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超,張筱榮
(1.皖南醫(yī)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2.安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1;3.安徽中醫(yī)藥 大學藥學院,合肥 230012)
高校核心價值觀落實的微文化路徑探析
郭 超1,2,張筱榮2,3
(1.皖南醫(yī)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2.安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1;3.安徽中醫(yī)藥 大學藥學院,合肥 230012)
當高校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遇上微文化,既面臨延伸時空、轉變理念、改進方法、革新形式等新的機遇,也面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力遭受沖擊、厚重感被消解、系統(tǒng)性被解構、認同度弱化等新的挑戰(zhàn)。在機遇和挑戰(zhàn)面前,探索行之有效的微文化路徑是高校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選擇。用好“微媒體”,占領“微陣地”;打造“微課堂”,加強“微教育”;借用“微話語”,學會“微敘事”;滲入“微生活”,滿足“微需要”;加強“微協(xié)同”,凈化“微環(huán)境”是當前的致思方向和著力重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微文化;大學生;落實
伴隨人類社會闊步走進微時代,微文化以摧朽拉枯之勢席卷而來,正在深刻改變國人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當代大學生是微時代的“弄潮兒”和“生力軍”,各種微文化媒介與他們形影不離,各種微文化產品備受他們青睞,“微文化生存”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新常態(tài)”。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將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置身于微文化場域,深入分析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的新機遇、新挑戰(zhàn),探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的微文化路徑,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自2009年以降,微博、微信等“微媒介”異軍突起,微電影、微小說等“微產品”層出不窮,微支付、微社交等“微運用”迅猛推廣,微廣告、微工作、微情感等以“微××”命名的新事物不斷涌現,在此推動下,“微文化熱”持續(xù)升溫。何謂微文化?理論界眾說紛紜,尚未形成共識。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一是“現象說”,認為微文化是“以現代互聯(lián)網技術為支撐,在短時間、細容量、小渠道中傳播的,注重個體與微觀的觀念模式和行為方式的精神現象。”[1]二是“總和說”,認為微文化是“人們憑借微媒介為載體來傳播和獲取信息,在通過利用其工具和手段來進行學習、工作、溝通及娛樂等活動中形成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總和。”[2]三是“特征說”,認為微文化是“以微媒體為載體,以碎片化、賽博化、去中心化為特征,被人們冠以“微某某”之名的文化形態(tài)。”[3]這三種觀點各有千秋,但是都有瑕疵?!艾F象說”突出了微文化的“精神屬性”但忽視了其“物質屬性”,廣義上的文化應該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有機體,微文化亦是如此。“總和說”抓住了微文化的核心內容,但是微文化不僅僅蘊含在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當中,而且還體現在人們的話語表達、情感溝通、心理心態(tài)、道德倫理等諸多方面。“特征說”揭示了微文化的基本特質,但是對微文化特質的概括是不全面的,而且這種內涵界定方式顯然不符合“種差+屬”的一般定義方法。根據對現有研究成果的綜合分析,我們認為應該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來理解微文化。廣義上的微文化,指的是人們通過微媒介、微運用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微觀層面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狹義上的微文化,指的是以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和互聯(lián)網技術為支撐,以微媒介為載體,以“微某某”為表現形態(tài),以便捷高效、即時互動為傳播方式,以關注個體、崇微尚簡為價值取向的精神文化樣態(tài)。
由于微文化還處在發(fā)展過程中,沒有形成成熟的體系,內隱的特質并未充分外顯出來,我們很難精確揭示微文化的本質,無法系統(tǒng)描述微文化的特征,暫時只能從“一斑”窺視“全貌”。微文化的主要特征有:一是微文化傳播的即時性和裂變性。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微媒體信息傳播的速度極快,傳播的效率極高,可以實現同步直播,“不在場”的受眾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取最新的信息。從“元信息源”傳播出去的信息,經過多個層級“次信息源”的轉發(fā),會迅速產生“裂變效應”,“一對一”、“一對多”的傳統(tǒng)信息傳播模式被徹底顛覆,取而代之的是交互式、裂變式的“1-N-N”信息傳播模式。二是微文化主體的匿名性和草根性。廣大微民是微文化的主體,他們棲身于虛擬的網絡世界,可以將自己的真實身份隱藏起來,以致于“在互聯(lián)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條狗”,相聊甚歡的雙方可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在虛擬、自由、開放的網絡空間中,“人人平等”并不是口號,絕對的權威不復存在,人的自主性、平等性得到充分體現,昔日的社會草根群體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話語權,逐漸從文化舞臺的“幕后”走向“前臺”,成為微文化生產、傳播、消費的“主角”。三是微文化內容的碎微化和世俗化。在無“微”不至、以“微”取勝的微時代,人們惜字如金,總希望用最少的時間、最短的文字,乃至一張圖片、一個符號來表達自我,向外界傳遞的往往是片段性、零碎性的信息。與此同時,在快節(jié)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養(yǎng)成了快餐化、碎片化閱讀習慣,對長篇大論、鴻篇巨制失去了興趣,反而傾心于碎微性的文學影視作品,迷戀于“段子文化”、“熱詞文化”。從內容來看,碎片化信息更多涉及的是個體的世俗生活,人們通過微媒體常常表達的是繁碎瑣事,樂意接受的是與自己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東西。四是微文化思維的感性化和表層化。在視覺文化泛濫、“眼球經濟”昌盛、“標題黨”活躍的微時代,人們缺乏“深度注意力”,容易被新奇、獨特的文字、圖片、音像所俘虜,很多時候憑借的不是理性而是感性進行判別和取舍,傾情現象的直觀而忽視本質的洞識,對問題的思考不全面、不深刻。五是微文化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和祛魅化。在微文化時代,各種非主流、非核心的價值觀通過微媒體大肆滲透和蔓延,受其影響,人們發(fā)起了“去中心化”和“價值祛魅”運動,企圖挑戰(zhàn)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解構傳統(tǒng)價值體系,建構新型的“無中心”的價值觀體系。
當高校核心價值觀落實工作與微文化不期而遇,可以說是良機多多、困難重重,“機”與“?!惫采⒋?。在微文化時代,高校核心價值觀落實到底面臨哪些新機遇、新挑戰(zhàn),需要我們認真加以剖析。
(一)高校核心價值觀落實的新機遇
1.有助于延伸核心價值觀落實的時空。在微文化時代,信息的傳播和接受具有超時空性的特點,即人們可以超越時間、空間的束縛,隨時隨地發(fā)布和獲取信息。課堂是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主陣地,然而由于時空限制,課堂教學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教師無法在短暫的時間里面將所有問題講透、講清,對大學生正面引導的常態(tài)性、持久性難以保證。發(fā)揮微媒體超時空性的優(yōu)勢,利用微媒體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僅可以延伸課堂教學的場域,構建課內與課外、網上與網下、線上與線下有機統(tǒng)一的教育教學模式,讓大學生時時處處接受正確價值觀的“洗禮”,而且有利于促進優(yōu)質資源的共享,讓大學生“同上一堂網絡課”,提高“精彩一課”的受益面。
2.有助于轉變核心價值觀落實的理念。一是實現由“獨白”向“對話”的轉變。長期以來,高校價值觀教育過分突出教育者的主導作用,整個教育過程變成了教育者的“獨角戲”,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不夠頻繁和深入。在交互性極強的微空間,教育雙方溝通的渠道更廣,聯(lián)系的方式更加靈活和便捷,相關信息能夠得到及時的反饋,為開展深入對話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二是實現由“粗放”向“精細”的轉變。面對個性迥異的大學生,高校價值觀教育往往采取大班授課的方式進行“一鍋煮”,教育內容大同小異,教育手段單一粗暴,使得教育效果不佳?!拔⒍治ⅰ⒓毝旨殹蔽⑽幕^念,有助于引導高校的價值觀教育著眼微處和細節(jié),細分教育對象,細化教育方略,細究教育內容,細抓教育環(huán)節(jié),做到因材施教、精細育人。三是實現“顯性”向“隱性”的轉變。微文化內容大多關涉的是生活瑣事、新聞八卦等,看似不摻雜任何價值觀,其實大學生發(fā)布、轉發(fā)、關注、評論每一條信息,都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價值無涉”,必然內隱著特定的價值傾向和訴求。因此,倘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巧妙地嵌入到微文化形態(tài)中去,就能使大學生在悄無聲息中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
3.有助于改進核心價值觀落實的方法。微文化時代的到來,為高校改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法提供了契機,主要體現在:一是有助于改進理論灌輸的方法。由于缺乏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以及對他們內在需求的了解,以往一廂情愿、照本宣科、“大水漫灌”式的生硬說教難以深入學生內心。利用微媒體,教師能夠與大學生進行平等對話、深入交流,在“知人”、“度勢”的基礎上做到因人而“灌”、因需而“灌”、順勢而“灌”,變“硬灌”為“巧灌”、“漫灌”為“滴灌”。二是有助于改進無形滲透的方法。意圖過于明顯、手段過于直接、方式過于簡單的價值觀教育常常會激化大學生的反感、抵觸心理,故而要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間接教育和隱性滲透。“微生活”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基本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微生活”,比如滲透到微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賞析、微媒介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與提高、微公益活動的策劃與參與,等等,都有助于在無形中引導大學生學習、領悟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是有助于改進榜樣引領的方法。在微文化時代,草根榜樣層出不窮,盡管身份卑微,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是這樣的榜樣可親、可敬、可信、可學,他們的微言微行能夠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學會從小處、細處關愛他人,奉獻社會,自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日常行動中。
4.有助于革新核心價值觀落實的形式。微文化的產生、發(fā)展與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是密不可分,反過來,“微文化熱”帶動了網絡空間的擴大和功能的提升。當網絡、手機、電腦成為高校師生別樣的“身體器官”,這就使得高校不僅可以通過“面對面”的形式,也可以通過“鍵對鍵”的形式落實核心價值觀,而“新媒體技術集圖、文、聲、像于一體,熔聲、光、電、化于一爐”[4],為在“鍵對鍵”中革新價值觀落實的形式提供了技術支撐。在微文化場域,微課堂的教育、微文學的熏陶、微影視的感化、微故事的敘事、微榜樣的激勵、微話題的討論、微愛心的傳遞等,都能夠豐富和創(chuàng)新核心價值觀落實的形式。此外,微文化的平民化、生活化、趣味化的色彩濃厚,親和力和吸引力較強,無疑為革新核心價值觀落實的形式奠定了內在基礎。
(二)高校核心價值觀落實的新挑戰(zhàn)
1.沖擊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力。由于信息傳播的便捷性、開放性、低廉性,代表不同社會制度、政黨派別、階級階層、利益群體的價值觀通過微媒介、微平臺大肆傳播,形成了錯綜復雜的微文化生態(tài)。有學者將微文化生態(tài)劃分為“三個地帶”,即紅色地帶、黑色地帶、灰色地帶。[5]在黑色地帶和灰色地帶中,西方敵對勢力和別有用心之人肆無忌憚地散布“馬克思主義過時論”、“馬克思主義無用論”、“社會主義終結論”等不當言論,惡意攻擊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憲政主義、民粹主義、現代新儒學、“普世價值”等不良社會思潮在網絡空間日益泛濫,“劣幣驅逐良幣”的網絡意識形態(tài)治理危機日漸加劇。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去中心化”是微文化的突出特征之一,當核心價值觀遭遇“去中心化”的挑戰(zhàn),價值觀多元主義、虛無主義、相對主義就會興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力、感召力、吸引力必然會大大降低,“以一統(tǒng)多”的困難也會隨之增加。
2.消解核心價值觀的厚重感。黨的十八大報告用12個詞24個字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高度概括,看似簡明扼要,其實每個層面的內容是非常深厚的,每個字詞的內涵是十分厚重的。然而,微文化背景下的碎微化傳播、快餐化閱讀、淺層化思維、泛娛樂化嗜好,極大地沖擊和瓦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厚重感。在微文化時代,很多青年大學生很難靜心閱讀篇幅冗長、語言嚴肅、理論深厚、邏輯嚴謹的“大部頭”,反而鐘情“短、平、快”式的快餐文化,逐漸養(yǎng)成了“淺閱讀”、“淺學習”、“淺注意”、“淺思考”的不良習慣,使得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和理解是膚淺的、表面的。除此以外,在全民狂歡、娛樂至上的微時代,庸俗、低俗、媚俗文化泛濫成災,當正確的價值標準被顛倒,理智的價值選擇被質疑,積極的價值追求被諷刺,崇高的價值行為被惡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厚重感勢必遭到消解。
3.解構核心價值觀的系統(tǒng)性。一是微文化的碎片化對核心價值觀系統(tǒng)性的解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套結構完整、內涵豐厚、邏輯嚴密的價值觀體系,需要人們從整體上加以把握。然而,“一些別有用心者常常從完整敘事中截取吸引眼球的只言片語進行大肆宣傳。”[6]加上微文化時代片段化、碎片化的表達方式、敘事方式、閱讀方式,不利于大學生準確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全貌”,系統(tǒng)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二是微文化價值取向個體化對核心價值觀系統(tǒng)性的解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蓋國家、社會、個體三個層面的內容,三者是一個有機整體,不可分割。然而,微文化內蘊“個體本位”的價值取向,更多聚焦和關注的是個體的生存狀態(tài)和利益訴求,不利于引導大學生從國家、社會的視角審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是微文化主體“兩面性”對核心價值觀系統(tǒng)性的解構?!皟擅嫘浴敝傅氖俏⒚瘛按髦婢摺贝┧笥谔摂M空間與現實世界,表里不一,知行脫節(jié)。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應將“知”與“行”統(tǒng)一起來,但是一些微民“說一套做一套”,嚴重背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行合一的要求。
4.弱化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當代中國正處于轉型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一手硬一手軟”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人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價值行為背離了核心價值觀。然而,不良社會現象和負面信息經過“加工”和“包裝”,通過微媒體的裂變式傳播,能夠迅速產生“漣漪效應”,誘發(fā)“群體極化”,進而產生一系列的消極后果,比如丑化黨員干部的形象、貶損政府的公信力、渲染“相對剝奪感”等。更為嚴重的是,各類謠言信息在微空間廣泛傳播,歪曲事實,顛倒是非,蠱惑人心。面對被無限放大的負面新聞、失真的謠言信息,由于缺乏理性思維和辨識能力,很多大學生容易被欺騙、迷惑和利用,喪失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對現代化建設的信心以及對黨和國家的信任,那么黨和國家倡導的核心價值觀自然而然就很難贏得大學生的認同和信奉。
引導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需要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在微時代境遇下,高校理當堅持貼近時代、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原則,努力探索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微文化路徑。
1.用好“微媒體”,占領“微陣地”。根據《第39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7.31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為53.2%,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6.95億,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30.3%。調查還顯示,79.6%的網民最常使用的APP是微信。[7]大學生是青年群體中的佼佼者,他們無時不“網”,“機”不離手,是典型的“微博控”、“微信迷”、“低頭族”、“拇指黨”。西方國家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領先的科學技術,通過微媒體向大學生輸送資產階級價值觀,鼓吹西方的經濟發(fā)展模式和政治制度,詆毀、攻擊、曲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微空間的博弈、較量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假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去搶占“微陣地”,非馬克思主義、非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就會趁虛而入。為此,高校應該主動出擊,占據網絡平臺制高點,充分發(fā)揮微媒體宣傳、詮釋、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yōu)勢,在微空間唱響傳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具體到實踐操作層面,高??梢試@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和主旨,打造特色鮮明、富含親和力和吸引力的官方微博、微信,開發(fā)專題宣傳教育的APP,搭建討論交流的網絡論壇、貼吧,力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思潮,引導大學生在比較、鑒別中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
2.打造“微課堂”,加強“微教育”。生活在崇微尚簡的微時代,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正在發(fā)生明顯變化,他們對內容枯燥、形式單調、時間漫長、空間封閉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越來越沒有興趣,轉而青睞“微課堂”教育教學。所謂“微課堂”教學,指的是在網絡平臺實施的,以短小精煉的“微視頻”為載體,集課件、教案、案例、習題等多種教學資源于一身,融線上授課與線下輔導為一體,運用多種形式在短時間內完成特定教學任務的教學活動。與傳統(tǒng)課堂相比,“微課堂”具有教學時間短暫、教學環(huán)境開放、教學設計巧妙、教學內容精致、教學形式多樣、教學互動便捷等特點和優(yōu)勢,能夠有效克服學生注意力分散、學習興趣冷淡、教學氛圍沉悶、師生互動缺乏、教學時空受限等弊端。高校應該激勵廣大教師積極開展“微課堂”教學活動,合理取舍和精心設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內容,化繁為簡,化宏為微,面向大學生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地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高校教師要綜合運用啟發(fā)式、探究式、專題式、案例式、問題式、情境式等多種教學方法以及聲色俱現、圖文并茂的教學形式,提升“微課堂”價值觀教育效果,確保大學生專心聽課、樂意接受、切實受益。
3.借用“微話語”,學會“微敘事”。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首先就要解決“入耳”的問題。如何讓大學生愿意聽、聽得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擺在理論宣傳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難題。如果一味套用書面語言、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單純依靠理論說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無法“入耳”的,需要我們轉換話語體系,運用敘事的方式說理。在微文化年代,宏觀敘事逐漸讓位于微小敘事,我們應該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妥當利用短小精煉、健康積極的網絡熱詞、俏皮話、流行語進行“敘事”,清除話語障礙,拉近心理距離。要廣泛搜集有關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辟觀點、精彩評論、典型案例、真實故事,善于將蘊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長故事”改編為“短故事”,將揭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的“大道理”轉化為“小道理”,用微言大義曉之以理、用凡人善舉動之以情。要結合身邊人、身邊事創(chuàng)造和敘說故事,鼓勵各式各樣的“最美人物”深入大學生中間講述“最美故事”,在現身說法中感化人心。
4.滲入“微生活”,滿足“微需要”。習近平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8]“微生活”是當代大學生慣常的生活形態(tài),要讓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和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微生活”。一方面,要根據大學生“微生活”的特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元素滲透到微小說、微漫畫、微電影、微視頻、微評論、微公益中去,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大學生的網絡閱讀、學習、消費、交友、娛樂,幫助他們培養(yǎng)健康文明的網絡生活方式和理性平和的網絡心態(tài)。另一方面,要密切關注和跟蹤大學生的“微動態(tài)”,認真了解他們在微媒體、微平臺流露出來的所思、所惑、所急、所需,對于表面看起來微乎其微、無關緊要的思想癥結、情感糾葛、心理困苦、價值迷茫,絕不能掉以輕心,而要及時給予思想關懷、情感撫慰、心理疏導、價值引領,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滿足他們健康成長、茁壯成才的需要。
5.加強“微協(xié)同”,凈化“微環(huán)境”?!叭藙?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盵9]人的正確價值觀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良好教育和環(huán)境熏陶的產物,環(huán)境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價值觀的塑造。由于“把關人”失守,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網絡道德規(guī)范的制約力不強,微民的媒介素養(yǎng)不高,“微環(huán)境”污染嚴重,亂象叢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實產生了諸多不良后果,亟需加強“微生態(tài)”治理,營造優(yōu)良的“微環(huán)境”。凈化“微環(huán)境”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僅僅依靠高校的一己之力是根本行不通的,需要多方力量齊抓共管,通力合作,形成強大的“微協(xié)同”合力。各級黨委和政府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網絡意識形態(tài)建設和治理,堅持“依法治網”與“以德治網”相結合,綜合運用行政、法律、道德手段,營造風清氣正、健康和諧的“微環(huán)境”,使那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對立的思想信息難覓藏身之地和滲透空間。移動互聯(lián)網公司、新媒體運行商和從業(yè)人員、公眾號、門戶網站等,要有社會良知和職業(yè)操守,堅決抵制和清除反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言論,不制造、不散布虛假信息。“網絡紅人”、“網絡大V”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多向大學生傳播“正能量”。另外,高校還要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不斷提升媒介素養(yǎng),做一個遵法紀、有道德、講文明的現代“微民”。
[1]于安龍,劉文佳.微文化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4,(11):107-111.
[2]童登峰,韓彌明.“微文化”:自由與規(guī)范[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99-103.
[3]唐平秋,李勇圖.微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網絡參與的現實審視與思考[J].教學與研究,2015,(5):91-97.
[4]劉邵宏.新媒體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N].光明日報,2014-07-02(13).
[5]張春美,陳繼鋒.微文化生態(tài)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67-71.
[6]張筱榮,王習勝.“微時代”背景下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探究[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4):52-57.
[7]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 第39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2017-01-22](2017-02-20)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
[8]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65.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72-173.
(責任編輯:孫書平)
An Analysis of the Micro Cultural Path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of Universities
GUO Chao1, ZHANG Xiao-rong2
( 1. School of Marxism, 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241002,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1, China; 3. School of Pharmacy,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fei 230012, China )
Wh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universities meets the micro culture, it faces not only the opportunityies from the extension of space and time, the change of ideas, the improvement of methods and new forms of innovation, but also the new challenges of the shock to the leading for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digestion of the importance, the deconstruction of systematicness and the weakening of recognition. Therefore, i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using the micro culture.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micro media, occupy the micro position, create micro classroom, strengthen the micro education, and use micro discourse, learn micro narrative, as well as enjoy twitter Life, meet the micro need and strengthen the micro collaborative, purify the micro environment are current striving direction and focus.
socialist core values; micro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implementation
2017-03-10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微時代”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實研究(16JDSZ2004)、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微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路徑研究(AHSKQ2015D01)、全國高校學生工作重點課題“微時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與踐行路徑研究(LX2016Z006)、安徽省高校優(yōu)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一般項目”(gxyq2017021)
郭超(1984-),男,湖南常寧人,講師,在讀博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張筱榮(1980-),男,安徽無為人,副教授,在讀博士,主要從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識形態(tài)研究。
G41
A
1008-7605(2017)04-00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