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紅英
(廈門市逸夫中學,福建 廈門 361000)
多管齊下 加強初中生法治教育
廖紅英
(廈門市逸夫中學,福建 廈門 361000)
貫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加強初中生法治教育,除了課堂法律知識的學習,還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教師要加強自身的法治素養(yǎng),另一方面要將法治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加強校園法治建設,將初中生法治教育落到實處。
初中生;法治教育;法制素養(yǎng)
2016年秋季原《思想品德》更名為《道德與法治》,這不僅僅是課程名稱的改變,而是我國國民教育目標定位的改變。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任務,并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屆四中全會為推進法治建設專門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1]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聯(lián)合印發(fā)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作了系統(tǒng)規(guī)劃和實施路徑。如何貫徹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加強初中生的法治教育呢?筆者認為除了課堂法律知識的傳授,還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將法治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加強校園法治建設,多管齊下將初中生的法治教育落到實處。
大部分政治教師是師范類政教專業(yè)畢業(yè)的,法學是公共課,也就是說沒有接受過法律專業(yè)的專門教育,雖然《道德與法治》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識是比較初淺的,但“要給學生一滴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在一次級別比較高的初一年《走近法律》的公開課上,開課教師循循善誘地導出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緊接著進入“我來尋法”環(huán)節(jié),“說說與我們未成年人有關的法律”,比一比哪個小組找得多,同學們爭先恐后地發(fā)言,其中有一位學生說:“民法”,老師馬上反駁道:“民法是規(guī)范成年人的,與我們未成年人無關”。有部分聽課教師詫異地張大嘴巴,但不敢出聲;也有部分聽課教師是滿腦門的問號,老師反駁的這話句對不對?我國《民法通則》第二條規(guī)定: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2]顯然,民法調整的對象沒有年齡限制。對于這一課堂生成的問題,開課教師事先沒有預測到,但他的反駁體現(xiàn)出他所掌握的法律知識是欠缺。所以作為政治課教師特別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加強法律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大力提升自身的法治素養(yǎng)。
首先,從思想上高度重視,作為政治課教師應認真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把普法教育作為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
其次,相關教育主管部門,比如各級教師進修學校應爭取高校法學院的支持,請法學教授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可能涉及到的法律知識進行專題講座,幫助政治課教師在短時間內快速補充法律專業(yè)知識。
再次,政治課教師應將“沒有接受過專業(yè)法律知識教育”的壓力轉化為“主動學習法律專業(yè)知識”的動力,通過書籍、網絡等各種渠道補缺補漏。作為一名政治課教師,應加強自身理論修養(yǎng),以德立人;加強自身法治素養(yǎng),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的實現(xiàn)貢獻自己的力量。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中的課程特性有一個新提法,即“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知識的學習、能力的提高與思想方法、思維方式的掌握融為一體?!保?]“思維方式”首次被列入課程標準的要求。思維方式是指人們大腦活動的內在程式,它對人們的言行起決定性作用。如果一個人有思維障礙,會導致人格分裂甚至誘發(fā)違法犯罪行為。《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明確指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廣大青少年學生從小樹立法治觀念,養(yǎng)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是全面依法治國、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工程。[4]要做好這一基礎工程就必須從樹立學生的“法治思維”入手,促使學生想問題、做事情尊法、守法、用法。
“法治思維”簡單地說就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準繩,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法治思維主要包括規(guī)則性思維、程序性思維、權利義務思維等。
首先,用規(guī)則性思維規(guī)范課堂教學。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有效的課堂教學得先從確定規(guī)矩做起,開學初的第一堂課不是講授書本知識,而是立規(guī)矩,先由教師提出上課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建議,后由學生表決通過。比如,上課必須帶課本,學生們一致通過,但上課時總是有學生忘了帶課本,怎么辦?馬上有學生說:“罰”,怎么罰?學生們爭先恐后說了很多辦法,最后統(tǒng)一到上課沒帶課本自罰站十分鐘,注意是“自罰”;于是一旦有學生沒帶課本就會主動罰站,自己計時,慢慢地上課沒帶課本的同學越來越少了。通過這一規(guī)矩的制定、執(zhí)行,讓學生學會用法治思維中的規(guī)則性思維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知道上課不帶課本是不可為的,一旦沒帶課本,知道會有什么后果,也知道以后應該怎么做,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其次,用程序性思維管理班級事務。程序性思維是指按照既定的程序處理問題,保證每個人的機會公平和處理過程的公開透明,處理問題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5]程序性思維的主要衡量標準:一是任何人不能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二是要一視同仁,同等情況同等處理。在師生關系中,學生們反映最多的是老師處理問題不公平,比如,老師喜歡女生多一些,討厭男生多一些;老師喜歡成績好的同學,不喜歡成績差的同學;老師喜歡長得漂亮的女生、帥氣的男生......為什么會讓學生有這樣的感覺?關鍵是老師在處理班級事務時任性、隨意,沒有用程序性思維管理班級事務。要做到這點,必須從制定公平、細致的班級公約做起。初一年開學初各班制定班級公約大部分是由班主任一手包辦,班主任把班級公約公布、上墻,久而久之這樣的班級公約成了“墻上掛的公約”,不起作用。怎么做才能讓班級公約成為學生“心中的公約”、“班級的法律”?一是班級公約的制定必須經過充分的民主討論??捎砂嘀魅翁岢霭嗉壒s的框架,然后由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逐條補充。比如,作業(yè)問題。這個問題是現(xiàn)今教師很頭痛的問題,讓學生充分討論作業(yè)應該怎么做?怎么交?沒按班規(guī)做怎么辦?把這些問題拋給學生討論,他們會提出很多方案,班主任只需進行適當?shù)囊龑В@樣討論出來的班級公約學生會銘記在心,而且遵守得很好。只有按照程序做出的班級公約,才能更讓學生信服、更加有說服力和執(zhí)行力。二是一旦有違規(guī)情況出現(xiàn),一定要一視同仁處理。比如有一次上課時班長和思品科代表都站著,為什么?原來他們都沒帶課本,筆者很生氣,但轉念一想,這是一次很好的法治教育機會,于是筆者說:班長和科代表上課沒帶課本是不是可以原諒?學生們興高采烈地說:不可以!為什么不可以原諒?學生們斬釘截鐵地說:要公平。筆者說:對,要公平,不能因為是班干部、科代表就可以原諒,要一視同仁!學生們不約而同地鼓掌。這一掌聲代表了同學們對“公平”認可,程序性思維在學生心中慢慢成長。
再次,用權利義務思維引導學生做負責任的人。法治思維的實質就是從權利和義務角度觀察、分析、處理問題,通過權利和義務的確認與運作,實現(xiàn)法律的指引、評價、預測、教育、懲罰功能。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核心要素,是判斷是非對錯的重要標準。目前,我國公民缺乏權利義務相統(tǒng)一的觀念。有些人的權利意識、維權意識比較強,但義務和責任意識邊界弱。這一觀念也體現(xiàn)在部分學生中,有一次上課時發(fā)現(xiàn)一位學生不做筆記,且在課本下藏了一本小說。下課后找這位同學做工作,這位同學竟然振振有詞地說:“學習是我的權利,學不學是我自己的事?!边@位同學的說詞是典型的只要權利不要義務,殊不知“受教育”既是權利也是義務。于是接下來筆者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專門討論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列舉了許多與學生現(xiàn)階段密切關聯(lián)的權利與義務的事例,比如,駕駛員如果只講行駛的權利,而不講遵守交通法規(guī)的義務,將會是怎么?老師上課只講上課的權利,而不講維持課堂紀律的義務,將會是怎樣?特別針對“受教育”這一權利義務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如果我們只講學習是我們的權利,而不講學習是我們的義務,想學就學,不想學就不學,會是什么后果。經過課堂的討論和后繼的教育,這位同學慢慢轉變了觀念,學習態(tài)度端正了,學習成績也逐步提高了。
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牢固樹立有權力就有責任、有權利就有義務觀念......使遵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保?]權利義務思維就是一種法治思維,是一種責任思維,只有全民牢固樹立權利義務思維我國的法治建設才能逐步完善。這些年媒體、輿論宣傳側重在權利的維護上,課本中也存在重權利維護輕義務履行的現(xiàn)象,因此在具體授課時教師要適當補充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義務部分。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指出:要充分利用主題教育、校園文化、黨團隊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載體,全過程、全要素開展法治教育。[4]學校是初中生法治教育的主陣地,不能只是將上級有關法治教育的文件通過校園網向相關老師發(fā)一發(fā)就了事,而應該全面落實依法治校,將法治貫穿到學校日常工作中,將法治教育體現(xiàn)到校園文化建設中。
首先,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拓展初中生的法律知識。教材的容量有限,涉及到的法律知識面較小,可以充分利用相關“主題教育日”拓展學生的法律知識。具體做法:一是將法治教育貫穿“國旗下講話”,利用與法治相關的主題教育日進行“國旗下講話”活動,普及相關法律知識。
可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本年度教育日的主題、選取貼近學生的事例由學生進行“國旗下講話”,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又起到生生互教的作用,將“國旗下講話”融入法治教育的內容。二是結合相關的法治教育主題日進行形式多樣的活動,比如法律知識競賽、主題班會、演講比賽、手抄報、板報等,組織學生觀看《阿根打工記》《品法》《學校毒品預防教育專題片》等系列法治微電影。
其次,將法治元素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在樓梯轉角、年段宣傳墻等位置張貼法治招貼畫、法治名言警句;利用“法治宣傳欄”進行新出臺、修改的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培訓“法治解說員”將“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打造成階段性法治教育的場所,輻射周邊學校,使法治文化與校園文化相融合,營造校園法治教育氛圍。
同時在校本課程中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開設不同的法治教育課程。初一年新生可開展《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小學生守則》《中學生行為規(guī)范》《義務教育法》《道路安全交通法》及校規(guī)校紀的學習,初二年學生可開展《憲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消防法》的學習。初三年學生可開展《治安管理處罰法》《禁毒法》《刑法》等法律的學習。將《道德與法治》中的法治內容進一步拓展、延伸,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
再次,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建立法治教育網絡。各相關法治主管部門有一項任務——法律進學校,作為學校要充分利用這一機制將法治宣傳教育與學校德育工作和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加強同相關法院的關工委、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門建立共建關系,合作開發(fā)法治教育項目,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聘請法官、律師等專業(yè)人士到校開設法治專題講座,組織學生到校外參觀“公民司法體驗基地”、旁聽法庭審理等。
總之,初中生的法治教育不能局限在課本內容的學習中,應該師生共同努力,多管齊下通過各種方式拓寬法治教育的途徑,創(chuàng)新法治教育的方法,實現(xiàn)校園全方位的法治教育。
[1]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2014.
[2]第六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民法通則[Z].1986.
[3]教育部.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Z].2016-06-28.
[5]張建華.以法治思維提升課堂管理藝術[J].中學政治教育參考,2015(4).
(責任編輯:黃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