創(chuàng)意寫作。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名作欣賞·下旬刊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