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思
(北京語言大學(xué) 人文社科學(xué)部,北京 100083)
古代漢語字間關(guān)系考察
——以“薄”與“迫”“箔”“簿”三字關(guān)系為例
黃雅思
(北京語言大學(xué) 人文社科學(xué)部,北京 100083)
古代字書和現(xiàn)代字典等工具書,雖然對“薄”與幾字間的聯(lián)系進(jìn)行了簡要說明,但其論述并不充分,結(jié)論未必可信。根據(jù)古代漢語中幾字的實際使用情況,探索其間關(guān)系,可以對漢語字間的聯(lián)系,有更為深入的了解。
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
漢語中的每個字都有其獨(dú)特的意義和用法。隨著語言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這些意義間的關(guān)系和演化情況,便構(gòu)成了這個字的歷史。由于語言變化的整體性,一個字的發(fā)展并不會止步于自身,往往還與其他文字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因此,在研究語言歷時變化的同時,我們應(yīng)該重視文字間的聯(lián)系。本文謹(jǐn)結(jié)合歷史語料、文獻(xiàn),對古代漢語中“薄”字與“迫”“箔”“簿”三字的關(guān)系進(jìn)行探索分析,以期以此為例,加深對漢語字間關(guān)系的了解。本文研究的語料,主要來自北京大學(xué)CCL漢語語料庫。
徐行達(dá)在《古代漢語》中指出“薄”是“迫”的通假字,認(rèn)為李密《陳情表》中“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的“薄”通假為“迫”,表靠近。[1](P292)據(jù)唐作藩《上古音手冊》,“薄”為并母鐸部入聲,“迫”為幫母鐸部入聲,其聲母相近,韻母相同,符合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則。不過,僅僅語音相同,并不代表兩字間一定存在通假關(guān)系,要想驗證“薄”是“迫”的通假字,還需要證明“薄”本身并無“迫”所表達(dá)的意義,而只能通過通假來表示?!墩f文解字》將“迫”釋為“近也,從辵白聲,博陌切”,段玉裁注明“《釋言》曰:逼,迫也”,《廣韻》記錄“迫,逼也,近也”,可見“迫”本義為逼近、靠近義。這在先秦文獻(xiàn)中也得到了驗證,用例如:
(1)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望崦嵫而勿迫。(《楚辭·離騷》)
(2)迫近不敢稱禰,恭也。(《春秋谷梁傳·成王三年》)
(3)意欲兮沉吟,迫日兮黃昏。(《楚辭·九思》)
以上用例中“迫”都表達(dá)逼近、靠近的意義,其中,例(1)“迫”前加副詞“勿”,例(2)后接形容詞“近”,例(2)(3)“迫”后都接名詞作賓語,可見此時“迫”作為“靠近”義動詞的用法,已發(fā)展得較為全面。
《說文解字》釋“薄”為“林薄”,徐鍇《說文解字系傳》認(rèn)為“薄”指草叢,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則云:“薄,不入之叢也。按:林木相迫不可入曰薄,引申凡相迫皆曰薄,如外薄四海,日月薄蝕皆是?!卑凑者@一解釋,“薄”的本義指樹叢草叢,引申出林木枝葉相間無縫可入之義;之后,其使用范圍由林木擴(kuò)大,凡物體互相逼近都可用“薄”來表示。《釋名·釋言語》云:“薄,迫也,單薄相偪迫也?!边@種用法,在先秦時便已有不少,如:
(4)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楚辭·涉江》)
(5)雷風(fēng)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周易·說卦傳》)
(6)薄諸河,必敗之。(《左傳·文公十有二年》)
(7)今會日薄矣,恐事之不集,以為諸侯笑。(《國語·吳語》)
例(4)中第一個“薄”與“林”合用表示草木叢,為名詞義,第二個“薄”用于“不得”后,為動詞,表“靠近”,意指芳草無法靠近。例(5)(6)(7)“薄”均為靠近、逼近義,且所涉及的對象已不限于林木草叢,既可以指自然現(xiàn)象“雷風(fēng)”,也可以指敵方或者某一時間點,在指時間時,已表達(dá)出急迫、緊迫的意義??梢姟氨 贝_是從草木叢一義中引申出“逼近、靠近”義,且在先秦時用法便較完備。這種用法直到清代、近現(xiàn)代仍繼續(xù)出現(xiàn),如:
(8)消停一會,日薄崦嵫。(《海上花列傳》第40回)
(9)克了石首,又克嘉魚,直薄武昌城下。(《花月痕》第46回)
(10)此時已有薄暮之際,正走之間,只見前面一片火光,旁有一人往下注視。(《三俠五義》第104回)
(11)徒礙于列強(qiáng)公論,不敢明肆厥毒,然恐嚇薄迫,曾無已時。(《東方雜志·日俄宣戰(zhàn)情由》)
(12)涎垂腹鳴食指動至薄暮。(《新新小說·食人會》)
例中意義用法與前文大致相同,例(11)中“薄”與“迫”同現(xiàn)連用,兩字不再單純表靠近、逼近義,而表示由此發(fā)展出的逼迫、脅迫義。如果“薄”確實為“迫”的通假字,那么,這里便是同時連用本字和通假字,似乎不合情理。
綜合以上情況,雖然“薄”“迫”兩字聲母相近,韻母相同,但“薄”應(yīng)是從自身林木草叢之義引申出靠近、逼近的義位,并且具有完整的用法體系,并非“迫”的通假字。
王玉樹《說文拈字》中提到“薄”字“今俗別作箔,非是”?!稘h語大字典》“薄”字條中,列出“薄”有“簾子”和“蠶簾”的義項,且“后作箔”,將兩字定位為古今字關(guān)系。《漢語大詞典》中則列出“簾子”“蠶薄”“衣服、器物上的薄片裝飾物”三個義項,并認(rèn)為此處“薄”通“箔”,兩字為通假關(guān)系。《廣韻》中,兩字都被歸進(jìn)入十九鐸,為并母宕攝唐韻合口一等呼,傍各切。可見“薄”“箔”在意義、用法、讀音上聯(lián)系緊密,但兩字間關(guān)系究竟如何,還需實例驗證。
(一)蠶薄義
《說文解字》中點明“薄”字“一曰蠶薄”。《方言》云:“薄,宋、魏、陳、楚、江淮之間謂之,或謂之麯,自關(guān)而西謂之薄,南楚謂之蓬薄?!边@說明“薄”最初除表林木草叢外,還可指養(yǎng)蠶用的竹編器具,用例如:
(13)勃以織薄曲為生,常為人吹簫給喪事,材官引強(qiáng)。(《史記·周勃世家》)
(14)蠶桑前一日,蠶官生蠶著薄上。(《宋書·禮志一》)
(15)本為薄上蠶,今作機(jī)上絲。(《太平廣記·王肅》)
以上用例說明,“薄”表養(yǎng)蠶器具義的用法,至晚在漢代便已出現(xiàn)。不過,根據(jù)檢索情況,這一類用例相對較少,僅有幾例,且出現(xiàn)時間較早。
“箔”字未見于《說文解字》,直到六朝文獻(xiàn)中才發(fā)現(xiàn)該字,字例中也有表養(yǎng)蠶器具的用法,如:
(16)有人臨蠶求簇箔者,徽自棄其蠶而與之。(《世說新語·言語》)
(17)本為箔上蠶,今作機(jī)上絲。(《洛陽伽藍(lán)記》)
(18)處處倚蠶箔,家家下魚筌。(《奉和襲美太湖詩二十首·崦里》)
其中,例(17)和上文“薄”字的例(15)本為同一詩句,但不同的文獻(xiàn)中分別使用了不同文字。這說明在這一義位中,兩字的意義用法基本相同。相對于“薄”字,“箔”表此義的字例較多,且出現(xiàn)時間較晚,唐宋詩詞散文中尤多,且除表養(yǎng)蠶器具這一名詞性意義外,“箔”還發(fā)展出量詞性用法,用例如:
(19)麥秋載萬箱,蠶老簇千箔。(《欒城集·木葉山》)
(20)乃攜鍤坎地,卷蠶數(shù)箔瘞焉。(《太平廣記·王公直》)
(21)養(yǎng)一箔蠶供釣線,種千莖竹作漁竿。(《全唐詩·戲贈漁家》)
如果說例(19)(20)中“箔”還是單純的名詞,與數(shù)詞連用構(gòu)成數(shù)名結(jié)構(gòu)計量的話,那么,例(21)中的“箔”應(yīng)已具有量詞的性質(zhì),和“一”“蠶”形成數(shù)量名結(jié)構(gòu)。我們在所檢索的文獻(xiàn)中,并未發(fā)現(xiàn)“薄”字有此用法。這說明雖然兩字在意義上雖有緊密聯(lián)系,但在用法上仍存在差異。
(二)簾子義
“薄”在上古時期便具有了名詞性“簾”的義位?!墩绿渍f文解字授課筆記》云:“《荀子·禮論》之‘薄器’者,以竹柳所作之器也。‘林薄’者,樹多也……‘惟薄’之簾,用竹編成也;‘籬薄’同(俗作笆)?!睋?jù)此,我們可以推測,因“薄”具有林木草叢之義,古人便將應(yīng)用竹葦?shù)瘸蓞仓参锞幊傻钠骶叻Q為“薄器”,故由竹篾編成的簾幕和上文中的蠶薄,便也可用“薄”來代稱。這種用法在先秦已出現(xiàn),不過隋唐之后,相對于“薄”的其他義位,表該意義的例子所占比例大大減少,其用例如:
(22)有張毅者,高門縣薄,無不走也。(《莊子·達(dá)生》)
(23)張毅好恭,門閭帷薄,聚居眾,無不趨。(《呂氏春秋·孝行覽》)
(24)風(fēng)彯帷薄,月照房櫳,居室且異,臨穴方同。(《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東魏》)
(25)薄簾隔晴不需卷,恐隨蝴蝶飛成塵。(《七修類稿·吾子行詩》)
例(22)的“縣”作“懸”解,“縣薄”便為懸掛著用來遮蔽的簾子,借指小戶人家。除單獨(dú)用作名詞表竹簾外,“薄”更多時候如例(23)(24)(25)中,與其他名詞連用表簾幕義。
六朝時“箔”表簾幕義的用例已有出現(xiàn),但數(shù)量少,語料庫中僅檢索出1例:
(26)忽至戶前,隔箔攘拳大罵。(《奏彈劉整》)
直到隋唐五代,“箔”的這一用法才被人們廣泛接受,用例如:
(27)鳳腦花蘩,香滿帷箔之內(nèi)。(《創(chuàng)建斛律王廟記》)
(28)困沈名于抱關(guān),志充詘于懸箔。(《思慎賦》)
(29)窈窕玉堂褰翠幕,參差繡戶懸珠箔。(《東飛伯勞歌》)
(30)樹影參差斜入檐,風(fēng)動玲瓏水晶箔。(《題馬侍中燧木香亭》)
(31)掩朱扉,鉤翠箔,滿院鶯聲春寂寞。(《木蘭花》)
除例(27)(28)中和“薄”相同的“帷箔”“懸箔”用法外,例(29)(30)(31)中的“箔”還可與材質(zhì)、顏色詞連用。這說明“箔”不僅表竹薄,其范圍也擴(kuò)大到其他材質(zhì)、顏色的簾幕,而這種用法,庫中“薄”字并未檢索到用例。這說明“箔”在“薄”的意義范圍上擴(kuò)大化了,且衍伸出新的搭配用法。
(三)薄片義
“薄”字這一意義,可能來自其表厚度薄一義。古人將薄片狀的金銀或紙張稱作“薄”,用例如:
(32)綠圖幡薄,從此生矣。(《呂氏春秋·恃君覽》)
(33)為年歲多日,金薄雕落。(《敕還少林寺神王師子記》)
(34)又作銀燈、金薄裹箭腳,亦便速壞去。(《南史·列傳第三十四》)
(35)乃采畫為之,加飾金銀薄,世亦謂為天衣。(《南齊書·志第九》)
例(32)中“薄”與“幡”同義,表符箓義,例(33)(34)(35)中都指用于裝飾的薄片金屬。通過檢索相關(guān)用例,我們發(fā)現(xiàn),相對于“薄”的輕薄、少、淺類意,“薄”的這一意義和它的其他名詞義位一樣,應(yīng)用頻率相對較小,
和“箔”的前兩條義位一樣,“箔”表薄片的意義同樣在六朝出現(xiàn),唐宋以后才廣泛使用,用例如:
(36)翦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fēng)。(《荊楚歲時記·八》)
(37)人有患,以金箔貼像所患處,即得陰愈。(《洛陽伽藍(lán)記》)
(38)用金為箔,以飾土木,一壞不可復(fù)收,甚無謂也。(《續(xù)資治通鑒·宋紀(jì)八十七》)
(39)然后到觀音殿內(nèi)上了香燭。發(fā)了錢箔。(《幻中游》第13回)
其用法主要與例中相同,與金銀等表材質(zhì)的名詞連用,表薄片狀裝飾物。在這一意義上,“箔”與“薄”的用法差異較小,搭配、意義基本一致。
綜合以上情況,“薄”“箔”二字各意義用法間存在緊密聯(lián)系,由于兩字出現(xiàn)時間存在先后,且“薄”字早于“箔”,故《漢語大詞典》中“薄”通“箔”的說法并不可取,應(yīng)作古今字解較為合理。雖然“薄”在上古時期發(fā)展出蠶薄、簾幕、金銀薄片的義位,但隨著該字其他義位的廣泛使用,這些義位在“薄”字的意義體系中地位下降,因而中古時期出現(xiàn)的“箔”字便分擔(dān)了這些意義用法,并得到廣泛使用,兩字間便如此建立起了聯(lián)系。
《說文解字群經(jīng)正字》中解“薄”字:“此字經(jīng)典尚多不誤……然俗本往往有作簿者,說文無其字,俗儒不知轉(zhuǎn)以簿為正字,《釋訓(xùn)·釋文》云:薄本今作簿,可見一斑,不可不援說文以定之?!薄稘h語大字典》認(rèn)為,該字有“蠶簾”“物體厚度小”“迫近、接觸”義,在表達(dá)這些意義時,“簿”“同‘薄’”,兩字為異體字;此外,字典還引《正字通》中“簿,簾簿。亦作箔”為證,認(rèn)為“簿”還可“同‘箔’”,指簾子。不過,根據(jù)實例情況來看,幾字間的關(guān)系,恐怕并不限于此。
(一)書冊、官職義
“簿”常用義應(yīng)為文書、典籍義,其用例如:
(40)神仙從者,自有列行,皆持簿書,不動自齊。(《太平經(jīng)·庚部之十》)
(41)所造文簿,二年一送。(《令二年一造文簿敕》)
(42)鳳姐即命彩明釘造簿冊。(《紅樓夢》第14回)
根據(jù)這一意義,古時主管文書事務(wù)的官員被稱為“主簿”,先代的官職門閥稱為“簿伐”或“簿閥”,例如:
(43)遣丞為媒人,主簿通語言。(《孔雀東南飛》)
(44)主簿讀教,戶吏引延受賜。(《風(fēng)俗通義·過譽(yù)》)
(45)魏晉以來,官宦簿伐,姻通內(nèi)外,舉而論之,無所遺失。(《梁書·列傳第二十》)
(46)迪素?zé)o簿閥,又失眾心,倚敷族望,深求交結(jié)。(《南史·列傳第五十七》)
通過檢索文獻(xiàn),我們發(fā)現(xiàn),“薄”字也具有相同的用法,用例如:
(47)覆定之后,明立薄書。(《全唐文·均平戶籍敕》)
(48)常數(shù)固定,只緣薄書不明,所以有弊。(《續(xù)資治通鑒·宋紀(jì)一百十一》)
(49)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世說新語·德行》)
(50)博士既無品秩,請主薄及尉通為終獻(xiàn)。(《舊唐書·禮儀四》)
(51)丞皆選孝廉郎年少薄伐者,遷補(bǔ)府長史、都官令、侯、司馬。(《續(xù)漢·百官志二》補(bǔ)注)
(52)案品狀則實才未必當(dāng),任薄伐則德行未為敘。(《三國志·傅嘏傳》)
在這些例句中,“薄”字均承擔(dān)了“簿”的意義,其用法也基本相似。需要注意的是,“簿”字本身有兩種讀音,《廣韻》中,一個歸進(jìn)上十姥,為并母遇攝模韻開口一等呼,裴古切;另一個歸進(jìn)入十九鐸,為并母宕攝唐韻合口一等呼,傍各切。據(jù)《康熙字典》,《集韻》《韻會》中點明“薄”為“伴姥切,并音部,籍也”。這說明在這一意義中,“簿”與“部”同為上十姥的讀音,與僅有入十九鐸讀音的“薄”字雙聲但并不同音,不過兩字由于都為從溥聲的形聲字,形體相近,因而誤用,而在這些義位中,“薄”讀音應(yīng)變?yōu)榕c“簿”相同。不過,也有特殊情況,“薄伐”一詞除與“簿伐”同義的用法外,還有自己的意義,即表示征討和敲擊,用例如:
(53)習(xí)云:薄伐獫狁,至于太原。(《世說新語·排調(diào)》)
(54)帿西土之有眾,資方叔以薄伐。(《北齊書文苑傳·顏之推傳》)
(55)干戈擊軋聲,金鼓薄伐聲。(《老殘游記》第十回)
例中的“薄”表逼近、靠近義,與“伐”連用表征伐或撞擊,與“簿”字不同義,讀音也維持“薄”的本音。這是屬于“薄”字本身的用法,與“簿”字無關(guān),在分析兩字時需要小心處理。
(二)蠶簾義
《正字通·竹部》:“簿,蠶簿,通作薄?!痹趯嶋H使用中,“簿”確有用作蠶簾義的情形,例如:
(56)赫禮數(shù)于彤壺,布徵音于紫縣,率先于金簿之蠶。(《南郊賦》)
(57)謂八月、九月葭成葦,可以為曲簿充歲事也。(《毛詩正義·蒹葭》)
(58)然則曲簿也,以簿為魚笱。(《毛詩正義·魚麗》)
(59)雨墮無所為,當(dāng)編蔣織簿。(《僮約》)
例(58)為《毛詩正義》作《魚麗》注疏釋“罶”字之句,同篇注疏中另引郭璞注《釋訓(xùn)》:“凡以薄取魚者,名為罶也?!边@說明此處“簿”“薄”為同一事物,都為養(yǎng)蠶用器具,也可設(shè)置為漁具“罶”,證明“簿”“薄”兩詞都具有此用法。
(三)厚度小義
《漢語大字典》中認(rèn)為“簿”同“薄”,有物體厚度小之義,以下例為證:
(60)所患靡監(jiān)之事,豈謂錢之鍥簿,銖兩輕重哉?(《上書諫鑄錢事》)
除此句外,我們在《全后漢文》中還檢索出下句:
(61)所患靡監(jiān)之事,豈謂錢貨之鍥薄,銖兩之輕重哉!(《改鑄大錢議》)
雖不是出自同一篇章,但兩例句基本相同,只是例(60)用“簿”,例(61)用“薄”。這說明此處“簿”與“薄”確實相同。文中“鍥薄”指將錢刻薄,用其碎屑另鑄錢幣。此用法在其他文獻(xiàn)中也存在,如:
(62)愿陛下寬鍥薄之禁,后冶鑄之議。(《資治通鑒·漢紀(jì)四十六》)
此處“薄”指錢幣厚度小,“簿”也同此義。除“鍥簿”外,“簿”還可直接與“厚”相對使用表厚度小之義,用例如:
(63)武殺厚簿不均,被人笑話。(《喻世明言·膝大尹鬼斷家私》)
(64)厚簿憑官府判斷,到無怨心。(《喻世明言·膝大尹鬼斷家私》)
這進(jìn)一步說明“簿”有表厚度小的用法,但這并非“簿”自身的意義,而是代替“薄”字,其讀音應(yīng)也與“薄”同。
(四)逼近、靠近義
據(jù)《康熙字典》,《集韻》中說“簿”“伯各切,音博,迫也”,認(rèn)為它有表逼近、靠近的用法。在文庫中,我們確實能夠找到實例,如:
(65)然而徵知必將待天官之當(dāng)簿其類,然后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徵之而無說,則人莫不然謂之不知。(《荀子·正名》)
(66)劍戟相接,去就相簿,則匈奴之足不能給也。(《后漢書·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
(67)何殊九芝蓋。簿暮洞庭歸。(《梁詩·詠春詩》)
這些用例中,“簿”與“薄”用法基本相同,例(65)中“簿”指五官接觸物體,例(66)指兵器靠近、撞擊,例(67)指接近黃昏,都表靠近義。不過,這也不是來自“簿”字本身意義。在其他文獻(xiàn)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與例(66)相同的用句,如:
(68)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漢書·爰盎朝錯傳第十九》)
(69)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資治通鑒·漢紀(jì)七》)
例(68)有顏師古注:“薄,迫也?!薄逗鬂h書》??庇浿校矊?66)句進(jìn)行了說明:“二九六一頁一四行‘去就相簿’,汲本﹑殿本‘簿’作‘薄’。按:薄簿通?!辈煌姹局杏米植煌@說明“簿”這一用法來源于“薄”,是由于兩字形體、讀音相近,傳抄過程中“簿”誤作“薄”用,乃至于意義相通。
(五)簾子義
《漢語大字典》認(rèn)為,“簿”可同“箔”表簾幕義。檢索文庫,我們可以找到相關(guān)用例,如:
(70)坐污穢男女無別者,不謂污穢,曰“帷簿不修”。(《新書·階級》)
(71)帷簿猶空,繁華未實。(《大唐故處士張君墓志銘》)
(72)士瑤素帷簿不修,又私蓄天文禁書、兵器。(《續(xù)資治通鑒·宋紀(jì)一》)
例中“帷簿”指門窗上的帷幕和簾子,也借指門內(nèi)、家庭,“簿”可作簾幕用。不過,《新書》為西漢所作,當(dāng)時“簿”字已有此用法,而“箔”的簾幕義直到六朝才見于文獻(xiàn),隋唐才廣泛使用,如果說“簿”與“箔”同,兩字使用時間似乎存在差異。根據(jù)上文中“薄”與“箔”二字的關(guān)系,“簿”此處應(yīng)是代替“薄”表示簾子的意義,不是與“箔”同,只不過由于后來“薄”字更常用于表厚度小、淺薄這類意義,名詞性意義主要由“箔”字承擔(dān),所以看起來“簿”是從“箔”字獲得此義。實際上,“簿”與“薄”字的聯(lián)系在“箔”被廣泛使用之前,“薄”字才是這一用法的來源。
(六)薄片義
除開上述字典中所記義項外,我們還發(fā)現(xiàn),“簿”和“薄”可表薄片形物體,用例如:
(73)玄景為金簿袈裟,獨(dú)坐暗室。(《朝野僉載》)
(74)以金簿或銀簿,依銀匠所用紙糊籠罩,置金銀簿在內(nèi)。(《南村輟耕錄·槍金銀法》)
(75)箱鑿鏤金簿帖,兩箱外織成衣,兩箱里金涂鏤回釘,玳瑁帖。(《車旗議》)
例中“簿”字主要表金銀等金屬制成的薄片裝飾物。這和“薄”字用法大致相同,也進(jìn)一步證明兩字間聯(lián)系的緊密性。
總之,“薄”與“迫”字都有逼近、靠近義,這是兩字在發(fā)展過程中分別具有了相同的用法,但并非通假。“薄”“箔”有相同的名詞性義位,可表蠶薄、簾子、薄片等物體。由于兩字出現(xiàn)時間存在先后差異,且“箔”字出現(xiàn)后逐漸承擔(dān)了名詞性意義,而相對來說,“薄”字則更常用于其他形容詞、動詞性意義,用法上出現(xiàn)分工,故兩字應(yīng)為古今字關(guān)系?!氨 薄安尽眱勺衷驹谝饬x上沒有直接聯(lián)系,但由于兩字形體相近,讀音相似,在文獻(xiàn)中長期混用而使得兩字相通,可以互相承擔(dān)部分意義用法。按照兩字的使用情況,可將其歸入廣義的異體字范疇。
[1]余行達(dá).古代漢語[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89.
責(zé)任編輯 韓璽吾 E-mail:shekeban@163.com
2016-12-20
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重大項目(16ZDA202);北京語言大學(xué)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16YCX072)
黃雅思(1992-),女,湖北宜昌人,碩士研究生。
H131
A
1673-1395 (2017)01-0092-05