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婷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遼寧大連 116081)
“謦欬”考釋
李曉婷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遼寧大連 116081)
“謦欬”,“咳嗽”義,后又引申為“談笑,談吐”,常以“如聞謦欬”“親承謦欬”的形式出現(xiàn)。文章通過對歷代文獻的檢索與分析,發(fā)現(xiàn)“謦欬”一詞還具有“形容時間之短,轉(zhuǎn)瞬之間”及“言行”兩個義項。
謦欬;義項;詞義考釋
“謦欬”一詞,《漢語大詞典》中共收錄了兩個義項,本義為“咳嗽”,后引申為“談笑,談吐”;此外,“謦欬”也常被用于佛經(jīng)中,義為“想說話的樣子”,是指說話前清潤喉嗓所發(fā)出的聲音,有提示的作用。在歷代的典籍文獻中,除《漢語大詞典》所收兩種義項外,“謦欬”還可從“咳嗽”義引申出“形容時間之短,轉(zhuǎn)瞬之間”,由其“談笑、談吐”義引申出“言行”義。
(1)惠盎見宋康王??低貂拮泠?,疾言曰:“寡人之所說者勇有力,而無為仁義者。客將何以教寡人?”(《呂氏春秋·順說》)[1](P113)
(2)扶腑出入,或通宵達曙曾不解帶;或夜聞謦欬,乃率婦往者數(shù)四。(《江南野史》卷一)
(3)百丈乃令侍者喚第一坐來。即華林和尚也。問云:“此人如何?!鳖^陀令謦欬一聲行數(shù)步。對云:“此人不可?!保ā毒暗聜鳠翡洝肪砭牛2](P84)
《說文·言部》:“謦,欬也?!薄墩f文·欠部》:“欬,屰氣也。”《釋名·釋疾部》:“欬,刻也,氣奔至出入不平調(diào)若刻物也。”《三國志·魏志·華佗傳》:“(徐)毅謂佗曰:‘昨使醫(yī)曹史劉租針胃管訖,便苦欬嗽,欲臥不安?!薄妒娚接洝罚骸坝钟腥衾先藱倚τ谏焦戎姓摺!庇肿鳌翱取薄?/p>
《佛學大詞典》:“聲之輕者曰謦,聲之重者曰咳?!?/p>
故“謦欬”為同義復合詞,本義為咳嗽義,后用來借指談笑,談吐。
另,“謦欬”在表“咳嗽”義時,還常被用于佛經(jīng)之中,指欲言說之前,清潤喉嗓所發(fā)之聲。表示欲語之狀。
(4)所謂“庚庚大橫兆,謦欬如有聞”蓋記是也。(《石林燕語》卷一)[3](P10)
(5)東方有佛,名曰善德彼佛,亦有分身,諸佛若爾,亦有諸佛,諸佛亦有分身,又神力品云:彈指、謦欬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釋智顗《法華玄義》卷七下)
(6)復次如來將欲為諸聲聞宣說正法,現(xiàn)四種相,一者從極下坐,安詳而起,升極高座儼然而坐,二者安住隨順,說法威儀,三者發(fā)謦欬音,示將說法,四者面目顧視。(玄奘《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六)[4](P699)
謦:有談笑義。《集韻·徑韻》:“謦,謦欬,言笑也?!薄肚f子·徐無鬼》:“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又況乎昆弟親戚之謦欬其側者乎!久矣夫,莫以真人之言謦欬吾君之側乎!”陸德明釋文引李云:“謦欬,喻言笑也。”故,“謦欬”用來借指談笑,談吐,并逐漸成為常用義,常以“如聞謦欬”“親聆謦欬”“親承謦欬”形式出現(xiàn)。
(7)若市井游觀。歲時物貨。民風俗尚。則見聞習熟。皆得其真。余頃侍先大父與諸耆舊。親承謦欬。校之此錄。多有合處。(《東京夢華錄·跋》)[5](P255)
(8)公與白沙先生雖相望萬里,而心神交契,如共一堂,每一展像,宛乎如聞謦欬,儼乎如接神明也。《泉翁大全·墓表》
(9)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面,或猶未聞其謦欬,或先懷忽易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王陽明集》卷一)[6](P1)
(10)李憲繪奏將來進兵出塞、筑立堡障及制賊方略,乞從中裁。詔:“地之險易,所向先后,自非目擊與敵變化,謦欬之間首末已異,豈隃度于千里之外,得能之乎?(《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二十五)[7](P7821)
(11)視諸前朝高座深宮,寄耳目于宵小,謦欬之際,誅夷立逮者,真不啻霄壤間也。(《嘯亭續(xù)錄》卷一)
“謦欬”,咳嗽義??人?,發(fā)音短促,轉(zhuǎn)瞬即止,由此可引申出“謦欬”可用來形容時間短,表示轉(zhuǎn)瞬之間。以上所舉兩個例證“謦欬之間首末已異”“謦欬之際,誅夷立逮者”都是表述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發(fā)生了某事,即形容時間短,表示轉(zhuǎn)瞬之間。《漢語大詞典》未收,當補。
(12)如聞已有往生之緣。而未脫女身。信否。曰。然。昨日符已至。百朋泣曰。祖父昔從公游。今祖母生緣。在公謦欬。茍得轉(zhuǎn)為男。存沒被厚德矣。綱曰。奈事已定何。(《夷堅志·夷堅丙志》卷第七)[9](p422)
(13)嘗劾奏滿臣權重,漢之六部九卿奉行文書而已。滿人謦欬之下,無敢違者,殊非立政之體。(《嘯亭雜錄》卷十)[8](P328)
(14)今達爾札妄自尊大,仿效漢習。每召對時,長跪請命,謦欬之下,死生以之。故故舊切齒,其危亡可立待也。(清《嘯亭雜錄》卷四)[8](P86)
“謦欬”本義為“咳嗽”,《集韻·徑韻》:“謦,謦欬,言笑也?!惫士梢隇檎勑?、談吐。從其“言笑”義又可引申為人的言語行為,在這幾例中即為“言行”義,《漢語大詞典》未收此義,筆者認為當補。
另,《正字通·口部》:“咳,與欬同,嗽也?!薄抖Y記·內(nèi)則》:“升降出入揖游,不敢噦噫、嚏咳?!薄妒酚洝}公傳》:“受其脈書上下經(jīng),五色診其咳術?!惫剩蚌庇謱懽鳌蚌タ取?。
“謦咳”在歷代文獻中使用較少,
(15)晏元獻為留守,以詩題廟中云:“炎宋肇英祖,初九方潛鱗。嘗用蓍蔡占,來決天地屯。庚契大橫兆,謦咳如有聞?!保ā稉]麈后錄》卷一)
(16)然里中少年,聞其謦咳之音,往往逃匿,若匿不及,則俯首恐愧。(《王安石集》卷九十四)[10](P497)
(17)計八中夜,聞有聲甚宏,若老人謦咳然,久而不絕。早起詢之,乃大蟲鳴也。頭大于身,夜?jié)撗ㄖ?,然惟此夕作聲,余寂然?《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二》)[11](P330)
“謦欬”與“謦咳”均被歷代典籍文獻收錄和記載,但在使用上,“謦欬”更占據(jù)主體地位。《說文·欠部》:“欬,屰氣也。從欠,亥聲?!鄙坨读t經(jīng)正字》:“此字經(jīng)典固無所誤……然往往有作‘咳’者。今作咳,沿俗訛?!惫?,“謦咳”一詞使用較少。通過對歷代典籍文獻的檢索,收集和整理,對比《漢語大詞典》所收義項,在“謦”與“欬”兩字本義的基礎上,對“謦欬”一詞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釋義分析,從其“咳嗽”義得到聲音短促,進而引申出“謦欬”的“形容時間之短,轉(zhuǎn)瞬之間”的義項,又由其“談笑、談吐”義引申出“言行”這一義項,增補了《漢語大詞典》的義項缺失。同時又對與“謦欬”同義的“謦咳”進行了例證。
[1][戰(zhàn)國]呂不韋.呂氏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宋]釋道元.景德傳燈錄[M].揚州:廣陵書社,2007.
[3][宋]葉夢得.石林燕語[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古印度]彌勒菩薩說瑜伽師地論.[M].[唐]玄奘法師,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2.
[5][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跋[M].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
[6][明]王守仁.王陽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6.
[7][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8][清]昭梿.嘯亭雜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0.
[9][宋]洪邁.夷堅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0][宋]王安石.王安石集[M].太原:三晉出版社,2008.
[11][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2]王虎,張明輝.從心理域到體貌域——談“悅”詞義的演變[J].中國語文,2016(4).
[13]王虎.東北方言“蹀躞”的詞義分析[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
H13
A
2095-0438(2017)12-0063-02
2017-07-20
李曉婷(1994-),女,滿族,遼寧丹東人,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漢語詞匯。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唐宋科舉詞匯研究”(16BYY123)。
[責任編輯 靳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