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長春 呂敏
摘要:奧蘇泊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強調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認知結構的發(fā)展。對中學生物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將著重探討如何基于有意義學習理論指導教師完成教學前、中、后三個階段的設計。
關鍵詞:有意義學習 生物教學 教學設計
一、有意義學習理論概述
有意義學習理論是奧蘇泊爾根據(jù)學習材料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知識的關系而提出的。他認為有意義學習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概念建立非人為、實質性聯(lián)系的過程,其心理機制是同化。奧蘇泊爾還提出,有意義學習需具備如下條件:第一,在認知維度上,學習內容本身具有一定的邏輯意義,并且能夠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知識建立聯(lián)系:第二,從情感維度上.學生需要有一種有意義學習心向,能夠在心理上積極主動地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
二、基于有意義學習理論的教學設計分析
著名媒體技術專家克拉克說過,“是教學設計,而不是用來傳遞教學的媒介,決定了學習者的學習”。因此要完成有意義學習對生物教學的指導意義,研究如何利用理論指導實踐、結合生物學科特點進行教學設計十分關鍵。下文將探討基于有意義學習理論如何進行生物學科教學前、中、后三個階段的設計。
(一)教學前:分析有意義學習的條件
教學前。教師不能拘泥于一節(jié)課的內容。需要整體把握教材并理解教材內容、特點及結構體系,幫助學生搭建同化橋梁,并了解學生的前概念知識,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和發(fā)展水平,確定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二)教學中:運用有意義學習策略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利用學生學習內驅力,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完成新舊知識間的鏈接,幫助學生實現(xiàn)有意義學習。
1.注重教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加強學習動機內驅力
生物知識應該是貼近生活的。生活亦是生物知識重要的應用場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提供日常生活素材作為教學情境。以加強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聯(lián)系。增進學生與知識間的熟悉度。增強學生學習動機內驅力。幫助學生形成有意義的學習心向。例如,在《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芬还?jié)中,為解釋細胞吸水、失水現(xiàn)象,教師可提出這樣的問題:“包素餡水餃時常有水分滲出,水分從哪里來?”;“瓜子嗑多了,嘴巴會變皺起皮,這是什么原因呢?”以此進行情境導入,貼近生活,加強學生認知的內驅力,使學生形成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2.提供先行組織者。促升知識的遷移能力
先行組織者能夠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已有認知結構中與新知識有關的其他知識,提供腳手架,在“已知”與“須知”間搭建橋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選擇合適的先行組織者并對其呈現(xiàn)的順序進行合理安排。同時教師要注重多種先行組織者的綜合呈現(xiàn)。例如,在《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一節(jié),講解影響酶活性條件時,教師提供陳述性先行組織者,向學生講述在切洋蔥時。洋蔥會釋放出一種叫作蒜氨酸酶的酶類物質。這種酶便是引起我們流淚的原因。將洋蔥浸入熱水中3min或放在冰箱保鮮室冷藏幾個小時再切,可以改善切洋蔥流眼淚的狀況?!盀槭裁礋崴薪莼虮渲欣洳匾欢螘r間會解除切洋蔥流眼淚的困擾呢?哪些因素影響了蒜氨酸酶的活性呢?”通過提問幫助學生搭建新舊知識間的橋梁。
3.教學后:減負精練,構建知識網絡
教學前,教師已了解學生的前概念知識,并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同化橋梁。教學后,教師要精選練習,加強對概念的辨析,防止新舊概念的混淆。另外,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總結歸納,自主構建知識網絡,加強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避免機械記憶,實現(xiàn)有意義學習。
三、結語
1.適度把握深度與廣度。預設學生發(fā)展渠道
教師傳授新知識時,一定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關注學生最近學習情況,適度把握學習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在生物教學中。教師還應注重現(xiàn)階段學習內容與之后所學內容的聯(lián)系,為以后的學習做好鋪墊,為學生預設發(fā)展渠道。
2.合理利用認知沖突。拓展學生認知結構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分析教材時。注意把握學習內容的邏輯性。充分考慮學生原有認知水平。合理利用認知沖突,搭建同化橋梁。針對不同的學習類型,教師應選擇合適的先行組織者,并選擇合理的教學策略與方法,促進知識的順應,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3.及時進行反饋。增強學生的附屬內驅力
德國著名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苯虒W過程中,教師需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的反饋,給予針對性、啟發(fā)性的評價,鼓勵學生自主完成實驗,提升學生的附屬內驅力。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