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權
(詔安縣西潭中學,福建 詔安 363505)
引入詩歌潤澤初中地理課堂
徐偉權
(詔安縣西潭中學,福建 詔安 363505)
在地理課堂中可通過引入詩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穿插詩歌,使課堂充滿靈動;利用詩歌解詞釋義,加深地理深層理解,從而促進學生人格塑造,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地理;詩歌;引入法;穿插法;設問法
人類在與地理環(huán)境的長期相處中提高了智慧,凝結出了文化,層層累積下來,因而古人往往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衡量一個人知識的淵博程度。而詩歌在華夏文化中是多元存在的,可以滲透在不同的學科教學中,地理學科表征性尤為顯著。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詩歌,既可進行智力教育,又可進行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具有內在性和思想主導性,可以為學生鋪設下厚實的文化底蘊,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意識,體現(xiàn)民族生存的需要。假如一個民族對其文化不感興趣,那么這個民族最終將出現(xiàn)文化退化,最終淹沒在歷史的煙塵之中。作為初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從詩歌中汲取文化營養(yǎng),灌輸?shù)降乩斫虒W中是一個大可開發(fā)的場域。
作為新課導入部分,引入詩歌重在調動學生聽課興趣,以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入情入境。這可以設置懸念,扣人心弦;亦或引人入境,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的功效,從而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關于地球是一個球體的認識,概述了漫長的認識過程:由中國古代“天圓地方如棋局”到麥哲倫船隊的環(huán)球航行首次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再到現(xiàn)在通過衛(wèi)星拍攝的地球全景。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人類的認知過程是在不斷的完善,需要經歷一段長時間的探索并付出艱辛的努力,這里的教學目標可設置為對學生進行尊重先輩們科研成果的情感教育。
針對學生愛聽有趣的奇聞軼事的心理特點,在講解“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知識點之前,適當引入“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可以幫助學生拓寬思維,豐富聯(lián)想。再如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關于中國的疆域,人們常用“縱橫一萬里”來描述祖國擁有遼闊的國土,為了讓學生對祖國是個大國產生自豪感,讓學生更有空間意識,激起學生的愛國情感。這時詩歌中古典詩詞的引入能起到很好的激發(fā)作用?!爸袊币辉~所指范圍,隨著時代的推移,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因此“中國”有許多別名,如“九州”“華夏”“四?!钡龋谡n堂中列舉唐代詩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宋太宗《緣識》的“唯愿君臣千萬世,六合同心歸華夏”,宋代詩人陸游《示兒》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等,既創(chuàng)設了情境利于學生空間概念的形成,又不露痕跡地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地理特征范圍很廣,如地形特征、氣候特征、水文特征、經濟特征等。巧妙地穿插詩歌,能加深學生對所學地理特征的印象,把“死”的知識講“活”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在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長江的開發(fā)與治理”地理教學中,講述長江各段的水文特征時,如果平鋪直敘,學生往往昏昏欲睡,倘能穿插一些詩詞,課堂就會變得充滿生趣。例如穿插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能夠生動地突現(xiàn)長江上游“多峽谷,水流急”的特征;講述中游特征河道彎曲時,可選擇“水轉山徊灘險急,銀窩直下去難回”來表現(xiàn);講述長江下游時,可用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給學生展現(xiàn)出江闊、水深的特點;在說明長江各段的水文特征時,引入杜甫的《佳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便把其水文特征中的含沙量變化表現(xiàn)得更加靈動。山上的泉水為什么清?山區(qū)植被覆蓋率高,涵養(yǎng)水源,保持了水土,因此含沙量低。出山的泉水為什么濁?除了泉水落差的俯沖攜帶的泥沙增多這個因素外,出山地區(qū)地勢開闊,人口集聚,對地表植被產生破壞,從而影響水土的涵養(yǎng),致使河水攜帶的含沙量增多。
穿插詩歌還可以為講述地理知識起到理論支撐作用。溝谷進一步發(fā)育成川,川是農業(yè)發(fā)達、人口集中的地區(qū)。作為知識點,學生可能很難想象川的具體形態(tài)。如果教師們在教授時插入王維的《渭川田家》“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則一下子讓學生感受到渭河農村生活的閑暇自得,這樣“川”的形象就具體化了,躍然紙上。再如西北地區(qū)給人留下的印象,既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遼闊草原,也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的景觀。如此既描述了西北地區(qū)東部高原以草原為主,又表達了西北地區(qū)西部邊陲大漠壯闊雄奇的景象,把西北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由濕潤到干旱的層次表現(xiàn)出來,從而講清楚了西北地區(qū)距海遠近,且被山嶺重重阻隔,濕潤氣流難以深入的地域特征。
心理學認為,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任何思維過程總是指向某一具體問題的。而教學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教師如果巧妙地利用問題設置懸念,可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很自然地引導學生去關注將要學習的內容。如講授“黃河的開發(fā)與治理”時,教師如果上課伊始就拋出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發(fā)問學生這里的“天上”是指哪里?“?!笔侵改睦铮坑纱藢W生就會情緒高漲地想去了解這條哺育中華兒女的母親河。再比如關于世界氣候“氣溫隨海拔增高而降低”這一規(guī)律,可引用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設問“春”跑哪里去了?難道是詩人錯怪了“春”,還是“春”并未歸去?從而分析: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不同的海拔高度,水熱的組合不同,適合不同植被的生長,植被的生長期也產生差異。氣溫的緯度分布規(guī)律,也可引入“莫戀南國春色好,燕地梅花勝桃花”,從而分析:氣溫隨緯度由低緯向高緯遞減。我國南方春天來臨,春色正濃,而此時北方梅花盛開,正值冬季。如此將文學古詩與影響氣候的因素結合起來闡述地理現(xiàn)象,學生的興趣便被大大地調動起來。
曾有一考題發(fā)問:“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其中的“長風”和“春風”是不是矛盾了?李白的“長風”和王之渙的“春風”誰對誰錯?經過一番推敲,學生便知這要用到中國季風氣候來分析,李白的“長風”指西北風(冬季風),王之渙的“春風”指東南風(夏季風),兩者不矛盾。從而引出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的位置便是這玉門關。
陜西有八怪,歌謠云:“陜西農村老太太,花格帕帕頭上帶。防曬防塵又防雨,擦手抹汗更實在?!边@“帕帕頭上帶”就是其中一怪。在黃土高原上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頂著一塊白色的帕帕。學生一聽這歌謠就來興趣,創(chuàng)設的情境激發(fā)了他們的求知欲。原來黃土高原經常起風沙,陜西地區(qū)盛產棉花,當?shù)厝肆晳T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汗擦手和用來包東西,既經濟又實惠方便。這便是由于地域的不同,地形的不同導致了各地各自濃郁的文化習俗特色。
總之,中學生正經歷青春期,世界觀、價值觀正處在構建的過程中,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他們更多接觸的是流行網絡語言,這使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課堂滲透更顯得日益迫切。詩歌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最有價值的文化精品,凝聚了民族的精神,倘若教師們加強詩歌修養(yǎng),并將之滲透到課堂中,必能起到妙不可言的奇效,能促進學生人格的塑造,提升孩子們的素養(yǎng),成為他們初中階段可貴的精神底色。不過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教師們付諸艱辛的努力。
[1]陳隆生.用詩詞潤澤初中數(shù)學課堂[J].中小學數(shù)學(初中版),2015(3).
[2]劉志英.滲透詩歌教育優(yōu)化地理教學[J].甘肅教育,2016(19).
[3]紀雪利.用“生活之水”潤澤地理課堂[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14).
(責任編輯:曾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