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波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簡述巴洛克時期聲樂演唱特征
沙海波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巴洛克時期是聲樂發(fā)展的一個關鍵階段,在聲樂演唱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發(fā)展,在聲樂發(fā)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對該時期的聲樂演唱特征的研究與分析,能夠給我們聲樂發(fā)展以積極地啟示與借鑒。
巴洛克;聲樂演唱
引言
從中世紀以來,聲樂藝術逐步進入專業(yè)化,相繼出現了單聲音樂—“格里高利圣詠”、復調音樂—“奧爾加農”、多聲部音樂。到16世紀末,歌劇的誕生,在1600年,第一部真正得以保存的歌劇《優(yōu)麗狄茜》在皮提宮首演,西方音樂發(fā)展就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巴洛克時期”。巴洛克時期歌劇的誕生,凸顯出了個人演唱的重要性,從而促進了“美聲唱法”的產生與發(fā)展;同時又促進了“閹人歌手”的產生,并登上了獨唱的舞臺?!懊缆暢ā钡目茖W演唱方法和“閹人歌手”的出色演唱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巴洛克時期的聲樂演唱特征。
16世紀,由于唱詩班不能由女性擔任也不能登臺,因此唱詩班在篩選聲音洪亮的男童后,為了保持其洪亮純凈的聲音對男童在變聲期前,進行了殘忍的閹割,逐漸產生“閹人歌手”。閹人歌手可以唱女性的聲調,同時因為他們特殊的身理特征,又具有強大肺活量。隨著閹人歌手的不斷發(fā)展其演唱技巧,到巴洛克時期,閹人歌手的音色柔韌又有光澤,備受歡飲、寵愛,很多歌劇院聘用大量的閹人歌手。該時期出現了很多世界級的歌唱家如:尼科林諾、菲力、法拉內利等,都大力的推動了整個聲樂演唱的發(fā)展,因此這一時期被稱為“美聲演唱的黃金時期”,其中閹人歌手法拉內利是該時期的佼佼者。正因為如此,該時期具有統(tǒng)治力的閹人歌手也形成了他們多樣性的演唱技巧。
1、即興演唱技巧。該時期的演唱者不僅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還具有演唱中的即興作曲能力,很多演唱者在作曲家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體現出了該時期歌手對舞臺的統(tǒng)治力,肯定了演唱者的主動性發(fā)揮,同時也凸顯出情感表達是這一聲樂藝術的本質特征。
2、裝飾性演唱技巧。這是一種具有炫技性的演唱技巧。這種演唱風格由作曲家卡契尼首創(chuàng),即為了表現的需要,演唱者可以在適當的地方進行自由發(fā)揮。如:將某一個音升高八度進行演唱;將某一個音的時值延長一倍或多倍;用一些回音和顫音進行加強結束感;用滑音和連音來表現出音樂的變化等運用各種高難度的技巧演唱。逐漸的演唱者為了取悅觀眾,在演唱過程中進行各種各樣的炫技,讓自己的演唱更加的華麗、輝煌,從而贏得觀眾的掌聲與喝彩。在今天看來,這種裝飾性演唱技巧具有過多的炫技色彩,但是在巴洛克時期也給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聽覺沖擊。
在中世紀時期,聲樂的演唱形式基本上都是以合唱宗教音樂為主。隨著文藝復興這一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的興起,資產階級文化精神得到了弘揚與發(fā)展,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聲樂的演唱形式也逐漸的豐富起來,比如:清唱劇、康塔塔、歌劇等的出現,隨之產生了重唱、獨唱等演唱形式。
1、歌劇這一最具有藝術魅力的聲樂體裁的出現標志著巴洛克時期的開始,它的出現逐漸帶動了聲樂演唱形式的變化與發(fā)展。比如:歌劇中,在以往的多聲部音樂中將獨唱分離出來,獨唱逐漸成為獨立的演唱形式,并與合唱、重唱并行發(fā)展。
2、歌劇中,產生了用歌唱說話的宣敘調,這是一種將語言音樂化了的獨特的歌唱形式??梢钥闯?,巴洛克時期的聲樂演唱已經從宗教合唱中脫離出來,出現了多樣化的演唱形式。
隨著文藝復興思潮的興起后,到巴洛克時期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與人們思想、審美的提升,聲樂逐漸成為聽覺和視覺合為一體的藝術。由此演出環(huán)境和演出者的扮相都成為了人們重要的視覺關注點,尤其在歌劇中,為了配合劇情的需要,對整個舞臺進行精美的布置,給觀眾帶來了豐富的視覺體驗。這種改變同時也帶來了一場人們視覺審美的大變革。
1、演唱者的扮相。巴洛克時期演唱者的扮相都以“繁多”為美,一件演出服有時甚至用到幾十種用料,從頭到腳都配有各種各樣裝飾品,甚至到了走路都困難的地步。對于那時候的觀眾來講,也把演出者的服飾扮相視為演出的重要看點。
2、舞臺布景。巴洛克時期的舞臺布景有著重大的突破與變化,當時的歌劇舞臺將觀眾席設置為半圓形,并且有多層樓的觀眾席位;把演出舞臺設計成似一面正方形的鏡子擺放在觀眾面前,從而使演出舞臺得到了凸顯,同時也便于各個位置的觀眾都能看清演出舞臺。
這種全新的演唱環(huán)境的改變也是受到了當時“巴洛克美術”風格的影響的結果,即追求華麗、輝煌的效果。
以“美聲演唱的黃金時期”著稱的巴洛克時期,不僅是美聲唱法發(fā)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期,也為后世聲樂演唱起到了規(guī)定和示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氣息運用。巴洛克時期的聲樂作品大多以抒發(fā)人物心理情感的抒情歌曲為主,在聲音上追求一種柔美、婉約而恬靜的音色,而這種聲音需要強大的氣息支撐和控制,促使演唱者在氣息方面不斷地探索,比如:胸腹式聯合呼吸方法、聲帶與氣息的相互作用等,從而在氣息上建立了更加科學運用方法。
2、聲區(qū)。巴洛克時期的很多聲樂作品在模仿器樂的表現力,旋律具有相當寬的音域,有些甚至達到3個八度。要求演唱者在不同的聲區(qū)進行轉換,并保證音色的統(tǒng)一、聲音的通暢度,當時還有稱為“過渡音”的演唱技巧,運用“過渡音”可以有效的進行聲區(qū)之間轉換,并有效的保持音色的連貫與統(tǒng)一。
綜上所述,從漫長的聲樂發(fā)展歷史來看,巴洛克時期是一個重要的時期,在聲樂演唱方面形成了獨特的的特征,具有巨大的進步意義,同時也對后世聲樂藝術的發(fā)展起到了啟蒙的意義。
[1]王俊霞 《巴洛克時期聲樂創(chuàng)作和演唱的特征研究》
[2]董建華 《談巴洛克時期音樂的特征》大連大學學報 20119(02)
[3]沈璇等編 《西方音樂史導學》 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沙海波(1991.09-),男,彝族,四川攀枝花人,碩士在讀,四川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