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莉
夢里不知身是客
——析賽珍珠《大地》中的“異鄉(xiāng)人”寫作
趙麗莉
賽珍珠因其以異鄉(xiāng)人身份書寫中國題材而引人矚目,其作品《大地》中描寫的客觀性、真實性也頗受爭議。賽珍珠跨越時空和雙重文化的成長背景使她創(chuàng)作《大地》時,既展現(xiàn)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憧憬,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基督教教義和英語文化內化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作者內心未完成愿望的藝術升華,實現(xiàn)了作家自己的白日夢。
賽珍珠;《大地》;異鄉(xiāng)人;白日夢
美國作家賽珍珠因其跨越中美兩國的生活經(jīng)歷和用英文表述中國題材的寫作注定了她不平凡的一生,其代表作《大地》獲得了普利策獎和諾貝爾文學獎。然而,賽珍珠作為文壇異類一直受到質疑和批評。當時美國主流文壇是民族主義和男性作家一統(tǒng)天下,很難欣賞她異國題材的敘事風格,不屑與之為伍。例如,羅伯特·弗羅斯特說:“如果她都能獲諾貝爾文學獎,那么每個人獲獎都不成問題。”[1]126而國內作家和學者也一直對賽珍珠以異族語言描寫中國題材的真實性和客觀性耿耿于懷。例如,魯迅對其“女傳教士”身份的芥蒂和矛盾是對賽珍珠自以為是客觀立場的批判。江亢虎責難賽珍珠對中國本土文化的許多描述不實而且夸張,指出她在描述皖北地區(qū)喝茶、殯葬儀式等風俗儀式上出現(xiàn)的偏差。胡風則認為賽珍珠沒能揭示出中國農民悲慘命運的根源。
弗洛伊德認為一部文學作品是作家潛意識心理活動的外部表達,藝術創(chuàng)作其實就是作家自己的白日夢。本研究借用弗洛伊德關于作家和白日夢的相關理論,解讀賽珍珠在《大地》中對共通的戀土情節(jié)、人類情感和人物群像的描繪。到底她是在異質文化視角下隔岸觀火似的描述,還是融入到本土文化中感同身受的糾結?是少小離家老大回,且認他鄉(xiāng)為故鄉(xiāng),還是夢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鄉(xiāng)作故鄉(xiāng)?
賽珍珠在美國剛出生3個月,就跟隨赴遙遠異國傳教的父母橫渡重洋,幾經(jīng)周折來到中國南方,成長在異鄉(xiāng)的江南水城鎮(zhèn)江,與樸實的鄰居為伴,飽讀中國古籍,深受儒學思想影響?;楹?,她跟隨新婚丈夫遷居到淮北平原上的偏僻小城宿州,陪伴做農業(yè)調研工作的丈夫深入田間地頭,近距離接觸當?shù)剞r民和了解農家生活。后又移入六朝古都南京工作和生活了一段時間。賽珍珠總共在中國以美國人的身份生活了長達40年之久。
賽珍珠在中國大地上從襁褓中的嬰兒長大成人,結婚生子,經(jīng)歷了生死離別、悲歡離合。她對這塊土地有著深沉的熱愛,對周圍環(huán)繞陪伴的中國人懷有真摯的感情。正如她所說:“我的中國朋友們把我?guī)У剿麄兗依?,也帶到他們生活中,我們天長日久建立起的純樸友情,就像清醇的美酒一樣醉人,傭人的友善是家中的溫暖,鄰里的情誼是世界的溫暖”[2]19。同時,她對中國文化也有深深的認同和敬仰,她自幼便和周圍的中國兒童無異,會說中國話,會寫中國字,系統(tǒng)學習了中國古典文化,尤其是對儒家經(jīng)典思想推崇備至。正如她所說:“從孩提時起,孔子就影響著我的思想,我的行為,我的個性??鬃邮俏业膮⒖枷怠保?]75。在隨丈夫遷居皖北宿州的幾年里,她有機會接觸到她認為最可愛的一群人——中國農民,成為日后創(chuàng)作小說《大地》中主人公的藍本。
弗洛伊德的批評理論雖然過多強調力比多(性力)在人精神活動中的作用,也過分絕對肯定個體潛意識活動和文本創(chuàng)作的直接關系,但他的作家和白日夢理論仍不失為審視賽珍珠《大地》的創(chuàng)作動機和心路歷程的全新視角。在《作家和白日夢》里,弗洛伊德把心理學術語“白日夢”引入文學批評中,為解讀作家文學創(chuàng)作的心理動機提供了新的途徑。他認為無論是人們孩童時代玩的游戲還是成年人的幻想,都源自于未被滿足的愿望。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心理中未被滿足的愿望憑借過去的生活經(jīng)驗,想象并設計了未來的情景,這種心理活動過程就是白日夢?!岸囆g家的白日夢則與普通人不同,藝術家在未被滿足的愿望這種心理動力的驅使下,將注意力轉移到藝術中,通過藝術的升華作用向自己以及讀者提供一種直觀的快樂?!保?]
賽珍珠自1917年5月和農學家約翰·布克結婚之后,就隨丈夫來到安徽北部這個封閉落后的小城宿州,賽珍珠很快克服了初來時的不適應,對這片黑褐色的土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縣城結交了很多女性朋友,和她們平等自由地交往,隨丈夫去農村考察時,也深入到當?shù)剞r民中,和他們攀談,和婦女、孩子說笑。這期間,賽珍珠收集到了最原始的第一手寫作素材,也更了解了在這塊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貧苦農民,“他們活得最真實,最接近土地,最接近生和死,最接近歡笑和淚水……在農民當中,她找到了人類最純真的情感”[4]48。因此,賽珍珠在南京工作期間,提筆創(chuàng)作《大地》時她這樣說:“故事是久熟于心的,因為它直接來自我生活中種種耳聞目睹的事,所以寫起來得心應手。正是為自己直到今天仍熱愛和景仰的中國農民和普通百姓而積郁的憤慨,驅使我寫下了這個故事”[1]280。
(一)共通的土地情節(jié)和人類情感
在《大地》文本中,土地是個貫穿始終、或隱或現(xiàn)地承載了王龍跌宕起伏一生的物質載體,王龍一家的命運和那個時代的生死存亡都緊緊依賴這塊土地。小說一開始就描述了王龍家住的土坯房子、泥土壘的灶臺和村西頭土地廟里泥巴做的兩尊神像。王龍婚后和妻子阿蘭在田里辛勤勞作,“他們把自己這塊地對著太陽翻了又翻,正是這塊地建成了他們的家,為他們提供食物,塑成了他們的神像?!保?]24他們的頭生兒子被放在鋪在地里的破被上睡覺,他們倆還在地里沒日沒夜地干活,太陽和泥土把他們烤成褐色的泥人,阿蘭喂不完的雪白乳汁也流淌在土地上。土地給王龍一家?guī)砹松畹谋WC、生存的希望,迎來了兒孫滿堂,遭遇了生老病死。在這塊土地上,他們經(jīng)歷了旱、澇、兵、匪等天災人禍,感受和見證了人間慘劇和時代變遷,直到生命的盡頭,生無可戀的王龍還是放不下對土地的依戀。“春天年年到來,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他對春天的感覺越來越遲鈍。但是,有一樣東西還留在他的身上——這就是他對土地的熱愛?!保?]283
《大地》中描述了人與土地緊密相連、視土地為生命的生存狀態(tài),不僅還原了傳統(tǒng)中原地區(qū)農業(yè)文明的本質,即農耕為主的生活方式、社會民俗和農民的戀土貴地情節(jié),也展現(xiàn)了以農耕社會為基礎的儒家倫理道德體系,即以“三綱五?!睘楹诵牡姆饨▊惱淼赖?,而這正是賽珍珠最向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所在。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農耕社會抱有虛幻的憧憬,是賽珍珠“在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方商業(yè)都市里人性淪落、物欲橫流狀況不滿、憤懣、失望的心情下,對東方世界和東方文明的烏托邦想象”[6]。
(二)史詩般的人物形象
主人公王龍是淮河大地上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勤勞、善良、節(jié)儉、忠厚的他是那個年代中國農民的縮影,在他身上體現(xiàn)了人與土地水乳交融的情感、人與土地天人合一的人類理想狀態(tài)。當然,他不可避免地帶有那個時代農民的性格弱點和階級局限性:自卑、迷信、盲從,尤其是發(fā)財之后,他罔顧發(fā)妻感受,私納小妾,為了一己私念,不顧他人生死。不可否認的是,王龍確實是賽珍珠創(chuàng)作的有血有肉的中國農民形象的代言人,使西方人拋開偏見重新審視中國人的形象,打破了以往固有的妖魔化的中國人形象范式。
女主人公阿蘭形象更是空前的成功,她是飽經(jīng)苦難的中國傳統(tǒng)婦女形象的化身,為丈夫生兒育女、奉養(yǎng)老人、犧牲一切,任何時候都任勞任怨、逆來順受,而看似懦弱寡言的封建婦女代表阿蘭卻在關鍵時刻拯救全家于危難之中,展現(xiàn)了無比的堅強意志。阿蘭很多時候甚至比王龍更聰明、勇敢,她成了全家的精神支柱。阿蘭的形象既是中國傳統(tǒng)勞動婦女的真實寫照,也是透視賽珍珠女權主義思想的萌芽,寄托了對新時期女性的殷殷期盼;既有賽珍珠對自己母親凱麗影像的投射,也是自己為人母之后對母親的更深層次的理解。
賽珍珠的小說在美國出版,其目的是向西方介紹中國,主要是使西方人通過她作品中的中國人形象認識中國。為此,她選取了她認為最美好的、最值得西方人學習和欣賞的中國農民形象和戀土情節(jié),來宣揚人類共通的拼搏奮斗精神和成功、欣喜、失意、憤懣等情感。正如她寫道:“那些人物并非只是中國的,他們是全世界農民的代表,他們的掙扎、歡樂和失望是具有共同性的?!保?]72“王龍和阿蘭在土地上的掙扎,與天災人禍作斗爭的故事是很容易引起大蕭條年代美國人的共鳴的?!保?]
這樣的創(chuàng)作不是滿足異國他鄉(xiāng)人的好奇和驚訝,而是賽珍珠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向往,對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自給自足生活模式的贊嘆和對中國農民的熱愛。這就像長時間隱匿在賽珍珠內心深處未滿足的愿望和未完成的夢想,通過小說創(chuàng)作的藝術升華之后,向全世界傳遞她刻畫出的具有東方韻味的文化符號,給自己還有讀者提供了一種隱匿又直觀的快樂。
在中國多年的生活,賽珍珠可能已經(jīng)忽略了外表上的差異,更多地把自己看作是中國人,成為完全融入中國文化氛圍的局內人,而非代表異域文化的局外人??陀^地審視賽珍珠《大地》的創(chuàng)作,既要重視其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心理狀態(tài),更不能忽視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義對其創(chuàng)作思想內化的影響。
賽珍珠自童年開始,就在母親凱莉的嚴格教導下接受母語文化教育,要閱讀母親安排的美國教科書、完成母親布置的功課等,還在母親的強烈要求下,回到美國的倫道夫-梅康女子學院完成了本科學業(yè)。所以,在她的思想構成中,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互相交織、相輔相成的。雖然賽珍珠一直強烈反對西方傳教士在中國侵略性的傳教活動,但并不是說她是反對基督教的,尤其是她還生活在一個宗教氛圍極其濃厚的傳教士家庭。而恰恰因為其有了基督教信仰的宗教背景,她才能懷著上帝對人類的博愛和仁愛之心去描繪中國大地上的悲歡離合和宣揚這些人類共通的情感。
早在20世紀30年代,葉公超就在《農民生活的史詩:評賽珍珠的〈大地〉》一文中質疑王龍式致富的可能性。誠然,在亂世中能靠勤勞致富,顯然不合時代背景。時值3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兵荒馬亂、災害連年,中國農民處于社會的最底層,終日凄苦勞作,尚食不果腹,只能勉強度日。在這種情況下,靠王龍一家之力就能實現(xiàn)豐衣足食的夢想,踏上飛黃騰達之路,實屬是賽珍珠對中國農民美好愿望的同情,對人類終極理想的關懷。在她的身上不可避免地帶有基督教成分的理想主義色彩,認為只要勤奮努力就一定能收獲成功,這也是眾多學者對其作品諷刺批評的根源。因為“她還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美國人,美國長老會世界是她生長的環(huán)境之一,濃厚的家庭宗教氛圍賦予了賽珍珠樸素的人道主義精神和無階級意識,因此她只能把農民的艱苦生活歸結為自然災害所致,而看不到更深層的社會原因:階級和民族的壓迫?!保?]
正是因為賽珍珠在敘述中國農民視土地為生命,是承載夢想舞臺的深切情感時,又把內化于心的基督教義的堅持、忍耐、開拓精神結合起來,才有了這土地上煥發(fā)榮光的夢想。這是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美國夢和中國儒家思想照耀下修身齊家夢想的集合。
文學敘述本來就有想象空間,從本土文化背景看,小說《大地》中有些謬誤或偏差,如皖北農村地區(qū)的茶俗、敘述事件的時間錯亂等。因為異國形象永遠不可能是客觀的,它總會帶有作者所在文化或多或少的投射,而“作家想象力世界的非真實性對其藝術作品產生了重大的意義:如果寫的都是真實的,就不能給予快樂;而作品的美名可以在幻想的嬉戲中得到實現(xiàn),并成為聽者和觀眾快樂的源泉”[10]20。對于賽珍珠這個在中美兩個國度孤獨漂泊的靈魂,到底哪里是真正的故國?哪里又是異鄉(xiāng)?作為一位敏感、富有同情心的藝術家,這既帶給了她半生靈魂痛苦的折磨,也是她寫作生涯隱秘而快樂的幻想源泉。
[1]賽珍珠.我的中國世界[M].尚營林,等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
[2]BUCK P.China:past and present[M].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1972.
[3]齊珂.藝術中的神經(jīng)官能性:評弗洛伊德的《論文學與藝術》[J].名作欣賞:文學研究(下旬),2011(11).
[4]怡青.一個真實的賽珍珠[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5]賽珍珠.大地[M].王逢振,等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
[6]劉淑珍.賽珍珠中國題材小說中的雙重文化視角[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10).
[7]GUNTON S R.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M].Detroit:Gale reach company,1981.
[8]王曉紅,李麗瑤.“大地”托起“珍珠”,“珍珠”輝映“大地”:芻議賽珍珠及其代表作《大地》[J].學術交流,2004(9).
[9]李蕊.淺析賽珍珠《大地》三部曲與茅盾《農村三部曲》中中國農民的戀土情結[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6(9).
[10]FREUD S.Freud’s reading of literatur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編輯:文汝)
I106.4
A
1673-1999(2017)01-0071-03
趙麗莉(1981—),女,碩士,蚌埠學院外語系講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比較文學。
2016-10-18
蚌埠學院淮河文化中心重點項目“賽珍珠小說中的沿淮民俗文化研究”(BBXYHHWH 2015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