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
摘 要:古詩,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古詩言簡義豐,用簡練的語言表達盡可能多的事物或感情,其思維具有凝練和跳躍的特點。詩歌詩歌分行排列,飽含深情,沒有情,無以談詩,詩歌立意新穎,讓讀者有新奇獨特的感受和發(fā)現(xiàn),在閱讀古詩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的將自然也就是眼前的事物與古詩中的內容想匹配,聯(lián)想到彼食物,把彼此自然聯(lián)結起來。古詩中因為字數(shù)有限,所以要在短小的字句中富含深刻以及復雜的思想內容。小學生背古詩,有的人覺得小學生知識水平有限,背古詩死記硬背就好了,但是這會影響到小學生未來學習道路的發(fā)展,也有人認為,小學生視和及感官方面以及領悟能力遠不如初中生或是高中生,或產生錯誤的理解或是錯誤的思維方式,以至于影響未來的學習生活。但是我認為,在一些正確的領導以及幫助下,小學生也可以很好的領悟古詩中的內涵以及精髓。那么,現(xiàn)在我來簡要分析一下如何提高小學生語文古詩鑒賞能力。
關鍵詞:情境;作者;朗讀;引導
一、情境導入,引發(fā)學生興趣
首先,在上課的開始階段,可以先播放一段與所學內容相關或相符的音樂或者視頻,也可以放映一系列的相關圖片,將課堂內的氣氛活躍起來。例如:王安石的《絕句》中:拔地萬里青嶂立, 懸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機絲掛, 映日還成五色文。在講解這篇故事之前,可以先播放一段瀑布的視頻或是觀看瀑布的圖片,讓學生感受一下瀑布的宏偉壯觀,這樣,在學習古詩時,學生們腦子里也會浮現(xiàn)出瀑布的景象,以促進進一步的了解與記憶。或者在學習邊塞詩歌時,可以給學生們觀看一些沙漠,荒原的圖片,讓學生感受荒涼寂寞的氛圍。在做情境導入之前,老師們應該選擇描寫情景實景的視頻或圖片,若是沒有,選擇相似的也可以代替。以視頻或圖片為基礎,可以使學生能更好的進入課堂學習狀態(tài)。預設懸念,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激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為了讓學生能積極的投入課堂的學習中,所以課前情景導入是必不可少的。
二、介紹作者,了解背景
課本上學的東西是非常有限的,要想讓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更加感興趣,同時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是有必要向學生普及一些課外的知識的。當然老師所要延伸的點并不是沒有限度,切記不要空談,不然會脫離學習內容,沒有主題。比如說對《將進酒》一詩進行學習時,應當讓學生了解作者李白的生平事跡,他的相關作品以及他的寫作風格。以李白為例,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ń袼拇ń停┤?。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并“好劍術”。相信道教,有超脫塵俗的思想;同時又有建功立業(yè)的政治抱負。他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李白約在二十五、六歲時出蜀東游。在此后十年內,漫游了長江、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開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天寶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此時期李白的詩歌創(chuàng)作趨于成熟。此后11年內,繼續(xù)在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qū)漫游。他仍然關心國事,希望重獲朝廷任用。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fā),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次年十二月他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志愿應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觸怒肅宗被殺后,李白也因此獲罪,),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途中遇赦得歸,時已59歲。62歲時,在他的從叔當涂(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 介紹完這些,同時老師可以在講訴時引用他一些其他的作品進行比較,這樣能讓學生對杜牧的個人形象有個大概的了解,同時不會覺得因為他是古人就感覺有隔閡感,相反會覺得李白這個詩人就存在自己的生活中。這對學生透徹的理解古詩詞是很有幫助的。
三、帶著感情的朗讀
朗讀古詩的技巧和方法,以聲情并茂的朗讀方式,有創(chuàng)造性的再現(xiàn)情景,還原生活為重點,拉近與古人的距離,與其情緒相通,心靈相交,以達到理解,感知古詩基本意境的作用。 重點在于營造氣氛,可通過表情、動作、音樂,仿佛自己就是詩人,身臨其境地用詩歌表達著自己的感情。
四、賞析作品,感悟詩歌意境
許多小學生能把學過的詩歌背的滾瓜爛熟,就像唱兒歌一樣朗朗上口,但是如果真的要求解釋出來,卻沒辦法道出其中的一二三四。這種古詩詞的學習的沒有效率的,甚至說沒有意義,因為學生沒過多久就會忘記,因為沒有領悟詩歌的情感,所以也就沒有達到詩歌教學的真正目的。為了讓學生能更加有效的記住詩歌,同時讓學生對詩歌的文化內涵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對學生進行詩歌賞析,是重要的一步。但是要注意的是,對詩歌的賞析不能一味的進行老師講授這一模式,這會讓學生感到枯燥。最好的方法就是與學生進行互動,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由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最后老師再總結學生的觀點,給出一個正確的解析。
教學時,老師抓住古詩中的關鍵,并加以分析和解釋,代入情境,分析作者生平,引導學生理解,這樣是有助于加深學生的理解以及記憶能力,從而提高小學生對于古詩的欣賞評價能力以及古詩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紅.謝啟昆,昆論詩整理與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