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凱旋
(中共長春市委黨校 黨建黨史教研部,長春 130102)
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形成的歷史軌跡與現(xiàn)實啟迪
鄭凱旋
(中共長春市委黨校 黨建黨史教研部,長春 130102)
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這是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基本路線的科學定位,同時也是對基本路線重要性的一次重申與強調。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思想轉變的過程。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把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中經“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全新思想與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思想遺跡并存,到十三大明確了我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并據(jù)此制定基本路線??偨Y出這條基本路線必須對下列四個問題有著深刻認識:對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對國情的深刻認識,對時代主題的深刻把握,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深刻揭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歷史軌跡;基本路線
基本路線,或稱總路線、總任務,也有人將之稱為政治路線,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述中,并沒有直接給出概念、界定內涵。但是,我們可以將之理解為: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或階段,對黨要完成的總目標、總任務,以及在完成這一目標、任務過程中所要依靠的各方力量、實現(xiàn)這一目標、任務的基本途徑等問題的高度集中概括。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是黨的十三大制定完成的,但是它的形成并不是憑空而生、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它不僅是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偉大實踐成果的凝練和概括,同時也是對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反思和總結。
(一)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提出的歷史淵源
1956年,隨著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中國邁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建設階段,也就是十三大明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始了對社會主義的艱辛探索。在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黨中央曾先后制定了四條基本路線,這四條基本路線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fā)揮了截然不同的作用,其中前三條基本路線為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制定提供了理論依據(jù)與實踐參考。
第一條是中共八大路線,即“我們黨現(xiàn)時的任務,就是要依靠已經獲得解放和已經組織起來的幾億勞動人民,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對我們有利的條件,盡可能迅速地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1]。社會主義制度正式確立后,同年召開了中共八大,在這次會議上對當前國內存在的主要矛盾、黨所面臨的主要任務以及未來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等問題都做出了原則性的回答。在此基礎上,毛澤東同志又重新劃分了敵我矛盾與人民內部矛盾的界限,提出了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正確途徑。可以這樣說,在黨的八大路線的指引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對此,鄧小平的評價是:“八大路線是正確的。但是,由于當時黨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思想準備不足,八大提出的路線和很多意見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堅持下去。”[2]2由于,這條路線初步提出了堅持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的思想,我們可以認為這條路線與“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
第二條是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即“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這條路線是1958年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的。從字面上來理解,這條基本路線仍把經濟建設放在首位,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廣大民眾急于改變中國“一窮二白”狀況的良好愿望與急切心情。但是,由于一味片面地鼓吹人的主觀能動性,而忽視了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導致了“左”的思想蔓延,“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相繼發(fā)生,使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蒙受損失。正是由于這條路線在實踐中遭受到了挫折,我們在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制定過程中才能夠充分汲取這條教訓,把握住方向,避免了相同或類似錯誤的再次發(fā)生。
第三條是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基本路線。即“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社會主義這個歷史階段中,還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存在著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斗爭,存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要認識這種斗爭的長期性和復雜性。要提高警惕。要進行社會主義教育。要正確處理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問題,正確區(qū)別和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不然的話,我們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就會走向反面,就會變質,就會出現(xiàn)復辟。我們從現(xiàn)在起,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使我們對這個問題,有比較清醒的認識,有一條馬克思列寧的路線”[3],這條基本路線是1969年中共九大正式確立的。由于,在這條基本路線是“十年文革”的產物,因此在表述中始終以階級斗爭為綱作為核心內容,卻完全忽視了一條基本路線應具備的基本要素,對如何促進經濟發(fā)展建設更是只字未提。九大召開后,在這樣一條基本路線的指引下,國民經濟一度瀕臨崩潰的邊緣。
第四條基本路線,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這條路線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在深刻總結前三條基本路線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步完善確立起來的,是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核心的基本路線。
(二)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形成的發(fā)展軌跡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對基本路線產生思想萌芽到十三大正式提出基本路線,先后歷經九年時間。在這期間,我們既逐步恢復了“八大路線”的正確方針,又根據(jù)改革開放的新情況制定了“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打好了自工作重點轉移以來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第一次戰(zhàn)役”,初步解決了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的問題,為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黨對基本路線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認識深化、思想轉變的過程,此間既有“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全新思想,又有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思想遺跡,直到十三大明確了我國社會所處的歷史方位,并據(jù)此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才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隨即,又針對撥亂反正過程出現(xiàn)的錯誤思潮,旗幟鮮明地強調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說明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已經包含著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只不過還沒有明確的、嚴謹?shù)?、科學的概括”[4]。
1979年9月,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指出:“現(xiàn)在我們的任務,就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同心同德,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現(xiàn)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5]206會后第二天,葉劍英同志在國慶三十周年講話上,再一次重申了這項任務,隨后鄧小平又進一步強調:“這是第一次比較完整地表述了我們現(xiàn)在的總路線”,“這就是當前最大的政治”[5]316。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確定了為全面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而奮斗的綱領,并在總結過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得出了“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6]3的結論,大會強調在以經濟建設為核心的同時要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經濟政策。這次大會提出的新時期總任務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xiàn)工業(yè)、農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盵6]13
1987年10月至11月,黨的十三大做出了“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并強調這“是我國制定和執(zhí)行正確的路線和政策的根本依據(jù)”[7]9,此論斷的提出標志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正式形成。在此基礎上全會通過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奮斗”[7]15。這是自三中全會以來第一次對黨在社會初級階段基本路線進行全面的、系統(tǒng)的、科學的表述。
綜上所述,黨的基本路線的發(fā)展變化,體現(xiàn)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點和歷史任務對黨的基本路線核心內容的要求,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建設基本路線理論認識的不斷深化。當然我們還要搞清楚,黨在新時期提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只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建設基本路線的重大發(fā)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建設基本路線的終結。黨的基本路線仍然需要與時俱進,仍然需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
我們在回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形成軌跡的同時,一些問題會逐漸浮出水面,對它們的深入探討與剖析必然會深化我們對基本路線內涵的認知與理解。
(一)如何看待“八大路線”與初級階段基本路線之間的關系
黨的八大是在我國剛剛邁入社會主義的第一年召開的,這次會議能夠依據(jù)“一五”計劃時期的建設經驗,充分吸收并借鑒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初步闡述了堅持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同時開啟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益探索,這些在當時來看都是難能可貴的。也正因為如此,部分學者在研究這段歷史時,往往把八大定位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奏曲”,而初級階段基本路線也理所當然地成為“八大”路線的延續(xù)。不可否認,“八大”路線與初級階段基本路線之間有著無法割裂的聯(lián)系。從不同時間節(jié)點的比較來看,二者之間存在諸多相似之處。如,二者都提出了堅持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都標志著全黨工作重心的轉移。而事實證明八大關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確實成為了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兩個基本點”的重要思想理論來源。然而,如果我們以發(fā)展的視角來觀察,就不難看出“八大”提出的關于堅持社會主義與改革開放的理論與后來確立的“兩個基本點”又有著巨大的差異,以此為依據(jù)過高評價“八大”路線也是不客觀的。首先,在如何堅持社會主義的問題上“八大”只是有了初步的提法,但并沒有具體深入展開,更沒有形成四項基本原則的基本輪廓。此外,“八大”在經濟改革方面的思想仍停留在計劃經濟范疇內。第二,“八大”并未做出“兩個基本點”的概括。“八大”雖然提出了堅持社會主義與改革開放的思想,但是由于受到了計劃經濟體制的桎梏以及傳統(tǒng)社會主義理念束縛始終無法掙脫姓“資”姓“社”的藩籬,一旦遭遇國內外風云突變,就極易改弦更張重新回到以階級斗爭的方式來維護與堅持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第三,“八大”雖然在理論上提出了一些正確的思想觀點,但是并沒有對這些思想觀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進行界定,更沒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框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八大”在理論準備上的欠缺與不足。也正因為如此才導致了“八大”路線很快就被淹沒在接二連三的運動中,并被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所替代。
(二)對十一屆四中全會“任務”歷史價值的思考
既然十一屆三中全會對“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已經有了初步的思考和決策,為什么四中全會還會繼續(xù)沿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總路線的表述,提出所謂的“任務”呢,它同十一屆三中全會已經提出的基本路線初步思想又有何關系?我們認為,這與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及人們的心態(tài)是分不開的。具體來講,“四人幫”被粉碎后,從中央領導人到普通群眾普遍存在著急于求成的思想,希望盡快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把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上去,使國家能夠迅速從“十年浩劫”的陰影中走出來,走向繁榮、走向富強。因此,在沒有糾正經濟工作中“左”的錯誤的情況下,又提出了一些過高的不切實際的口號和目標,從而加劇了經濟比例失調,加重了我國財政經濟的困難。雖然中央從1979年開始逐漸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新八字方針,對國民經濟進行大規(guī)模調整,并取得階段性的成果。但是,顯然一方面從經濟上來看困難局面在短時期內是很難得到徹底扭轉的——事實上也確實如此,直到1982年經濟調整工作才基本上宣告結束。另一方面從心態(tài)上來看,上至中央、下至群眾確實需要經歷一個“降溫”的過程,完成從“激情”到“理性”的蛻變?;谝陨险撌?,我們可以把當時提出的這項“任務”定位為一個過渡性的產物——據(jù)考證,這項“任務”從提出到被十二大“總任務”所取代,也僅僅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時間。
(三)十二大“新時期總任務”與十三大“基本路線”的異同辨析
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曾先后制定了幾條基本路線(總任務),雖然對它們的名稱表述各有不同,如,民主革命時期我們將其稱之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我們將其稱之為過渡時期總路線、“八大路線”、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一個長期、四個存在”的基本路線,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又將其稱之為新時期總任務等。但是在一段時期內這些概念是混用的,直到十三大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之后,才將其與之前的基本路線(總任務)明顯區(qū)分開。這一點集中體現(xiàn)在十三大基本路線與十二大總任務的關系上。十三大基本路線既是對十二大總任務的繼承和發(fā)展,同時又是實現(xiàn)總任務的基本道路和所要遵循的規(guī)范。具體來講:一方面,基本路線是對總任務的繼承和發(fā)展。從十二大的“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現(xiàn)在還處在初級發(fā)展階段”到十三大系統(tǒng)“闡述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從總任務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到基本路線的“富強、民主、文明”,無一不說明在這短短五年間我們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層面都已經達到了質的飛躍。另一方面,基本路線是實現(xiàn)總任務的基本道路和所要遵循的規(guī)范。總任務包括奮斗目標和工作基本內容,而基本路線則在包括目標任務的同時又是實現(xiàn)奮斗目標、完成總的工作基本內容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和規(guī)范。也就是說二者之間是一種高度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形成的歷史軌跡告訴我們,制定一條完整的、科學的基本路線是需要建立在對下列幾個問題深刻的總結、認識、把握和了解基礎之上的。
(一)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
黨的基本路線是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的產物??v觀中外歷史長河,任何一次社會的深刻變革無不是在總結前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發(fā)起的。比如說:在近代,中國志士仁人為了切實挽救民族危亡、改革國家命運、實現(xiàn)民主自由,把深切的目光投注于西方,以期找尋到救亡圖存的道路,然而,無論是“洋務運動”、“變法維新”還是“民主共和”均以失敗而告終。有鑒于此,中國的先進分子才會在俄國十月革命的感召下,毅然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觀察國家命運、解放自己民族的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并著手組建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再比如說,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如果我們不在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走過彎路,吃過大虧,進而對其進行深刻的反思和總結,就不可能懂得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從而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道路,更不可能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當時擺在我們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條是封閉僵化、“兩個凡是”的老路,一條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新路。中國究竟往何處去?在這樣一個緊要的歷史關頭,鄧小平同志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在他及其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積極倡導下,全國上下先是開展了“真理標準大討論”,否定了“兩個凡是”,緊接著又在1978年12月13日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進一步確立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思想路線。正是在他的積極努力推動下中國共產黨才能夠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撥亂反正,實現(xiàn)了偉大的歷史轉折?!霸诿珴蓶|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之上,鄧小平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逐步實現(xiàn)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盵8]我們在回顧這段歷史時會發(fā)現(xiàn),鄧小平同志之所以能夠做到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帶領我們走上這條新路是與他善于總結歷史的成敗得失特別是“文革”的教訓分不開的。正如他后來所說的:“過去的成功是我們的財富,過去的錯誤也是我們的財富。我們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應該說‘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訓。沒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思想、政治、組織路線和一系列政策?!盵2]272
(二)對國情的深刻認識
對于中國國情的正確認識與精確分析,是中國共產黨制定其路線、綱領的基本的客觀依據(jù)和出發(fā)點。革命時期是這樣,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也是如此。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行了大量的社會調查研究,又通過長期的革命實踐得出了“自從一八四0年的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一步一步地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9]的結論,并在此基礎上系統(tǒng)論述了新民主主義理論,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正是在這條路線的引領下,中國革命才能獲得偉大勝利。
新中國建立前夕,毛澤東又一再分析中國國情,并多次指出,中國是個社會主義大國,但同時又是個經濟極端落后的窮國,全國工農業(yè)總產值中,工業(yè)大約占10%左右,農業(yè)和手工業(yè)占90%左右,并強調:“這是黨在中國革命勝利后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考慮一切問題的基本出發(fā)點?!毙轮袊闪⒊跗?,毛澤東又用“一窮二白”來形容中國的國情,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在這條路線的引導下,我們只用了七年時間就基本完成了“一化三改”,實現(xiàn)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順利過渡。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立足于現(xiàn)實,指出了當時國情的兩個特點,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三大對中國社會所處的歷史方位進行了理性升華,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做出了“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據(jù)此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耙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確立為中國未來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在它的指引下黨領導著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政治經濟體制改革,解放發(fā)展生產力;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致力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使我們國家走上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健康發(fā)展之路。
(三)社會主義本質的深刻領悟
黨的基本路線是社會主義本質在現(xiàn)階段的科學反映,是堅持社會主義本質發(fā)揮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根本保證。究竟什么是社會主義?這是關系到社會主義現(xiàn)在及未來走向的根本性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建設社會主義就無從談起,更不可能制定出一條符合中國現(xiàn)實國情的基本路線。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力求擺脫蘇聯(lián)模式等方面進行了努力的嘗試,但對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如,究竟什么是社會主義認識還很模糊,只是籠統(tǒng)地認為,社會主義就是單一公有制,就是計劃經濟,就是“一大二公三純”,就是以“階級斗爭為綱”,結果釀成了“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歷史悲劇。正如后來鄧小平同志所說的:“問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盵2]373“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對究竟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進行深刻的理論和實踐反思,在總結實踐經驗和歷史教訓的基礎上,他終于深刻地揭示出社會主義本質。”[10]即“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盵2]115。
如果我們將“社會主義本質論”與“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相聯(lián)系就會發(fā)現(xiàn)。首先,要“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就必須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只有把經濟建設放在中心位置,生產力才能得到較快的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才能得到改善,國家才能迅速崛起。只有通過改革開放,才能掃除一切不適應、不利于生產力發(fā)展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部分,才能推動生產力向前不斷發(fā)展。其次,要“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xiàn)共同富?!本捅仨氁獔猿炙捻椈驹瓌t。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的基本前提,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保障。離開了四項基本原則,我們就不可能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改革開放也迷失方向,失去保障,共同富裕也就無從談起。
(四)對時代主題的深刻把握
制定總路線或者基本路線不僅要根據(jù)本國國情出發(fā),同時也要考慮到當時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我們通常說的時代主題就是對國際大環(huán)境深刻把握及高度概括。因此,時代特征對于我們黨來講也是制定總路線或基本路線的客觀依據(jù)之一。
新中國成立時世界正處于冷戰(zhàn)時期,西方國家對我們采取了“不承認、封鎖、禁運、武力威脅”的政策,因此,在建國初期我們實行了“一邊倒”的外交戰(zhàn)略,堅定地站在了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但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中蘇關系破裂,中印戰(zhàn)爭的爆發(fā),我國周邊外部環(huán)境不斷惡化,“中國在這種外部重壓之下,對國際形勢的判斷出現(xiàn)了較為明顯的偏差”[11],繼而在“戰(zhàn)爭格局論”的引導下做出了“戰(zhàn)爭與革命”是時代主題的論斷。
“文革”結束后,我們的國民經濟實際上已經處在了崩潰的邊緣,面對著二戰(zhàn)后西方發(fā)達國家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現(xiàn)代國際市場體系的日益壯大,社會化大生產的規(guī)律空前擴張,中國該往何處去?此時,鄧小平同志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洞悉國際風云變幻,牢牢把握時代脈搏,率先對世界格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見解和論斷。早在1980年鄧小平在分析國際形勢時就已經指出“戰(zhàn)爭的危險始終存在。但是,爭取一點時間,延緩戰(zhàn)爭的爆發(fā),是可能的”[12]170。1983年鄧小平又進一步指出:“大戰(zhàn)打不起來,不要怕……以前總是擔心打仗,現(xiàn)在看,擔心得過分了。我看至少十年打不起來?!盵12]250在此基礎上1985年首次提出了“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世界兩大問題”的著名論斷。1987年,黨的十三大首次將和平與發(fā)展概括為“當代世界的主題”。正是基于對時代主題的深刻把握,我們黨才能一心一意地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才能放開手腳進行全方位的改革開放,才能制定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并在其引領下向實現(xiàn)全面小康社會、四個現(xiàn)代化的宏偉目標奮勇前行。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正是因為我們始終堅持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才能夠從容應對各種危機,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各領域各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提出了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基本路線是現(xiàn)階段實現(xiàn)“中國夢”的生命線,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必由之路。只有在基本路線的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會越走越寬,“中國夢”才能早日成為現(xiàn)實。
[1] 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2.
[2]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有林,鄭新立,王瑞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通鑒:第三卷[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759.
[4] 鄭德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2.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傅義強.改革開放前后三十年經濟發(fā)展的內在邏輯[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9-13.
[9]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6.
[10] 鄭凱旋.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發(fā)展的完美互動——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1(6):145—149.
[11]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下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668.
[1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思想年譜: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On the historical path and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of the formation of basic line during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ZHENG Kai-xuan
(PartySchoolofCPCChangchunMunicipalCommittee,Changchun130102,China)
The party’s basic line is the lifeblood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In the report of the 18th Party Congress,this is the scientific orientation of the basic line,but also the reiterate and emphasizes of basic route’s importance.The party’s basic line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was formed after a shift in their thinking process.From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moves the work centre of gravity to socialist modernization.The co-existance between the whole new idea of “One Center,Two Basic Points” and the remain idea on the general line of socialism construction.The 13th Party Congress cleared China’s position in history,and formulates the basic line.To summarize the basic line must establish following four questions:firstly,to profoundly summarize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lessons;secondly,to profoundly understand the national conditions;thirdly,to profoundly grasp the theme of the times;the last,to deeply reveal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general task;historical track;basic line
10.3969/j.issn.1009-8976.2017.02.001
2016-12-3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基本特征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4BKS025)的階段性成果
鄭凱旋(1978—),男(漢),吉林長春,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黨史黨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D61
A
1009-8976(2017)02-0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