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芳
(邵武蓮塘中學,福建 邵武 354000)
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嚴芳
(邵武蓮塘中學,福建 邵武 354000)
“語言和文化不可分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英語教學應有利于學生理解外國文化,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進而拓展文化視野,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教師應更正自己的教學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跨文化交際;交際活動;文化意識;交際能力;文化背景
“在特定的交際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際者使用同一種語言(母語或目的語)進行的口語交際”[1]。這也就意味著,使用不同語言群體之間的交流,不能僅僅依靠過硬的語言能力,還必須了解彼此的文化特征,才能進行有效的文化交流。“語言和文化不可分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2]語言是起橋梁作用,思想、感情和信息是交流的內(nèi)容。
為了讓學生今后走上社會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在中學教育階段,英語教學應有利于學生理解外國文化,加深學生對祖國文化的理解,進而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使學生具有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nèi)容,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和語用中的文化因素,了解中外文化的不同,增強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力。然而,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比較注重語言知識的教學,忽視了文化意識的傳授和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這造成了相當多的學生學了好幾年的英語卻不能開口講英語,成了“啞巴英語”。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更新教育理念,更正自己的教學思想,不僅要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還要培養(yǎng)學生應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中學英語教材中,不僅只有英語語言知識,還穿插西方文化的介紹。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傳授學生課本上的語言知識,還要教會學生理解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仁愛七年級英語一開始就把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嵌入到知識中來。如Unit 1 Topic 1Welcome,學生一見面就問候Hello,Good Morning!Hi!等等,對方問候之后另一方會說Thank You。無論何種場合中國人一見面問候基本上就是“吃了嗎?”“你去哪兒呀?”很少有人會說“謝謝”。那么教師在傳授這些知識的同時,就應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同學、教師見面或分手時要使用他們,既可表達同學之間的友好,又提高了學生的英語實用能力。同時這樣做可以用來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從而使文明禮貌的習慣在語言知識的傳授及練習中得以培養(yǎng)。
西方人善于恭維他人,也善于接受他人的恭維。當面對他贊不絕口,他會頻頻表謝意;而中國人一向以謙恭為美德,對別人的稱贊往往無所適從。如:當一個人穿得很漂亮時,別人贊美時,她只是說“是么?”“真的很漂亮么?”“我覺得不好看”等來回答,而外國人用一句“Thank You”來回答就行。“謝謝”是使用頻率最高的禮貌用語之一,不論什么時候,只要別人給了他方便或幫助,或是別人對他贊揚,外國人就會說聲“謝謝”,即使家庭成員也不例外。而在中國,這個詞對陌生人用得多,對熟人朋友卻用得少。通過學習,我們在與英語國人交流時,不至于出現(xiàn)尷尬冷場現(xiàn)象。
在我們的英語課堂上,學生問候教師常出現(xiàn):Good morning teacher/teacher Li這種稱呼。而西方很少用teacher這種職務作稱呼。西方人稱呼對方時常在姓前加“Mr”“Miss”“MrS”或“Ms”。服務員常把顧客稱為“Sir”“或“Madam”。西方人稱外公爺爺為“Grandpa”外婆奶奶為“grandma”男的親戚稱“uncle”女的親戚為“aunt”。而中國人的稱呼較為復雜,對于不同級別或輩分的人決不可以直呼姓名,否則會被視為缺乏教養(yǎng)。
通過節(jié)假日習俗的比較,使學生在理解和尊重外國文化的同時,更加熱愛祖國的文化,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習慣的差異,對于提高中學生的交際能力非常重要。如七下Unit8 Topic 3 Let’s celebrate!這個話題中學生接觸到了春節(jié)、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中秋節(jié)等,讓學生通過多媒體查閱了解到這些節(jié)日的來歷及歷史意義,然后讓學生把不同節(jié)日的來歷、慶祝方式作個比較,可以更好地讓學生了解中外文化的不同,從而在更廣的層面上比較文化差異,有利于學生開闊視野,增強世界意識。同時,也有利于對所學內(nèi)容加深理解。
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所產(chǎn)生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也不同。不同國家的文化不一樣表達字義的方式也不同。同時一些英語成語、比喻、典故等應有了解,不可望文生義。如果以本族語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它國語言,勢必造成交際困難。如仁愛英語九上Unit 3 Topic 2 Section C中,“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而西方人卻把龍當作是危險的動物。“狗”在中國文化里通常是帶有貶義的意思,如:a homeless dog,a mad dog,a running dog等等,但在西方人眼里,“狗”的褒義多于貶義,它被認為是人類忠誠的好朋友,如:You are a luck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
除了語言表達的不同,肢體語言不同的國家表達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表達的意義也不相同,例如,在加拿大點頭表示同意而在印度搖頭表示同意,日本人問好時鞠躬以示尊敬而加拿大人招手以示和睦和友誼。所以在教學中除了教學相關的知識點,教師要豐富自己課外的知識,讓學生所學的知識可以拓展,為今后跨文化交流打下基礎。
仁愛版八年級下冊中的UNIT 7 Food Festival,本單元話題中接解到了不同國家不同的飲食文化、用餐習慣。在中國人家里做客,即使你吃飽了,主人也會不停地為客人添菜,勸吃,以表示主人的熱情。而英美人不勸吃,不勸喝。因此,到西方人家里做客,常用的話語是:"Yes,please""No,thanks""Help yourself""I’m full"等等。中國人吃飯時用的是筷子而同屬于亞洲的印度、泰國等國家部分人吃飯時不使用筷子,西方人吃飯使用的叉子或湯匙。在進行這些方面知識教學時,可結合課文介紹英美社會的風土人情、價值觀,社交活動等文化知識,并比較中西方的差異。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材料的內(nèi)涵,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熏陶。
在教學中要滿足學生語言知識的需要,還應滿足學生吸取大量文化知識的需要,因此除了利用好課本內(nèi)容外,還應開發(fā)和利用現(xiàn)有的各種資源,讓學生多渠道接觸英美文化。如外國電影,聽英語廣播,報刊雜志等英文節(jié)目,利用多媒體、網(wǎng)絡等多種形式,同時開展各種興趣活動,如演課本劇、演講,講英語故事比賽等,盡量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的語言環(huán)境,鼓勵互動式學習”,[3]讓學生在體驗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作為一名教師,要讓學生明白中西方文化差異對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有直接的影響。英語教師自身要注重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不斷提升自己,豐富自己的知識,對西方文化與本國文化的異同能較深地了解,才能適應教學的需求。
[1]吳為善,嚴慧仙.跨文化交際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21.
[2]劉宏艷.外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9(5).
[3]康月梅.中學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J].中國科技信息,2005(14).
(責任編輯:周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