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化自信的社會功能及其實現機制探究

2017-04-11 09:07:56劉林濤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廣東廣州510631廣東藥科大學醫(yī)藥化工學院廣東中山528458
四川行政學院學報 2017年1期
關鍵詞:內化成員主體

文 劉林濤(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廣東廣州 510631;廣東藥科大學醫(yī)藥化工學院,廣東中山 528458)

文化自信的社會功能及其實現機制探究

文 劉林濤(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廣東廣州 510631;
廣東藥科大學醫(yī)藥化工學院,廣東中山 528458)

在當代中國,文化自信作為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通過文化系統(tǒng)內部的建構以及與外界的聯系,彰顯了自身的社會功能。文化自信具有教化和激勵社會成員、凝聚社會共識、調控社會沖突和整合社會資源等重要社會功能。從社會化的視域來看,文化自信社會功能的實現,既是文化社會化和主體社會化的過程,也是思想價值社會化的過程。文化自信彰顯了文化主體對民族文化的理性認知、反思、批判、認同以及對異質文化的包容與接納。文化自信的社會功能通過文化主體自覺內化的內在機制和自覺外化的外在機制而得以實現。

文化自信 價值自信 社會功能 實現機制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隨后,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他又強調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保?]這表明文化自信不僅是與前面三個自信相并列,而且有著“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近年來,學術界對文化自信已進行了初步研究,既有宏觀的整體把握,又有微觀的具體考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尚未從社會功能的視閾進行研究。從社會功能及實現機制的維度來研究文化自信,既能拓展文化自信研究的空間,升華文化自信研究的意義,又能豐富當前文化自信研究的內涵與價值。

一、當代中國文化自信具有基礎性、廣泛性和深厚的社會功能

文化對人類和人類社會如此重要,是由文化所具有的功能所決定的。所謂 “功能”,是指一事物或系統(tǒng)在與他事物或系統(tǒng)的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能力或功效,也可以說是一事物或系統(tǒng)對他事物或系統(tǒng)產生的作用和影響。[2]文化的功能,主要是指文化對于人和人類社會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疾煳幕墓δ埽环矫嬉獜奈幕c人關系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考察文化對人的生存與發(fā)展所產生的基礎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考察文化的社會功能,從文化與社會結構中其他部分的相互關系和作用,尤其是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去認識和把握文化在一定社會形態(tài)中的功能與作用。

文化自信,是指一個國家、民族、政黨對自己的理想、信念、學說以及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有一種發(fā)自內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對當代核心價值體系的威望與魅力有一種充滿依賴感的尊奉、堅守和虔誠。也就是對自身文化內涵和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特質和生命力的堅定信念。[3]從本質上來講,文化自信是一種高度自覺的心理認同、堅定信念和理性的文化心態(tài)。從國家、民族或政黨角度而言,文化自信體現在文化發(fā)展和文化比較中,一個國家、民族或政黨能正確看待自身文化,理解并認同自身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并對這種文化的生命力和發(fā)展前途充滿信心,同時對待不同文化時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態(tài)度;就個體角度而言,文化自信是個人對所屬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積極態(tài)度和充分肯定,標志著對所屬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價值取向認同和身份認同。[4]它也是個體在文化上增進自我,擴展自我的表現,是一種主體性心態(tài)的自然呈現,具有主體性、指向性、象征性和包容性等本質特征。[5]

在當代中國,文化自信作為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與獨特的精神標識,通過文化系統(tǒng)內部的建構以及與外界的聯系,彰顯了自身基礎性、廣泛性和深厚的社會功能。從文化性質上看,文化自信具有一般文化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即社會性功能和心理性功能。社會性功能即滿足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各種需求所產生的功效,如教化功能、規(guī)范功能、整合功能、凝聚功能等;從文化結構上看,文化自信具有正功能(或稱良功能),正功能即積極的功能。某一種事物,能維持他種事物的成長或生存,對他一事物來說,就是具有正面的、良好的或積極的功能;[6]從文化范疇上看,文化自信功能可分為社會功能與認識功能兩大部分。[7]文化自信的社會功能是指文化主體在文化價值選擇和建構過程中,對自身文化進行認知、反思(或批判)、認同以及與域外異質文化的交流、比較與融合中所彰顯的精神和價值在社會存在和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作為一種主體性文化心態(tài)和價值訴求,文化自信的社會功能在于文化主體彌補自然、社會和歷史條件的不足、局限與束縛,通過社會意識、符號、精神的刺激與再生產,為個體和群體提供推動文明進步、社會發(fā)展的思想、情感、智慧、意志和創(chuàng)造力。

二、文化自信社會功能在當代中國社會的具體表征

文化自信并非與生倶來的,而是在個體(或群體)不斷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同時,形成之后又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動態(tài)的變化發(fā)展過程之中。在當代中國,文化自信不僅是一種主體性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而且是一種對象性認知、反思、批判與認同的社會價值選擇與建構過程,在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社會功能。文化自信社會功能的具體表征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教化與激勵當代中國社會成員

文化的教化功能,主要指通過文化形式,運用文化手段去教育人,改造人,使之成為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成員。在中國古代,“文”與“化”并聯使用,較早見之于戰(zhàn)國末年儒生所編撰的《易·賁卦·象傳》:“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北磉_了古圣先賢“以人文化成天下”的文化觀。后來西漢劉向在《說苑.指武》中也說:“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強調了文化與武力相互對應的教化功能。[8]人類個體的成長歷程,也就是不斷獲取自身文化,將外在的文化轉化為自身內在需要的教化過程。文化的教化功能體現在,它通過家庭啟蒙、社會示范、社會心理、社會輿論、學校教育、新聞傳媒等各種手段把系統(tǒng)的行為規(guī)范系統(tǒng)加諸生活于這一文化之中的個體,實現文化的規(guī)范和約束作用。[9]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體在改造主客觀世界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主要通過對象性的文化認知、反思、批判、認同以及文化比較等活動,形成對自身文化確信和肯定的穩(wěn)定性心理特征。文化自信首要的特征體現在其主體性上。人存在于社會中,也就是存在于一定的文化中。作為社會實踐活動主體的人,在對象性地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同時也改造著主觀世界,形成人對自身所處文化世界的精神建構。文化本質上是人的精神追求及其創(chuàng)造的產物,人的主體精神和本質力量的自信構成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人的實踐活動為主體性功能的形成與發(fā)展提供外部條件,而主體性功能為人的實踐活動提供內在的依據。實踐是人類所特有的活動,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作為人類社會生活及其方式的觀念表達和精神體現的精神文化,不過是實踐的基本矛盾在文化層面的體現。精神文化的本質就是“人化“,即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和非對象化的有機統(tǒng)一。一是人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活動,即人按照自己的目的、愿望和理想變革外在世界,以滿足人自身生存發(fā)展的需要。文化的客體存在形式在本質上是人類精神的一種自我確認;二是人本質力量的非對象化,即以客體形式存在的文化作用于文化主體并轉化為文化主體內在的能力、素質和精神境界,將人的思想、品質、生活方式等提升到較高的程度,從而使文化獲得主體的存在形式。因此,人的實踐活動的發(fā)展,從本質上來看也就是人的主體性功能的發(fā)展。作為主體的一種積極文化意識和價值觀念,文化自信對社會成員具有積極的教育示范作用,無疑具有文化教化的功能與意蘊。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自信是個體(或群體)對自身諸方面的肯定程度,是對自己能力、價值作出客觀、正確認知與評價的一種穩(wěn)定性格特征。即它是以客觀理性為基礎的主觀性自我結構,表達了個體(或群體)對自我的確認,飽含肯定的情感和與之相適應的行為傾向。自信功能是隨著自我意識、元認知的發(fā)展,并通過互動、社會比較、自我比較等過程逐步形成的。[10]文化自信是以客體形式存在的文化作用于文化主體并轉化為文化主體內在的能力、素質、價值和精神境界,將人的思想、品質、生活方式等提升到較為理想狀態(tài)。在此過程中,文化主體形成了對自身文化價值和生命力的客觀、正確認知與評價,以及對自身文化未來發(fā)展前景的自信展望。文化自信的最深層次和核心的要素是在社會文化活動中凸顯出來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價值觀。從某種意義上,文化自信實質上是一種價值自信。文化自信所表達的文化價值觀,作為一種積極向上的意向性力量,彰顯了文化主體的理想、信念和人生境界,無疑對其他社會成員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激勵作用,成為推動社會不斷進步與發(fā)展的不竭精神動力。

(二)凝聚當代中國社會共識

文化具有凝聚社會的功能,主要是指文化能夠凝聚社會共識、保持社會認同、促進社會和諧與統(tǒng)一。生活在一定社會中的成員,由于擁有共同的生活方式、行為模式、風俗習慣、倫理道德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民族文化,構成了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民族國家的存在與延續(xù),離不開共同的地域、種族和血緣,以及長期以來所形成的民族經濟、政治、道德和法律等。但歸根結底在于共同的民族文化和價值觀念?!懊褡逦幕郧楦小⒁?guī)范、目標為導向,切入民族生存的客觀與實際,展現民族發(fā)展的血脈與相承,推進民族這一特定人群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保?1]而民族成員對其文化的認可和贊同,不僅是各個民族彼此區(qū)分且獨立存在的符號與表征,而且是民族國家對內主張、對外張揚的依托與資源,具有身份識別、利益調適、民族凝聚、文化競爭等功能。[12]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體現在它通過定型一種基本的思維方式和打造一種符合整體性要求的價值導向,在國家和民族內部產生向心力。[13]縱觀各民族文化發(fā)展史,文化的這種凝聚功能一旦形成,就通過對社會成員潛移默化的滲透與熏陶,以其特有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影響社會成員的思想價值觀念和行為,每個社會成員在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傳承中推動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

文化自信具有主體性特征,同時具有一定的價值指向性。歷史的客觀必然性與主體的價值選擇性有機統(tǒng)一于現實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就在于人具有能動性和價值指向性,因而超越了動物。而作為社會實踐活動主體的人具有價值指向性,主要是指主體的活動具有目標指向性。在一切社會生活領域,在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每一階段上,歷史主體都是受到自己的價值取向的驅動和牽引,力求按照社會的目的來積極活動,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和實現自身的利益和需要。文化自信的凝聚社會功能,在思想層面正是通過這種深植于文化中的指向性價值觀念,在具有相同文化背景和心理的社會成員中形成社會共識,產生對本民族和國家價值和精神上的歸屬感和依賴感,形成對民族和國家的文化認同;在實踐層面,文化自信所產生的強大精神動力與人格力量,使社會成員在心理上具有親和力和向心力,能夠獲得精神上的慰藉與心靈上的共鳴。而其折射在行動上必然體現在社會成員為維護民族國家團結與統(tǒng)一,社會進步與和諧而作出不懈努力。當民族國家遭遇外來異質文化的沖擊時,文化自信的凝聚功能能夠發(fā)揮調適融合的作用,在與外來文化的交往、沖突、碰撞與融合中,能夠以積極理性的態(tài)度對待,接納外來文化中的有益成份,成為民族文化中的嶄新元素。

(三)調控當代中國社會沖突

在人類社會生活實踐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沖突。隨著全球化與信息化時代的發(fā)展,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不斷加快,不同文化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愈演愈烈。不同文化的交往、沖突與融合成為一種文化上的新常態(tài),取代了曾經相對隔絕與獨立的文化交往模式。社會沖突從根本上而言體現了社會成員價值觀的差異性。[14]不同文化所折射出來的社會價值觀差異,也必然增加社會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作為社會的潤滑劑,文化通過“軟實力”在緩和社會矛盾與沖突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尤其是進入階級社會后,人與自然、社會和人們之間的對抗與沖突尤為明顯。不同民族、國家和社會的文化差異實質上是人的差異,是人的主體性的外在呈現。從人的主體性上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發(fā)展需要,改變自己的生活與生產方式,通過自己的社會實踐活動改造主客觀世界。這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在此意義上,人類可以超越自然條件對人的限制與束縛,可以超越客觀世界,甚至超越人自身。具有主體性和超越性的人,必然是差異性的個體存在。文化自信是個體(或群體)對自身民族文化的價值和生命力的充分肯定與信任的情感,是一種理性的文化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當社會成員面臨自身發(fā)展與選擇的困境時,能夠通過自信的心理和人格力量,消解社會成員在與社會和自我發(fā)展中的沖突,協調自我與外部世界的關系,達到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有機統(tǒng)一。

從不同社會與國家上看,文化上的交往打破了過去不同民族、地區(qū)和國家間相對隔絕的文化狀態(tài),將具有差異性的文化放在同一個時空下進行。在此語境下,不同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價值觀念碰撞激蕩,必然引發(fā)不同程度上的沖突。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認為,不同文化之間從來就存在著差異,并且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是不可彌合的?!叭嗣裰g最重要的區(qū)別不是意識形態(tài)、政治的或經濟的,而是文化的區(qū)別。”[15]正是在這種文化理念的引導下,美國憑借其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的優(yōu)勢,按照自己的標準,在全球推行其文化價值觀,體現了文化上的霸權主義。面對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各民族國家為了維護自身的文化主權和安全,進行了不屈的抗爭,力圖維護自身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和獨立性。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民族或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和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以及對自身文化傳統(tǒng)的尊崇感和使命感,彰顯了一種自信與穩(wěn)定的文化心理特質。因此,文化自信的精神與價值建構,為推動民族國家在調控不同社會和民族的文化價值沖突中,發(fā)揮了重要的社會功能。

(四)整合當代中國社會資源

整合資源是文化的一種重要社會功能。它是使文化及社會的各個組成部分整合為結構緊密、相互聯系的整體的過程。文化整合是傳統(tǒng)依托對文化資源共同價值的現實凝聚,弘揚其精華、擯棄其糟粕是重要的手段。通過整合,文化可以實現三個方面的目標:一是協調文化及社會的各個部分,如風俗習慣、精神信仰和道德法律等,使之成為協調一致、聯系緊密的整體;二是整合同一國家內各民族、族群的文化,使各民族、各族群相互依賴,難以分離;三是規(guī)范同一國家或民族成員的觀念、意識、制度和行為,使之成為一種共同的文化模式。通過整合,文化具有整體性特征,能夠凝聚社會中分散的資源,促進各民族成員對國家的高度認同和推動社會的發(fā)展進步。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體在社會性活動中所形成的對本民族文化高度認同,以及在與其他民族的文化比較中所獲得的自豪感。文化自信具有文化整合的基本屬性,同時彰顯了作為社會活動主體—人的精神和價值上的自信。在人與自然、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文化自信以表征社會文化的意識、精神、符號和價值等觀念形態(tài),通過社會風俗習慣、精神信仰和道德法律等作為表現形式,協調社會文化及精神生活的其他領域,促進社會資源的聚合。由于歷史和社會的因素,同一國家內部各民族和族群的文化難免存在差異性,文化自信所折射出來的激勵與聚合功能,形成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共同價值觀影響著人們的交往方式,消解了民族和族群間的隔閡與對立,形成了民族成員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局面。而民族成員是由無數個體所組成的群體,每個社會成員由于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在相互影響和作用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思想和行為失范的狀態(tài)。文化自信是文化主體對自身民族文化的價值和生命力的堅定信念,集中體現了主體積極的文化觀與理性價值選擇。正是通過文化自信所傳遞出來的價值自信,形成對同一國家或民族成員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等的規(guī)范與約束,以及社會所需要的核心價值觀,實現了對社會文化和價值資源的整合,推動了社會的變革與發(fā)展。

三、文化自信社會功能在當代中國社會的實現機制

從社會化的視域來看,文化自信社會功能的實現過程,既是文化主體社會化的過程,也是思想價值社會化的過程。所謂文化主體社會化的過程,就是人逐步接受前人所創(chuàng)造、被社會所認同的某種知識體系、思想觀念、思維模式、行為規(guī)范等,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內在素質,以指導、約束和規(guī)范自己言行的過程。而思想價值社會化,是指政黨、社會組織或學派、思想家個人,通過各種傳播途徑,將思想廣布社會,使思想為社會所認知、認同和接受,對社會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產生影響的過程。文化自信社會功能的實現,正是遵循文化主體社會化和思想價值社會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通過文化主體自覺內化的內在機制和自覺外化的外在機制相互作用產生的效應。

(一)自覺內化是文化自信社會功能實現的內在機制

內化是人對外部事物通過認知轉化為內部思維的過程。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克姆最早提出這一概念。他認為社會本身具有超越于個人意識之上而獨立存在的規(guī)范體系,這些規(guī)范通過內化過程,根植于個人意識之中。民族文化的自覺內化,主要是指個體成員真正接受民族群體所要求的情感、規(guī)范和目標,并將其納入自覺的價值體系,使之成為意識層面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內化的過程,表現為個體成員價值感知、同化、接納和重構的實質。通過內化,個體成員搭建自我意識與群體要求在文化價值取向和社會實踐過程中的統(tǒng)一。

民族成員文化自信的內化機制遵循人的認識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需要經歷知、情、意、行的認知過程。但歸根結底只有滿足文化主體自身認識與發(fā)展需求,以及社會所倡導的思想意識、道德觀念和文化價值,才成為社會成員自覺內化的民族文化。個體成員文化上的主體自信,最終表現為其參與和感受群體文化價值和精神意義的心理需要。文化自信是一定社會中的文化主體,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認知、反思、認同和接納,以及與外來文化的交流、比較和借鑒中所體現出來的價值信任感和尊崇感。文化自信所蘊含的精神是一個有意義和價值的世界,文化主體自覺內化的過程,實質上是其契合了自身的心理需求與社會需求,建構具有積極價值指向意義的精神家園。

(二)自覺外化是文化自信社會功能實現的外在機制

內化是外化的基礎和前提,外化是內化的外顯和表現。一般把外化看作是從內部思維動作向外部物質動作的轉化。文化自信社會功能的實現,需要民族成員將內化的民族文化情感、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自覺地轉化為民族成員的行為表現和行為習慣,成為民族文化自信精神的堅定倡導者和維護者。民族成員對自身民族文化的承認、認可和尊崇,不能簡單停留在思想認識層面,還需體現在民族個體成員的社會實踐中,實現文化自信思想的社會化。

文化自信思想社會化是一種自覺外化的過程,其實現途徑是多樣化的。具體而言,社會成員可通過各種傳播途徑,將文化自信的思想價值推廣于社會,使其價值自信的思想為社會所認知、認同和接受,對社會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如報紙、廣播、電視、網絡、雜志、書籍等各種傳播媒介,均是文化自信思想社會化的主要載體。個體成員的文化表現、文化態(tài)度和文化觀念均可通過實踐活動彰顯出來。在當代中國,社會成員文化自信的自覺外化可體現在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推動者和踐行者,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決抵制文化霸權主義的侵蝕,自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與民族文化主體性地位。

(三)文化自信社會功能實現機制是自覺內化與外化的有機結合與統(tǒng)一

文化自信社會功能的實現,一方面需要文化主體形成對自身文化的認知、認同、接受、轉化,形成對自身民族文化價值和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并影響和作用于社會,實現文化自信的社會價值,發(fā)揮其精神動力效用,這是文化自信的自覺內化。外化只有通過內化,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文化自信社會功能的自覺外化,主要是文化主體將內化的文化自信思想轉化為外化自覺的文化社會實踐,顯性社會化與隱性社會化結合起來,實現文化自信思想的社會化。因此,文化自信社會功能的實現機制是文化主體自覺內化與外化有機結合與統(tǒng)一的過程。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7-1(1).

[2][10]于幼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44.

[3]劉芳.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戰(zhàn)略考量[J].思想理論教育,2012,(01).

[4]廖小琴.文化自信:精神生活質量的新向度[J].齊魯學刊,2012,(02).

[5]劉林濤.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質特征及其當代價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

[6]何星亮.文化功能及其變遷[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5).

[7][8]葉志堅.文化功能論[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3,(10).

[9]畢重增.黃希庭.中國文化中自信人格的內涵和功能[J].心理科學進展,2007,(02).

[11][12]詹小美.民族文化認同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

[13]齊衛(wèi)平.文化功能及其在國家發(fā)展和民族進步中的意義[J].思想理論教育,2009,.

[14]陳少雷.文化價值觀的哲學省思[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149.

[15][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6.

責任編輯:唐 瓊

G122

A

1008-6323(2017)01-0094-06

劉林濤,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博士研究生,廣東藥科大學助理研究員。

2017-01-01

廣東省教育廳高校德育創(chuàng)新項目(項目編號:2015DYYB045)

猜你喜歡
內化成員主體
主編及編委會成員簡介
主編及編委會成員簡介
主編及編委會成員簡介
主編及編委會成員簡介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激活中隊活力,內化少先隊員組織歸屬感
少先隊活動(2020年8期)2020-09-11 06:42:32
激活中隊活力,內化少先隊員組織歸屬感
少先隊活動(2020年7期)2020-08-14 01:17:48
德魯大叔內化營銷勝過廣告
華人時刊(2018年15期)2018-11-10 03:25:30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天峨县| 蒲城县| 南开区| 寿阳县| 涞水县| 科技| 莱州市| 山阴县| 新乡县| 旬阳县| 穆棱市| 沂源县| 莱州市| 永定县| 双桥区| 疏附县| 元氏县| 玛曲县| 德格县| 汉川市| 烟台市| 苏尼特右旗| 武强县| 工布江达县| 金秀| 金溪县| 台湾省| 庆云县| 同仁县| 兴化市| 马龙县| 新沂市| 裕民县| 抚州市| 绥江县| 桓仁| 诏安县| 大石桥市| 阜宁县| 襄垣县| 焉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