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 張毅
琴詩的古淡韻味和清幽禪意
天津 張毅
文人琴在宋初“晚唐體”詩人群中極為流行,這個群體里有文人士大夫,但更多的是號稱“處士”或“山人”的隱逸之士,還有被稱為“上人”的詩僧和琴僧。他們創(chuàng)作的琴詩以文人琴為主要吟詠對象,詩里描寫的琴樂調(diào)古聲淡,除了能“載道”而引發(fā)向往“三代之治”的思古之幽情,還可領(lǐng)會甘于寂寞、回歸自然的道骨仙風。調(diào)古情幽,聲淡而心靜,在得意忘形的琴心感應中,不乏淡泊名利、消除煩惱的閑情逸趣,以及明心見性的空靜禪意。
琴詩 隱逸 古淡 禪意
一
宋初晚唐體詩人潘閬在《寄會稽仲休山人》里說:“近攜琴鶴游東越,曾接談諧氣味深。佛意已知師達了,儒書卻為俗披尋?;接醒┖牵b水無風冷徹心。別后相思向誰說,只應霜鬢暗相侵?!币怨徘賯鬟_超然物外的情懷,在琴聲中透露古淡自然的韻味,展示隱逸之士超凡脫俗的仙風道骨。宋代以“山人”自居的隱士喜以琴鶴相隨,一些隱居山林的文人處士也有這種雅好。魏野在《和宗人見寄》里說:“兀坐幾忘形,柴門夜不扃。稔憐丞相雨,瑞愛老人星。妻識琴材料,童諳鶴性靈?!彼麑懙氖峭硖企w詩,受老莊道家思想的影響比較深,對琴樂的古淡有自己獨特的理解。魏野《留題浐州姚氏鳴琴泉》云:
琴里休夸石上泉,爭如此處聽潺湲。愛于琴里無他意,落砌聲聲是自然。
以清澈的泉水跌落山澗形容琴聲的自然高妙,與《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相通。老子崇尚自然美,用“大音希聲”來形容“道”,又說:“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老子·第三十五章》)老子講的“希聲”出有入無,通于杳邈之境,有至淡的韻味。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思想,用“天籟”形容“吹萬不同”的自然之音。欲聞“天籟”之音,須“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莊子·應帝王》), 也就是說,要用“虛而待物”的心靈去感受和想象,以達到物我冥合而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莊子說:“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保ā肚f子·齊物論》)不鼓琴的無聲之樂,超越了人為的聲音限制,具有樸素永恒的自然之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受老莊思想影響的方外之士的文人琴,追求音樂的弦外之韻,以及淡而會心的精神體驗。莊子有“鼓琴足以自娛”(《莊子·應帝王》)的說法,他倡導的“逍遙游”,指超越六合之表的精神自由。他常用“游心”一詞來加以形容,如“乘物以游心”(《莊子·人間世》),“游心乎德之和”(《莊子·德充符》), “游心于堅白同異之間”(《莊子·駢拇》),“游心于物之初”(《莊子·田子方》),“游心于無窮”(《莊子·則陽》),“無謂有謂,有謂無謂,而游乎塵垢之外”(《莊子·齊物論》)。莊子“無所謂”的“游心”觀念,可作為孔子“游于藝”的補充,讓人在文藝鑒賞中達到超越世俗的無功利境界,一種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審美境界。老子說:“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闭J為君子的人生道路有兩條,要么出仕做官,要么歸隱山林。隱居不仕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比較難,除了寂寞難耐,還有具體的生存問題,活著并不容易。莊子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他說:“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沉者也?!保ā肚f子·則陽》)莊子說的“陸沉”,是把人的形體和心靈分開,形體必須生活在世俗社會中,心靈卻可以自由翱翔于山林,所謂:“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保ā肚f子·天下》)這種思想消除了入世與出世的對立,進一步發(fā)展,便可將仕與隱統(tǒng)一起來,身在魏闕而胸有丘壑,甚至以為心隱比身隱重要。
隱逸之風在宋代實現(xiàn)由表彰“身隱”到重在“心隱”的轉(zhuǎn)向,形成了與以往不同的新型隱逸文化。深受白居易閑適詩影響的士大夫文人,將“吏隱”和“心隱”視為中隱和大隱,而真正身隱的隱士和僧人,反而只能自謙為山林“小隱”。趙抃《次韻何若谷中隱堂觀棋》說:“豈知中隱士,心不掛纖毫?!逼洹额}中隱堂二首》云:“憑山倚市何須問,不隱形骸只隱中?!薄半[中”是說只要心里解決問題就行,其實就是“心隱”。楊杰《留題張尉隱齋》詩云:“小隱隱林藪,大隱隱朝市。市朝心隱不隱身,山林未必忘名利……君不見梅福曾作尉氏官,莊周亦為漆園吏?!币詾樯黼[山林不如心隱朝市。
以琴樂自娛是古代士人隱居生活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疏越清淡的琴聲近于天籟,能使聽琴者心境平和而感到愉悅。魏野《閑居書事》云:“無才動圣君,養(yǎng)拙住山村。臨事知閑貴,澄心覺道尊。成家書滿屋,添口鶴生孫?!彼凇都奶飘惿饺恕分姓f:“不見琴詩友,相思二十秋。能消幾席別,便是一生休。未得云迎步,還應雪滿頭?!碧飘愐蚯偎嚫叱艿竭^崔遵度的稱贊。他還精于詩文和書法,其書藝據(jù)說可與宋初書法名家李建中相媲美。唐異在《閑居書事》里說:“幽居經(jīng)宿雨,屐齒遍林塘。一境無過客,千山自夕陽。晝禽多獨語,夏木有余涼。招隱詩慵寄,時清誰肯忘。”詩境清幽恬淡,寄情高遠,完全是“晚唐體”的格調(diào)。
二
三
在宋初隱者和僧人所寫的“晚唐體”詩中,可以看到他們在承傳文人琴道的同時,以佛道的出世態(tài)度“游于藝”,其恬淡、平和的琴聲里蘊含著淡薄名利與超然物外的思想。再進一步地發(fā)展,就是主張以古琴表現(xiàn)自然和人心的清凈本性,于參禪悟道中回歸自然。
古有焦桐音,聽寡不在彈。古有陽春曲,和寡不在言。言兮牙齒寒,未極離微根。彈兮歲月闌,未盡升沉源。少林幾坐花木落,庾嶺獨行天地寬。因笑仲尼溫伯雪,傾蓋同途不同轍。麟兮鳳兮安可論,許兮巢兮復何說。秋光澄澄蟾印水,秋風蕭蕭葉初墜。送君高蹈誰不
釋重顯出生于四川遂州,自幼穎悟過人,他志在丘壑而夙結(jié)佛緣,于宋仁宗天圣年間入浙江四明雪竇山的雪竇寺任住持,使一度消沉的云門宗重現(xiàn)活潑生機。重顯這首琴詩中的“和寡不在言”,指出了語言文字功能的有限性,“安可論”“復何說”,強調(diào)言論的不可靠性。他以為琴聲作為音樂語言應回歸自然,以表現(xiàn)自然與人心的清凈本性為宗趣。禪宗以“不立文字”的教外別傳為中國特色,可禪師在開悟后學時又會用到文字,禪宗的公案語錄多詩化的文學語言。究竟立文字還是不立文字,如同有琴聲好聽還是無琴聲更妙一樣,是很難取舍的。
作為雪竇禪宗風的開創(chuàng)者,釋重顯影響最大的作品是《頌古一百則》。所謂“頌古”,是以詩的語言形式對以往的禪門公案予以頌贊并加以提示,而“公案”是禪師以機緣開悟后學的文字記錄。如禪門有“三界無法,何處求心”的著名古公案語,重顯《頌古一百則》第三十八則的頌云:
禪門多唯心之論,強調(diào)超越語言文字的心靈感悟。由重顯所作的頌語“白云為蓋,流泉作琴”,表明他更傾向于“聽寡不在彈”的天籟之音,并以極富詩意的語言對“何處求心”做了提示。禪者看重的是心靈的澄明與解脫,用古淡的琴聲凈心,以彈琴的方式悟道,對眼耳等感官接觸聲色現(xiàn)象持否定態(tài)度。聽琴過程中心靈感動的剎那,極似禪的頓悟。有這樣一則禪宗公案:“南泉指庭前花召大夫云:‘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釋重顯《頌一百則》第四十一則說:
琴僧彈琴是澄凈心境的體現(xiàn),更是一種般若空觀的詩意表達,古琴的調(diào)古聲淡極易將人引入清幽的禪境。宋初的太宗朝和真宗朝涌現(xiàn)出為數(shù)眾多的琴僧,除屬于琴侍詔朱文濟一系的夷中、知白和義海之外,還有重喜、演化、懷月、真上人、若訥上人等。他們在與文人士大夫交往酬唱時常演奏古琴曲,既能彈出蘊含詩之興象的古淡琴聲,也能在清和的音樂風格中透露出空靈的禪意、禪趣。蘇舜欽在《演化琴德素高,昔嘗供奉先帝,聞予所藏寶琴,求而揮弄,不忍去。因為作歌,以寫其意云》中說:
宋代文字禪的興盛,以詩意盎然的語言方式加深了士人對琴樂的理解,在看空聲色的同時看淡人生,以清凈心聆聽古琴的弦外之音。如趙抃一生愛琴,喜與隱士、琴僧交往;他入蜀做轉(zhuǎn)運使時,單人獨騎,僅攜一琴一鶴赴任,成就一段饒有文人趣味的清廉佳話。他在《次韻僧重喜聞琴歌》里說:
①潘閬:《寄會稽仲休山人》,《全宋詩》第1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頁。
②魏野:《和宗人見寄》,《東觀集》卷六,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③魏野:《留題浐州姚氏鳴琴泉》,《東觀集》卷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④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140頁。
⑤趙抃:《次韻何若谷中隱堂觀棋》,《全宋詩》第6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4145頁。
⑥趙抃:《題中隱堂二首》,《全宋詩》第6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4221頁。
⑦楊杰:《留題張尉隱齋》,《全宋詩》第12冊,第7853頁。
⑧魏野:《閑居書事》,《東觀集》卷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⑨魏野:《寄唐異山人》,《東觀集》卷六,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作 者:
張毅,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編 輯:
張勇耀 mzxszy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