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學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合作,學會創(chuàng)新,以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還有不少歷史教師對課堂問題的有效性不夠重視。因此課堂效果很不理想,久而久之,導致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欠缺,學生的思維和能力不能得到培養(yǎng)與發(fā)展,主體地位不能得到體現(xiàn)。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經(jīng)過不斷的教學實踐,以得出更深層的認識。
關鍵詞:歷史教學;有效提問;心理認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合作,學會創(chuàng)新,以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對學生掌握創(chuàng)造方法具有決定作用。有位教育家說過:“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shù)靥岢鰡栴}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但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還有不少歷史教師對課堂問題的有效性不夠重視。如對問題沒有精心設計和組織,隨心所欲地提問;不重視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問的技巧、時機掌握不夠好等等。因此課堂效果很不理想,課堂氣氛死氣沉沉,部分學生不愿意舉手回答問題;站起來回答的學生,也往往是照本宣科,不加思考,當然也提不出或不善于、不愿意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見解。久而久之,學生思維遲鈍,也不愿意主動積極地去思考問題,慢慢形成一種惰性習慣,導致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欠缺,這對學生以后的發(fā)展非常不利,學生的思維和能力不能得到培養(yǎng)與發(fā)展,主體地位也不能得到體現(xiàn)。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zhì)量,本人經(jīng)過不斷的教學實踐得出幾點認識。
一、提問要設置懸念
通過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課時,導入設計是:同學們,讓我們在音樂中一道來朗誦《七律·長征》一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鎖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崩收b后設問:你們理解這首七律詩的意義嗎?長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從而導入新課。導入新課巧用詩詞名言,創(chuàng)造“美”的情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提問要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
歷史課講述的是過去的事情,時間和空間上都會使學生產(chǎn)生距離,繼而產(chǎn)生心理距離。注重提問的角度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興趣,吸引學生參與討論。如何在過去和現(xiàn)實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這是每個歷史教學工作者都要思考的問題。
比如講到《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一課的第一目時可以這樣設計:在2008年9月27日和28日,我國舉辦了國際孔子文化節(jié),那么為什么要舉辦孔子文化節(jié),你對孔子是如何認識的?比如講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課時,設計最后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如何評價曹操,可以這樣提問:當前的京劇舞臺上或者電視劇里塑造的曹操是陰險狡詐的形象,那你們是如何評價曹操的?比如在講到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廢除文言文時,可以這樣提問:但我們今天還要學習文言文,你知道為什么嗎?這些問題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貼近社會和學生生活,有利于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
三、提問要有比較性
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來對兩件事情的異同點進行分析、比較而設計的一種問題。一方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比較問題的能力。比如講到《漢武帝推進大一統(tǒng)格局》一課時,可以這樣設計:漢武帝與秦始皇對待儒家思想有什么異同?講到《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一課時,可以這樣設計:根據(jù)所學知識,說說現(xiàn)代的春節(jié)和宋人的春節(jié)有什么異同點?講到《開放與交流》一課時,可以這樣提問:鑒真東渡與玄奘西行有什么異同?
四、提問要有體驗性
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去體會歷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或者感受歷史情景中特別的社會現(xiàn)象。如講到《偉大的開端》一課時,這樣設計:五四運動時學生在街頭演講,假如你是當時的學生你如何在街頭發(fā)表演講?如在講到《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一課的時候,可以先用課件出示《南京條約》簽訂現(xiàn)場的圖片,然后引導學生回顧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面臨的嚴重民族危機,讓學生設身處地想一想:倘若你是一位生活在當時的有思想的中國人,面對這一驚變,你該如何應對?這樣的提問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能力,體會歷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五、提問要有爭論性
將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以截然不同、尖銳對立的兩種觀點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去選擇,去討論,去闡述。如講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一課時,可以這樣設計的:你認為秦始皇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呢?這樣學生可以去選擇,去討論,去闡述。講到《隋的統(tǒng)一與大運河》一課時,這樣設計:在評價隋煬帝修大運河的事件上,有一種觀點認為是利大于弊,另一種觀點認為是弊大于利,你同意哪種觀點呢?讓學生去討論、分析。講到《從鄭和下西洋到閉關鎖國》一課時,這樣提問:你認為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這樣的提問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活躍課堂氣氛。
六、提問要有觀察性
就是讓學生通過觀察一些圖片、圖表、文字材料、音像資料等,回答問題。這樣借此培養(yǎng)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并進行合理歸納和分類,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講到《漢武帝推進大一統(tǒng)格局》一課時,播放《漢初無為而治》的視頻,學生看完后,提問:漢高祖為什么要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這樣培養(yǎng)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并進行合理歸納和分類,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講到《三國鼎立的局面》一課時,播放《赤壁之戰(zhàn)》的視頻后,提出問題:在赤壁之戰(zhàn)中,曹操為什么會戰(zhàn)敗?還有講到《從鄭和下西洋到閉關鎖國》一課時,出示了鄭和下西洋航線圖和鄭和與哥倫布遠洋航行對照表,要求學生觀察后,提出問題:請你說出鄭和下西洋有什么特點。這樣使得學生提高獲取信息的能力,這樣的提問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七、提問要有階梯性
就是將所要展示的內(nèi)容設計為環(huán)環(huán)相扣、前后連貫、形同“階梯”的問題,讓學生登梯觀史,登梯尋究。如在《漢武帝推進大一統(tǒng)格局》一課時,可以這樣設計:漢武帝采用哪家學派的觀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含義是什么?為了保證獨尊儒術政策的推行,采取哪些具體措施?其政策對中國歷史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
總之,在設計提問時,一定要遵循符合學生心理認知的原則,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入手,針對教學中的關鍵問題,設計出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課堂提問,克服課堂教學中的無效提問,以達到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郭子其.試談梯度性提升學生問題能力的策略[J].歷史教學問題,2007(4).
[2]趙劍鋒.新課程背景下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思考[J].歷史教學問題,2007(6).
[3]楊騰隆.談“問題式”教學法[J].吉林教育,2009(3).
[4]韋慕蓉.談問題教學法的三種模式[J].基礎教育研究,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