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理直
(廣東警官學院 廣東廣州 515000)
中國當代警察身份認同問題探析
——體制、文化、社會環(huán)境視角
趙理直
(廣東警官學院 廣東廣州 515000)
在當代中西文化、新舊文化不斷激烈沖突的歷史時期,在中國傳統(tǒng)價值理念不斷解構,新的價值理念尚未完善建構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當代警察在身份建構和身份認同中面臨沖突、矛盾和困惑。通過田野調查和深度訪談,采用質性研究方法,歸納出中國當代警察身份沖突的四個方面,分別是:警察是什么;“犯罪終結者”和“社會工作者”;“危機化解者”和“旁觀自保者”;“執(zhí)法權威”和“弱勢草根”并從社會環(huán)境、體制、文化視角分析其形成機制。
警察身份認同;沖突;體制;文化;社會環(huán)境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社會結構日益復雜,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呈現(xiàn)出日趨凌亂復雜的碎片化特征。爆炸式的信息量和飛快的知識更新速度不斷沖擊著現(xiàn)代人的認知理念,帶來了自我認知的困惑?,F(xiàn)代社會中,人們更容易迷失自我,也更難建構清晰的身份,人們對身份認同的渴求也超越以往任何時代?!拔沂钦l”,“我在社會中如何扮演自己”是每個現(xiàn)代人迫切需要明確的人生主題。另外,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環(huán)境和政治環(huán)境會對身份認同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或者直接導致身份沖突。當代中國正處于深化改革的特殊歷史時期,國民的身份認同和建構問題尤其突出。本文選取中國當代警察作為研究對象,從體制、文化和社會環(huán)境的視角剖析當代中國警察在身份認同中存在的困惑,分析造成身份沖突的原因,希望為當代中國警察的職業(yè)身份建構提供參考。之所以選擇警察作為身份認同的研究對象,是因為警察這個職業(yè)的特殊性,警察隸屬于整個國家行政管理系統(tǒng),職業(yè)和社會連接非常緊密,業(yè)務嵌入到社會結構的各個層面,同群眾正面接觸機會最多。因此,警察職業(yè)受社會發(fā)展變革的沖擊和影響非常大,警察群體面臨的身份認同困惑比其他群體更顯著。
身份研究是一個跨學科概念,是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文化人類學等多個學科的基本研究領域,比較著名的研究理論有社會學視角的“現(xiàn)象交互理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社會心理學視角的 “社會身份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社會自我分類理論”(Social 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
(一)現(xiàn)象交互理論。
現(xiàn)象交互理論認為人的自我認知是根據(jù)和他人及環(huán)境的互動來完成的,人能夠感知外在對自我的評價、期許和標準并及時作出自我調整,扮演適合的身份。美國社會學家米德(Mead)關于“本我”(self)“自我”(I)“他我”(me)的解讀通常被認為是身份研究的發(fā)端。“本我”是人們基于社會結構和社會經驗建構對自身的普遍認知?!白晕摇笔侨藗兓谒藨B(tài)度的反應;“他我”是人們假設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1]。米德的貢獻在于清晰指出身份是伴隨著社會分工和人際互動產生的社會化存在。高夫曼(Goffman)指出,人們會根據(jù)同他人互動反饋的主觀判斷確定身份扮演的過程,人會有意圖地控制自己的言行以符合自身社會身份的需要。高夫曼將社會比喻成一個舞臺,人人既是演員又是觀眾,身份是在演員的表演和觀眾的反應不斷交互中產生的[2]。米德和高夫曼奠定了“現(xiàn)象交互理論”的基礎,這也是社會學視角研究身份的理論基礎?!艾F(xiàn)象交互理論”認為人對自我的認知是建立在和他人互動的基礎之上的,人們會根據(jù)他人的態(tài)度反應來扮演和管理自身的身份。柯林森(Collinson,2003)指出,反身性不僅能讓我們反思了解自我,而且能讓我們通過人際互動知道他人是如何看待我們的,通過和他人的類比和對比確認自己的身份[3]。身份建構是人們根據(jù)和他人不斷的人際互動進行角色扮演的過程。布魯默(Blummer)指出身份是可以被建構和解讀的,身份產生過程即是人們根據(jù)社會認知對自己和他人身份進行意義解讀的過程[4]。身份是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生的。身份的存在依賴于人際互動,也依賴于具體背景和環(huán)境,身份認同的理想狀態(tài)是自身認知和外在的評判標準和社會期望一致。
(二)社會身份理論。
泰弗爾(Tajfel)的“社會身份理論”關注身份形成的動機及社會群體背景下的身份形成過程。泰弗爾認為,“社會身份是個體對他作為社會某一個群體成員身份的了解掌握及價值觀和情感方面同群體身份的連接”[5]。社會身份很大程度是人們隸屬的組織和職業(yè)賦予的。在社會結構中,個體隸屬于不同的群體和組織,因此,“社會身份是多重的,而且在不同的時間和情境下展示不同的顯著身份”[5]。“在特定的情境或者某一人生階段,某一個社會身份要明顯重要于其他身份”[6]。個體的不同身份是分等級而存在的?!爱斈骋粋€身份從外部獲得的認同和支持越多,這個身份的等級越高,某一個身份越重要,在特定情境下也越容易被喚醒”[7]。
(三)社會自我分類理論。
特納(Turner)等的“社會自我分類理論”認為,“不同水平的自我歸類形成了人們的個人身份和社會身份,具體的社會情境對身份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皞€人身份”是個人根據(jù)自身和他人的差別建構的獨特的自我;“社會身份”是個人根據(jù)自己分享所屬群體的相似性及同其他群體的差異性進行比較后建構的自身所屬的社會類別。作為某一社會特定群體成員身份要重要于個人身份[8]?!靶纬缮鐣矸莸倪^程中,群體內的相似性和群際間的差異性得到強化”[9],個體作為某一群體成員的社會身份通常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身份。
綜上所述,不管身份是建立在群體分類或角色扮演的基礎上,身份建構本質上是一致的[10]。身份概念和社會建構,人際互動,角色扮演,社會分類,及背景環(huán)境都有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身份是人類社會化的產物。身份是多重的,不穩(wěn)定的和變動的,綜合存在于自我認知的多個維度里面。身份認同是人類自我確認的需要。人們?yōu)榱送瓿勺晕掖_認會有意識的根據(jù)社會期望和自我愿望來建構自身不同的身份[11]。身份建構的過程是伴隨著主體不斷根據(jù)和他人的互動及外在環(huán)境變化進行的選擇和角色轉換的過程。身份認同的過程包含著不斷的人際互動,反饋,比較,價值理念的沖突,妥協(xié),調整,內化的過程。當個體的身份扮演和社會普遍認同的身份標準不一致,或者具體情境下身份扮演和身份轉換失敗,身份認同不一致或身份沖突的問題就會產生。身份認同困惑問題是在輕微的身份認同不一致或激烈的身份沖突過程中產生的。
本文在研究身份認同困惑問題時,會模糊學科邊界,借鑒并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的身份理論進行闡釋解讀,我們也會特別關注時代背景、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價值理念對身份認同的影響。即在當代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下,在中西文化,新舊文化不斷激烈沖突的歷史時期,在中國傳統(tǒng)價值理念不斷解構,新的價值理念尚未完善建構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當代警察在身份建構和身份認同中面臨的沖突、矛盾和困惑。具體研究內容包括三個方面:警察職業(yè)自我認知和社會的職業(yè)角色(role)期待的矛盾、警察身份代表的社會地位(status)和所屬的社會階層的困惑、警察身份的賦權問題的障礙。
本研究的原始材料來源于田野調查和一對一深度訪談,筆者在兩個月的田野調查中先后進入四個派出所。第一個是坐落在某一線城市某商業(yè)中心的大規(guī)模一級派出所,此派出所以工作量大,工作效率高著稱。筆者在該派出所進行了為期兩個星期的調研,作為工作人員全程參與出警、執(zhí)勤、值班、調解等工作。第二個是坐落在CBD商業(yè)中心的中等規(guī)模派出所,該派出所是全國執(zhí)法文明示范單位,警員綜合素質較高。筆者在該派出所進行了為期三個星期的工作,作為工作人員全程參與所內工作。第三個是位于一線城市城鄉(xiāng)結合部的中等規(guī)模派出所,該派出所轄區(qū)內城中村林立,還有尚未解決糾紛的拆遷改造回遷小區(qū),治安狀況復雜,上訪問題突出。筆者作為調研人員在該派出所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實地調查,主要是跟隨接出警,觀察、訪談。第四個是位于二線城市商業(yè)核心區(qū)的規(guī)模一級派出所,該派出所是地區(qū)幸福警營建設示范單位,業(yè)務繁忙。筆者作為參觀者兩次來到該派出所,進行參觀學習,同時開展實地觀察和民警訪談工作。一對一的深度訪談是本研究獲取原始材料的重要方法,筆者在七個月的時間里,先后對39位警員進行了一對一深度訪談,訪談對象涵蓋了不同職位、部門的在職警員。其中機關警員9人,負責行政管理和業(yè)務督導工作4人,督察工作3人,信息處理工作1人,后勤保障工作1人?;鶎泳瘑T30人,其中基層正職領導6人,副職領導8人,政工領導4人,社區(qū)民警7人,其他5人。由于輪崗機制,很多訪談對象同時具有在機關和基層工作的經驗。訪談均是一對一私下進行,時長最低一個小時左右,訪談問題設置比較開放,根據(jù)訪談人的情況隨機提問,具體訪談問題見附表。本文采用質性研究方法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通過對調查筆記和訪談筆記的多次沉浸式研讀比對,筆者進行了三次系統(tǒng)的主題提煉,形成了四個關于警察身份認同困惑方面的主題。分別是涉及職業(yè)身份界定的“警察是什么”,涉及職業(yè)工作定位的“犯罪終結者”和“社會工作者”的身份困惑,和職業(yè)角色扮演相關的“危機化解者”和“情況處置員”的角色扮演困惑以及和職業(yè)社會地位相關的“執(zhí)法權威”和“弱勢草根”的身份沖突。
(一)“警察是什么”?
這個問題涉及對警察職業(yè)身份的基本界定,也決定了警員在警務工作中的自身定位,進而決定警員自身的價值認同。訪談過程中,有8位被訪談人清晰界定了他們對“警察”概念的認知。
“警察就是國家的暴力工具,無條件聽黨指揮,維護政權穩(wěn)定,維護社會穩(wěn)定?!?/p>
“警察就是一個職業(yè),……就是打工仔,給政府打工的打工仔”
“警察就是政府的保安。暴力工具根本談不上。暴力工具有威懾力,可以鎮(zhèn)壓,有權力的?,F(xiàn)在又強調文明執(zhí)法,服務群眾,微笑服務什么的?,F(xiàn)在群眾的素質根本達不到進行文明執(zhí)法的程度。你文明、他不文明,怎么微笑服務?警察就是在干保安干的事情,而且是高級保安,又要伺候好主子,又要文明管理?!?/p>
“警察是政府的暴力工具,是鞏固執(zhí)政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p>
“說的不好聽點,警察就是政府的鷹犬,就現(xiàn)在這形式,應該說是拔掉了爪牙的鷹犬?!?/p>
“警察就是暴力(執(zhí)法機關),就是政府的手腳刀槍。槍是武器,不能自己扣扳機,我們就等著政府扣扳機,我們朝目標發(fā)射子彈就可以了。”
“警察是政府的一部分,一旦有危機發(fā)生,警察是政府防御的第一道墻?!?/p>
“警察是……孤獨的斗士,專門給政府背黑鍋的”
“警察就是萬能機,政府和公眾隨便用,而且不能出錯?!?/p>
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警員非常清楚自身的職業(yè)定位、職責和社會功能。警察的職責就是維護執(zhí)政黨的統(tǒng)治,警察作為政府的暴力工具的功能得到了警員的高度認同,服從性和強權性得到了警員的認可。從現(xiàn)象交互理論角度來解釋,警員對職業(yè)身份的解讀是在和外界的不斷互動并參照外界的信息反饋的基礎上得到的。從訪談結果看,警員對自身職業(yè)的認知偏重職業(yè)的政治功能,這種身份認同更關注的是警察作為政權保衛(wèi)者的社會角色,而弱化了打擊違法犯罪的社會治安管理者的角色。身份的界定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立場不同,對身份的解讀完全不同。在政府的角度,警察是國家暴力工具;在公眾的角度,警察是國家公務員,是人民公仆;在警察自身的角度,警察本應該是社會治安穩(wěn)定的保障者,是代表國家公權力的執(zhí)法者。然而,縱觀警員對自身身份的解讀,我們可以看到,警員對自身身份的認知和政府完全一致,職業(yè)身份的建構完全參照政府的態(tài)度和互動反饋;公眾的態(tài)度、互動反饋及職業(yè)的社會功能基本被忽略,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警察作為國家執(zhí)法人員和服務公眾的政府工作人員的身份認同的弱化。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集權制的政治體制產生強權文化,政府擁有各種社會資源的絕對主導權,政府和公眾之間屬于不對等的管理和被管理關系。警察組織隸屬于政府,而且是絕對依附關系,警察的職業(yè)身份認同必然參照政府的認知。另外,警察文化本身具有強權性的特點,當它和當代中國的集權文化結合后,就會演化成官本位主導的霸凌文化。在警員的職業(yè)身份建構的過程中,警察會主動參照政府的觀點,將職業(yè)角色預設為暴力工具和管理者。因此,警察在扮演執(zhí)法者和社會治安管理者的身份時,會理所當然的認為他們和公眾之間是不平等的,警察和公眾的關系被解讀成管理和被管理關系,而非服務和被服務關系。相應地,多數(shù)警員認為公眾應該無條件服從和配合警察的工作。在中國當代警察的職業(yè)身份認同中,“暴力工具”是核心身份,“社會管理者”是主要社會身份,“人民公仆”則被弱化成宣傳身份,有名無實?;蛘咧v,警察沒有很好的建構“人民公仆”的身份認同。當代警察的這種職業(yè)身份認同的優(yōu)點在于,警察組織對政府具有高度的忠誠度,在執(zhí)行政府命令時,具有絕對的服從性和高效性。在實際的警務工作中,警察在扮演為人民服務和為政府服務角色產生沖突時,雖然會產生潛在的身份認同不一致,但警員會迅速做出身份選擇,高度認同自身代表政府的身份,果斷確認自身保衛(wèi)政權、堅決維護政府的利益的“暴力工具”的功能,即使政府的行政命令沒有具體法律依據(jù)作為保障或本身行政命令發(fā)布不當時。從社會身份理論角度解讀,警員的身份等級序列排序中,暴力工具處于最高等級,明顯高于執(zhí)法人員和人民公仆等其他職業(yè)身份。
從調查數(shù)據(jù)中,我們發(fā)現(xiàn)警員在對身份排序過程中也存在輕度壓抑和思想斗爭的過程。警察作為“暴力工具”和“人民公仆”“國家執(zhí)法人員”身份產生沖突的時候,警員會通過牢騷和抱怨來緩解身份認同不一致。
現(xiàn)在是社會轉型時期,政府的管理也不是很完善,不能讓人人滿意,執(zhí)法環(huán)境比以前惡劣多了。警察代表政府,老百姓不滿意政府,也就反感警察,所以執(zhí)法的時候不配合、挑戰(zhàn)警察權威,把怨氣都撒警察這了。
我認為聽黨指揮是正確的,高層的方針、政策導向都是非常英明的,只是在這個方針政策貫徹執(zhí)行的過程中,存在很大的問題。警察沒權對執(zhí)行的任務進行選擇、決斷,服從性是最高指針。那地方政府行政行為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與民爭利、違規(guī)、粗暴行政),警隊成了首當其沖的暴力工具,也成了群眾指責、謾罵的替罪羊。
現(xiàn)在的領導都不想找麻煩。群眾和警察有沖突,沒大問題就壓下去,算了。要處理,肯定是處理自己人容易,長期積累下來,基層肯定有怨氣,……有的非警務工作,警察到場也無法解決問題,沒有執(zhí)法權,但卻要承擔責任,對后果負責。這是什么道理?……現(xiàn)在的體制,你都懂的,下級只能被動服從,一旦執(zhí)法,不要說執(zhí)法,就是執(zhí)行上級命令出現(xiàn)問題,最后也是下級背黑鍋?,F(xiàn)在當警察,哪里有職業(yè)安全感,以前的鐵飯碗不在了。
現(xiàn)在很多政治任務,各種保衛(wèi)、維穩(wěn)等任務不定時要加班,而且有的時候還要抽調警力,很多時候基層根本沒有辦法應付。今天派出所要二級防控備勤,所有的警員全部都要值班,那么正常值班的同事第二天上午都沒有辦法休息,有的時候一搞就一個星期,這根本不符合實際,也沒有辦法實現(xiàn),哪個警察能七天二十四小時不睡覺,機器人啊?!緛砩鐓^(qū)民警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這邊一搞二級響應,全部人都抽調巡邏去了,社區(qū)誰管,出了事情還要民警自己負責,沒有道理嘛。
從訪談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警員抱怨政治任務耗費警力,額外增加警察的工作量。這其中暗含了一個潛在邏輯,警察在做很多并不是應該警察做的工作,政府額外增加了警察的工作量,而且讓警察變成了政府的替罪羊。這種無奈反應出警員對自身職業(yè)身份的另一個覺知,警察是“國家執(zhí)法人員”,作為國家執(zhí)法人員應該是有自主性,權益應該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只是當前的政治環(huán)境犧牲或者一定程度上剝奪了警察作為國家執(zhí)法人員的權利。參照政府的立場,警察的身份就是暴力工具和強權機器;面對公眾,警察才算執(zhí)法人員,“國家執(zhí)法人員”的身份是相對存在,在身份等級中,“暴力工具”的排序永遠高于“國家執(zhí)法人員”。從身份賦權的角度來看,公眾對警察的身份只有微弱的賦予權,政府才擁有對警察身份的絕對賦予權,警察只有絕對服從和依靠政府,認同政府的身份賦權才能生存和發(fā)展。另外,警察身份的賦權雖然以相關法律為基礎,作為“國家執(zhí)法人員”的身份得到了法律保障,但存在身份賦權不完全的問題。訪談數(shù)據(jù)顯示,警察身份受行政的左右非常大,很多警方行動純粹是為了配合政府,而非管轄權限內的執(zhí)法行為。警察的“國家執(zhí)法人員”、“治安管理者”的身份賦權,偏重強調執(zhí)法權力,缺乏警察執(zhí)法權益保障機制。當警員正常執(zhí)法權受到挑戰(zhàn)的時候,維權難也成為一個突出問題。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基于當代的政治環(huán)境,中國警察無意識中強化自身作為政府“暴力工具”的身份認同,但卻沒有很好的建構自身作為“人民公仆”的身份認同,作為“國家執(zhí)法人員”的身份認同也沒有得到完全發(fā)展,因此,“國家執(zhí)法人員”的身份會不自覺和“暴力工具”結合,演變成政府的“強權機器”。這種身份認同會直接影響警察的執(zhí)法表現(xiàn),忽視公眾訴求,強勢執(zhí)法,執(zhí)法態(tài)度惡劣等問題都側面反應了警察身份認同中“人民公仆”角色建構的不完備,“人民公仆”的身份變成一種粉飾性的象征,沒有很好地得到警員的內在認同。
(二)“犯罪終結者”和“社會工作者”。
中國當代警察身份認同困惑的另一方面來自對自身職業(yè)定位方面的質疑。對警務工作性質的解讀,反應了中國當代警察激烈的職業(yè)身份沖突。這種身份沖突表現(xiàn)在警察對自身職業(yè)角色的定位及對警務工作范疇的不斷質疑,對警務工作和非警務工作的自動區(qū)分方面。
打擊違法犯罪和維護治安穩(wěn)定應該是警察的核心工作,服務群眾應在是在“崗位上服務群眾”,警察只要讓社會治安良好,打擊犯罪有力就可以了,而不是要對群眾“有求必應”。警力的使用首先要保障的基本職能的正常運轉。就說二級備勤,警員在崗在位是必須的,這時,110又找你去出警,這一出警,自己的本位就沒有人管了,要是出了事情,追責還是要追到警員頭上,這怎么算?。?/p>
我認為公安工作應該是以管理社會秩序體現(xiàn)其服務職能,而不是大包大攬,疲于奔波在非警務活動上。服務群眾是宗旨,這體現(xiàn)在社會治安良好、警方打擊犯罪有力的層面上。
政府應該對公安工作準確定位,110接警工作應該和其他行政職能部門聯(lián)動,很多問題哪個職能部門負責,哪個部門解決,把警力抽回來維護治安打擊犯罪,而不是處理各種非警務問題,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就是“群眾綁架110,群眾指揮110”,不管什么事情都隨便報警打110。
110接警熱線的宗旨是“有警必接”,“5分鐘要到達現(xiàn)場”,這個理念是本來是從快速打擊違法犯罪的角度提出來的。但現(xiàn)在的問題是,群眾撥打110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很多市民求助根本不屬于公安管轄的范圍,即使警察到場也沒有辦法解決糾紛。這時,群眾就不滿意,就投訴。而現(xiàn)在的公民過度強調維權,警察解決不了問題,就破口大罵,胡亂投訴。
從以上訪談中我們可以看到,警員站在自身的立場認為,警察的基本職能是打擊犯罪,維護社會治安穩(wěn)定,“犯罪終結者”和“治安穩(wěn)定的維護者”應該是警察的主要職業(yè)角色。因此,警察職業(yè)角色定位應該是社會治安的管控者,而不是社會工作者。但現(xiàn)實是,很多警務工作需要警察扮演“公眾服務員”的職業(yè)角色,某些警務工作范疇和社會工作范疇是重合的,尤其是社區(qū)警務這一塊,警察很多時候是在扮演“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在第一個層面的分析中,我們知道當代警察“人民公仆”的身份認同并沒有建構完成,這就造成了當代警察職業(yè)身份認同方面的困惑,很多警員抗拒甚至抵制扮演“社會工作者”的職業(yè)角色,這反映在基層警員不斷質疑警務工作范疇和110接警熱線的功能方面。某些警員會在工作中根據(jù)自己的標準來區(qū)分警務工作的等級,對于刑事和重要的治安案件極度重視,并傾盡全力;對于一般的群眾糾紛或者公民求助則反映冷漠,在民警的觀念里面,這根本不是警務工作,而是額外增加的工作量,是街道、政府其他部門應該聯(lián)動完成的,只是因為“維穩(wěn)”的需要,強加給警察的??陀^講,110求助熱線功能的界定不明,確實將很多非警察職權管理范疇的社會工作強加給了警察,導致當代警察職業(yè)角色過載。警察的職業(yè)身份界定本沒有問題,問題出在角色過載,過度使用警力,甚至濫用警力上。長期的超負荷工作導致警察身份角色扮演困難,疲于應付。警員對“社會工作者”身份的自動抵制也反映了警察對職業(yè)身份的內在認知和政府對警察職業(yè)的認知及公眾對警察的期望值存在偏差。
110有警必接制度有很大問題,耗費了大量警力,而且很多糾紛就是非警務處理范圍,公安無執(zhí)法權限,警察即使面帶微笑,只要解決不了問題,群眾就是不滿意。本來應該用來社區(qū)管控的時間、刑事、治安案件業(yè)務辦理時間受到擠壓,造成派出所基層基礎工作薄弱。
財政不自主是公安目前存在的問題,公安的財務支出有部分是街道負責,所以連個街道都可以隨意動用警力,另外,我覺得政府對公安的重視程度不夠,政府對群眾的行政管理60%在公安口,其他部門沒有各司其職,該警察管的警察要管,不該警察管的警察也要理。這無形中耗費了大量的警力,造成派出所的基層基礎工作比較薄弱。
現(xiàn)在領導的態(tài)度就是“擺平就是水平”,不管問題的處理過程,只看結果。結果好就行,中間的過程如何,只要沒有上訪、投訴,就沒有問題。有問題,“誰處理、誰負責”就是要找擺平的人“背鍋”。
不管是政府也好,公眾也好,他們對警察的職業(yè)定位就是“解決問題”。從文化的角度講,這是當代中國功利主義文化的衍生品,一切以利益為先導,以利己為指針,忽略他人權益訴求。在這種社會互害的文化環(huán)境下,警察的職業(yè)權益不可避免成為了犧牲品。政府也也好,公眾也好,二者都會出于利己的考慮使用和差遣警力,他們并沒有關注警察職業(yè)管轄權限,也沒有對警察職業(yè)角色有清晰的認知。根據(jù)身份“現(xiàn)象交互理論”,警察的身份建構源于和外在的互動反饋,外在的反饋本身就是模糊和不明確的,而且政府和公眾只關注警察的“解決問題”的實用功能,而忽視其管轄權限和權利訴求,這勢必造成中國當代警察身份認同方面的困惑,也很難建構正常的職業(yè)榮譽感。相應地,警察在職業(y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會出于本能抵制增加警察工作量或者損害警察權益的行為,盡力為自身爭取權益。因此,警員會根據(jù)自己的利益訴求和價值認同,強化自身作為“違法犯罪打擊者”、“社會穩(wěn)定維護者”的角色認同,抵制有損自身利益“人民公仆”、“社會工作者”職業(yè)角色。當社會主導的功利主義文化在警隊盛行時,警察利用職權進行索賄或徇私舞弊等問題也在所難免。這是社會互害產生的后果,警察身在其中,他們本身是受害者,權益受到了政府和公眾的侵犯,警察自身也在積極施害,強勢執(zhí)法,壓迫公眾,應付工作、消極抵抗政府不合理命令、拉低政府的行政效率。從身份賦權的角度看,法律對警察的身份賦權存在嚴重失衡。警察作為“國家行政執(zhí)法人員”和“社會治安管理者”的身份得到了充分賦權,獲得了法律的有力保障;警察作為政府雇員、作為個體自然人的身份沒有獲得充分賦權,也缺乏明確的法律保障機制;這導致警員的自我身份認同困惑不斷。很多警員既認同自己是國家執(zhí)法人員,也認為自己是爛命一條的草根。(具體見后)。另外,整個政府的運作機制傾向于“以大局為重”,當警民有沖突時,難免會犧牲警察的權益,息事寧人。警察執(zhí)法權益的法律保障機制非常不完善,公眾挑釁、媒體干涉警察正常執(zhí)法的情況頻繁發(fā)生,這些都是警察職業(yè)身份賦權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的后果。
(三)“危機化解者”和“旁觀自保者”。
身份賦權不充分導致警員在執(zhí)法過程中,執(zhí)法權益乃至個體尊嚴不斷受到公眾的侵犯,隨意謾罵警察、仇視警察、暴力抗法等現(xiàn)象不斷出現(xiàn)。由于正常的執(zhí)法權益維護在運作層面存在問題,維權又缺乏明確的法律法規(guī)作為依據(jù),造成警察正常執(zhí)法過程中身份扮演困難,這突出反映在執(zhí)法過程中警察和公眾的互動方面。按照正常的邏輯,警察作為國家執(zhí)法人員應該是問題的處置者,然而,由于工作職能界定的不明,警員需要處置很多管理權限范圍以外的糾紛沖突事件,由于沒有權限,警察只能作為“旁觀者”進入現(xiàn)場,而公眾又期望警察扮演解決問題的“危機化解者”的角色,當角色期望沒有被滿足時,就指責警察行政不作為、冷漠冷血。在整個的調研過程中,許多警員非常關注警察權益的保障問題。
我就說說那個王文軍事件。工地幾個農民工討薪,強行進入工地,保安不讓進,然后就報警。警察接處警肯定要的啦。(農民工)抱著他的腳不放,他(王警官)穿著制服站在那里,那就是妨礙正常執(zhí)法。怎么說也不放,用手扭了一下她,那女的就死了啊。死了,就把我們的民警抓起來了?。【驼f什么暴力執(zhí)法,濫用職權。你說警察正常執(zhí)行公務,那人就是抱著他的腳不放,那怎么執(zhí)法?……(沉默、憤怒)關鍵是這個事情結果是那個女的死了,領導沒有站在民警的立場,維護民警的執(zhí)法權益。現(xiàn)場有人拍了視頻,檢察院就介入,這個可以理解,但當班民警最起碼應該給個取保候審,為什么讓他關在倉里面(辦理的是刑事拘留)呢……(悲憤)。后來,還讓央視做了個節(jié)目,采訪死的那個女的兒子,說農民工討薪被警察打死。哎。你說,總覺得特別可悲啊。真讓人感到心寒……
我記得有次值班的時候,后半夜1點多,在某某路有個食檔打110報警。110就是要求有警必接,沒辦法,到了。報警的說吃飯的時候發(fā)現(xiàn)菜里有蒼蠅不給錢,食檔老板就是不干,這么扯皮,警察也沒有辦法啊,這屬于消費糾紛,應該是工商處理的,110不管,直接把我們派去,那怎么辦,只能看著,不打架就行啦……后來連我也被罵啦。
我剛工作不久的時候,稀里糊涂就成了被告。當時和同事接手了一個詐騙案,因為當時技術手段、取證等問題,破案工作很不順利。報警人就一路上告,跑到公安局鬧,還向法院起訴我們“行政不作為”,后來督查也找我誡勉談話。當時迷迷糊糊的,壓力很大……后來還在法制看見了法院的判決書,判決我和同事行政不作為成立……(苦笑)。反正因為不是個人原因,所以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我認為當時的組織非??陀^,保護了民警。不過要是換到現(xiàn)在,早就追責了。
現(xiàn)在上級不體恤下屬,一味強調追責、倒查、掛鉤機制,只讓基層負責,不能看管好自己的兄弟。只罰不賞的管理方法存在很大問題。追責機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這邊看領導意思,那邊媒體又炒作了,還有群眾又上訪了,本來小事一鬧,飯碗都沒有了。
警員對警察權益的高度關注反映了當代中國警察身份賦權方面存在很大問題。由于身份賦權的不完全,正常的執(zhí)法權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再加上社會執(zhí)法環(huán)境的惡化,很多警員在執(zhí)法時會主動規(guī)避風險,選擇“旁觀自保者”的身份,于個體警員來講,“危機化解者”只是理想,弄不好還要給自己找一身麻煩,變成焦頭爛額的“情況處置員”。然而,公眾則認為警察是“冷漠旁觀者”,不負責任、缺乏職業(yè)道德。從自我實現(xiàn)和職業(yè)成就感的角度講,警察非常希望能扮演“危機化解者”,“公眾保護者”的職業(yè)角色,只是警察并沒有很多社會問題的執(zhí)法權,又要扮演很多社會問題的前期處置者的角色,出于現(xiàn)實考慮,只能扮演“旁觀者”的角色,這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從亞文化的角度看,警察組織是懲戒文化為主導的組織文化,罰重于獎是核心規(guī)則。警員非常清楚組織規(guī)則,規(guī)則更傾向于發(fā)現(xiàn)警員的錯誤而不是警員的成績。不管警員做出多大成績,這都是工作分內的,而只要工作中出現(xiàn)一點過失,警員就會受到處理[12]。懲戒文化也是警員選擇“旁觀者”身份的一個重要原因。對職業(yè)身份控制能力不足會讓警察缺乏職業(yè)安全感,認為自身的警察身份隨時都可能會被不確定的突發(fā)事件剝奪,警員將責任歸咎到警察組織,認為組織、領導對警員保護不力,犧牲警察的個體權益,這又回歸到了身份的賦權問題,如果警察的身份賦權能夠得到完善的法律保障,警員就不會在執(zhí)法過程中過于關注風險,趨利避害。警察職業(yè)榮譽感和安全感問題也會迎刃而解。也只有在立法的層面解決警察的身份賦權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警察的職業(yè)身份認同問題。
(四)“執(zhí)法權威”和“弱勢草根”。
警察身份認同沖突的另一個層面體現(xiàn)在警察職業(yè)階層的社會歸屬方面。警察到底是強權者還是弱勢群體?作為代表國家公權力的執(zhí)法者,作為國家公務人員,警察應該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公眾普遍認為警察是強權者,這和警員的自我感知存在嚴重的偏差,警員普遍認為警察在當代中國是弱勢群體。
警察個體就是群眾中的一員,只是在工作中扮演執(zhí)法角色?!?“社會的文明程度和警察的社會地位成反比”,社會的文明程度越高,警察的社會地位越低,但執(zhí)法權威和威望會提高。你看現(xiàn)在中國,國民整體素質沒達到文明程度,但警察的執(zhí)法權威和社會地位卻江河日下,這和普遍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根本不相符。
現(xiàn)在當警察哪里有榮譽感?社會地位這么低……90年代當警察,上班下班都穿警服,群眾很尊敬你。下班路上看見打架的,看見警察來了,馬上散了?,F(xiàn)在社會變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也不同了?,F(xiàn)在哪里有人以做警察為榮的?下班趕快脫了警服,生怕別人知道你是警察。
警察值班就不算了,還要經常加班,和其他公務員相比,警察平均每天要工作10多個小時。這么算,人家工作20年,我們這已經工作30年了。這么干,誰也受不了的?!思夜珓諉T一周工作40小時,警察就要翻倍,干80小時,拿一樣的錢?,F(xiàn)在這社會,按勞取酬,早不講什么奉獻了,你讓大家怎么開心干活?現(xiàn)在加班補貼,每個月就那么點錢,平均下來,警察連外邊零工都不如。
我覺得警察的執(zhí)法權力完全夠用,公平公正依法執(zhí)法,但執(zhí)法權威早已江河日下?,F(xiàn)在的老百姓根本不尊重警察,這就是過度宣傳服務理念的后果,“有困難找警察”嘛,怎么不找其他部門。
人家美國警察只要有潛在危險就可以開槍,執(zhí)法權威和社會地位都非常高,我們啊,不要說開槍,就是拔槍說不定事后都要解釋,媒體再一攪和……哼!
為什么公眾對警察身份社會地位的感知和警員的自我感知存在如此大的差別呢?根本原因仍然是警察身份賦權不完全的問題。政府和法律雖然賦予了警察職業(yè)“執(zhí)法權威”身份,由于身份賦權不完全,執(zhí)法環(huán)境惡化,公眾不斷挑釁警察的權威地位,而警察又不能很好的維權,這就導致警察認為自身的職業(yè)社會地位低下,警察屬于“弱勢群體”,是政府利益的犧牲品和體制的受害者。在身份認同的過程中,群際之間的比較也會影響警察的身份認同。很多警員會拿警察和稅務、工商等其他部門的公務員進行比較,拿中國警察和美國警察比較,結果就是警察待遇差,缺少執(zhí)法權力,社會地位低,屬于“弱勢群體”。另外,角色轉換產生的落差也會造成警察對自身社會地位認知的偏差。警察在崗期間扮演“執(zhí)法人員”角色,下班后又扮演普通公眾角色。在崗期間職業(yè)身份賦予了警員執(zhí)法權威的地位,下班后,警員就失去了這個地位,在角色轉換的過程中產生心理落差屬于正?,F(xiàn)象。職業(yè)身份的社會階層歸屬直接影響警察的職業(yè)榮譽感,職業(yè)滿意度和自我價值認同。作為集權文化主導的體制下的中國警察會很自然認為“國家執(zhí)法人員”等同于 “執(zhí)法權威”,然而中國當今的社會現(xiàn)狀是,警察的執(zhí)法權威地位不斷受到公眾挑戰(zhàn),公眾不配合、執(zhí)法難已經成為一個常見的工作問題 ,這也會影響警察對自身職業(yè)社會地位的認知。
警察職業(yè)身份沖突會直接影響警員的自我的價值評估、職業(yè)滿意度和職業(yè)榮譽感,影響整個組織文化,進而影響整個警隊的運作。因此,構建清晰、明確的職業(yè)身份對當代警察乃至整個警隊都是非常重要的。身份認同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身份的界定會隨著外在環(huán)境(如社會文化、價值理念)以及組織制度和機制的調整而變化。外在環(huán)境屬于不可抗因素,身份只能被動隨著社會價值理念的改變而改變;組織內在機制則屬于可操控因素,組織可以通過一系列的限定和法律賦權來構建新的職業(yè)身份標準,并通過普法推廣的方式嵌入在社會價值理念之中。另外,職業(yè)身份認同的轉變需要一個較長期的過程,轉變的過程中,當代警察產生激烈的身份沖突是一種必然,政府和公眾會調整對警察職業(yè)的角色期待,警員也會在反復的身份沖突和角色扮演困惑中有意識的調整自身的身份認同標準,最后達到接近身份認同的狀態(tài);這個過程需要體制、法律、文化、社會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合力而為。
[1]MEAD,G.H.&MORRIS,C.W.1967.M ind,self,and society: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Chicago;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GOFFMAN,E.1990.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Harmondsworth,Penguin.
[3]COLLINSON,D.L.2003.Identitiesand Insecurities:SelvesatW ork.O rganization,10,527-547.
[4]BLUMER,H.1969.Symbolic interactionism,Prentice-Hall.
[5]TAJFEL,H.1982.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63.
[6]WEBB,J.2006.O rganisations,identitiesand the self,Basingstoke,Palgrave Macm illan.
[7]BURKE,P.J.&STETS,J.E.2009.Identity theo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55.
[8]TURNER,J.C.,OAKES,P.J.,HASLAM,S.A.&MCGARTY,C.1994.Self and Collective:Cognition and Social Context.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Inc.,20,454-463.
[9]HOGG,M.A.,TERRY,D.J.&WHITE,K.M.1995.A Tale of Two Theories:A Critical Comparison of Identity Theory w ith Social Identity Theory.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58,255-269.
[10]DEAUX,K.A.Y.&BURKE,P.2010.Bridging Identities.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73,315-320.
[11]HOGG,M.A.,TERRY,D.J.&WHITE,K.M.1995.A Tale of Two Theories:A Critical Comparison of Identity Theory w ith Social Identity Theory.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58,255-269.
[12]Paoline,E.A.,S.M.M yers,and R.E.W orden,Police culture,individualism,and community policing:Evidence from two police departments.Justice Quarterly,2000.17(3):p.575-605.
[13]張淑華,李海瑩,劉 芳.身份認同研究綜述[J].心理研究,2012,5(1):21-27.
Identity Struggle of Contem porary Chinese Policeme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Culture and Social Environment
ZHAO Li-zhi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w ith constant fierce conflicts between Chinses and western,new and old culture,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cemen face conflict,contradiction and bew ilderment in ident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constructing of tradition value idea and imperfect constructing of new value idea.The researcher collects amounts of data through fieldswork and one to one interview,usesqualitativemethods to make data analysis,and concludes four significant fieldsof police identity struggle:conception of police,crim inal term inator and socialworker,problem-solver and bystander,authority of law enforcement and grass roots.And finally analyzes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environment,system and culture.
identity of police;conflict;system;culture;social environment
D035.31
:A
1674-5612(2017)02-0007-10
(責任編輯:吳良培)
2017-02-03
趙理直,女,遼寧人,廣東警官學院公共部副教授,研究方向:警察文化和組織行為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