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源
(河北師范大學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中華民族傳統(tǒng)婚禮
王冰源
(河北師范大學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中國的婚俗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幾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它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統(tǒng)的體系。這個體系涉及中國人婚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反映了中華民族深層的文化心理。但中國的婚俗文化也有一個發(fā)展完備的過程,經(jīng)歷了從原始初民的粗獷、童真式的“開放”,到封建社會中晚期的成熟和系統(tǒng)的封閉。
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辦,大都是父母從小就給訂了婚,有的還指腹為婚,即孩子還未出生,雙方父母就為他們確立婚姻關(guān)系。同姓不婚,即同姓的男女不相嫁娶的規(guī)矩始于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實行族外婚時遺留下的。春秋時,人們認為同姓婚會造成后代畸型及不育,但同姓婚配在貴族中卻時有發(fā)生。戰(zhàn)國后,以氏為姓,漢代以后,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對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元一宗唐律,同姓為婚乾杖而離之。明、清時地域更大,人口眾多,早成為以地域為基礎的社會,取代了原先以血緣為基礎的氏族。
日子是漢族婚姻風俗,又稱報日子,是婚前的重要活動。舊時多先請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可婚配。有些地方雙方家長相會為子女訂婚。雙方意見一致后,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給女方,約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長和舅舅到男家相會,男方設宴款待。小伙子執(zhí)壺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雙方商定婚期,訂婚告成。爾后男家送女方重禮、聘金,女方準備嫁妝,男方準備家具,依期舉行婚禮。
準備結(jié)婚禮服也是一項重要工作?;槎Y服共同點大多是注重色彩,搭配上對比強烈、色彩鮮明,并加上奪目的配飾。中國人的婚禮主色是紅色,男女婚服,皆應是大紅色。紅色在中國是幸福、吉祥、喜慶的顏色,意味著幸運、幸福、威嚴、生命、興旺、愛情、熱烈,是傳統(tǒng)性的用于喜慶活動的顏色。歷朝女式婚服顏色多為大紅色,男式的唐宋至明也都是紅色,但秦漢是黑色。紅色婚服起源于準庶人著絳紗袍親迎的先例。直到宋代,宮廷命婦的婚服還是青色。漢代以前大多是周制婚禮,玄黑色和纁黃色的婚禮服,象征著天地的神秘色彩。傳統(tǒng)婚禮服圖案多種多樣,異彩紛呈,有龍鳳呈祥、戲水鴛鴦等,都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吉祥圖案,象征和和美美,團團圓圓,成雙成對,或五子登科,象征早生貴子。圖案本身也很有講究,對襟是完整的對稱感,且在中國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稱、合美的意思。
衣服的材質(zhì)多為絲綢、錦緞、棉麻等,上面多有刺繡?;槎Y服帶有大量配飾也是中國民族特性的一大表現(xiàn)。飾品以金銀、玉器居多。唐朝時新娘有發(fā)簪金翠花鈿、霞帔、紅蓋頭,新郎有金花、紅帛。明清時新娘有鳳冠霞帔(以象征吉祥)、項圈天官鎖、紅色繡花鞋等。辛亥革命時新娘佩戴紅絨花,以諧音“榮華”,象征富貴。
從風俗上來看,中國民間結(jié)婚辦喜事時,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和民族都有特制的新婚禮服。婚服要新,取“新婚大喜”之意。若著舊裝,則不吉利,或有新人不貞之嫌。但一些少數(shù)民族除外。在我國,服飾審美與傳統(tǒng)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服裝被納入社會體系中,開始了它的變化與發(fā)展。當服飾藝術(shù)融入了禮儀教化、倫理道德、宗教訓誡的內(nèi)容后,便擺脫了具象表現(xiàn)的束縛,逐漸形成為獨特的意象藝術(shù),婚禮服尤其如此。它所表達的寓意為吉祥喜慶、高貴歡快,成雙成對、白頭偕老、早生貴子等。古代婚禮服的樣式為梁冠禮服,基本為直裾,上面附加一些禮服的配件,比如玉佩、彩絳、絡穗、蔽膝、綬佩等。這些都是作為禮服不可少的,身上再披紅花結(jié)帶。女式為廣袖對襟翟衣頭戴珠鳳冠。婚禮服受當時服飾影響,中國服裝文化屬于一元文化的范疇,具有大一統(tǒng)觀念,即人們在穿著中習慣于不突出個性;服裝造型上重視二維空間效果,在結(jié)構(gòu)上采取平面的直線裁剪法;中式服裝強調(diào)保護人體,所以剪裁得十分寬松。服裝的形式標志著平衡、和諧。
中國傳統(tǒng)婚禮的舉辦時間一般會遵循下面幾個原則。
1.要避免在自己所屬生肖年份,或者與自己所屬生肖相沖的年份結(jié)婚,以免傷了本命。
2.古代人認為農(nóng)歷三月和七月是鬼魂出沒的日子,最好避免在這兩個月份結(jié)婚。
3.傳統(tǒng)習俗認為六月是整年的一半,六月新娘就相當于半個新娘,又稱作“半月妻”,相當于有前無后,夫婦二人容易離異,對長輩來說不太好。因此最好避免在農(nóng)歷六月完婚。
4.在結(jié)婚前后一個月,最好不要單獨參加別人的婚宴。新婚四個月內(nèi)也最好不要參加任何婚喪喜慶。不應在外過夜。
5.如果家中有直系親屬去世,這一年則不適宜辦喜事,包括到婚姻注冊處簽字;否則是“生入死出”的沖犯。
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婚嫁習俗,雖然如今已有些被人淡忘,但其最傳統(tǒng)的因素依然保留著,在中國無論舉辦何種形式的婚禮,中式婚禮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我們。古時中國一般要由男方雇人八抬大轎上門迎娶,以示此女子為明媒正娶。中國傳統(tǒng)婚禮一般遵循以下流程:
1.祭祖:男方在出門迎娶新娘之前,先需祭拜祖先。
2.出發(fā):迎親車隊以雙數(shù)為佳。
3.燃炮:迎親禮車行列在途中時,應一路燃放鞭炮以示慶賀。
4.等待:新郎禮車至女方家時,會有一小男孩持茶盤等候新郎。新郎下車后,應賞男孩紅包答禮,再進入女方家。
5.討喜:新郎應持捧花給房中待嫁的新娘。此時,新娘的閨中密友要攔住新郎,不準其見到新娘,這時女方可提出條件要新郎答應,通過后才得進入。
6.拜別:新人上香祭祖,新娘應叩拜父母以示道別,并由父親蓋上頭紗,而新郎僅需要鞠躬行禮即可。
7.出門:新娘應由德高望重的女性長輩持竹篩或黑傘護其走至禮車。因為新娘子在結(jié)婚當天的地位比誰都大,但又不得與天爭大。
8.禮車:在新娘上禮車后,車開動以后,女方家長應將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車后,代表女兒已是潑出去的水,意味著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過問,并祝愿女兒事事有成,有吃有穿,幸福美滿。
9.燃炮:由女方家返至男方家的途中時,同樣要一路燃放禮炮。
10.摸橘:新娘子的迎新車隊到達新郎家時,由一位拿著橘子的小女孩來迎接新人,新娘要輕摸一下橘子,并贈與紅包答禮。這兩個橘子要放到晚上,讓新娘親自剝皮,意味著“長壽”。
11.牽新:新娘由禮車走出來時,應由男方一位有福氣的長輩手持竹篩頂在新娘頭上,并扶著新娘進入大廳。進門時,新人絕不可以踩門檻,而應橫跨過去。
12.跨火盆:新娘進門前應從炭火盆上跨過去,以表示洗去進門前的晦氣和不祥。
13.喜宴:當下頗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禮,大都在晚上宴請客人的同時舉行觀禮儀式。在喜宴上,新娘會換上晚禮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4.送客:喜宴完畢后,新人應立于家門口送客。
15.鬧洞房:新人被整的“災情”大小,主要依靠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禮上戲弄過別人,或者平時待人夠不夠忠厚老實。這種婚宴一般要持續(xù)到深夜,然后由媒人和親友把新人送入洞房,接著便是鬧洞房。洞房的墻角或床上一定懸掛著箭:箭象征愛情,還象征威力,以守護新人的幸福。鬧完洞房,眾人退出,把兩位新人鎖在屋里。洞房花燭夜,有的地方新娘必須給新郎脫鞋,以示順從。
16.回門:古時漢族的婚姻風俗,即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滿月,女婿帶上禮品,隨新娘返回娘家,拜見妻子的父母及親屬。自娶親迎始的成婿之禮,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俗稱“歸寧”,意為婚后回家探視父母之意。后世各地名稱不一,宋代稱為“拜門”、清代北方稱“雙回門”、南方稱“會親”、河北某些地區(qū)稱“喚姑爺”、杭州稱“回郎”。近代通常在婚后第三天,又稱“三朝回門”。此為婚事的最后一項儀式,有女兒不忘父母養(yǎng)育之情,女婿感謝岳父母及新婚夫婦恩愛和美等意義,一般來說女家會設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長陪飲。新婚夫婦或當日返回,或留住數(shù)日。若留住時,則不可同宿一室。
王冰源(1991.05-),女,漢族,河南長葛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xiàn)就讀于河北師范大學俄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