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中翼
秋天的況味
——讀歐陽修《秋聲賦》
文丨王中翼
■簡潔、凝練、克制而有分寸的文字如何寫就?文言文篇章是磨練文字功底的必讀之物。在古意中探尋主題的側(cè)面,在古文中聆聽遙遠(yuǎn)的回響。如今,我們的心靈仍能與之共振,激起穿越千年的默契和聲。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曾任翰林學(xué)士、史館修撰、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謚號文忠。歐陽修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lǐng)袖,在散文、詩詞、史傳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尤以散文對后世影響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作有《歐陽文忠公文集 》。
秋聲賦
[宋]歐陽修
歐陽子方夜讀書①,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②,如波濤夜驚,風(fēng)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钅從 钅從錚錚③,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④,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余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蓖釉唬骸靶窃吗崳骱釉谔?,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⑤;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⑥。
夫秋,刑官也⑦,于時為陰⑧;又兵象也,于行用金⑨。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⑩。天之于物,春生秋實(shí),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dāng)殺。
嗟夫!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fù)u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zhì)?,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
原文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
注釋【注釋】
①歐陽子:作者自稱。
②淅瀝:雨聲。蕭颯:風(fēng)聲。以,表并列,而。砰湃:同“澎湃”,波濤洶涌的聲音。
④銜枚:古時行軍或襲擊敵軍時,讓士兵口中銜枚以防出聲而泄露行蹤。枚,形似竹筷,銜于口中,兩端有帶,系于脖上。
⑤栗冽:寒冷。砭(biān):古代用來治病的石針,這里引申為刺的意思。
⑥摧敗零落:摧折,衰敗,凋零,墜落。余烈:余威。
⑦刑官:執(zhí)掌刑獄的官。《周禮》把官職與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稱為六官。秋天肅殺萬物,所以司寇為秋官,執(zhí)掌刑法,稱刑官。
⑧于時為陰:古人以陰陽配合四時,春夏為陽,秋冬為陰。
⑨兵象:古人認(rèn)為秋季有殺氣,故把秋作為戰(zhàn)爭的象征。于行用金:古人用五行配合四時,秋屬于金。
⑩義氣:古人認(rèn)為秋氣是天地“嚴(yán)凝之氣”,是一種“義氣”(正氣)。肅殺:嚴(yán)酷摧殘。
?樂:音樂。商:五聲(宮、商、角、徵、羽)之一。五聲分配于四時,商聲屬秋。西方之音:以四方配四時,秋聲屬西。
?夷則:十二律(黃鐘、大呂、無射等)之一。十二律本為正音的樂器,后來配于十二個月。七月與夷則相配。《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其音商,律中夷則。”
?有時:有固定時限。
?惟物之靈:為萬物的靈長。
?渥然丹者為槁木:紅潤的臉色變得像枯木一樣,指人由年輕力壯變得衰老。渥(wò),紅潤的樣子。
?黟然黑者為星星:烏亮的頭發(fā)變得花白,也指人由健壯而衰老。黟(yī)然,形容黑的樣子。星星,鬢發(fā)花白的樣子。
?奈何:為何。以非金石之質(zhì):指人體不能像金石那樣長久。
(5)缸筒表面外觀質(zhì)量 激光淬火后,缸筒淬火區(qū)無明顯的氧化脫碳現(xiàn)象,表面粗糙度值較低,經(jīng)磁粉無損檢測后表面無微小裂紋現(xiàn)象。并經(jīng)專業(yè)的檢測手段檢測缸筒淬火區(qū)沒有變形缺陷產(chǎn)生。
?戕(qiāng)賊:殘害。
參考譯文▲▲▲
歐陽先生(我)夜里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心里悚然一驚,仔細(xì)一聽,(不禁自言自語)道:“奇怪??!”這聲音初聽時像淅淅瀝瀝的雨聲,其中還夾雜著蕭蕭颯颯的風(fēng)聲,然后忽然變得奔騰澎湃起來,像是江河夜間突然波濤洶涌,風(fēng)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時,聲音鏗鏘響亮,好像金屬撞擊發(fā)出聲響;又像奔赴戰(zhàn)場的軍隊(duì),口中銜枚,快速行軍,聽不到任何號令聲,只聽見有人馬行進(jìn)的聲音。于是我對童子說:“這是什么聲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說:“外面星光燦爛,月色皎潔,銀河明亮,高懸中天,四下里沒有人的聲音,那聲音是從樹林間傳來的?!?/p>
我嘆道:“唉,令人悲傷啊!這就是秋聲呀,它為何而來呢(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聲音呢)?原來這秋天的情景啊,它的色調(diào)暗淡、煙凈云收;它的形貌清朗明凈、天高日明;它的氣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清,山川空曠沉寂。所以它發(fā)出的聲音悲涼凄切,如同悲傷無奈的呼喊哭叫,不可遏止。綠草濃密豐美,爭相繁茂,樹木青翠茂盛而使人愉悅。然而芳草一旦經(jīng)過秋風(fēng)的吹拂,就要變色;樹木一旦與秋風(fēng)遭遇,就要落葉。秋之所以能使草木摧折衰敗,花葉凋零飄落,正是它作為天地之一氣的余威。
秋天,是對應(yīng)執(zhí)掌刑獄的刑官的季節(jié),它在四季上與陰陽相配屬于陰;秋天又是兵器和戰(zhàn)爭的象征,與五行相配屬于金。這就是常說的天地之嚴(yán)凝之氣,它常常以嚴(yán)酷摧殘為意志。自然對于萬物,是要它們在春天萌發(fā)生長,在秋天結(jié)出果實(shí)。所以,秋天在音樂的五聲中又屬商聲,商聲與四方相配是西方之聲,孟秋七月與十二律相配正對應(yīng)夷則之律。商,也就是“傷”的意思,萬物衰老了,都會悲傷。夷,是殺戮的意思,萬物過了繁盛期就會衰亡。
唉!草木是無情之物,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會衰敗凋零。人作為動物,是萬物中最有靈性的。無窮的煩憂煎熬他的內(nèi)心,無數(shù)的雜事勞累他的身體,只要內(nèi)心被外物觸動,就一定會消耗他的精神,更何況常常思考那些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那么他由臉色紅潤的青年變成枯木一般的老人,由頭發(fā)烏亮的盛年變成鬢發(fā)花白的老年,是自然的了。既然這樣,為什么要以并非金石那樣耐久的肉體,去像草木那樣爭一時的榮盛呢?人應(yīng)當(dāng)想一想究竟是誰給自己帶來了這么多殘害,又何必去怨恨這秋聲呢?”
書童沒有應(yīng)答,他已低頭沉沉睡去。只聽得四壁蟲聲唧唧,好像在附和我的嘆息。
悟讀
一葉萌而知天下春,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寒來暑往,四季更替,人們對于時令變化、季節(jié)輪回、時間流逝的感知,往往是從日月星辰的升落、天氣氣候的變化,特別是豐富多彩的物候現(xiàn)象上感受到的。《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里寫道:“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白露沾野草,時節(jié)忽復(fù)易。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p>
可見斗轉(zhuǎn)星移,風(fēng)霜雨雪,草木榮枯,動物遷徙,蟲鳥啼鳴,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從各種感官上提醒著感覺敏銳的人們覺察到時光匆匆的腳步,生命律動的節(jié)奏?!奥苫貧q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保ㄋ巍垨颉读⒋号汲伞罚└鞣N動植物更是以其內(nèi)在的生物節(jié)律感應(yīng)著外部物理時間,形成了地球上豐富多彩的生命現(xiàn)象,這些生命現(xiàn)象又隱秘地關(guān)聯(lián)著四時節(jié)令。“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你看,這首《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就是善于抓住各種物候的特征來表現(xiàn)節(jié)令的演變,歷歷如畫,匯合起來簡直就是一本形象直觀的自然歷法。在中國古典詩歌的寶庫中,這類詩歌可謂俯拾即是。我們暫且就春夏秋冬四季再各擷取一例吧: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唐·劉方平《月夜》)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精簾動微風(fēng)起,滿架薔薇一院香。(唐·高駢《山亭夏日》)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fēng)。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宋·劉翰《立秋》)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宋·蘇軾《冬景》(又名《贈劉景文》)]
真是“春蠶秋熟,歲序依然,木落草榮,時令不失”。然而較之于農(nóng)耕時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們,越來越遠(yuǎn)離田園村野的現(xiàn)代人的感受也許遠(yuǎn)不如古人那么敏感而強(qiáng)烈,甚至于有些淡漠有些陌生了。殊不知,這種感知是那樣的真切、鮮明而生動,觀之有色,聽之有聲,觸之有溫,聞之有香,品之有味,味之動心。它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多姿多彩、大自然的氣象萬千,讓我們賞心悅目,流連忘返,也讓我們觸景生情,感嘆低回。在四季景色中,又以秋天的景象特別讓人傾心凝神,一往情深。郁達(dá)夫說,無論中外詩文,“總以關(guān)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地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yuǎn)、嚴(yán)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guān)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
劉禹錫有詩道:“自古逢秋悲寂寥?!币苍S正是由于對于秋天的這種特別深沉、幽遠(yuǎn)、嚴(yán)厲、蕭索的感觸,我國的文學(xué)中歷來就有一個“悲秋”的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可以說是由楚辭開創(chuàng)奠定的:“悲秋風(fēng)之動容兮,何回極之浮浮?!保ㄇ冻樗肌罚把U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保ㄇ断娣蛉恕罚┧斡竦摹毒呸q》開篇更是動情地詠嘆道:“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悲秋的主題之所以在文學(xué)的長河里回響不已,秋天的物色常常引發(fā)人們深深的悲意,主要是因?yàn)椴菽镜蛄恪⑶锵x哀啼、霜風(fēng)凄緊、天地蕭瑟等鮮明可感的形象強(qiáng)烈地沖擊著人的感官,使人很自然地將天地萬物的陰陽化育、生長衰殺與自身聯(lián)系在一起,將自然界的時間現(xiàn)象與生命個體的生存時間和生命節(jié)律相感應(yīng),從而驚覺到寒暑易節(jié),歲暮將臨,時光飛逝,生命短暫,秋收冬藏,盛衰有時?!盎仫L(fēng)動地起,秋草萋已綠。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晨風(fēng)懷苦心,蟋蟀傷局促?!保ā豆旁娛攀住|城高且長》)因此,人們對秋的感觸,其悲涼感傷的基調(diào)和底色是一致的,但個體又是豐富多彩的,因個體各自的性格氣質(zhì)和生平遭際的不同又呈現(xiàn)出不同的情調(diào)。唐代李子卿《聽秋蟲賦》里概括得好:“時不與兮歲不留,一葉落兮天地秋。況白露之夜遙,聽陰蟲之啾啾。且鳴因夜急,思以秋苦……且蟲之聲也無端,人之聽也多緒。”在這樣的人文背景中,我們才易于理解不同作品的不同特色,從這樣的宏觀語境著眼,我們也許能更好地欣賞歐陽修的《秋聲賦》這篇悲秋的名作。
《秋聲賦》是一篇文賦,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秋,歐陽修時年五十三歲。此時的歐陽修雖身居高位,功成名就,但在二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中,曾屢遭貶黜構(gòu)陷:先是為范仲淹打抱不平被貶夷陵,后又因慶歷新政被貶滁州,四十八歲那年因母喪丁憂剛復(fù)職,又有小人詐稱他奏請裁汰內(nèi)侍,激怒宦官,被誣以他事,差點(diǎn)被貶?;潞锥瘸粮?,內(nèi)心隱痛難消,不免有人生多艱之慨。而他自身一向體質(zhì)孱弱,四十多歲就兩鬢斑白,已顯老態(tài);現(xiàn)在五十多歲了,身體、心態(tài)都已進(jìn)入人生的秋天。秋風(fēng)蕭瑟之中,“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自然而然對秋天有著敏感而特殊的感受,體會到不一樣的秋天的況味,在秋天的萬籟之聲中聽出不一樣的聲息。于是作者“以我觀物”,以“悲秋”為主題,借摹寫令他心驚魄動的秋聲秋景,抒發(fā)人生的苦悶與感嘆。
作者寫秋聲,卻先描寫了自己于秋夜燈下讀書的畫面,先暗顯一個“靜”字:秋夜書房,一人獨(dú)坐,環(huán)境是清靜的,適宜讀書;正凝神細(xì)讀,心情也是平靜的。正是在一片靜謐之中,突然傳來的奇聲異響分外入耳入心,不但打破了夜的寧靜,也打破了作者安寧的心緒。開頭一句,由靜到動,動靜對比,文勢便蓄成了,給人一種秋聲破空而來沖撞身心的聲勢。不但營造出一種驚悚悲涼的氣氛,而且順勢引出對秋聲的生動摹寫。而聲音是無形的,難于狀寫。作者采用一連串的比喻,化虛為實(shí),化無形為有形,鮮明可感地呈現(xiàn)在你的耳目之間。那聲音起初稀疏冷落,如同息列索落(擬聲詞,細(xì)小瑣碎)的小雨,忽而激烈洶涌,如暴風(fēng)驟雨,波濤澎湃;時而高亢響亮,如金鐵互相撞擊;時而低沉雜沓,好像大軍銜枚疾走,秘密奔赴戰(zhàn)場。作者突出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富有沖擊力和感染力,讓人仿佛置身于四面秋聲、秋意無邊的世界里,感覺聲聲入耳,陣陣驚人,凄神寒骨,撼人心魄。
接下來作者著力描寫了秋天的蕭條肅殺,刻畫了一幅黯淡衰敗的景象,解釋上文秋聲產(chǎn)生的原因。在作者看來,凄厲的秋聲只是秋之為狀在聲音上的表征,根源在秋的特性、本質(zhì)上?!捌渌源輸×懵湔?,乃其一氣之余烈?!?發(fā)而為聲,凄凄切切,化而為風(fēng),草木凋零。作者從秋色、秋容、秋氣、秋意四個角度,寫出秋的肅殺和威力。秋色凄慘暗淡,秋容凄清疏朗,秋氣刺人肌骨,秋意蕭條冷落,毫無生氣?!耙晕矣^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融情入景,筆下的景象染上了作者強(qiáng)烈的主觀色彩。
第三段,作者進(jìn)一步展開分析議論,揭示長久以來人們賦予的秋在社會人事上的意義。 古人從“天人合一”的思想出發(fā),把社會人事與天地自然互相配合起來,比如認(rèn)為秋是“天地嚴(yán)凝之氣”,是“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因?yàn)榍锾毂旧淼谋瘺鍪捤?,故用天地、四時之名命名六官(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秋官就是執(zhí)掌刑獄法令的司寇。古代刑官行刑處決犯人都在秋季,所謂秋后問斬。秋天在四季中又屬陰冷的季節(jié),與陰陽相配,故屬于陰。從五行來分,秋屬金,故后世也常說金秋。“沙場秋點(diǎn)兵”,古代興兵作戰(zhàn)也常在秋天,所以秋又是戰(zhàn)爭的象征。這樣,秋天對人來說,意味著悲涼、肅殺、死亡,更加森然可怖了。而宮、商、角、徵、羽五音(五聲)和四時相配,秋對應(yīng)商聲,商聲常用來表現(xiàn)凄愴怨慕之情,故作者把“商”解釋為傷,逢秋易悲,聞聲傷懷。《禮記·月令》說:“孟秋之月,律中夷則?!币簿褪钦f,將十二樂律和歷法相配合,夷則配農(nóng)歷七月。而“夷”,有夷滅、殺戮之意,正吻合物盛則衰,草木望秋而凋的自然規(guī)律。木如此,人何以堪?作者把這些含義層層剖析出來,用意不言自明,而悲秋之意更深更廣了。
至此,作者悲情難抑,不禁直嘆“嗟夫”?!安菽緹o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眱上鄬Ρ龋俗鳛楦星樨S富的萬物之靈長,“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怎能無動于衷呢?紛繁復(fù)雜的社會人事有多少紛擾煩憂讓人身心疲憊,損耗著人的精力,侵蝕著人的身體??!行文至此,悲秋之意似已寫盡。然而作者陡然用“而況”兩字翻進(jìn)一層,一下翻出新意。作者說:“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北緛矸蔡ニ左w已不勝外界的憂勞了,然而偏偏還帶著貪欲去思、去憂一些自己的能力、才智都達(dá)不到的事,拼命去追求功名利祿,這樣當(dāng)然會加速衰老。原來紅潤的面容變得枯槁憔悴,原來滿頭黑發(fā)變得花白蕭疏,就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了。人只有血肉之軀,并非金石之質(zhì),卻為什么想同一歲一枯榮的草木競爭生命力呢?“奈何以非金石之質(zhì),欲與草木而爭榮?”這兩句將人與物對比,就回應(yīng)了上文的“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鼻懊媸前嫡f,這里是明說。到這里作者寫作此賦的真正用意就昭然若揭了,作者是要從草木的摧敗零落轉(zhuǎn)到人身上來,說草木的凋零衰敗是由于外界(肅殺之秋)的摧殘所致,而人的憔悴衰老是由于自我戕害、自我摧殘,那么又何必去恨秋、悲秋呢?——這也正是這篇文賦立意新穎深刻之處?!澳钫l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作者用問句,說得比較含蓄,啟人深思自省,從自我身上找到原因、禍根——人如果總是抱著非分之想拼命追求,心力交瘁,那就是自我戕賊了;而貪欲奢望不止,那就無時非秋了,無時無刻不損害著自我的身心。因此人事憂勞的傷害,比秋氣對草木的摧殘更為嚴(yán)重。那么怎么辦呢?作者沒有說,但言下之意是人應(yīng)該自悲自恨,自我反省,清心寡欲,自求解脫。這里面帶有作者面對現(xiàn)實(shí)的無奈,意圖從煩憂苦悶中超脫出來的意味。秋之聲也無端,而“人之聽也多緒”,這就是作者從秋聲中聽出的秋天的況味,亦即人生的況味。
文中的童子是一個頗可玩味的形象。本來,在賦體“主客對話”的慣常寫法中,“客”往往只是一個借以展開行文,深入寫景抒情的道具式的起線索作用的人物,但本文中的童子的作用遠(yuǎn)不止這些。開頭,作者聞秋聲而悚然,童子卻一派天真,若無其事,作者的悲涼之感與童子的樸拙稚幼形成鮮明對比,對秋聲的兩種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尾聲寫“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不僅照應(yīng)前文,使得思路嚴(yán)謹(jǐn),而且又創(chuàng)造了一種寧靜的氛圍,使得文章又回到了開頭靜夜讀書的環(huán)境、氣氛,這就使全篇有了一個統(tǒng)一、完整、和諧的意境。同時,這種寧靜突出了蟲聲和作者的嘆息聲,不但與文章開頭“聞有聲自西南來者”遙相呼應(yīng),依然緊扣“秋聲”,還以童子“垂頭而睡”的單純爛漫、無憂無慮對比映襯出了自己的徒然嘆息、秋思滿懷,更加突出和強(qiáng)化了作者的深沉苦悶和無限悲涼。在行文上,又使得文章開合有致,脈絡(luò)清晰,波瀾起伏,搖曳多姿,余味無窮。
本文把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熔為一爐,渾然天成。文章駢散結(jié)合,保留了辭賦善用鋪陳排比的特點(diǎn),駢詞儷句與長短散句錯落有致,語言清麗流暢,節(jié)奏有張有弛,富于韻律,抒情氣息濃郁,充分體現(xiàn)了歐陽修在賦體散文上的成就與貢獻(xiàn),不愧為宋代文賦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