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超
摘 要:《無名的裘德》作為托馬斯·哈代撰寫的最后一部長篇小說,與《德伯家的苔絲》并稱為英國文學史上的兩朵奇葩。但它也是哈代最受爭議的作品,由于反社會傳統(tǒng),導致該書出版后遭到批評界的強烈指責。也正因為如此,哈代被迫退出小說創(chuàng)作領域,轉而投向詩歌創(chuàng)作。在小說《無名的裘德》中,作者以極為悲愴的筆觸來描寫女性,因塑造了一位極具反叛個性的女性人物形象,因而受到了女性主義批判者的非議。本文對哈代及其作品《無名的裘德》進行簡要分析,從女性視角解讀哈代作品《無名的裘德》,探討哈代式的女性思想。
關鍵詞:女性主義 托馬斯·哈代 《無名的裘德》
一、引言
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在《無名的裘德》前序中自稱是一部“靈與肉的生死搏斗”的故事,在這篇小說中,作者以哈代式悲愴的筆調刻畫了維多利亞時代(Victorian era)新女性“蘇”這一文學人物形象。從“蘇”典型的悲劇式命運中可以看出,哈代賦予主人公“蘇”強烈的女性意識,但由于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父權制社會,注定無法擺脫當時的困境,所以也找不到愛情婚姻的出路,最終導致女主人公凄慘的命運。
二、哈代及其作品《無名的裘德》
《無名的裘德》是托馬斯·哈代最經典的長篇小說之一,同時也被譽為英國文學史上首部具有現(xiàn)代內涵的作品。該部小說在為作者贏得榮譽之時,也帶來很多的爭議,有學者認為是英國文學之絕唱,但也有人稱之為一部對女性主義嚴厲批判的作品。然而哈代對于女性的同情和關切遠遠超過一般男性作家,而他的女性思想也在其作品中隨處可見。在哈代的所有作品中很難找到那個時代下的完美女性,幾乎都有著或多或少的“瑕疵”。比如,在《無名的裘德》的開篇,作者寫道:“的確,有很多男子,由于女人而喪失神志,而成為奴仆;又有很多男子,由于女人而喪失性命,栽下跟頭,犯下罪惡?!?,諸位啊,女人能有這樣的本領,怎會說女人不厲害?”評論家認為這段話是哈代對女性主義認識的一種折射,這部作品中的兩位女主人公均違背社會倫理,她們身上的諸多特征被那個時代所不容。文學形象“苔絲”也是哈代塑造的最為經典的女性形象之一,作者對其特有的性格氣質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從上述不完美的女性身上,可以看出,哈代既沒有刻意美化女性,也沒有對其筆下女主人公身上的具體特性進行深入批判,而這樣的忠實態(tài)度、如實描述,卻被部分學者定性為“反女性主義者”。從哈代作品來說,其女性主義并不是很明顯,但是在他所處的環(huán)境中,哈代十分關心并重視女性,盡管她們的行為不符合社會道德標準,但她們具有鮮明的個性、獨立的人格,勇于追求自我、實現(xiàn)個體價值,盡管都以失敗告終,但從側面表現(xiàn)出時代的悲劇,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對于女性的沉重壓迫,進而凸顯了哈代式女性主義。其中,小說《無名的裘德》的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作者成功地刻畫了一位文學史上典型的女性人物形象,即“蘇·布萊赫德”,并且以哈代式悲愴筆觸向國內外讀者袒露出自己對處于當時社會環(huán)境下女性的一種關懷與憐憫。
三、以女性視角解讀《無名的裘德》
1.世俗傳統(tǒng)的顛覆
作為《無名的裘德》中最具鮮明的女性人物,蘇的形象代表著維多利亞時期的新女性形象——真摯熱情、思想開放、性格樂觀。蘇對落后的習俗具有一種反叛精神,就像小說描述的那樣,她將封建社會所不能容忍的小塑像帶到屋子里,公然反對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大膽地向裘德吐露內心的情感并與其相愛。后來,裘德也曾評價過蘇“太具有伏爾泰精神了”。此外,蘇也向不平等的婚姻制度、法律體系、男權社會以及宗教等發(fā)起進攻與挑戰(zhàn);反對將婦女當成商品一樣進行買賣交易,并向世人揭露父權制社會的黑暗與丑惡。所以說,蘇的反抗、挑戰(zhàn)是從人們所關注的現(xiàn)實社會到私人生活的一個過程,代表著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婦女追求自由平等與人格獨立的呼聲。當然,這也是主人公蘇自我意識、女性思想的初始發(fā)展階段,體現(xiàn)了作者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英國社會的婚姻、宗教、體制等諸多問題的思考與研究。
蘇對封建傳統(tǒng)習俗的反抗,使其內心世界滋生一種不穩(wěn)定性、特殊性和復雜性。蘇對英國社會中的道德標準、教條約束等,特別是對法律意義上的婚姻以及順其自然的結合,具有敏銳的分辨力和洞察力。在她看來,在傳統(tǒng)落后的習俗中,個人要想獲得自由與平等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還明確指出:一切基于法律的婚姻都具有一定的虛偽性,其實質是骯臟的契約。由此可見,蘇對法律層面上的婚姻觀提出大膽的質疑,充分體現(xiàn)了維多利亞時期的新女性形象。在面臨不公平的社會價值觀時,蘇又表現(xiàn)得十分大膽,最終選擇與其抗爭。蘇的女性意識超越了其所處的社會背景,所以遭到守舊派的強烈反對,當一個人的理想和靈魂不能融入時代的發(fā)展中時,就只能默默承受時代所“贈予”的那份悲哀。令人惋惜的是,蘇在多重打擊下,悲慘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2.父權下的抗爭與妥協(xié)
蘇作為一名典型的知識女性,骨子里充滿了個性活力與魅力。在蘇身上隱藏著一種新時代下的女性精神——追求個性、解放思想、突破傳統(tǒng)禮法束縛以及凸顯女性意識。而她自己就擁有獨立的見解、思想,特別是在愛情、婚姻和哲學等方面更為明顯。蘇傾盡全力追求并期待著情感上的共鳴、心靈上的契合及精神上的溝通,而非對世俗物質的滿心追求。盡管蘇對美好愛情的追求以失敗而告終,但她身上所彰顯的新女性意識仍然具有反封建傳統(tǒng)之效,其婚姻不可作為一種手段。
對于父權的妥協(xié),表現(xiàn)為蘇在精神層面上的“自我分裂”。父權制下的婚姻專制對女性的摧殘與壓迫使其失去個性和特質,以至于要求她們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扮演對應的角色。無論是在蘇與裘德的非法同居中,還是在與菲洛特桑的婚姻中,為了生存與獨立,主人公蘇表面上表現(xiàn)出一副屈從的樣子,但實際上卻充分利用“女性身份”獲取男性的庇護,從而增強自我實現(xiàn)、獨立生存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哈代在該部作品中對蘇的描述也有其矛盾之處:一方面,作者賦予其新女性思想——獨立自由、追求愛情和向往新生活;但一方面,由于受父權制社會的影響,蘇最終又屈服于舊時代,哈代對女性的懦弱描述及女性形象的驟變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著其宿命論的思想。
3.愛情自由和婚姻平等
裘德與蘇的同居生活則是女主人公蘇自我意識、女性思想發(fā)展的高潮階段。裘德深沉而低調,蘇自由而樂觀。表兄妹的關系使他們心生愛慕之情卻無法真正結合。伴著無奈與失落,裘德帶著孩子們往來于各個城市,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尋找生活的落腳處。實際上,在交往之初,蘇雖然在行為上接受裘德的愛,但心里卻總想著裘德對她的愛,正是這種矛盾思想填滿了她的內心,即便在兩人有了孩子后,蘇仍然認為在兩性關系之中,女性應當毫無保留地對男性付出與奉獻。雖然蘇經常表現(xiàn)出一副超凡脫俗、不甘示弱的樣子,但其女性意識卻未能完全擺脫當時社會傳統(tǒng)的影響。在與裘德之間的關系中,蘇因為懼怕一紙契約毀滅了他們的愛情,所以一直躲避“結婚”這一話題。由此可見,蘇自身的女性意識似乎又返回到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天使”角色。此外,蘇還認為,女性的根本職責在于幫助男性實現(xiàn)夢想,而這樣的角色轉換,無論是與裘德的同居關系,還是與菲洛特桑的婚姻關系,蘇都做得十分稱職。
在19世紀末期,英國婚姻制度明確規(guī)定:妻子應保持對丈夫絕對忠誠與貞潔,并且不能處處約束男人。對于蘇凄慘的愛情及困窘的婚姻,作者哈代深表同情之意和關切之情。小說中菲洛特桑曾對蘇這樣說:“你不愛我,就等于犯罪。”甚至,他的密友對女主人公蘇持更為苛刻的態(tài)度,即用拳頭使她清醒。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出,男性利用法律來限制女性的某些行為,并通過婚姻關系來維系他們的“特權”。盡管法律這樣規(guī)定,但蘇依然蔑視婚姻,并且與之進行一番抗爭,寧死也不委身于禮法宗教,選擇離開菲洛特桑,終結沒有愛情基礎的婚姻。裘德對蘇的癡迷與深愛,加之女主人公的獨立、反叛,使他們不顧家庭的反對,不顧宗教律法的制約,勇敢地相愛。很顯然,這種愛超越世俗的一切,十分可貴。但是,這樣的愛又不能為時代所接納,同時也無法獲得親人們的祝福,最終只能落得失去工作、四處流浪的結局。
四、結語
在《無名的裘德》中,哈代大膽地塑造了蘇這一女性形象,她性格鮮明、追求自我,對愛情及婚姻都有獨到的見解,并且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作為批判現(xiàn)實主義男性作家,哈代沒有回避女性問題,悉心觀察身邊的每一位女性,挖掘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女性的悲劇,分析其造成悲劇的社會原因,從而揭露出社會的陰暗與冷漠。由此可見,哈代對女性的關切和同情是不可置疑的,而其作品《無名的裘德》正體現(xiàn)出新女性在舊時代下的犧牲和進步。
參考文獻:
[1] [美]哈代.無名的裘德[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
[2] 李小冰.無法解脫的困境——從女性主義角度解析《無名的裘德》[J].鄭州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2).
[3] 孫田芳,劉麗珊.淑對父權制的反抗與妥協(xié)——從女性主義視角解讀《無名的裘德》[J].科技信息,2011(34).
[4] 吉科利.《無名的裘德》所蘊含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觀[J].文學教育(上),2010(6).
[5] 張炳飛.鳥·窗·女人——對《無名的裘德》生態(tài)女性主義解讀[J].名作欣賞,2010(15).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基金項目成果,項目編號為16SA0036
作 者:涂 超,碩士,西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與文化研究。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名作欣賞·下旬刊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