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亞楓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倡導學生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建議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筆者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1(必修)》《分子與細胞》第6章第3節(jié)《細胞的衰老和凋亡》教學為例,談談生活化課堂建構的具體做法。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學生具有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教師從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情境,既可引發(fā)學生已有的體驗,又能激起他們探索的欲望。
教學中,教師先播放一段視頻,讓學生在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和“劉德華容貌的變化”中產生共鳴,接著設疑導思——人的一生有多少天?學生眾說紛紜。教師繼續(xù)引導:“假如我們能活90歲,一年按365天計算,也只有三萬多天。生命轉瞬即逝,而要研究個體的衰老和死亡問題,首先要從研究細胞的衰老開始?!边@樣設計,一方面試圖通過觀看視頻和計算人的一生有多少天,讓學生感悟生命的短暫,從而更加珍愛生命;另一方面是想引出人為什么不能長生不老這個話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利用生活經驗,突破教學重點
《細胞的衰老和凋亡》的教學重點包括個體衰老和細胞衰老的關系、細胞衰老的特征和細胞凋亡的含義。
“細胞衰老的特征”瑣碎、抽象,學生難以準確、全面地記憶,是教學難點。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先出示一組人體衰老特征圖,讓學生思考、歸納個體衰老的特征,如頭發(fā)變白、出現老年斑、布滿皺紋、吸收能力下降、行動遲緩等。接著,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fā)設問:“細胞是組成人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那么,如何從細胞的角度解釋個體衰老的特征呢?”然后,教師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建立細胞衰老特征和個體衰老現象的對應關系。這種從具體的生活經驗到抽象的生物學知識的教學方法,不僅促進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而且讓他們易于記憶。
個體衰老和細胞衰老關系的教學,教師同樣采用了聯系生活實際的方法。教師先出示草履蟲和人的圖片,以及人的表皮細胞、紅細胞、肝細胞壽命的小資料,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細胞衰老和個體衰老的關系。接著,教師設疑導思:老年人和嬰兒體內都有衰老細胞,為什么老年人表現出衰老,嬰兒卻不表現為衰老?學生通過討論,認識到個體衰老是細胞普遍衰老的過程。
三、運用學科知識,開展實踐活動
《細胞的衰老和凋亡》知識點不多,難度也不是太大,教師在這方面不必過多著力。教學這節(jié)課,教師應該特別關注情感目標(關注老齡化問題、關愛老人、珍愛生命)和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的達成情況。
為達成上述目標,教師選擇了兩個熱點話題:一是細胞衰老的原因及如何延緩人體衰老。二是社會老齡化的影響,包含①我國現在是否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②人口老齡化可能給社會、家庭和國家?guī)砟男﹩栴},我們應該如何解決。為使活動有效開展,教師做了如下工作:事先說明評價標準并制訂活動任務單;為學生提供建議,如建議學生選擇哪些報紙、雜志、互聯網及走訪哪些政府部門等;提供評價和鑒別信息源有效性的依據;不定期深入組員中,詢問活動進展及遇到的問題,并提供幫助和指導。
在課中展示交流過程中,教師設置了小組展示、學生提問、師生評價三個環(huán)節(jié)。小組展示階段,教師要求各組在展示之前先說明小組分工情況,以便接受全班學生的監(jiān)督。學生提問環(huán)節(jié),教師特別注重生成性資源的發(fā)掘。如,第二小組針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提出“全面放開二胎”的建議(說明:調查時間為2015年4月,當時已有“單獨”二孩政策,但全面二胎政策還未實施),其他學生質疑:“人口過多會對環(huán)境產生巨大影響,請問這個問題如何解決?”教師順勢引導學生注意人口和環(huán)境的平衡。師生評價階段,教師注重引導學生明確各小組調查中值得肯定或改進的地方,并提出合理化建議。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進一步引發(fā)學生對老年人的關心,讓他們對社會熱點問題(如延緩衰老、健康生活等)產生新的思考;另一方面是為了介紹方法,總結經驗。
【互動鏈接】
教師展示或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感受和體驗,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
教學《生物3(必修)》《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第4章第4節(jié)《群落的演替》時,在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我播放了一段火山猛烈爆發(fā)的視頻,并展示了按時間順序排列的一系列照片,讓學生認識到“群落并不是任何時候都處在一種相對的穩(wěn)定狀態(tài),在特定的情況下,群落也會發(fā)生變化”,從而順利地引出了課題。
群落的演替過程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時,我利用真實的照片展示群落演替的各個階段,讓學生有效地建立起概念和現象之間的聯系。如:展示同一個地點地衣和苔蘚的照片,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苔蘚取代地衣的原因;通過展示森林的階段性照片,讓學生加深對“優(yōu)勢取代”的理解。為了讓學生理解“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我舉出本地人常去虎頭山登山踏青的例子,并展示對比不同地點植被分布的照片,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能夠影響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課堂延伸環(huán)節(jié),我用視頻介紹了“沙漠里的守望者白春蘭”用雙手建設了一片沙漠綠洲的事跡,引導學生認識到,“不恰當的人類活動會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但人類認識并遵循生態(tài)規(guī)律時,也可以治理惡化的環(huán)境,讓沙漠變成綠洲”。
高中生畢業(yè)后即將步入大學或進入社會,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開展職業(yè)規(guī)劃教育十分必要。
《生物(必修)》在這方面做出了嘗試。在三本必修教材中,“與生物有關的職業(yè)”板塊分別介紹了醫(yī)院檢驗師、育種工作者、生物技術產業(yè)研發(fā)人員、化石標本制作人員、神經外科醫(yī)生、植保員、林業(yè)工程師、景觀設計師等從業(yè)者,“科學·技術·社會”板塊介紹了與生物相關的先進技術及在社會中發(fā)揮的作用,“科學史話”“科學家的故事”“科學前沿”介紹了生物科學發(fā)展的過去和未來。這樣的設計既能讓學生對相關職業(yè)有一個初步了解,又能增強學生學習生物的動力。
如何利用這些資源對學生進行職業(yè)規(guī)劃教育呢?首先,教師要在對相關內容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合理地將職業(yè)規(guī)劃教育滲透到教學之中,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職業(yè)規(guī)劃教育的影響。其次,可以適時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相關的職業(yè)信息,如舉辦相關的主題班會,舉辦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教育講座和座談會等。
合理地使用生活化材料,更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生物3(必修)》“體溫調節(jié)”知識點時,我選用了學生熟知的問題導入新課:“同學們有過發(fā)燒的經歷吧!你們發(fā)燒時,為使體溫降下來,家人采取過哪些措施呢?“蓋上被子捂汗”“頭上敷冰袋”“用酒精棉球擦額頭和手”“用溫水擦身體”……學生說出了很多種方法。我接著問:這些做法依據的原理是什么呢? “增加散熱速度。”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皠偛拍切┳龇ㄖ校袥]有與這一原理不符合的做法呢?”我追問。學生討論后認為,蓋上被子捂會阻礙散熱。見時機成熟,我順勢指出:發(fā)燒時蓋上被子捂一捂是很常見的降溫方法,實際上是一個誤區(qū)。發(fā)燒尤其在高燒時吃了退燒藥后,蓋被子捂汗不但不利于散熱退燒,反而會使體溫在短時間內升得更高。嬰幼兒體溫調節(jié)機制很弱,汗腺不發(fā)達,通過“捂”不僅不能達到“發(fā)汗”的目的,反而會使體溫繼續(xù)上升而出現抽搐、驚厥甚至休克等危險。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適當減少或略微解開衣服,以增加體表與空氣接觸的面積,讓其充分散熱。
《生物》教材里有許多關于營養(yǎng)健康方面的知識。教師合理地使用這些知識,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教學《生物1(必修)》“蛋白質”知識點時,我問學生,高中生正處于生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應該怎樣攝入蛋白質以滿足機體的需求呢?很多學生認為多吃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即可。我告訴他們,這種觀點是不科學的。學生的求知欲望被調動起來了,他們迫切地期望得到答案。于是,我給學生提供了以下信息:選擇蛋白質食物,首先應考慮蛋白質含量的多少,如果食物中蛋白質含量很少,即使這種食物營養(yǎng)價值很高,也不能滿足人體對蛋白質的需求;其次,要看食物中所含的氨基酸是否豐富,種類是否齊全,比例是否適當;第三,應考慮蛋白質被人體消化、吸收和利用的效率,如乳類、蛋類、肉類、煮熟的豆類容易消化,吸收和利用效率高。最后,我強調:攝取營養(yǎng)不能僅僅考慮蛋白質,還應該考慮機體能量需求、其他營養(yǎng)素需求,只有這幾個方面都合適,身體才能健康。
這種形式的營養(yǎng)健康教育不僅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培養(yǎng)了他們正確的飲食習慣,讓他們樹立起了科學營養(yǎng)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