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東東,李少多
(華中師范大學 國家文化產業(yè)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9)
宜昌大城建設背景下城市文化構建路徑研究
紀東東,李少多
(華中師范大學 國家文化產業(yè)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9)
城市建設作為人類參與城市發(fā)展的重要手段,無時無刻不受到城市文化的影響。本文立足于宜昌大城建設的戰(zhàn)略規(guī)劃,通過梳理宜昌大城建設與宜昌城市文化構建之間的關系,明晰了城市文化構建在大城建設中的重要意義,分析了宜昌城市文化構建過程中的問題,進而提出了宜昌大城建設背景下城市文化的構建路徑。
宜昌; 大城建設; 城市文化
城市是人類勞動大分工的產物,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而創(chuàng)造的人工環(huán)境,其發(fā)展不僅是一個長期的物質環(huán)境的建設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長期的文化積淀的過程。美國著名城市學者劉易斯·芒福德曾提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1],形象地表達了城市與文化的關系。由此可見,城市建設的本質其實就是在構造文化,任何一座城市的建設與發(fā)展都不可忽視城市文化的構建。因此,在宜昌提出的城市建設戰(zhàn)略規(guī)劃中要實現“既大又強、特有特美”的現代化特大宜昌,城市文化的構建必須起到重要作用。
1.宜昌大城建設的戰(zhàn)略規(guī)劃
宜昌大城建設的戰(zhàn)略決策,大致經歷了“醞釀、發(fā)軔、確立、成熟”四個時期。從孫中山“以閘堰其水”和毛澤東“高峽出平湖”點燃“宜昌夢”開始,歷經數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點關注和重要指示,到2011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出臺《全面實施“一主兩副”重大戰(zhàn)略決策,加快推進宜昌市跨越式發(fā)展的決定》,宜昌大城建設的初步構想基本形成,推進宜昌大城建設也隨之上升為省級戰(zhàn)略。直到2013年3月、7月,省委、省政府先后批準通過《宜昌城市總體規(guī)劃修編(2011-2030)》、《宜昌新區(qū)建設總體方案》,宜昌大城建設的總體框架和頂層設計正式形成,至此,“既大又強、特優(yōu)特美”的現代化特大宜昌在城市建設藍圖中正式定格。“既大又強、特優(yōu)特美”是宜昌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的根本內涵,即形成特大的城市規(guī)模、特強的產業(yè)支撐、特優(yōu)的城市環(huán)境、特美的城市形象,它以人本、綠色、生態(tài)、智慧、融合的“后現代”理念推動整座城市的建設和發(fā)展。
2.大城建設與城市文化構建之間的關系
城市是人的物質家園,更是人的精神家園。在城市地不斷演進的過程中,城市通過自身的物質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類交往活動,并通過城市中的各種有形的物質形態(tài)載體和非物質的意識形態(tài)載體把城市的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形成被稱為城市靈魂的“城市文化”[2]。決定城市自身發(fā)展質量的因素,是人們的思想觀念、行動方式、制度設計和行動能力,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切結果,我們都可以認作為城市文化。所以,城市文化不是簡單的一種或兩三種文化特征和文化產品,它是一個復雜的由內外多種因素相互滲透、制約、促進的構成體系。城市文化的構成因素中,都是以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作為根本起點的。正因為此,大城建設與城市文化兩者之間形成了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
一方面,大城建設離不開城市文化。城市是居民生活的重要載體,城市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為人服務,滿足人的需求”,城市建設得再大、再強、再優(yōu)、再美,都是為市民服務的,它終究是通過城市的功能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使人們更好的生活。城市文化則是人們對城市生活質量提出的更高要求,“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城市建設的最終還是要滿足人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城市文化也離不開大城建設,一切具有文化性的元素都必須通過實質性的物質來承載。就城市本身而言,構成城市空間環(huán)境涵蓋的文化意義,使城市空間具有某種文化氛圍,能引起人們的感官和感情上的共鳴,從而加強對城市的認知和理解,再通過參與其中的城市個體日積月累地影響著城市文化。從這個意義講,城市文化通過個體的意識形態(tài)從而影響城市建設形態(tài),不僅需要人的勞動力付出,也需要人的參與和維護。由于城市建設帶來了大量人口的集聚與流動,也隨之帶來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類型,形成多樣性、豐富性的文化集聚。
總而言之,城市建設與城市文化同時孕育在人們的生活中,通過人這一主體,不斷地實現著相互促進和相互影響的作用,從而使城市文化更為深厚,城市建設更富特色。
3.構建城市文化對大城建設的意義
第一,構建城市文化有利于保存歷史傳統。城市在發(fā)展中,或多或少會保留文化遺產與文化遺存,這些歷史資源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更加豐富、更加突出,并持續(xù)地與當下的城市文化和市民生活保持緊密的聯系。每座城市的當代生活都是在歷史傳統傳承下的文化表現,是現代生產對古老生活方式的揉捻和加工。宜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文化積淀較為深厚。通過城市文化的構建,有利于保護城市歷史的延續(xù)性,保留傳承發(fā)展的歷史傳統,保存人們對城市的記憶與認知,使得城市的血脈依靠文化緊密相傳,大城建設不再是空洞無物的“冰冷”。
第二,構建城市文化有利于明確城市定位。在城市化加速進程中,“千城一面”、“千城無面”比比皆是,關鍵原因在于定位模糊、缺乏特色。明確城市定位,彰顯城市特色是每個城市發(fā)展的首要任務,但要給一個城市作一個極為精當、科學的定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如何找準城市特色、提煉城市精神,是做好城市定位的關鍵,這其中城市文化的構建功不可沒。通過觀察分析宜昌市民的生活方式,凝結創(chuàng)造出具有宜昌城市特點的文化模式,運用“文化塑造城市”,“建設文化城市”的城市發(fā)展理念,在城市發(fā)展和建設中緊緊抓住文化建設,從“文化發(fā)展”的高度看待文化與城市建設的關系,以文化資源決定城市發(fā)展的思路,以文化特色作為城市的價值體現,最終利用城市文化來打造不一樣的現代化宜昌。
第三,構建城市文化有利于塑造城市精神。城市精神不僅代表城市的歷史底蘊、建筑風格,也體現了市民的文明程度、價值取向,更展現著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它如骨骼般支撐起城市的內在,又如血液般流淌在每位市民的身上,影響著他們的點點滴滴,并構成了城市文化的全部。城市一旦形成深層的文化,就會滲透進個人價值和情趣、心理和思想中,形成市民的集體性格,進而影響市民整體的素質,市民的整體素質就決定著整座城市的精神。從這種意義上講,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精神。通過構建城市文化,能夠使市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成為一座“有血有肉”的城市;也能夠使宜昌整座城市的精神風貌變得更加飽滿,成為一座“有靈魂”的城市。
第四,構建城市文化有利于引領城市發(fā)展。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城市文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在城市化進程加速的今天,城市文化更成為重要的社會資本,推動著城市經濟的發(fā)展和城市管理的提高,決定著城市整體發(fā)展的進程。因此,城市文化的發(fā)展水平代表著一座城市整體發(fā)展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一座引人注目、充滿生機的城市不僅需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還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厚的文明成果。憑借城市文化這支強大的力量,能夠不斷豐富宜昌自身特有的文化內涵,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屬于宜昌自身的文化,最終通過新的、先進的城市文化理念引領宜昌今后發(fā)展,找到屬于宜昌自己的城市發(fā)展路徑,使其永葆鮮明的特色、鮮活的靈魂和蓬勃的生機。
宜昌擁有大量底蘊深厚、種類繁多的文化資源,它是城市歷經漫長的歷史演繹與積淀后的成果,能夠反映城市的物質和精神面貌,是構建城市文化的基礎。
1.歷史文化資源
宜昌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歷經兩千多年的歷史演變,積淀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坐擁眾多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是巴楚文化。巴楚文化是荊楚文化和巴蜀文化在三峽地區(qū)交融形成的特色文化圈,宜昌是巴楚文化的交融地,巴楚文化是宜昌地域文化的代表,也是宜昌歷史文化中最為悠久的資源。二是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土家族是宜昌市域內分布最多的少數民族,土家族的民族藝術聞名遐邇。同時宜昌市域豐厚的文化土壤也孕育了極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其載體和形式有民間故事、版畫、民歌等數十種。三是名人文化。愛國詩人屈原、和睦使者王昭君、鄰蘇老人楊守敬。此外,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陸游等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化遺存而形成的名人文化衍生品。四是軍事文化。以三國和抗戰(zhàn)為代表的軍事文化,遺留了如猇亭古戰(zhàn)場、石牌保衛(wèi)戰(zhàn)遺址等文化景觀和生動感人的故事和事跡。
2.生態(tài)文化資源
宜昌地處中西部銜合地帶,“上控巴蜀,下引荊襄”,自古便以“三峽門戶、川鄂咽喉”著稱于世。宜昌降水充沛,境內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是我國水能資源最富集的地區(qū)之一。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和地理位置構成了獨富特色的生態(tài)文化資源。一是山水文化。長江三峽、清江畫廊、沮漳河風光、西陵峽、清江畫廊,以及三游洞風景區(qū)、車溪風景區(qū)等全市范圍內340多處魅力獨具的秀麗風景,加上良好的氣候,獨特的區(qū)位,構筑了宜昌山水文化原型。二是地質文化。長江三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峽谷之一,巖溶和峽谷地貌景觀資源極為豐富。宜昌擁有國土資源部2004年批準建設的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該園建成后,通過游覽地貌奇特的長江三峽,人們可以觀看到8億多年來的諸多地質遺跡。三是水電工程文化。宜昌區(qū)域建有隔河巖、高壩洲、水布埡、葛洲壩、三峽電站等五座特大型水電大壩,還有諸多中小型水電站。已初步形成了言水電必談宜昌、言宜昌必談水電的文化背景。這些電站水壩不僅產生強大的電能,而且派生出豐富的水電工程文化、水電生產文化、水電科教文化、壩區(qū)移民文化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水電工程文化。
3.公共文化資源
公共文化資源涉及到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節(jié)慶活動、文化惠民活動、公共文化產品、公共文化服務等方面。近幾年,在“推動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多重國家戰(zhàn)略和多層政策的帶動下,宜昌在充分挖掘、利用原有公共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創(chuàng)新和開發(fā)了新的公共文化資源。一是公共文化設施方面。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市縣級文化“三館”齊全,鄉(xiāng)鎮(zhèn)(街道)綜合文化站、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和公共電子閱覽室基本實現全覆蓋,同時新建了宜昌博物館、宜昌規(guī)劃展覽館、宜昌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等市級重點文化場館。二是文化節(jié)慶活動方面。群眾性文體活動經?;?、體系化程度明顯提高,人均參加文體活動時間每周不少于5小時。定期舉辦了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jié)、三峽國際旅游節(jié)、長江鋼琴音樂節(jié)、宜昌藝術節(jié)等大型文化活動。三是文化惠民活動方面。定期下基層開展文化惠民活動,實現文化惠民活動均等化、標準化、常態(tài)化。四是公共文化產品方面。增加了公共文化產品的投入與維護經費,并逐步開始在全市建設了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數字文化館等數字化建設,實現公共文化產品的便利化和迅捷化。五是公共文化服務方面。公共文化服務實現重心下移,全面實現免費開放,并針對農民工群體、弱勢群體提供相應的文化服務。
宜昌立足于現有的文化資源,在構建城市文化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通過對宜昌當前大城建設的分析,發(fā)現其城市文化的構建仍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城市文化建設不夠全面。
在當前宜昌大城建設進程中,雖然將城市文化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仍停留在對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層面。對一個城市的文化建設和發(fā)展而言,文化資源固然重要,它可以直接進行文化旅游、文化傳媒、文化娛樂等方面的開發(fā),獲得可觀的收益,但從城市文化建設的視角來看,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并非是文化建設的全部環(huán)節(jié)。城市文化建設涵蓋四個層次,即表層(城市的建筑、商品以及被人工改造過的自然環(huán)境)、淺層(城市人進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種活動)、中層(城市的各種組織機構、規(guī)章制度、管理功能和人際關系)和深層(城市人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及心理意識)[3]335。
宜昌在大城建設中,明顯地模糊了城市文化和文化資源的概念,對二者的辨析不夠精確,這就導致了過分注重文化資源開發(fā)、文化景觀塑造、文化設施建設等表層性的城市文化建設,在城市文化建設的深層建設方面(主要是人的方面)則較為薄弱,尤其是城市文化將人作為城市生活的主體。宜昌城市文化的構建沒有以人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觀念為出發(fā)點,以提升人的文化素質和文化品味為根本目的,忽視了人對于城市文化全面建設的重要作用,這也就進一步導致城市文化氛圍的培育、城市精神空間的設計、城市文化信仰的缺失等方面的建設明顯滯后。
第二,城市文化認同的缺失。
文化最主要的一個功能就是意識形態(tài)的塑造和凝聚?!拔幕J同”是人們在相同的共同體中長期生活所形成的對本體最有意義的事物的肯定,其核心是對本體基本價值的認同,是精神紐帶也是生命延續(xù)的基礎。宜昌進行大城建設的著力點也必然是要對市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進行引導和塑造,使不同文化層次、不同生活背景和經歷的人們在身份上找到主體感,認同宜昌的城市文化、城市環(huán)境和發(fā)展目標。
宜昌提出將“后現代”發(fā)展理念應用于大城建設,認為“后現代”是宜昌大城建設的核心理念,也是指導城市文化建設的關鍵理念[4]。 但是在網友與宜昌新區(qū)建設辦公室的對話中,網友代表們提出了諸多對宜昌大城建設表示質疑的問題,如:
房頂上的安分貓:其實宜昌建成這樣真的好嗎?我只想要當初那個從不堵車,城中有江,路上賣蘿卜餃子的小城。
小斯斯斯蜜噠、Cissy:未來宜昌城市的命運就是在步北京、天津的后塵。
網友代表:新區(qū)建設中的后現代理念是怎么體現的?是不是就是高低起伏,左右不對稱?
網友代表:是不是大拆大建,高樓林立,道闊人稀,失去山水園林城特色?
夷陵老彭:面對大量動遷,新區(qū)在城市土地和房屋征用征收上有什么創(chuàng)新之舉?
以牛人自居:前不久看到網上說河南鶴壁新區(qū)沒有人,成新鬼城,之前還有鄂爾多斯。宜昌新區(qū)規(guī)劃建設中如何避免此類情況發(fā)生?[5]
可見,人們最為關注的仍是與他們生活最為相關的內容,如果一個城市建設及發(fā)展理念脫離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范疇,甚至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就會導致市民對發(fā)展理念的不認可,城市文化建設就會受到相當程度的抵制,進而產生城市文化的不認同,對這個城市的不認同。城市文化認同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人”的關注度不夠,這就與所提倡的人本內涵相違背,存在“口號概念”輸出之嫌。
第三,城市文化品牌定位不夠明確。
城市文化的重點在于個性與特色,在于能通過城市文化品牌就可以對城市進行“身份鎖定”。根據《宜昌市城市總體規(guī)劃修改(2011-2030年)》,宜昌大城建設的定位為: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創(chuàng)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集約、高效、生態(tài)型發(fā)展新模式,使宜昌市成為宜居、宜業(yè)、宜旅、具有較強影響力和輻射帶動力的世界水電旅游名城、長江中上游區(qū)域性中心城市和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 這樣的定位無法實現差異性,因為我國大多數城市的定位是“宜居宜業(yè)”;這樣的定位也缺乏文化元素對城市建設的引領性指導,不能夠使城市富有強勁的發(fā)展動力。
文化資源是城市進行文化定位的基礎,盡管宜昌具有豐厚的文化資源,但這些文化資源多是與周邊地區(qū)“共有共享”。如巴楚文化在地域上橫跨多省,三峽文化與重慶共享,土家族文化無法與鄰近的恩施匹敵,三國文化上更難以與荊州、赤壁、襄樊抗衡。但宜昌城市建設的文化定位仍把重點放在這些文化上,這樣的城市文化定位不是城市獨有的,而是每個城市共有的,共有的城市文化是無法展現城市特色的,勢必被周邊的品牌文化罩在“影區(qū)”之中,難以形成自己的優(yōu)勢和品牌。
同時,宜昌的城市品牌定位并不持續(xù),這在城市品牌定位語上表現極為明顯。城市品牌定位語就是城市定位的提煉和濃縮精華,但宜昌近些年提過“浪漫三峽風流宜昌”、“金色三峽 銀色大壩 綠色宜昌”,再到如今大城建設提出的“宜人之地、昌盛之城”,經歷了多個品牌定位語的變化。多變的城市定位不僅會影響城市營銷戰(zhàn)略和城市文化宣傳,也會使本地市民和外地市民產生迷惑,就會對這個城市的發(fā)展產生一定程度的懷疑。
能否制定和實施正確的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不僅決定著城市文化發(fā)展的未來,也決定著整個城市發(fā)展的前途。
1.解構城市文化,全面構建城市文化
城市作為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中心,其文化內涵的覆蓋面極為寬廣,幾乎包括了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地區(qū)文化乃至國家文化等諸多方面。多數專家認為,就城市本身而言,凡城市的建設、開發(fā)與管理,城市各種產業(yè)的配置及運營,城市人的生活方式、社會心態(tài)及人際交往、城市的文學藝術活動及文化設施等,都屬于城市文化的范疇[3]334。 只有對城市文化進行解構和剖析,才能使得城市文化的構建更為全面。
因此在宜昌城市文化建設中,一是制定和測算城市文化建設的相關指標。城市文化的構成較為復雜,要深入挖掘城市文化演進的動力機制,通過構建相關指標,使得質性建設變?yōu)榱啃越ㄔO,如城市文化設施構成及其管理效率和使用頻度的標準、關于城市文化環(huán)境的構成良序性標準、城市文化空間的設計合理性標準、城市文化競爭力意識和發(fā)展意識程度、城市文化活動的豐富有趣性程度、市民思想觀念的自由開放程度、城市市民性格的親和力程度、城市市民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傳播再生產力程度等,有意識地按相關指標進行城市文化構建。二是要理解和把握城市生活的文化內涵,深刻剖析城市文化與人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一方面城市建構“有活力的”即內容豐富、熱情積極、歷史厚重的文化活動,為市民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選擇,充實文化生活,提升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品味,提高文化參與熱情。另一方面,促使人們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提高他們對文化影響城市發(fā)展的關注度和重視度。文化建設關乎他們幸福生活的福祉,鼓勵市民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尤其是通過榮譽表彰、物質獎勵、身份塑造等方式,使得市民真正認識到城市文化就在自己生活中,就在不遠處,不斷提升城市文化活力和文化影響力,全面構建城市文化。
2.凸顯人的價值,提升文化認同
宜昌提倡用“后現代”理念進行大城建設,但是“后現代”是一個較為復雜的概念,學術界尚且沒有統一的定論。即使宜昌提出了自身對概念的解讀與宣傳,也并未在市民中產生預期的良好反應。人是城市生活的主角,城市文化表現在市民對自己整體生活狀態(tài)和生活方式整體性的感覺上。這種審美判斷包含著市民對現有生活的審美態(tài)度、深刻理解、闡釋和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就一定不能忽視“人”這個主體,正是人們日常生活方式的集中與提煉,才構成了一座城市的文化,這種來源于日常生活的城市文化是文化認同的根基所在。
因此,提升城市文化認同,就是要以“人”為尺度,將以“人”為本作為根本出發(fā)點。一是要尊重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每一個人的生活構成了整座城市的文化生態(tài)和生命形態(tài)。有論者直言:“臟亂差的城市也有人喜歡,只因為那些城市不僅僅只有臟亂差,更有溫情脈脈和人間煙火?!盵6]正是這種具有“煙火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構成了城市文化的主要內容。因此構建城市文化不是僅僅構建冰冷的文化符號和文化景觀,更重要的是構建有溫度的生活。二是要尊重人的價值追求和精神世界。這兩者決定了人們選擇城市的價值取向:“在中國,決定人們選擇一個城市的,首先是地緣(出生地、成長地、家鄉(xiāng)或近家鄉(xiāng)之地),其次是工作機會(據此發(fā)展事業(yè)和理想),再次是情感(家庭親情、愛情、朋友圈子、對城市的熱愛),對居住生活的條件則排在很后的位置?!盵7]情感就是人們精神世界的主要表達。宜昌的大城建設不僅是物質環(huán)境建設,更是塑造更好的文化環(huán)境,其核心和保障就是尊重人們的價值追求與精神世界,海德格爾也提出“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只有讓人們在這座城市實現了屬于自己的價值追求,精神世界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這座城市的文化才會被人們真正肯定和認同。
3.堅持宜昌特色,重構城市文化品牌
城市文化建設應該在科學、精確的文化定位指導下進行,因此重構宜昌的城市文化品牌,一定要在充分整合宜昌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進行。一是要充分發(fā)掘、整合、利用城市文化資源。城市文化資源是塑造城市特色的基礎,是與其他城市區(qū)別開來的前提?!疤鲆瞬匆瞬鑫幕次幕?,宜昌真正具有獨特個性與巨大吸引力、影響力的文化應是水電工程文化和以屈原、王昭君等為代表的名人文化,因此水電文化和名人文化應該是宜昌城市文化品牌定位的主體構成。而三峽文化、巴楚文化、土家民俗文化、三國文化與其他地區(qū)“共享共有”,但是將這些文化都在一個地域內出現,這本身就是一種獨特性。因此宜昌的文化定位要突出“水電工程、屈原”,但也要突出其他文化資源的整合,突出“整合性的多種文化融合”。二是要堅持審美意義的文化內涵。文化定位應當具有審美意義的文化內涵,這種文化定位會帶來審美享受和精神愉悅,就越能被人記住,也就越能增強城市文化形象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例如,揚州市品牌定位語為“詩畫瘦西湖、人文古揚州”,突出了揚州文化地標“瘦西湖”,同時加以“詩畫、人文、古”具有文化內涵的修飾語,使揚州城市形象變得更為飽滿。宜昌擁有眾多豐富的文化資源,其文化定位不僅要有文化性,更要兼具美譽性。三是要堅持品牌定位的連續(xù)性。宜昌的城市文化品牌定位一旦確定,就必須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不變,并堅定不移地去貫徹、宣傳和實施。不能因為城市管理體制的變化而中斷,更不能因為領導管理層的變化而隨之更改。
(文獻文件資料多來源于《2011-2016年宜昌市政府工作報告》、《宜昌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宜昌市創(chuàng)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規(guī)劃(2014~2016年)》。)
[1] 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fā)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74.
[2] 單霽翔.關于“城市”、“文化”與“城市文化”的思考[J].文藝研究,2007(5).
[3] 呂智敏.文藝學新概念辭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
[4] 宜昌新區(qū)網.國際視野 國家水平 令人震撼 用后現代理念打造宜昌新區(qū)[EB/OL].www.hbycxq.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1&id=27,2013-07-30.
[5] 三峽宜昌網.周青做客本網解讀宜昌新區(qū)建設[EB/OL].www.yichang.gov.cn/html/shipinzhongxin/shipintuijian/2013/0613/421361.html,2013-06-13.
[6] 何樹青.城市意外[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277.
[7] 何樹青.連城訣[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89.
[責任編輯:趙秀麗]
G 112
A
1672-6219(2017)05-0017-05
2017-01-10
紀東東,女,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yè)研究中心副教授。李少多,男,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yè)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
10.13393/j.cnki.1672-6219.2017.0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