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華
摘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自學考試課程教學具有雙重任務,一方面,其作為思想政治理論類課程,課堂教學最本質的任務——增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治認同感;另一面,其作為自考類課程,一個不可忽視的指標——學生考試通過率的量化。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教育者,養(yǎng)成人格之事業(yè)也。”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制器而是育人。那么,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恰當?shù)闹c,文章將從‘教與‘學兩個維度對其進行論述。
關鍵詞:自學考試;教學體系;教材體系;整體性;概念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是對自學者進行的以學歷考試為主的高等教育國家考試,是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國家考試相結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83年在全國推廣至今,已經走過了三十余年的歷史。那么作為通識性課程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無疑在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教師的‘教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往往因為其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語言,而成為90后自考學生群體對其形成價值認同難以逾越的藩籬。從教師‘教的維度看,怎樣更好地做到學術性、知識性與趣味性信息的傳遞,與學生而言,不僅僅獲得‘魚,更重要的是‘漁;與老師而言,從而形成課堂教學的‘綠色GDP。鑒于此,筆者認為,在此環(huán)節(jié),主要把握以下幾點:
(一)深度把握教學體系與教材體系的整體性
1.首先明確一點——教學體系的整體性
何謂‘教學體系即教學目標、教師的教學手段及兩者的統(tǒng)一?!对怼方炭茣碚擉w系的基礎和根據(jù)是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將經典原著的深邃思想通過一本全國通用的基本原理教科書來得以完整體現(xiàn),其內容的闡述注定是比較概括,缺乏感性材料的支撐,某些地方甚至是‘蜻蜓點水式一筆帶過,缺乏系統(tǒng)的相關理論闡釋,與學生而言,其呈現(xiàn)的難免有些‘突兀,接受都成問題,更妄談價值認同,加之《原理》本身的學科特點,從而讓自考學生對其‘望而卻步。
如何克服以上缺陷,與教師而言,不得不說是一項挑戰(zhàn),是一項具有藝術性的工作。教師的工作不是簡單地‘有聲地將教材內容進行錄音式傳遞給學生,而是要將教材知識點轉化到自己的教學體系中來,根據(jù)理論內容特點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下面相關部分會有詳細論述),給學生一種情感體驗,使學生形成一種價值認同,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2.明確教材體系的整體性即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三個組成部分的整體性
自2005 年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一級學科建設以來,關于《原理》的整體性問題的討論一直不斷,從而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其無論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建設以及相應的二級學科建設,還是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問題都至關重要。
(二)對概念的深度細化
首先,概念作為理性認識的最小單元,對理論的闡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原理》的哲學部分。哲學被稱為所有學科之母,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哲學的高度概括、高度抽象。還有一種調侃式的哲學定義,哲學是制造概念的科學,這些人們對哲學的認識無不從不同的角度,說明了這些的概念與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接觸到的,以及我們頭腦中自認為的那個涵義都相去甚遠。以下同過舉例說明。比如“物質”的概念,在物理學、化學以及其他學科研究領域,都從不同的角度,根據(jù)研究的需要對其有明確的界定,在我們的頭腦中“物質”是最熟悉的“老朋友”,但到了哲學領域,我們乍一接觸,這個老朋友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域,對其的界定“物質”就是“客觀實在”。再比如“運動”一詞,在我們的頭腦中,就是物體方位的變化,涉及到的參數(shù)也無非是距離、速度及時間,這種直觀性很強,甚至我們可以切身所感受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其的界定就是,宇宙中發(fā)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運動、變化、發(fā)展屬于同一序列的范疇。再比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在初高中階段,我們或許就將“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而爛熟于心,但卻對何謂生產力,何謂生產關系而模棱兩可,或者處于一種可意會卻無法言傳的狀態(tài)。
其次,對概念的深度把握,離不開感性材料的支撐。感性材料的支撐除案例式教學外,還有重要的兩點,一是,對概念的語句成分分析;而是引入該概念在經典原著的出處,以及相關理論的來龍去脈。以下以‘馬克思主義概念的講解為例。
作為教師,不能僅僅把‘就是這樣的定義而要求學生去熟記于心。首先應該分析‘馬克思主義概念的中心詞是‘理論體系或者‘科學,前邊是一系列來界定的語句成分——誰創(chuàng)立,誰發(fā)展,以什么為目標的‘理論體系,并教會學生如何運用不同的符號標注句子成分,以此達到一種精準的分析。
二、學生的‘學
(一)學生親自參與所學知識的體系建構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曾經說過,一個人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認知結構組織起來的材料,最有希望在記憶中自由出入的材料。教師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學生親自參與所學知識的體系建構,教學目的不僅僅是要學生記住教師和教科書上所陳述的內容,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卓越的智力。這樣學生就好比得到了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可以獨立前進了。
在講解‘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部分,通過觀看《檢察官與女囚》社會調查類節(jié)目,作為本節(jié)內容的切入點,讓學生參與其中的討論,節(jié)目中的悲劇看似是個人原因造成,其背后卻隱藏著深層次的社會問題,最后將主題升華——撇開生存問題,道德只是妄談,人只有在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才會有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此處也可以引入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
在此過程中,不主張運用外在的、強制性的手段來刺激學生的學習,而是要把教學活動盡可能地建立在喚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建立學習型組織
確切地說在班級建立什么樣類型的學習組織,是一個管理學的問題,尤其在信息化、網絡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下,教師在其“傳道、授業(yè)、解惑”這一傳統(tǒng)角色的效用較之前日漸式微,在當下社會環(huán)境下,教師應該發(fā)揮怎樣效用,完成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這種角色定位所賦予的使命,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研究課題。就筆者所帶的班級具體情況而言,同一個授課單位內,既有理科背景,又有文科背景,基礎不一,只能通過分類管理。一個班級一般分為七個學習小組,小組分類以文理基礎為主要參數(shù),兼顧性別﹑年齡的搭配。相比師生型的教學組織,同輩人相互影響的扁平組織更有利于知識的傳播。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0.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0.
[3]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