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合奎
26年前,我從一所農村中學調往大冶一中任教,當時二十多歲。一中是一所百年名校,歷史悠久,名師薈萃。而我原來教的是初中,現在要教高中,實屬不得已而為之。我之所以能站穩(wěn)講臺,是由于有勤勞善良、深明大義的母親無私的支持,沒有她就沒有我的一切。
母親從小就苦命,出生剛剛五個月外公就去世了。母親沒有享受童年的歡樂,就過早地扛起家庭的重擔。母親與父親結婚時,父親剛從江西讀書回來,身無分文,唯一的家產是三大箱書,結婚時只能住在別人的牛欄里,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
父親是位民辦教師,由于當時農村教師緊張,父親既教語文、數學,又教音樂、美術,一個人要帶兩個年級,一個老師頂幾個用,沒有時間做家務,也沒有精力幫母親耕田種地,繁重的家務勞動就落在了瘦弱的母親身上。在我的印象中,母親每天總是起早摸黑,風里來雨里去。由于長期過度的勞累,母親得了嚴重的風濕性心臟病。
我調往一中時,她老人家已臥病在床。因為父親是教師,母親明白教書必須多花時間和精力才能備好課,所以她總是叮囑我,不要經常回來,不要擔心她,多把心思用在學生身上,免得別人看不起我,免得耽誤了學生的前途。每次,我只好含淚遵囑住校,晚上備課,白天只要有空,就去聽課。只要學校教師講課,無論年長的、年輕的,我都爭取去聽,注意人家的教法與教態(tài),學習別人的長處,邊聽邊揣摩,擇其善者而從之。
記得在一中上第一節(jié)課之前,我就聽說有不少學生在私下打聽我畢業(yè)的學校。當時似乎越是畢業(yè)于名牌大學的老師講課,學生越是感到榮耀。而我卻不能帶給他們這種榮耀,走向講臺時心里不免發(fā)怵,但一想到母親的殷切期望,也就立刻鼓起了勇氣。我直言不諱地告訴學生,我畢業(yè)于哪所學校,出生于什么家庭,曾經在哪所學校教書……也許是我的真誠和自信感染了學生,教室里竟然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接下來,我言歸正傳,開始講課。講學習哲學的意義時,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工作實踐慷慨陳辭:哲學雖無小用,但有大用;雖無近用,但有遠用;雖無淺用,但有深用……哲學是一個民族精神的命脈,正如黑格爾所說,一個國家沒有哲學,就像一座雄偉壯觀的廟宇中沒有神像一樣,空空蕩蕩,徒有其表,因為它沒有可信仰的東西,可尊敬的東西。
下課鈴聲響時,掌聲又響了。我心里涌起一種自豪感,因為自己的努力,因為母親的諄諄教導,有了回報。晚上回住處,我扭亮床頭燈,躺在那張書籍占去了三分之一的床鋪上繼續(xù)讀書備課。寂靜中我聽到門外有響動,借著燈光,見門縫里伸過來一張紙條,打開來看,是一名學生寫的《聆聽劉先生授課有感》的詩。其中,首句是“中年調往市一中,常伴孤燈破霧蒙”,贊我備課之艱辛;尾句“誰知一柱傳薪火,得費先生百日功”,夸我講課之效果。面對這張詩箋,我既欣慰,又傷感。學生畢竟了解我了,卻不了解我那臥病在床的母親為了讓兒子站穩(wěn)講臺,正在家中孤獨地、痛苦地掙扎著。
帶畢業(yè)班,很忙。因為擔心母親的病,我過一段時間總要回老家去看望母親,幫她掃地,做飯,洗衣服。幾次進門,我都看見白發(fā)散亂的母親拖著病體艱難地在屋中做這做那,面容更加憔悴,但神態(tài)卻是堅毅的。有一次,我不小心碰到母親的右手,她突然發(fā)出痛苦的呻吟,原來是上回看望時,我買了兩斤豬肉給她,結果被別人家的狗發(fā)現了,母親為了從狗嘴里奪回豬肉,右手被咬傷了。還有一次,我回家去,家中沒有人,我到處找她,結果在莊稼地里看見她跪在地上挖地。我心里很難過,母親為了支持我把書教好,默默地犧牲自己。深明大義的慈母,即使病情日重的時候,為了讓我安心工作,不分散精力,每次回家時,總是安慰我:“病快好了,不要緊?!?/p>
高考結果揭曉后,我所帶的畢業(yè)班考上大學的人數突破了一中歷史紀錄,當我準備告知母親這一喜訊時,她卻病逝了。送母親出殯那天,我流著淚,寫了一首詩:“五十人生憂患盡,春暉寸草報無期。人間最苦貧家母,別有傷心惟子知?!蔽夷毓蛟谀赣H墓前,焚化了這首詩,以告慰慈母的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