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方回道德反思的詩學訴求

2017-04-03 08:27:09高覽小
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年5期
關鍵詞:梅堯臣詩學杜甫

王 昕, 高覽小

(1. 石家莊學院 學報編輯部, 河北 石家莊 050035; 2. 四川師范大學 文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8)

方回道德反思的詩學訴求

王 昕1, 高覽小2

(1. 石家莊學院 學報編輯部, 河北 石家莊 050035; 2. 四川師范大學 文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8)

主要根據(jù)《瀛奎律髓》,分析了方回的詩學思想和創(chuàng)作心態(tài),認為其在詩選中極力推尊詩人杜甫,以“格高”作為評詩的首要標準,倡導詩歌的“熟淡”之美,意在證明自己愛國情懷與人格修養(yǎng),表現(xiàn)了其自我反思和道德辯解的強烈愿望。

方回;《瀛奎律髓》; 道德; 詩學

方回(1227—1307),字萬里,一字淵甫,號虛谷,別號紫陽山人,歙縣(今安徽歙縣)人。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進士,因上書劾賈似道、王爚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1276),率郡降元,改授建德路總管兼府尹。七年后罷,閑居終老。方回著述甚豐,今所知名者共二十四種,涵經(jīng)、史、子、集,現(xiàn)存《桐江集》《桐江續(xù)集》《瀛奎律髓》《文選顏鮑謝詩評》《續(xù)古今考》《虛谷閑鈔》六種*參見詹杭倫《方回的唐宋律詩學》,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216頁。詹先生在對方回生平、著作詳考的基礎上論述方回的詩學思想,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本文多有參考。。方回詩學思想博大精深,學界前輩已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筆者主要據(jù)《瀛奎律髓》對其由宋入元后的特殊心態(tài)與詩學實踐略作觀照,以見宋亡之際一降元士人的復雜心理、人生選擇和詩學取向。

一、 道德辯解與詩學實踐

方回是文學史上最受爭議的作家之一,其率郡降元有損大節(jié),為人不齒,甚者謂其品行卑污,巧詐偽劣,“見于周密《癸辛雜識》者,殆無人理”[1]。方回的降元行為與其反復表述的信仰的矛盾悖離成為時人和后學爭論的熱點,方回的人品與詩品的巨大反差也是宋元詩學和“徽學”研究者難以回避的話題。

南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二月,元將高興欲兵取嚴州。方回時知嚴州,曾主張以死封疆,并在《桃源行》一詩中慷慨陳言:“楚人安肯為秦臣?縱未亡秦亦避秦!”[2]方回深知降元于己損節(jié)、于國助亡,然而在生命和節(jié)義的痛苦較量中,方回借助歷史學識和哲學變通思想,尋找了一系列放棄信仰和主張的理由,最后選擇降元。方回在《先君事狀》中為自己的行為作了種種辯解,這些辯解也正是促成他降元的心理依據(jù):①臨安已陷,嚴州于后,其罪可恕。方回自述:“行在所宰執(zhí)大臣以嗣君名具表納土,送璽于皋亭山,在正月十八日,軍馬入臨安府易守,在二十日?;鬲q堅守孤城半月余……彼列閫連城,先下于臨安未下之先者,可罪也。此一小壘,臨安已下半月而后下焉,恕其罪可也?!雹诒娙怂h,嚴州不降,恐遭災難。方回陳述當時情境:“王郎中世英、蕭郎中郁提兵五千賚詔至郡,合眾官吏軍民一口同辭,惟恐有如常州之難,議定歸附?!雹廴淇っ?雖非正義,有史可鑒。方回從《三國志·霍弋傳》中找到更為可靠的歷史依據(jù):“陳壽書謂霍弋、羅憲,各保全一方,舉以內附,此雖非人臣之正義,然國亡主遷,土地人民無所歸,為小郡者,力不能全國矣,全其郡民可也?!?參見方回《桐江集》卷八,(清)阮元輯《宛委別藏》第105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18-519頁。既然投降歸叛可以上升為全郡保民的高尚行為,方回由心理矛盾到失衡,從而作出了悖離自己信念的行為。

方回在《先君事狀》中進行辯解,意在洗刷自己的罪名,希望得到人們的理解和寬容。然而,方回的辯解沒有使人另眼相看,反而招致更多的指責和唾棄。周密在《癸辛雜識》中極詆方回:“未幾,北軍至,回倡言死封疆之說甚壯。及北軍至,忽不知其所在,人皆以為必踐初言死矣。遍尋訪之不獲,乃迎降于三十里外,韃帽氈裘,跨馬而還,有自得之色。郡人無不唾之?!盵3]方回仕元,甚至遭到其女婿和門生的屢屢訐難。其實,方回自己也深感愧疚,他的降元理由能維持一時的心理平衡,但經(jīng)不起理性深究和情感追問,他在不少詩中真誠坦率地表白了自己的心情,如《重至秀山售屋將歸》云“全城保生齒,終覺愧衰顏”、《送男存心如燕》云“茍生內自愧,一思汗如漿”*本文所引方回詩,如沒有特別注明出處的話,均引自《全宋詩》。。方回后來罷官不仕,反思自己的道德品行,試圖以詩文創(chuàng)作化釋自己的心理糾結,憑借學術和文學成就重新為自己贏得立足之地,《雜興》一詩大致表達這種意圖:“豈無不朽句,作詩垂萬篇。人品雖中中,此心無愧焉?!?/p>

至元二十年(1283)方回選編《瀛奎律髓》,正是在這種心境下產(chǎn)生的結果。詩歌選本不僅能顯示編者的文學思想和審美情趣,也能反映其編選意圖和內在的心理愿望。方回在《瀛奎律髓》中以選、編、評注的方式構建文學賞論世界,自有為學詩者提供理想的教材、以糾正當時創(chuàng)作之弊的顯在目的,如其序所言:“所選,詩格也。所注,詩話也。學者求之,髓由是可得也。”*參見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匯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頁。下文凡引《瀛奎律髓》者,均據(jù)此本。引文出處只標卷數(shù)和詩題。然而,我們不能忽視人的現(xiàn)實行為和自然發(fā)生的心理過程密不可分[4],方回編著《瀛奎律髓》當亦有開釋心理癥結、重新確立自我形象的內在用意。從《瀛奎律髓》選詩和評注來看,方回極力推尊杜甫,詩主江西詩派,稱賞高健詩格和平淡詩境,這與其說是其鑒于當時文衰詩落、欲救弊揚正的宣言,毋寧說是以詩歌選評方式進行的自我開釋和自我表白,尤其是從詩人修養(yǎng)角度對唐宋詩歌思想藝術淵源進行追問和闡釋,可稱之為一種詩學意義上的辯解和訴求。

二、 尊杜:愛國情懷的表白

杜甫是方回詩學體系的核心,《瀛奎律髓》以杜甫律詩作為選詩和評論的參照和根本。據(jù)李慶甲先生統(tǒng)計,《瀛奎律髓》選錄詩人385家,五、七言律詩實2992首(去重出之22首)。方回選評杜甫詩達221首,約占所選詩總數(shù)7%,居所選唐、宋詩家之首位。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賦予杜甫詩歌最高的評價,對其尊崇可謂無以復加,如下:

詩至老杜,萬古之準則哉!(卷十六,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評)

世間此等詩,惟老杜集有之。(卷十五,杜甫《閣夜》評)

此格律高聳,意氣悲壯,唐人無能及之者。(卷十三,杜甫《野望》評)

凡老杜七言律詩,無有能及之者。而冬至四詩,檢唐、宋他集殆遍,亦無復有加于此矣。(卷十六,杜甫《至日遣興奉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二首》評)

方回又旗幟鮮明地把杜甫標樹為江西詩派之祖,并列出宋代師祖杜甫的江西五子:“予平生持所見,以老杜為祖,老杜同時諸人皆可伯仲。宋以后山谷一也,后山二也,簡齋為三,呂居仁為四,曾茶山為五,其他與茶山伯仲亦有之,此詩之正派也?!?卷十六,陳與義《道中寒食二首》評)又明確提出“一祖三宗”的觀點:“古今詩人當以老杜、山谷、后山、簡齋四家為一祖三宗,余可預配饗者有數(shù)焉。”(卷二六,陳與義《清明》評)實際上,在方回的詩學體系中,除了江西詩人宗法杜甫,為“詩之正派”,唐李白、王維等著名詩人都屬“老杜之派”,宋代的眾多優(yōu)秀詩人也都應納入“老杜之派”。方回在《恢大山西山小稿序》中具體表述:“五言律、七言律及絕句自唐始盛,唐人杜子美、李太白兼五體,造其極。王維、岑參、賈至、高適、李泌、孟浩然、韋應物以至韓、柳、郊、島、杜牧之、張文昌,皆老杜之派也。宋蘇、梅、歐、蘇、王介甫、黃、陳、晁、張、僧道潛、覺范,以至南渡呂居仁、陳去非。而乾淳諸人,朱文公詩第一,尤、蕭、楊、陸、范亦老杜之派也。是派至韓南澗父子、趙章泉而止?!盵5]卷三三在方回看來,“老杜之派”薈萃眾家,陣容強大,是唐、宋詩歌發(fā)展主流。除杜甫一派外,方回認為“別有一派曰昆體,始于李義山,至楊、劉及陸佃絕矣”;而嘉定中“祖許渾、姚合為派者”實“江湖晚生皆是也”[5]卷三三。方回對詩歌派別的劃分,立足于自己的杜詩研究和兩宋以來人們的崇杜思潮,“從某種意義上說,方回的詩學體系是建構在他的杜詩研究之上,其杜詩觀既是中國詩學史上杜甫崇拜的極致反映,也濃縮著兩宋以來杜甫獨尊詩學思潮的精神”[6]。

杜甫的楷范意義在宋代被確立,宋人尊崇杜甫,固然考慮到杜甫詩歌思想和藝術的杰出成就,而更主要是宋人從杜甫身上發(fā)現(xiàn)了儒家推尊的道德價值和精神境界。王安石《杜甫畫像》云:“青衫老更斥,餓走半九州。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盜賊森戈矛。吟哦當此時,不廢朝廷憂。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颼飗?!盵7]蘇軾《王定國詩集敘》云:“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8]《潘子真詩話》記載黃庭堅也有相似表述:“山谷嘗謂余言:‘老杜雖在流落顛沛,未嘗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陳時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義之氣,感發(fā)而然?!盵9]南渡后,經(jīng)歷了國破家亡、流離之苦的文人儒士對杜甫本人及詩歌有了更深的體會,杜甫忠君愛國的精神被高度弘揚。李綱《重校杜子美集序》云:“子美之詩凡千四百三十余篇,其忠義氣節(jié),羈旅艱難,悲憤無聊,一見于詩。句法理致,老而益精。”[10]1320又在《五哀詩》中褒揚杜甫:“平生忠義心,多向詩中剖。憂國與愛君,誦說不離口。饑寒窘衣食,容貌村野叟。自以稷契期,此理人勝否?”[10]248

方回弘揚杜甫罹遭動亂、身在下位卻憂時愛國的懷抱和精神,這與宋人逐漸把杜甫典范化的旨向是一致的。如下所評:

老杜合是廊廟人物,其在成都依嚴武為參謀,亦屈甚矣?!隙牌缴m流離多在郊野,而目擊兵戈盜賊之變,與朝廷郡國不平之事,心常不忘君父,故哀憤之辭不一,不獨為一身發(fā)也。(卷二三,杜甫《正月三日歸溪上有作簡院內諸公》評)

凡十六年間,無非盜賊干戈之日。忠臣故宜痛憤,而老杜一飯不忘君,多見于詩。如“諸侯春不貢,使者日相望”、“由來強幹地,未有不朝臣”、“領郡輒無色,之官皆有詞”、“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奪馬悲宮主,登車泣貴嬪”、“窮愁但有骨,群盜尚如毛”,皆哀痛惻愴,令人有無窮之悲。(卷三二,杜甫《避賢》評)

方回之說幾乎是蘇軾對杜甫評論的翻版,不過,方回列舉出杜甫傷時憂世、忠君愛國的一系列詩句,充分展現(xiàn)了杜甫的精神世界。方回認為南渡前后詩人之忠憤愛國之詩,皆本于杜甫,這也是杜甫作為宋代詩人典范的主要根據(jù)?!跺伤琛肪砣x評呂本中《兵亂后雜詩五首》,稱贊詩中揭露現(xiàn)實的佳句,以為“老杜后始有此”。同卷評汪彥章《乙酉亂后寄常州使君侄四首》時發(fā)表感慨:“靖康中在圍城中者,呂居仁、徐師川、汪彥章皆詩人也。居仁多有痛憤之詩。師川以邦昌之名名其婢,而詩無所見。彥章至此乃有亂后詩。豈當時諸人或言之太過,恐忤時相而刪之乎?后秦檜既相,賣國求和,則士大夫噤不能發(fā)一辭矣!此等詩皆本老杜,亦惟老杜多有此等詩?!?/p>

方回推崇杜甫忠君愛國精神,同情其有志難伸的遭遇,還有寄托或表白自己的心志懷抱的用意?!肚锿黼s書》一詩云:“竊嘗評少陵,使生太宗時。豈獨魏鄭公,論諫垂至茲。天寶得一官,主昏事已危。脫命走行在,窮老拜拾遺。卒坐鯁直去,漂落西南陲。處處苦戰(zhàn)斗,言言悲亂離。其間至痛者,莫若八哀詩。我無此筆力,懷抱頗相似?!痹娭袑Χ鸥σ簧髁丝偨Y,感慨杜甫的身世遭遇,敬佩杜甫的胸懷筆力,并且認為自己雖無杜甫之才,而懷抱頗似杜甫。這確實讓人難以理解和接受,因為在世人眼中,杜甫與方回是截然相反的兩類人,杜甫的愛國之堅貞與方回的降元之妥協(xié)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方回強調杜甫鯁直有才、屢屢受抑、安史之亂時脫命見新君等,旨在表達自己的心志,其中不無藉此淡化其失節(jié)行為的用意。從這個意義上講,《瀛奎律髓》以杜甫作為憂時愛國詩人典范,極力弘揚杜甫的人格精神,不僅反映了宋代廣大士人的呼聲,同時也是方回申述自己愛國情懷的詩學表達。

三、 格高:高尚人品的申述

“格高”是方回詩學體系中最重要的范疇之一,其根于江西詩派的創(chuàng)作宗旨。陳師道認為“學詩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杜詩“事核而理長”“句清而體好”皆在于“立格之妙”[11]。方回承繼其觀點,以“格高”作為學詩和評詩的首要標準,并把杜甫之詩作為“格高”的典范。如下所評:

詩先看格高,而意又到,語又工,為上。意到,語工,而格不高,次之。無格,無意,又無語,下矣。(卷二一,《上元日大雪》評)

盛唐律,詩體渾大,格高語壯。晚唐下細工夫,作小結裹,所以異也。學者詳之。(卷十五,陳子昂《晚次樂鄉(xiāng)縣》評)

此格律高聳,意氣悲壯,唐人無能及之者。(卷十三,杜甫《野望》評)

然格高律熟,意奇句妥,若造化生成。為此等詩者,非真積力久不能到也。學詩者以此為準。(卷二三,杜甫《狂夫》評)

方回認為詩有三個重要的因素,即“格”“意”“語”,意為詩脈,語為詩眼,而格為詩骨。*《瀛奎律髓》卷四十二李虛己《次韻和汝南秀才游凈土見寄》評:“以意為脈,以格為骨,以字為眼,則盡之?!薄案瘛敝沃姼枵w,論詩首先須看其“格”;格高方能氣足語壯,故“格”相對于“意”“語”更為重要。

方回尤為推崇江西詩人的詩格之高。江西五子詩學老杜,不過又各有特點,如陳與義詩恢張悲壯、呂本中詩趨于圓活、曾幾詩清勁潔雅。在方回看來,格高是其共同之處,如下所評:

黃、陳特以詩格高,為宋第一。(卷二二,《和永叔中秋月夜會不見月酬王舍人》評)

簡齋詩獨是格高,可及子美。(卷十三,陳與義《十月》評)

(居仁)詩格崢嶸,非晚學所可及也。(卷十四,呂本中《西歸舟中懷通泰諸君》評)

茶山詩,觀其格已高人一頭地。(卷十八,曾幾《述侄餉日鑄茶》評)

除江西五子外,對其他詩人之詩方回也有格高之評。如《瀛奎律髓》卷一評楊萬里《過揚子江》:“中兩聯(lián)俱爽快,詩格尤高?!蓖碓u朱熹《登定王臺》:“用事命意,定格下字,悉如律令,雜老杜、后山集中可也?!本硎咴u趙蕃《雨望偶題》:“詩格高峭,不妨相犯?!鄙踔烈恍┎恢?方回也會稱許其詩之格,如卷二十一潘良貴《雪中偶成》評:“潘良貴,字子賤。詩傳者不多。風格老練,而繳句皆高古悲愴。味其旨,仁人之言也?!狈交剡€在《唐長孺藝圃小集序》中列舉了近世詩人之格高者:“詩以格高為第一?!栌跁x獨推陶彭澤一人,格高足方嵇、阮。唐惟陳子昂、杜子美、元次山、韓退之、柳子厚、劉夢得、韋應物。宋惟歐、梅、黃、陳、蘇長翁、張文潛。而又于其中以四人為格之尤高者,魯直、無己,上配淵明、子美為四也?!盵5]卷三三方回推賞的“格高”之詩,涉及了晉、唐、宋代諸多詩人之作,不過,其傾向性還是非常明顯的,即以陶淵明、杜甫、黃庭堅、陳與義詩為最高。

與“格高”相對的詩學范疇是“格卑”。方回認為姚合詩“格卑于島”(卷十,姚合《游春》評),許渾詩“體格太卑”(卷十四,許渾《曉發(fā)鄞江北渡寄崔韓二先輩》評);四靈“學姚合、賈島詩而不至,七音律大率皆弱,格不高致也”(卷四四,趙師秀《病起》評)。在方回看來,詩格高卑與詩人的品節(jié)才學有關,其中又以人品為本。詩格高,創(chuàng)作主體之品節(jié)和才學均必高;而人品低下之人,其詩格必不高。方回認為劉克莊“詩意自足,但是格卑”(卷四四,劉克莊《問友人病》評),其詩格卑,并非其才學不富,主要在于其人品不高:“后村初學晚唐。既知名,丞相鄭清之奏賜進士出身。賈似道當國,仕至尚書端明。詩文諛鄭及賈已甚。晚節(jié)詩欲學放翁,才終不逮,對偶巧而氣格卑?!?卷二七,劉克莊《老將》評)而對于“江湖”諸生,方回對其才學與品德一概否定,《送胡植蕓北行序》云:“近世詩學許渾、姚合,雖不讀書之人,皆能為五七言。無風云月露,冰雪煙霞,花柳松竹,鶯燕鷗鷺,琴棋書畫,鼓笛舟車,酒徒劍客,漁翁樵叟,僧寺道觀,歌樓舞榭,則不能成詩。而務諛大官,互稱道號,以詩為干謁乞寬之資。敗軍之將、亡國之相,尊美之如太公望、郭汾陽,刊梓流行,丑狀莫掩?!盵12]102

方回未具體定義“格”,然就其所推舉和批判的詩人及詩而看,可以看出方回所謂的“格”具有多重的含義。首先,“格”不僅指“詩格”,也指“人格”,“人格”決定“詩格”?!叭烁瘛辈⒎莾H指人的道德品質,而包括德、識、學、才諸方面,即“人品高、胸次大、學問深、筆力健”*參見方回《桐江續(xù)集》卷三二《孫元京詩集序》,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193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影印。,只有詩人的人格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全面提升,才能創(chuàng)作出“格高”之作。其次,“詩格”既指詩歌的精神氣格,又指詩歌的審美風格,或者說,“詩格”指詩人的道德品質、才學氣格等熔鑄于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而呈現(xiàn)出的精神風貌和審美風格。詩人的精神氣質、道德品格等貫注于作品形成詩歌的精神氣格,“格高”之作多給人渾大、高聳、崢嶸之感;詩人的才學識見、藝術修養(yǎng)等凝聚為詩歌的審美風格,“格高”之作主要表現(xiàn)出峭拔、健爽、悲壯之美。

“格”論是中國古代詩學的基本命題。以“格”論人漢代已見,南北朝時又以“格”評詩。*如《禮記·緇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薄案瘛庇靡哉撊恕!额伿霞矣枴の恼隆?“陸平原多為死人自嘆之言,詩格既無此例,又乖制作本意?!薄案瘛庇靡栽u詩。宋初有識之士感于士氣不振,詩風萎靡,倡導以改造士風來提高詩歌品格,多以“氣格”高卑來評論人和詩作。方回立足宋末詩人無行導致詩歌卑弱之現(xiàn)實,提出“格高”之論,在強調詩人的品節(jié)氣格的基礎上,又提出才學識見等對于“詩格”的作用,這對于當時的文壇而言的確具有救弊起危之意義。從方回個人來講,其極力主張創(chuàng)作主體的“人格”決定其“詩格”,認為人品卑劣必不能創(chuàng)作格高之作,同時,方回本人又創(chuàng)作大量的詩歌來實踐自己的詩學主張,這也反映出方回希望以其詩學理論和創(chuàng)作表明自己人品的高尚并渴求人們重新評價自己的良苦用心。

四、 熟淡:和平心境的追求

方回論詩一方面標舉“格高”,另一方面又推賞“熟淡”。“熟淡”非方回直接用語,而是筆者對其所論“圓熟”與“平淡”的風格的概括。在方回看來,梅堯臣詩歌平淡有味,自然圓熟;張耒承梅堯臣之詩風,平熟圓妥。如下所評:

若論宋人詩,除陳、黃絕高,以格律獨鳴外,須還梅老五律第一可也。雖唐人亦只如此。而唐人工者太工,圣俞平淡有味。(卷二三,梅堯臣《閑居》評)

圣俞詩不爭格高,而在乎語熟意到。(卷十六,梅堯臣《依韻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評)

圣俞詩淡而有味。此亦信手拈來,自然圓熟。(卷十四,梅堯臣《曉》評)

文潛詩大抵圓熟自然。(卷二九,張耒《自海至楚途寄馬全玉》評)

平熟圓妥,視之似易。能作詩到此地,亦難也。(卷十六,張耒《寒食贈游客》評)

梅詩平淡已為宋人共識,但在方回之前少有以“圓熟”論梅詩。梅堯臣自云:“因吟適情性,稍欲到平淡。苦辭未圓熟,刺口劇菱芡?!盵13]梅堯臣認為自己詩歌不僅不圓熟平滑,甚至苦澀刺口,可謂“苦淡”。歐陽修作為梅堯臣知己,也有相似評論:“近詩尤古硬,咀嚼苦難嘬。初如食橄欖,真味久愈在?!盵14]46緣何方回的審美判斷卻與梅、歐的感知近乎對立呢?從梅堯臣自身來說,其言有自謙成分,因和宰相晏殊之詩,雖無刻意奉承對方之意,然言己詩之弊從而提升對方詩價值,為交往唱和詩之常識性規(guī)律。當然,梅堯臣之言也并非隨意自貶,這也正表明其在某一階段時的作詩情況。歐陽修在《梅圣俞墓志銘》對梅創(chuàng)作進行總結:“其初喜為清麗閑肆平淡,久則涵演深遠,間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氣完力余,益老以勁?!盵14]881梅堯臣初學王、韋,中兼韓、孟,后效淵明,經(jīng)歷了一個從平淡到雕琢再到平淡的過程。當梅堯臣自覺追求淵明境界而“稍欲到平淡”時,確實不滿于自己“間以琢刻”之弊,認為其辭苦硬,未達到圓熟之境。從方回來說,他對梅詩的評價是針對梅堯臣創(chuàng)作總體而言,對古淡有味之作推崇備至;而且,方回站位于縱觀唐、宋律詩整體發(fā)展的基礎上,通過梅詩與唐詩及江西詩派的比較來論述梅堯臣詩之特色,更為突出梅詩的熟而淡的特征。

方回所言之“熟”有其獨特內涵:①“熟”與“活”相通?!笆臁钡奶岢?根于呂本中之論,《紫微詩話》載:“叔用嘗戲謂余云:‘我詩非不如子,我作得子詩,只是子差熟耳?!鄳虼鹪?‘只熟便是精妙處。’”[15]呂本中詩“熟”而圓活,在于他對江西詩人創(chuàng)作艱澀生硬之弊的清醒認識,從而把自己提出的“活法”之論運用于創(chuàng)作實踐之中。方回以呂本中為江西詩派重要傳承者,對其詩也極為推崇,卷四《海陵雜興》評:“其詩宗‘江西’而主于自然,號彈丸法。”卷十七《柳州開元寺夏雨》又評:“居仁在‘江西派’中,最為流動而不滯者,故其詩多活。”②“熟”與“工”相對。方回在《程斗山吟稿序》中云:“善為詩者,由至工而入于不工。工則粗,不工則細;工則生,不工則熟?!盵12]53-54在方回看來,工則粗而生;至工而不工則細而熟,亦即達到無意而工的境界。方回認為“唐人工者太工”,梅堯臣學唐詩又能實現(xiàn)超越正在于其不工,“宋人詩善學盛唐而或過之,當以梅圣俞為第一”(卷二四,梅堯臣《送徐君章秘丞知梁山軍》評)。③“熟”與“韻”并在。方回在卷二十張道洽《梅花二十首》評中明確表述:“夫詩莫貴于格高。不以格高為貴,而專尚風韻,則必以熟為貴。”方回認為梅堯臣不爭格高,而以韻勝,卷四七僧懷古《寺居寄簡長》評云:“宋之盛時,文風日熾,乃有梅圣俞之蘊藉閑雅,陳后山之苦硬瘦勁,一專主韻,一專主律,梅寬陳嚴,并高一世,而古人之詩半或可廢?!?/p>

方回所謂的“淡”與“厚”統(tǒng)一,是醇厚而平淡。嚴羽《滄浪詩話》曾云“梅圣俞學唐人平淡處”[16],方回更進一步指出“圣俞詩似唐人而渾厚過之”(卷二四,梅堯臣《送唐紫微知蘇臺》評)。方回認為梅詩“淡而有味”,平淡而蘊涵豐富。方回所謂的“淡”與“熟”統(tǒng)一,是平淡而圓熟妥帖,自然而語熟意到。這種熟淡,非陳腐濫套之圓,也非平易通俗之熟,而是“覃思精微”后的“閑遠古淡”*歐陽修《六一詩話》云:“圣俞平生苦于吟詠,以閑遠古淡為意,故其構思極艱。”“圣俞覃思精微,以深遠閑淡為意。”,是經(jīng)歷了艱苦錘煉過程后達到的圓熟自如。梅堯臣之熟淡與晚唐、四靈及江湖詩人毫無學術、卑俗陳熟有本質區(qū)別;而與杜甫“山高水深”之平淡境界卻有異曲同工之處。卷十杜甫《春日江村》評:“老杜詩所以妙者,全在闔辟頓挫耳,平易之中有艱苦。若但學其平易,而不從艱苦求之,則輕率下筆,不過如元、白之寬耳。學者當思之?!泵吩娕c杜詩美學風格不一,但在這一點上相似,平淡中蘊含著艱苦,圓熟中包孕著歷練,這是更高層次的平淡,是一種理想的審美境界。

方回倡導“熟淡”,當然與其審美理想和創(chuàng)作實踐有關;不過,方回的心境變化和心理訴求的愿望對于其詩學主張的影響也不能忽視。方回晚年深悔以前的行為,希望能平淡生活。方回在卷十三白居易《戊申歲暮詠懷二首》評中云:“予年五十七歲選此詩,深愧之。”白詩云:“榮華外物終須悟,老病旁人豈得知。猶被妻兒教漸退,莫求致仕且分司?!狈交禺斒怯纱税l(fā)出感慨。方回不斷調整自己,希望能圓通處世,融和為人,評張道洽詩評:“熟也者,非腐爛陳故之熟,取之左右逢其源是也?!?卷二十,張道洽《梅花二十首》評)這與其說是評詩,毋寧說是陳述一種生活哲理。方回推崇程朱理學,尤其深慕朱熹人格,學習其養(yǎng)心治氣、內修自身,以求達到中和樂意之境。方回在詩中自言:“詩備眾體更須熟,文成一家仍不陳。晚悔昨非思改紀,規(guī)隨養(yǎng)氣省心人?!?《七十翁吟七言十絕》)由此可以推想,方回論詩倡導“活法”“圓熟”“平淡”,不僅是尊重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審美需求的結果,也是其生活哲學的詩學表達,同時又是方回在時間的流逝和現(xiàn)實的磨煉中,希望擺脫心理愧疚和良心不安、追求“熟淡”心境的曲折反映。

一部具有社會反響的著作能成就作者,這不僅意味著作品給作者帶來正面或負面聲譽,也意味著讀者會根據(jù)作品對作者進行重新認識。作品通?!岸紟в幸欢ǖ墓赶颉盵17],讀者在閱讀消費過程中,很可能受到作品的某些指引而對創(chuàng)作者的人品才學做出與歷史不同的評價。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能重新體驗和經(jīng)歷,不斷反思和拷問自身,從而塑造另一自我。方回根于自身的特殊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立足詩風萎靡的宋季詩壇,放眼唐宋詩歌發(fā)展歷程,對詩歌創(chuàng)作進行賞析評論和反思總結,同時,方回也對自身進行了道德人格的追問和藝術倫理的教育,從而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自我救贖。方回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成就和人生教訓為宋元詩壇書寫了斑駁的一筆,也為后世提供了正負兩面借鑒的真切范本。

[1] 永瑢. 四庫全書總目[M]. 北京:中華書局, 1965:1423.

[2] 程敏政. 新安文獻志[M]. 合肥:黃山書社, 2004:1077.

[3] 周密. 癸辛雜識[M]. 北京:中華書局, 1988:251.

[4] 邵華,葛魯嘉. 生態(tài)主義視域下的理論心理學研究[J]. 沈陽大學學報, 2011(6):105-107.

[5] 方回. 桐江續(xù)集[M]∥四庫全書珍本初集. 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5.

[6] 張紅. 方回的杜詩觀及其詩學體系之建構[J]. 中國文學研究, 2006(3):47-51.

[7] 李壁. 王荊公詩箋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316.

[8] 蘇軾. 蘇軾文集[M]. 北京:中華書局, 1986:318.

[9]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4:112.

[10] 李綱. 李綱全集[M]. 長沙:岳麓書社, 2004.

[11] 張表臣. 珊瑚鉤詩話[M]∥何文煥. 歷代詩話. 北京:中華書局, 1981:464.

[12] 方回. 桐江集[M]∥阮元. 宛委別藏:第105冊.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8.

[13] 朱東潤. 梅堯臣集編年校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368.

[14] 洪本健. 歐陽修詩文集校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15] 呂本中. 紫微詩話[M]∥何文煥. 歷代詩話. 北京:中華書局, 1981:362.

[16] 嚴羽. 滄浪詩話[M]∥何文煥. 歷代詩話. 北京:中華書局, 1981:688.

[17] 賀根民. 中國近二十年來文學道德批評述評[J]. 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16(5):681-686.

FangHui’sPoeticExpressionofhisMoralIntrospection

WangXin1,GaoLanxiao2

(1. Editorial Office,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35, China; 2. School of Literatur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8, China)

The poetic thought and creation psychology in poetry anthology, Ying Kui Lyu Sui, are analyzed, which is compiled by Fang Hui. He highly praised Du Fu, criticized poetry by the first standard of “style”, and initiated “skillful insipid” beauty. His poetic view also reveals the creation intention to demonstrate his patriotism and personality, and shows a strong desire for self-reflection and moral justification.

Fang Hui; Ying Kui Lyu Sui; moral; poetics

2017-03-23

王 昕(1973-),女,河北邯鄲人,石家莊學院副教授,博士。

2095-5464(2017)05-0627-06

I 207.22

A

【責任編輯王立坤】

猜你喜歡
梅堯臣詩學杜甫
背詩學寫話
范仲淹 梅堯臣 因心而友,唯才是舉
藝術品鑒(2020年10期)2020-11-27 01:53:28
杜甫改詩
絕句
兒童繪本(2018年4期)2018-03-12 21:16:44
杜甫與五柳魚
第四屆揚子江詩學獎
揚子江詩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5:11
簡論梅堯臣寫實詩作的晚唐情結
唐山文學(2016年2期)2017-01-15 14:04:11
杜甫的維穩(wěn)觀
學習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14
殘菊
兩種翻譯詩學觀的異與似
外語學刊(2012年6期)2012-01-19 13:46:54
贵溪市| 卓尼县| 阿拉善盟| 思茅市| 江北区| 正阳县| 莆田市| 抚远县| 扶风县| 尉氏县| 古浪县| 黑河市| 谢通门县| 文登市| 雅江县| 通河县| 林周县| 轮台县| 长丰县| 道孚县| 麻江县| 北海市| 石棉县| 梧州市| 龙川县| 花垣县| 漯河市| 木兰县| 逊克县| 三穗县| 无为县| 台北市| 合川市| 盐亭县| 南陵县| 潞西市| 乾安县| 彝良县| 江川县| 芒康县| 莎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