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彬
摘要:在我國教育體系中,高等職業(yè)教育擔當著培養(yǎng)學生以專業(yè)技能,輸送學生走向專業(yè)技能崗位的責任。隨著學校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和文化多元化對學生的影響,學校對于學生扶貧解困責任增大。本課題以高等職業(yè)院校的扶貧解困機制和高職貧困生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現有制度存在的問題,以及高職貧困生在扶貧解困機制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偏差和不良表現,對于資助制度建設和人文建設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
關鍵詞:高職學生 扶貧解困 機制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3-0009-02
在黨和國家致力于發(fā)展高等職業(yè)教育,國家的建設和發(fā)展急需大批實用型、專業(yè)技能型勞動大軍的當前形勢下,我國高職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凸顯,高職教育發(fā)展勢頭強勁。發(fā)展高職教育包括發(fā)展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各個方面,就教育資助體系來說,雖然在高職人的積極努力下正在日趨完善,但就扶貧解困體系來說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必須盡快完善。目前高職院校主要采用“獎、助、貸、勤、補、減、免”的方式對貧困學生予以助學,同時也還有一些雖然不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能夠對貧困學生起到一定幫助作用的途徑。但是,隨著學校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和文化多元化的影響,貧困學生的價值觀不穩(wěn)定,心理復雜,使得高職學生扶貧解困機制在某些方面遭遇挑戰(zhàn),必須予以新的認識和新的調適。
一、高職院校學生扶貧解困機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職學生的來源較之普通高校和重點高校學生的來源來說,處于我國居民生活最低生活水平線家庭的學生比例要大的多,尤其是來自于農村低層次生活水平家庭的學生比例大。因為多數高職學生是在家長和本人衡量家庭經濟承受能力,難能付出高標準的學費和生活費,希望能夠學得一技之長,在畢業(yè)后盡快謀得就業(yè)崗位,改變個人和家庭生存現狀的現實選擇。在這樣的情況下,高職院校的學生較之普通高校和重點高校的學生來說,其家庭為生活貧困家庭的人數要多得多。
一直以來,高職院校在積極謀求發(fā)展的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的扶貧解困工作,逐漸形成了對于貧困學生的以“獎、助、貸、勤、補、減、免”為主要形式的扶貧解困機制,這種扶貧解困機制對于貧困學生完成學業(yè)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中的合理成分是主要的,不容否定,當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但經過實踐的檢驗和社會發(fā)展中所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的考驗,也明顯感受到這種扶貧解困機制中的不足和必須予以調適的問題。毋庸置疑,學校的扶貧解困機制是面向貧困學生的,是為貧困學生乃至他們的家庭送去黨和國家的溫暖,送去學校的關愛的人文關懷的舉動,這種機制不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將是高職學校辦學中的長期采用的運行機制。因此,存在的問題必須加以分析和認識,一起從中看到問題的癥結,針對于破解癥結制定出新的更為有效的更能夠達到目的的對策。
那么,從實踐中感受到的高職學校對于高職學生扶貧解困機制運行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呢?
其一對于貧困學生的認定問題。由于每一名家庭困難學生的家庭情況、收入來源、成員組成、成員現狀以及當地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會有所不同,且家庭貧困因素會出現動態(tài)性變化,所以,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造成了很大的阻力,認定不準,扶助就會有偏差,效果上就難于體現出在學生心理感受上的公平公正,在學生扶貧解困程度上的最大受益。其二國家助學金是高職院校學生扶貧解困的主要途徑,發(fā)放金額大、發(fā)放范圍廣,很受學生的關注,但國家助學金評審機制和監(jiān)控機制存在一定的問題,具體到評審流程、評審辦法、操作部門、發(fā)放、監(jiān)控監(jiān)督等環(huán)節(jié),都需要進一步研完善。其三扶貧解困機制“輸血”性,缺乏“造血”性,給予貧困學生以物質上的輔助是必需的,是在解決燃眉之急,但是,在“授之以魚”的同時,忽視了“授之以漁”,也是高職學生扶貧解困機制的不足所在。
二、完善高職院校學生扶貧解困機制建設的對策
1.借鑒相關經驗,解放思想
對貧困大學生助學在各個國家都實行了這種政策,高職學校相關領導和具體工作人員應關注這方面的動態(tài),善于學習、解放思想,引以為戒。從西方國家對于貧困打大學生的資助方法看,主要有:無償性資助、有償性資助、推遲付費性資助等。以美國為例,經過長期演變,美國形成了多層次、多目標的混合資助制度,其資助資金來源具有多元化特點,助學金、獎學金、半工半讀和貸學金是構成美國資助體系的四大支柱。美國對于貧困大學生的資助體系具有期限長、安排靈活、約束力強的特點,而且服務體系和信用體系完備。但從總體上看,西方國家的高校扶貧解困機制主要側重于資助,而對于資助的育人機制體現不足。
國內學術界對于普通高校扶貧解困和資助機制的研究正在廣泛開展,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就國內學術界的普遍觀點看,在堅持“以人為本”理念下,我國大學生扶貧解困機制尚處于完善機制的狀態(tài),在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的前提下,確實存在一定的缺失和不足。所以,目前從本科高校到高等職業(yè)院校,對于扶貧解困機制的完善都需要解放思想,采取更適宜的對策。
2.認真摸底、動態(tài)確認需要幫扶的困難學生
要認真做好對困難學生的摸底調查工作,在調查摸底的過程中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確保應當得到幫扶的困難學生獲取機會。為此,需要避免發(fā)生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要避免發(fā)生“形象工程”式的做法,也就是考慮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慮較少,而以此來為領導“臉上貼金”的想法很多的現象,使我們本真的扶貧解困成為了“有心人”獲取政治資本的途徑,既把解困扶貧工作變了味,又使困難學生寒了心;另一方面是要避免“順手人情”的情況出現,就是把一些有關系的且并不困難的學生,當做了扶貧解困的對象,把扶貧救困的政策當做了人情而隨手相送,不僅“兒戲”嚴肅的解困扶貧工作,也滋長了不正之風。
同時,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采取動態(tài)式認定辦法,即改變一經確認,一管貫底的認定辦法,將學生能夠提供到學校的相關證明材料作為評定學生貧困程度的基本材料,同時,校方要建立與學生家庭、學生居住地主管單位的聯系,定期了解貧困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變化。同時,在學生中堅持經常性的訪談做法,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了解來佐證學生的貧困狀態(tài),力爭做到公平公正地了解每一名貧困學生的貧困狀態(tài)。
3.注入資金,積極解決貧困學生的燃眉之急
一應拓寬扶貧解困資金的來源,確保這項工作成為“有源之水”。如果解困資金僅靠學校一方從“牙縫里”擠出,那么顯然是杯水車薪無濟于事的,這需要政府的投入,更需要社會各方力量的有力支援。學校應當積極主動向政府反映面臨的實際問題,力爭在政府的資金撥付上能夠加大力度,使得困難學生的扶貧解困工作獲取足夠的滋養(yǎng)。與此同時,學校還應當積極引進社會的力量來幫扶對困難學生的解困扶貧,比如說,向大企業(yè)介紹面臨的實際情況,爭取能夠以公益贊助的形式,向學校貼補一些扶貧解困的資金。再比如,與福利部門聯系,爭取將學校扶貧解困問題納入社會的福利范疇,使學校的扶貧資金能夠得到另一種合法來源。我們還可以用學校擔保的形式,來向銀行為學生征求助學貸款,以學生的畢業(yè)證書為抵押(在學生招聘崗位時,由校方出具情況說明,這樣的做法應當得到社會的支持),在學生就業(yè)后予以償還,為困難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二應采用合理的資金發(fā)放方式。對于已經籌措到的扶貧款項,還需要以一種適當合理的方式發(fā)放給困難學生,為此,可以采取直接給予和鼓勵給予的兩種辦法。所謂直接給予,就是按照一定的標準,以直接給付的形式發(fā)放到困難學生的手中。所謂鼓勵給予,就是用爭取到的扶貧資金專門設立困難學生獎學金,在每個學期開學之際,將品學兼優(yōu)的困難學生作為獎勵對象,既為這樣的學生解決生活困難,又可以在學校培育出敦品勵學弘毅致遠的良好風氣。
4.授之以漁,為困難學生創(chuàng)造能夠獲取經濟收益的機會
一要在學校范圍內為困難學生提供勞動創(chuàng)收崗位。經過通盤的研究和考慮,困難學生所在的學校應當把一些勞動強度不大、技術能力要求不高、適合學生課余時間開展的勞動崗位拿出來,交給困難學生來承擔,使困難學生獲得憑自身的勞動來獲取收益的機會。在此方面應當注意如下兩個問題。一個是為困難學生提供勞動崗位的問題,也就是拿出什么樣的崗位以及拿出多少個崗位的問題,為此,一方面需要做好學校解困扶貧年度規(guī)劃,以確保學校對困難學生的解困扶貧工作能夠按部就班得到有序開展,避免因為考慮不周而導致手忙腳亂情況的發(fā)生,杜絕用學生勤工儉學的辦法來減少學校雇工的問題發(fā)生,也就是名義上是為困難學生解決困難,實際上卻減少應有的雇工,以此來減少學校的勞務支出。為了避免此類問題的發(fā)生,就需要對在學校開展勤工儉學的困難學生實行與社會同工同酬的待遇,甚至需要把雇工應當給予的“五險一金”的支出,折算成工資額度,發(fā)放給勤工儉學的學生。
二要為困難學生積極爭取社會上的勤工儉學的崗位。在鼓勵困難學生走出去到社會上尋求勤工儉學的機會的同時,學校還應當做到這樣的兩個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是幫助學生來做,比如說,與學校開辦專業(yè)有關聯的企事業(yè)部門開展共建單位式的關系,商請共建單位拿出一些實習性的崗位,讓已經掌握一定技能或從業(yè)知識的困難學生走上這樣的崗位,使他們既能夠提前得到工作崗位的鍛煉,又可以因此獲得勞動收益;另一方面是在學校設立有專人負責的勤工儉學學生權利保護部門,專門為學生提供應有的法律政策知識咨詢,同時幫助有勞務糾紛的勤工儉學的學生,來維護正當合法的權利。
5.強化職能監(jiān)督,確保扶貧解困工作合法開展
我們需要強化多種形式的監(jiān)督機制建設,以確保對困難學生的幫扶工作有序開展合法進行,同時也要避免因此而產生腐敗問題。所以,應當在學校方面建立專門的監(jiān)督部門的基礎上,在定期開展有效工作的情況下,既要適時向有關部門公布扶貧工作的開展情況,又要公布扶貧資金的發(fā)放情況,確保扶貧工作在陽光下運行。更為關鍵的是,應當積極科學合理發(fā)揮政府職能部門的作用,成立巡查組織,定期對學校的扶貧工作開展巡查,幫助學校查找問題,對于存在的嚴重問題,就需要采取應有的手段,以此大力阻斷腐敗的根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7(22):11-13.
[2]曾晨.做好“心理扶貧”工作 推進和諧校園建設——對高職院校特定學生群體“心理貧困”問題的思考[J].黑河學刊,2011(12):153.
[3]吳斌,趙蘭英.和諧校園建設視野下完善高職院校助困體系的思考[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25(1):105-108.
[4]趙振濤.淺談高職院校貧困生心理困境及解困對策[J].青年與社會:下,2015(4):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