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要:幼兒園一日生活皆課程,幼兒教育無處不在,教師應要利用好每一個時間段,做好幼兒教育工作。餐后活動是指幼兒用完午餐至午睡期間所展開的活動,餐后活動是幼兒重要的自主活動時間。那么,如何科學有序地組織活動?觀探討如下。
關鍵詞:中班幼兒;餐后活動;有效策越
一、現(xiàn)狀描述
(一)案例一
時間:10:45-11:30。
地點:中四班。
午餐時間到了,孩子們開始享受這午餐時光。老師管理著孩子的午餐,沒過多久,一兩個孩子吃完午餐,搬著椅子來到走廊上,還不停地問:“老師,今天玩什么?”老師隨意說了一句:“那你們想玩什么?”“雪花片”“看書”……吃完飯和沒吃完飯的七嘴八舌地說?!昂冒桑銈兿胪媸裁淳屯媸裁础焙⒆觽兏吲d地拿著自己喜歡的玩具到走廊上玩。這邊老師對著教室里的孩子說:“注意你嘴里的飯不要掉到地上?!币粫χ彝獾暮⒆诱f:“不要跑來跑去,坐在小椅子上?!眻鼍叭缤瑧?zhàn)場一般混亂。老師真是有心無力。
(二)案例二
時間:11:30-11:50。
地點:中四班走廊。
進餐時間已過大半,孩子陸陸續(xù)續(xù)搬著椅子來到走廊上玩。有的拿著積木,有的拿著圖書玩你追我趕的游戲。有的為了喜愛的積木爭搶起來,“這是我的”“這不是你的,這是我的……”教室里又有孩子大聲喊:“老師,陽陽把飯倒在了地上。”老師心如亂麻,真想自己有分身術。
二、原因分析
(一)活動的隨意性和隨機性
每天的餐后活動都是自由活動,對于寶貴的自由活動孩子們都非常喜歡。但自由活動無老師組織,那幼兒的行為就是散漫和無目的的行為,甚至毫無意義。案例中老師一句“好吧,你們想玩什么就玩什么”頗顯隨意性。餐后活動沒事先考慮和準備,也沒挺醒幼兒遵守規(guī)則,走廊的活動就顯得雜亂無章。
(二)環(huán)節(jié)之間的交叉性
案例中幼兒進餐速度的不一致,導致有的幼兒已經(jīng)在走廊活動,有的還在教室慢慢吃飯。走廊的幼兒興奮不已,嘈雜的聲音充斥著整個走廊,還影響教室里的孩子不能安心吃飯。教室里外的幼兒讓老師不能兩頭兼顧,導致老師在此環(huán)節(jié)指導工作上的兩難。
(三)教師人手不足
中午只有一位老師組織管理,教師一方面要關注幼兒進餐,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又要組織走廊里的幼兒進行餐后活動。案例中老師一會看教室里的孩子,一會瞧瞧教室外的孩子,管理中不免有些心有余力不足。這也是教師人手不夠導致的。
(四)活動空間的限制
教室是幼兒進餐的空間,走廊是幼兒進行餐后游戲的空間。當幼兒漸漸進入走廊這一空間,原本不大的活動空間顯得更加擁擠,再加上無序的活動整個走廊就像“菜市場”。
(五)活動材料的單一性
餐后活動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幼兒因喜愛的玩具而爭搶,案例中就有積木爭搶的情景?!斑@是我的”“這不是你的,這是我的……”材料的單一、不足,導致類似爭搶狀況的出現(xiàn)。
三、餐后活動的組織策略
(一)建立常規(guī),讓幼兒明白可以做哪些事情
對于中班的孩子,常規(guī)的建立需要教室反復說明,如吃玩飯不可以亂跑,安靜的坐在椅子上做事情。教師也可以預設每天的活動內(nèi)容,如周一畫畫,周二看書,周三玩橡皮泥……讓幼兒慢慢養(yǎng)成一個習慣,吃玩飯自己自覺的去做,而不是吃完飯不知道該干哪些事情,也不再需要教師的提醒。
(二)發(fā)揮小幫手的媒介作用
充分發(fā)揮小幫手的作用,培養(yǎng)幼兒勞動的興趣、責任感和是非判斷能力,教師讓小幫手做中間媒介,配合老師做好餐后活動的組織工作(有時也可以讓吃得快的幼兒擔任)。老師可先向小幫手說明工作的具體要求,而小朋友的要求也可通過小幫手傳遞給老師,老師可以通過小幫手把處理的意見傳遞給幼兒或啟發(fā)指導小幫手獨立解決活動中的小問題。同時也可以請小幫手組織其他幼兒進行一些簡單的游戲活動,如念兒歌、講故事、石頭剪子布等。一學期下來,許多小幫手也積累了管理小朋友的經(jīng)驗,已經(jīng)能獨當一面,很好的進行管理了。
(三)劃定區(qū)域,明確可以在哪些地方活動
由于部分幼兒正在吃飯,為了不去打擾他們,規(guī)定好可以游戲的區(qū)域讓這部分幼兒安心用餐,同時又避免吃完飯幼兒亂跑的現(xiàn)象。劃定區(qū)域時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投放不同的游戲材料。
(四)有規(guī)則游戲
在平時教學中可以教授幼兒一些有趣的有規(guī)則游戲,但要求游戲的選擇是活動量較小的游戲,如“山上有個木頭人”,當幼兒念完兒歌“山山山、山山山,山上有個木頭人,不會說話不會動,動動就是小蜜蜂。”后立即擺出一個造型,堅持不動,誰如果先動了就是輸了,這類游戲就比較適宜在餐后進行。還有民間游戲、智力游戲及娛樂游戲等。在平時我們可以教授幼兒一些簡單的民間游戲的玩法,如翻繩、東南西北、抓子、彈球、點點捏捏、翻餅烙餅……,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又如智力游戲中的“看誰接得快”,可以2~5個幼兒圍坐成一個圓圈,第一個幼兒說出任何一個詞,然后第二個幼兒用第一個詞的后一個字作為詞頭,再說出一個詞,依次類推,此類游戲不僅使幼兒體驗到游戲的快樂,又在游戲過程中豐富了幼兒的詞匯,發(fā)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再如娛樂游戲“誰是小熊”在幼兒中深受幼兒歡迎,所以為了符合餐后活動量小的原則,我將游戲的玩法稍作變動,改為幼兒自由結伴,將各自的椅子排成圓形,椅子數(shù)少與幼兒人數(shù)一張,幼兒圍著椅子站成圓形,然后幼兒面對圓心邊唱歌曲邊繞著椅子走,當唱完“小熊就是它”時立即找一張椅子坐下,未坐到椅子的幼兒搬走一張椅子,坐在一邊觀看,游戲再重新開始,對此幼兒的興趣也很高,同時又增進了同伴之間的關系。
(五)轉移指導重心
當大多數(shù)幼兒還在進餐環(huán)節(jié)時,教師的重點應放在對幼兒進餐環(huán)節(jié)的指導上,提醒幼兒正確的用餐方法,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及時肯定和鼓勵;當大多數(shù)的幼兒都進入到自主游戲時,教師就可以把關注的重心轉移到各個功能區(qū)活動的幼兒,對他們活動中出現(xiàn)的情況做及時準確地指導和幫助。
四、由餐后活動的組織引起的思考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一日生活皆教育。孩子的一日生活是由無數(shù)個細節(jié)構成的,在這些細節(jié)中存在著許多有價值的隨機教育的契機,這就需要老師靈活的來處理,將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事情變成有價值的活動,讓孩子隨時都能得到收獲。餐后活動的開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時間的培養(yǎng)和實施。教師在管理上既不能放任自由,也不能一位呆板地管束。給幼兒有選擇的空間,充分調(diào)動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發(fā)揮幼兒的潛在能力,使幼兒的餐后活動科學合理地組織起來,充分發(fā)揮幼兒園的教育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